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更新时间:2023-10-20 07:1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阳春三中 吴秋萍

一.教学目标 二.(一) 知识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 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二) 能力目标

1. 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2.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 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 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四)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 通过历史短剧表演和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二、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

东、邓小平。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近代前期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在三个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和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几张图片循环播放)上课铃响,打出本课标题。 (二)导入:

以电影《十月围城》、《男儿当志强》里面孙中山的场景引入,引出孙中山其人。学生对于孙山的认知。(图中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么多人帮他?) 《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今天,我们来学习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三) 讲授新课

1、历史背景: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 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 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维新变法运动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已经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以后的中国该何去何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以农民为代表的反帝反专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以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维新变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中国需要一剂猛药,这个猛药就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通过一段历史材料,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回答。国内矛盾,经济发展是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革命的伟大力量

2、革命的酝酿: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近二十年的较长过程,进行历史时空的动态研究才是历史思维的高级形式。辛亥革命的酝酿从经济发展到阶级的强大、从思想理论的提出到组织的建立、从人民的斗争到革命党的起义,环环相扣,一度前行,节奏很快。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让我想起了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喊。老师现在已经很难体到这种呼喊的责任感,但是仍然为他们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所叹服。由于在1895年兴中会准备起义,

地下工作没做好,事情泄漏了,孙中山就被迫流亡海外。在海外辗转于日本、美国等地方继续宣传革命,筹集款项,发展革命力量。书本上提到“随着形势的变化”,老师要问了,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的东西。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末新政的骗局,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些都促成了王国灭种的威胁与救亡图存的迫切,等这些变化。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变化,从隐形的层面,的变化,大家可否有所察觉?这些都是政治风云吧,可以想想其他方面的、比如说从经济层面,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注意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等上政治舞台,不断成长壮大,有实力了。从思想上,违心变法虽然从政治上宣告失败了,但是却从思想解放层面上胜利了,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一些资产阶级主要是知识分子从爱国主义立场,很快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些,都构成了辛亥革命的大背景大前提。他们创报刊,著译书籍,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推动革命潮流急速向前发展。

在师生的活动中首先归纳出辛亥革命酝酿的三个方面,再提供图片使学生了解。对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和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则要进行重点分析,对于武装起义,可运用《与妻书》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革命的爆发:由图片引入。从各省来看,湖北省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各省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武昌拉开革命的序幕,则可以充分利用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掘本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大家知道中国国庆节是什么时候么?那么,中华民国国庆节是什么时候呢?10月10号。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准备在武昌发动起义,10月10号晚上新军的工程营就率先发动起义,其他各个营纷纷响应。第二天起义军就占领了武昌,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个革命为“辛亥革命”。

4、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资产阶级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重点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用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归纳其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议会内阁、总理负责、总统象征的具体内涵,使学生真切感受这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对民主共和的热切追求。

5、结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评价·革命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②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

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③但是,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经济)贫穷、落后、 (政治)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最终又失败了。④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药》中得到的认识:没有发动广大的工农阶级、、、、等等。)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很易搞成生硬的一言堂形式,可以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比如通过介绍学术争鸣、辛亥革命胜利说、失败说和有胜有败说,使学生能够既学会以史实支持观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更深切地认识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客观的真实和后人的主观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类所认识的历史只是客观历史的一个仿真品。因此,迷信任何一个固定不变的结论并不是尊重历史本身,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评论。还可以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的变迁作革命前后的比较与思考,这样比干背条文要更易被学生吸纳。把马克思、列宁的有关革命最精彩的言论提供给学生,同时也适当介绍一点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性认知的方法,如怎样理解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怎样认识事件的功绩与不足,怎样把握评价的标准等。评价是学生认知的最高层次,多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学科能力。

(四)课堂知识巩固 四、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课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图示、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经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反思:

本节内容多,,如何在一节课完成本节教学,必须借助多媒体。把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体现了一种新理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快速提取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能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事物发展过程,例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

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多媒体技术,把握好多媒体与教材的关系,融进历史课堂教学,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但也不要泛泛使用,反而适得其反,浪费精力,效果不佳,而使历史教学走入另一种歧途。

这节课在内容上很丰满,但是详略上需要斟酌,同时,在新时代下,革命的重要影响首推民主的进程,在最终落脚点上,应该放在民主上,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设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方能探讨出符合实际的最佳方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o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