红楼梦的社会性

更新时间:2024-03-31 06: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红楼梦的社会性

红楼梦境彩缤纷,意巧情痴话雪芹, 贪腐古今同一脉,护官符内揭源醺。

曹雪芹的不朽名著,与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何其相似! 宫廷斗争的恶梦,繁华官商的衰败,市井伶人的诗曲,佛家僧侣的箴言,传奇般地交织在一起,其灵魂深处打着比“哈姆雷特”更典型深刻的烙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曹雪芹内心深处的《红楼梦》。“谁解其中味“?此书就象谜一样,令世人回味无穷!

我是比较喜欢阅读“题纲牵引”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又喜欢研究“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第四回的“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雨村在同族贾家“极力帮助”下,新上任“应天府尹”,遇上第一宗案件,就是薛蟠为“争买一婢”,打死了冯渊。“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逍遥法外;而冯家“告了一年的状,

竟无人作主,”投诉无门。

当贾雨村通过“门子”的介绍,知道了金陵的“护官符”,明白“作地方官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州府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坤名姓,各州府皆如此;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些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姻亲相连。贾家是清王朝的开国功臣、世袭豪门;史家是封侯俸禄贵族之家;王家是九省统制奉旨查边的大官;薛家是皇宫采购的富豪商人。四大家族,互相勾结、互相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曹雪芹非常深刻形象地揭露此“护官符”,通过贾雨村为了保官保命,也不顾被“争买”的婢女,就是他风尘落泊时曾受其资助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啊!贾雨村扪住良心,“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还急疾书二封给贾政和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讨好邀功说:“令甥(薛蟠)之事已完,不必过虑”。至使冯渊之死冤沉海底!“ 那时王夫人(荣国府)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就中维持了,才放心了”! 曹雪芹通过文学艺术上的揭露,预示封建王朝和官僚的黑暗腐败,当然未能看到乾隆未年当了近二十年的大学士和珅,贪污受贿的疯狂,嘉庆一登皇位,抄和珅全部家产达八、九亿两之多,富可敌国,“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成佳话。

我们通过“护官符”,冷眼看一下“文革”时林家集团的“黄、吴、叶、李、邱”,再看一下“王、张、江、姚”四人邦,政治上的互相兴亡何等相似啊!

改革开放

后,又冷眼看一下,形形式式,大大小小的贪污受贿之徒,从飞黄腾达到铁窗手铐,官官相护到鱼死网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护官符”又何等有其社会性和现实意义啊! 这就是曹雪芹《红楼梦》的历史艺术价值! er 时代性

朱恒夫,1959年9月出生,江苏滨海人。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后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获得人事部颁发的博士后证书。曾到美国伯克利大学等学校访问与教学。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获得过国家民间文艺著作奖“山花奖”等多种奖项。 核心提示

●若想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应该看《红楼梦》;

●若想认识真正的中国人,也应该看《红楼梦》;

●若想了解中国人的智慧与艺术创造能力,更应该看《红楼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而又有点神秘的大观园,了解一下我国最伟大的章回小说《红楼梦》。

二百多年来,社会上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四大古典章回小说”的说法,为《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将《红楼梦》摆在最前面,中国人没有意见,外国人也没有异议。这说明大家一致认为《红楼梦》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没有哪一部能够望其项背。清朝末年,读书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将《红楼梦》与我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并列起来,可见这部小说在他老人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高啊!

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界有三门显学:一是因敦煌卷子的发现而产生了“敦煌学”,二是因甲骨文的发现而产生了“甲骨学”,三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叫“红学”。这三门学问是世界性的,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学者在研究,而是有几十个国家的学者在研究。《红楼梦》

的研究在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术界都有类似于我国“《红楼梦》学会”的民间学术组织,不定期地召开规模不等的学术研讨会,我国已经出版了好几本海外学者的《红楼梦》研究论文集和个人专著,说明《红楼梦》在外国人的心中,地位也是极高的。

古今中外的人如此喜欢《红楼梦》,我们不妨追问一下,人们为什么要这

么喜欢?《红楼梦》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

《红楼梦》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于:它全景式地描摹了中国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心得体会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中题了这样一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位伟大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就担心我们读不懂他的作品,不能

和他作心灵上的沟通。事实也确实如此,自《红楼梦》问世以后,关于作品的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不断,我曾经归纳过,有36种之多。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是大家的解读方法出了问题。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追索作者创作的指导思想呢?为什么认定《红楼梦》只有一种思想呢?文艺理论告诉我们:当作家高度地尊重生活,完全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进行描述时,那么生活本身是怎样的丰富多彩,作品也会怎样丰富多彩,即使作者的创作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而单一的,也不会减少作品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这就是所谓的“作品的形象大于思想”。

鲁迅眼中的《红楼梦》 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作过深刻而通俗的阐述,他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在这里讥讽和批评了经学家、道学家、流言家们不顾小说内容的事实,胡乱地猜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他告知人们,《红楼梦》的思想决不是单一的,会“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每个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人生道路、审美趣味等,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来提出自己对《红楼梦》思想的看法,只要你依据着小说本身,而不是撇开小说去臆想,言之又成理,都应该是小说《红楼梦》的思想。

王国维眼中的《红楼梦》 当一个人所生活的家庭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故,从荣华富贵破落到衣食无着的窘境,再看《红楼梦》,就会对《好了歌》产生强烈的共鸣,《好了歌》就是《红楼梦》的主要思想: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夫妻日日说恩情,夫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王国维先生关于《红楼梦》思想的认识大概就是这样来的。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

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揭示了人的痛苦来自于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红楼梦》不但真正剖析了人生痛苦的真相,还教人以解脱之道。在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解读中,隐含了他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

胡适眼中的《红楼梦》 善于考证的一些学者在找到了能对应小说中所描写的贾府的人和事之后,便提出了“自传说”,代表人物是建立了“新红学”的胡适与俞平伯等人。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摆列了许多能够经得起推敲的资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红楼梦》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小说。作者曹雪芹的家庭在南京的织造府,类似于小说所描写的贾府。曹雪芹即是小说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也就是书中甄、贾(真假)两个宝玉的底本。胡适认为,《红楼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它只是老老实实地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坐吃山空”从而“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所谓“红学大家”,不晓得《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正在于这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偏要用尽心思去替《红楼梦》加上一层极不自然的解释。

毛泽东眼中的《红楼梦》 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读者对《红楼梦》思想的认识又不同了,我们可以将这一派的观点命名为马克思主义红学观,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老人家曾经这样说过:“怎样才能认识封建社会呢?还是要看《红楼梦》啊!那里写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大地主是从小地主里冒出来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了这本书就懂得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又说:“把《红楼梦》当作故事来读,是浅层次的,而将其当作历史来读,是深层次的。”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号召全国人民读《红楼梦》,就是因为他把这部小说当成了一部能让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历史教科书。 ??

上述关于《红楼梦》的思想,仅是见仁见智观点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观点都以小说的内容为依据,而不是捕风捉影的瞎说,因此,都站得住脚,都属于小说的思想。可以这样说,《红楼梦》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部历史文献,是一本博物志,是关于某一时期的风俗记录。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是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你可以由此了解到彼时的各个阶层的服饰、饮食、礼仪等日常生活,了解到绘画、演戏、吟咏诗歌等艺术活动,了解到园林建筑、庄稼种植、工艺制作的过程。

《红楼梦》生动而逼真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的性格与中国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高明的情节构建手法

小说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来表现生活的,故事又是由人的行动来构成的,而人的行动则由人的动机与人的性格决定的。因此,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写人。若能刻画出生活中人的真正心理、真正性格,就是一部好小说。

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名列《红楼梦》之后?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描写人的水平远不如前者高明。《三国演义》、《水浒传》所写的人物大都与生活中的真人有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品性比起生活中的人要简单得多,即如《三国演义》,仁者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了极顶;义者则能在两军的生死决战中放走敌酋;智者更是无与伦比,料事如神,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勇者在长坂坡一声断喝,竟能使敌兵倒退数里,并吓死敌将。这样的描写无疑加入了作家许多想象的成分。《西游记》属于神魔小说,其人物自然与生活中的真人距离更远。《红楼梦》不是这样,书中的人

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其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所思所想,无一不是生活化的。不仅如此,这些真人属于真正的中国人,只有中国人才会那样想、那样做,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说说林黛玉。自从母亲(贾敏)去世以后,黛玉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于是投奔外祖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心理上的自卑造成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言行极为小心谨慎。比如邢夫人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这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再如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贾政之位,是绝不应该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在贾母房中吃饭时,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做了解释,她才肯入座。这又不是一般寄人篱下的女孩子能做得到的,只有在中国上层社会家庭中经过长期礼教的大家闺秀才能有这样的行为。自卑的心理与体弱多病的生理,造成了她极度敏感的性格,常常在一些别人看来平常的事情中受到很深的伤害??庚辰本眉批道:“此书如此等文章多多不能枚举,机括神思自从天分而有。其毛锥写人口气传神摄魄处,怎不令人拍案称奇叫绝。”

再说贾宝玉。贾宝玉一出世,家庭就给他安排好了一条通

往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道路,这也是所有中国封建贵族给其子孙安排的所谓“正道”,但由于他从小被贾母骄纵,一直“在内帏厮混”,很少与外界交往,因此没有像贾珍、贾琏那样沾染那么多恶习,正规的封建教育也接受得不多,还保持着一颗比较纯洁的童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内部勾心斗角和腐朽糜烂的生活,深感厌恶,觉得这种人生道路毫无意义。于是,对于作为仕途敲门砖的“四书五经”没有兴趣,倒爱阅读《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张扬人性的书籍。

他鄙夷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自然被家长们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深感绝望的父亲贾政气愤得竟要把他打死。他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是没有幸福可言,心中常充满着悒郁与悲凉。他的这份痛苦只有在和女孩子的交往中、在她们清纯的笑声中才能得到缓解。他由衷地感叹道:“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然而,在细密地观察了一些事情后,他发现,女孩儿也并非人人都是一样的可亲可爱。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为了眼前或未来的功名利禄做出害人的勾当。他彻底地绝望了,觉得这红尘世界就是一个肮脏的粪坑。于是,决然地出家,去寻找那能让心灵不受污染的净土。

小说真实而生动地摹画了像黛玉、宝玉这样生活于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贵族青年,那么,下层的中国人在小说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曹雪芹对市井小民的刻画一样入木三分。第二十四回写贾芸为了谋求一份差事,想给凤姐送些礼,便到舅舅卜世仁那里想赊几两冰片麝香,却吃了吝啬舅舅的一个闭门羹,只好起身告辞。卜世仁便虚让了一下:“你吃了饭去吧——”谁知他娘子却把此话当了真,反应强烈:

“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卜世仁道:“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他娘子便叫女儿:“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几十个,明儿就送了来的。”

明明是对穷外甥下逐客令,却在埋怨丈夫中表现出“心疼外甥”;明明是不让外甥在家里吃饭,却虚情假意地要借钱买面。她把逐客令表达得如此婉转而又极富暗示性,其口吻放在贾府上层人身上自然不合适,就是放在见惯了世面、吃饭不成问题的丫鬟奴仆身上也不合适,只适合城市底层中哪些不富裕的市民。 ??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曹雪芹产生万分的崇敬之情,不能不为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而感到骄傲,不能不为我们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平达到这样的高度而自豪。那么,曹雪芹到底是个什

么样的人呢?什么样的家庭和什么样的时代培养了这么一位旷世奇才?

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使曹雪芹的社会阅历极其丰富,观察历史与人生的眼光宽广而深远

《红楼梦》讲述的虽然是以一个家族的生活为中心的故事,但是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宽广的,作者站在他所在时代的顶峰,审察社会的运行规律,体味各色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红楼梦》给予我们的决不仅仅是故事带来的美感,而是让我们对人类的发展历史、对社会与家庭的盛衰变化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深度的思考。

尽管书中没有多少内容涉及历史,但是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度。作者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他的家庭出身不无关系。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夫人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幼时同学,年轻时担任过御前侍卫,与康熙的关系,可以说,既

是君臣,又是朋友。曹家作为显赫的官宦家庭,与大清朝的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于其中的人,只要不是纨绔子弟,都会受到熏染,比起生活在平民百姓家的人,其历史与社会意识要强烈得多,目光要深远得多,胸襟也会开阔得多。

曹家和一般的官宦人家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书香很浓。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为人风雅,与一批举世公认的文学俊彦都有交往。他本人通诗词,晓音律,著名的《全唐诗》与《佩文韵府》就是他主编的。曹家藏有一万多卷书籍,除了一般的经史子集,还有大量的笔记、野史、戏曲与小说等。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间万象,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精。应该说,其父祖提供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对他写作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曹雪芹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一直处于上流社会,他也写不出《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康熙死后,曹家的境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过激烈宫廷斗争才获得皇位的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父亲的内外亲信进行严酷的清洗。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以解送织物进京时“苛索繁费,苦累驿站”、“织造款项亏空甚多”等罪名被革职,家产也被抄没,全家被迫迁回北京。最初,曹家还被允许留下些房产田地,生活尚能维持。然而,在乾隆初年,曹家又发生了一次详情不明的变故,再一次被抄家,遂彻底败落,子弟们沦落到社会的底层。生活的灾难给曹雪芹造成了巨大痛苦,也成就

了他伟大的事业。

曹雪芹本人的情况,由于资料限制,我们到现在了解得还很少,只能从他的好友敦诚、敦敏和张宜泉等人留下的不多的诗中以及其

他很少的零散记载中得知一二。回京后,曹雪芹曾在一所宗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地位卑下,薪水极少,常常要靠卖字鬻画才能糊口。由于他是一个经历过富贵繁华而又才华横溢的人,尽管穷困潦倒,也不放下自己的尊严;他豪爽旷达,朋友们将他比作常以白眼对待愚俗之人的阮籍。他一生的最后十几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生活更加困顿,“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经常“举家食粥酒常赊”。妻室无考,曾续妻,生有一子。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开始写作《红楼梦》,用一个家庭的盛衰故事来警示世人。其创作过程十分艰苦,“批阅十载,增减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遭痘殇而积郁成疾,于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敦诚《挽曹雪芹》诗以“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这样哀切的句子,写出了他最后的凄凉。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一部写出了中国人的心理、性格,展示

了中国人形象的小说。你若想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应该看《红楼梦》;你若想认识真正的中国人,也应该看《红楼梦》;你若想了解中国人的智慧与艺术的创造能力,你就更应该看《红楼梦》。伟大的曹雪芹是时代的产儿,没落的家庭与“康乾盛世”以及盛世中的危机给中华民族造就了一个能令万世敬仰的作家。

(上海“东方讲坛”特约供稿,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报记者 蒋廷玉 编辑整理

相关链接

国人的《红楼梦》情结

有人说,只有知识分子喜欢看《红楼梦》,普通百姓不太喜欢看,就像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楚琴喜欢看,而石光荣不喜欢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掀起了研究《红楼梦》的热潮,上海的一些报纸发起了关于人物形象的大讨论,报纸上发问卷调查表,问你是喜欢薛宝钗,还是喜欢林黛玉。结果在市民中间争论极为激烈,茶馆里经常发生“拥薛派”与“拥林派”斗殴打架的事件。

“文革”期间,毛泽东主席号召大家阅读《红楼梦》。于是,在领袖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全民阅读一部小说的热潮。当时在农村,贫下中农成立了“《红楼梦》研究小组”,工厂车间有“《红楼梦》研究小组”,解放军的连队也有“《红楼梦》研究小组”。彼时的报纸上,经常刊登农民、工人、解放军战士写的关于学习《红楼梦》的心得体会文章。八十年代的电视剧《红楼梦》,更是将人们对《红楼梦》的热情燃烧到

白热化的程度。那时,你若是一位省一级《红楼梦》学会的会员,到饭店吃饭,老板会坚决不收你的饭钱,他会认为你的到来使他蓬荜生辉,给了他面子。当时的火车票是十分紧张的,但你只要亮出《红楼梦》学会会员证,买一张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就是现在,人们对《红楼梦》依然迷恋,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秦学”,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收视率?其主要原因是,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有一个《红楼梦》情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p4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