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边塞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

更新时间:2024-07-02 22: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边塞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一.边塞诗考点有:

1、字词、语句的理解。

对字词的理解,重在考查:①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是考查正确解

释诗中实词的语境义。如对《望蓟门》 “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字意义的考查,对“烟台一望客心惊”一句中“客”所指代的对象的考查,皆属此类。②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望蓟门》中“望”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中“拥”字的作用。③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描绘的景象。如《凉州词?其一》要求学生通过解读语句来描绘诗中所写的边塞景象。 2、写作手法分析。

写作手法的分析,其考查点多为语言风格、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①明确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学生还应该积累一些描述语言风格的固定术语,这样有助于准确标书作品的语言特色。

②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果诗中有议论性语句,多为直接抒情。边塞诗中的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选特定的景抒特定的情;借眼前之景抒一己之情)、怀旧用典(回顾往事,景中寄情;借助典故,抒发襟怀)。 ③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的,它们在传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基本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能答题。

④对诗眼的准确把握与理解。答这种题时,学生首先要理解该字的基本含义;其次是展开想象,体会这个字在句中描绘的景象;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说明该字是如何活化画面,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 ⑤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如“‘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考查的就是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达方式类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且了解其各自的作用。

二、边塞诗的特征:

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3.艺术风格和技巧。

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三、题型初探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2)词的一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 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 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 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2) 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教师版) 班级 姓名

一.边塞诗考点有:

1、字词、语句的理解。

对字词的理解,重在考查:①对词义的理解。主要是考查正确解

释诗中实词的语境义。如对《望蓟门》 “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字意义的考查,对“烟台一望客心惊”一句中“客”所指代的对象的考查,皆属此类。②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望蓟门》中“望”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中“拥”字的作用。③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描绘的景象。如《凉州词?其一》要求学生通过解读语句来描绘诗中所写的边塞景象。

2、写作手法分析。

写作手法的分析,其考查点多为语言风格、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①明确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学生还应该积累一些描述语言风格的固定术语,这样有助于准确标书作品的语言特色。

②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如果诗中有议论性语句,多为直接抒情。边塞诗中的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选特定的景抒特定的情;借眼前之景抒一己之情)、怀旧用典(回顾往事,景中寄情;借助典故,抒发襟怀)。

③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的,它们在传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基本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能答题。

④对诗眼的准确把握与理解。答这种题时,学生首先要理解该字的基本含义;其次是展开想象,体会这个字在句中描绘的景象;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说明该字是如何活化画面,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

⑤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如“‘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考查的就是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达方式类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且了解其各自的作用。

二、边塞诗的特征:

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3.艺术风格和技巧。

豪迈旷达,雄奇壮美,豪壮悲慨,委婉清丽等。

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 三、题型初探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

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 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 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 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 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

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

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悲剧性质。

《军城早秋》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1]

严武(726—765)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初为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时,跟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公元761年(肃宗上元二年),

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当时杜甫流落至成都,受到他的关照,二人交谊很深。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入朝。公元764年(广德二年),再任成都尹,任职期间,曾率兵击退吐蕃贵族军队的侵犯,收复当狗城、盐川城等地,以功封郑国公。但为官专横,征敛无度,生活奢靡,死时年仅四十岁。擅作诗,杜甫称其诗“诗清立意新”,并赞其为“出群”之才。《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5]

(《出关》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赏析]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土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雍正、乾隆时期徐兰他在当时为清朝四大布衣诗人之一,其诗在虞山诗人中足当魁杰。《出关》一诗新警奇绝,万口传诵。但其人“自少流落都下,数十年中仅一归展墓

渔家傲?秋思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 ④边声:边境特有的风声,乐声和马嘶声等。 ⑤角:军中的号角。 ⑥千嶂:崇山峻岭。 ⑦长烟:荒漠上的烟。

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⑨羌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

译文: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2]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上传: cln668 更新时间:2012-3-6 阅读: 576 .(2011·义乌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译文:一群村童跑进了村子,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田野里遍地是豆荚和姜芽,村子里的炊烟带来一阵阵煮肉的香味。田里的稻子高高举起了稻花,不知它们的主人是谁呢。看,那里有几只红蜻蜓在飞舞,草枝上竟然还有一只支淘气的绿螳螂。

字词赏析题的命题形式是: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哪一句中可

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读要求: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阔”字更好。原因:①“阔”是空阔、开阔之意;②“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③“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④“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失”字更好。原因:①“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②“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2.(2011·湖州市)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②浦:水边,岸边。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⑴.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 。

⑵.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答案】(1)逐 移(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

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

垂钓风情画。诗句近乎俗语,但情理兼备,意境高雅,读来如饮醇酒,满口生香,使人仿佛正在欣赏一幅自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

译文:江中白浪里有一位白发老渔翁,江岸风声阵阵,老渔翁船行到哪个地方,家就安在哪里。刚才他钓了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就忙着捡柴准备在荻花中生火准备煮鱼吃。

3.(2011·金华)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

【答案】⑴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⑵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解析】此诗是唐代诗人雍陶所做的七言绝句。这首随笔式的小诗,写的是春郊访友的感受,诗人从日常的题材中,挖掘出不平常的情致;用新鲜的构思,表现了村园春色特有的美。作品本身就像诗中写到的枳树花,色彩淡素而又清香袭人,是一篇别具风姿的佳作。

4.(2011·温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补充点评。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⑵.完成随感。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

【答案】(1)依恋(不舍、挽留)(2)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2011·玉溪)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①离情。

黄莺久住浑②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系:jì,牵连。 ②浑:简直。

①诗中描写诗人搬家时 的心情。

②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答案】①依依不舍(或留恋)

②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

5.(2011·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⑴. 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⑵.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⑴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⑵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 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

6.(2011·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案】(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意思符合即

可,有欠缺酌扣)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三个要点,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唐代诗人于良史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风格清淡闲雅,极富神韵。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诗开篇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可谓一箭双雕。接下来的六句则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

7.(2011·兰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彩绘屋梁。

⑴.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⑵.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答案】⑴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 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意思对即可)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情感、志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刘次庄,宋代诗人,这首景色如绘的七绝小诗,构思奇巧,诗笔明丽,情韵恬适,充分体现出诗人追求美的执着和拥抱生活的热情。

8.(2011·肇庆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注】韩琮,字成封,长庆进士。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等职。

⑴.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

⑵.请简要回答,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⑴落日、绮霞、远山、青草 ⑵.通过描写晚春江上明丽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友人的感情。

【解析】这首小诗(五言绝句)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

9(2011·济宁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 ,表达了诗人的 。

【答案】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 怀乡、思友

10(2011·江西省)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⑴.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⑵.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答案】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

⑵.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马戴:唐代诗人。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诗歌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

11.(2011·兰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⑴.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⑵.“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答案】(1)镜中看(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解析】《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zhào)歌,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写出了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

译文:一弯新月挂在种着柳树的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

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暴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12(2011·台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稀疏或零落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⑴.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⑵.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答案】⑴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 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意对即可)

⑵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指出质朴或“淳朴”等).

【解析】《田园乐》是王维的一组六言绝句。该组诗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本诗以清新淳朴的笔调,描写了田园的景象和农村的风光,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全诗声色并貌,动静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王维之诗,诗中有画。

译文: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13(2011·泸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⑴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答案】(1)①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②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意对即可)(2)①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②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对即可)

【解析】陈与义这首七绝,写他在从开封到襄邑(现在河南睢suī县)去的一次旅行。通观全诗,这是一首记游诗,既写了船行河道中时所看到景象,也通过描写,抒发了自己在航行时欢快的感受。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

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14. (2011·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 “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此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

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此诗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译文: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15.(2011·菏泽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⑴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⑵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⑴表达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⑵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把初春的景象写得富有情趣。(意思对即可)

【解析】 新年:指 农历正月初一。 故:故意。 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被穿树飞花的春雪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译文: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16.(2011·佛山市)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古离别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⑴.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⑵.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答案】⑴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多么骀荡的春光,多么融和的初日。

⑵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

【解析】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

17.(2011·南京)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①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②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吴姬:卖酒的女子。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

(1)诗歌首句中的“香”字既指柳花香,又指 香,诗人借此渲染了“金陵子弟”相送

时热烈温馨的气氛。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把这首诗歌中的诗句“ , ”题写在同窗的留言册上,以表达你的深厚情谊。

【答案】(1)酒(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解析】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是古体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全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借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来倾吐自己的真挚感情,亲切而且深情,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

【译文】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18.(2011·泰州市)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不 见

杜 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 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 。

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答到“怀才不遇”或“疏狂自放”得1分;答到“才华横溢”得1分;结合具体词句解答得1分)

(3)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解析】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19.(2011·陕西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⑴.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

⑵.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答案】⑴.反衬或衬托 ⑵(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解析】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 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返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收到友人书信的兴奋欣悦之情。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20.(2011·成都)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释]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⑴.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⑵.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想 象合理,描写形象,能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即可计分,否则酌情扣分)

(2)示例l: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示例2: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征手法写出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译文: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 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21.(2011·无锡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社 日①

王 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⑴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

⑵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⑴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⑵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解析】所谓“社日”,是古时候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民俗中有春秋两祭,称为春社和秋社。从诗的内容上看,我们不难发现,王驾的《社日》显然写的是春社。诗人未有一字正面写社日,却通过一些极富有农村生活情调的画面勾勒,诸如“稻粱肥”、“醉人归”和“豚栅”、“鸡栖”,烘托出山村节日的欢乐,反映的却是农人辛勤劳动带来的富裕生活。

22(2011·大连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⑴.结合三四句中景物的特点,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竹深”“树密”“虫鸣”给诗人带来微凉的感觉(写出了环境的幽深静谧),表达了诗人惬意(舒适、宁静)的心情。

【解析】此诗写夏夜纳凉,并无新奇的景色和美妙的意象,而读来颇耐咀嚼。其精神全在最后一句的最后三个字上。陈衍《宋诗精华录》中评这首诗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什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结束处能翻出新意,使人耳目一新,正是杨万里匠心独运之处。

译文: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23.(2011·遵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⑴.“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⑵.“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了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觅”是“寻求”“执著追求”的意思。 “觅封侯”借有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著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解释意思,答出用典故,答出表现内容)(2)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译文: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景,梦一醒知在何处?貂皮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黯淡。 金兵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24.(2011·六盘水)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⑴.这首诗用 比喻 ,表达了作者 之情。

⑵.“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细”字生动地表现了柳叶 、 的特点。

【答案】⑴ 剪刀(或碧玉) 春风(或树) 惊喜、赞美、热爱⑵柔软 清新

《咏柳》诗有两首。一首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译文: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恰似剪刀的二月春风。

25(2011玉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26(2011·湘潭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长安九日诗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⑴.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用一个成语表述。

⑵.在第三、四句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⑴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影只 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析】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2分)[来源:高考资源网]

(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

【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

(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1分,答对两个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对三个角度并分析得4分)

(2). 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分)

(3).要点: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1分)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2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数,一句一景,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3)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3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释】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1)词的上阕写水;下阕以写 起,以写山结,中间以“虚老”粘连上下文,然后以“ ”转出,衔接自然。(2分)

(2)评家对词中“过”和领起的后边三个短句,评价甚高,认为极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山;但。(2)【答案】①三个短句,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了沿途的美丽景色:沙溪湍急、霜溪清凉、月溪澄明; ②寓情于景,在描绘七里滩沿途秀美的风景之时,融入作者不同的主观感受:水流湍急时高兴紧张,水面清凉时寒意料峭,水月澄明时仿佛心灵都得到了净化。③用“过”字领起的三句,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情绪的波动,一齐涌来,给人以强烈动感。 ④以一“过”字领三个三言句,构成比排句式,节奏轻快,传达出诗人轻快的心情,且词人在三句中同用一“溪”字,使音节流转悦耳。(以上要点,答对一个记2分,答对两个记4分,答对三个记5分;满分5分。)

【3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诗中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赏析。(3分)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1分)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诗人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不劳动的时候,就荡起小船,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常常在自然的怀抱中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如此详细。(2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 “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2分)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1分)

【3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张先,北宋词人。乙卯年:1075年,时年作者八十六岁。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

(1)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阙。(4分)

(2)“中庭月色正清昵,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阙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阙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对应。(能答出“反衬”“对比”“动静结合”的均可给2分,上下阙的描述各1分)

(2)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2分)这两句寓情于景,反映作者游乐一天后,心情格外恬适和舒畅。(2分)

【3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3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8分)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参考答案】

.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楚江怀古①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 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⑴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⑵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⑴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

⑵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3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 和 的情景。(2分)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梦中泛舟西湖 被雨惊醒后

2.虚实结合(梦境与眼前的景巧妙结合),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以“珍珠”“水银”作比,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表现了诗人欣赏美景的欣喜之情。

【38】阅读下面一首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从 军 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①,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②。

注:①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②朔方城:汉武帝

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首句“三边烽乱惊”有版本将“惊”写作“警”,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3分)

(2)有人说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隋边塞诗中特有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 用“惊”好,“惊”是“惊扰”“惊动”之意(1分),写出敌人来势汹汹(1分),①一方面引出下文的我军的英勇抵抗(“十万且横行”),②同时敌人的疯狂进攻与后面我军的沉着应战形成对照,也反衬我军的英勇无畏。(①②答对任意一点给1分)而“警”为预警,只写出了烽火报告军情这一事实。(这点不答也不另扣分) 如果答“警”好,能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2)同意(1分)“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可看出本诗意境开阔,状写行军作战气势雄浑。(点出意境开阔,或气势雄浑占1分)。内容主要表现隋军军容强盛与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展望隋军胜利的前景。(内容答出其中两点就可)(占1分),格调昂扬向上。(占1分)。确实体现了一种“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诗歌赏析】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越王侗称制,为国子祭酒。这首诗的大意是:边关烽火四起,敌情汹汹,我军派出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奔赴前线。士兵们摆出威力无穷的“常山阵法”,以风卷残云之势扑向敌阵,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在军纪严明的隋军军营里响起。深宵清冷的月色下,凛冽的寒风中,守卫的士兵彻夜不眠,士兵刀剑上霜花闪闪。我们一定能象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到时候也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其中“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是名句,“弓月”为新月,此句写出了边塞的苦寒、隋军军纪之严明,突现士兵保家卫国的豪情。

【39】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相 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两首诗词都写到“枫叶”,两者借助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请简要指出。(3分)

(2)请简要分析李煜《长相思》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不同(1分)。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比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1分);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从而表现相思之愁苦(1分)。

(2)“菊花开,菊花残”,点明时令是秋季,抒情主人公从花开等到花残,表明相思之久(2分);用“花残”二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主人公极其愁苦的心情(2分)。

【4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

【4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 这首诗运用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具体说明。(4分)

(2)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4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8/分)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回塘:意即曲折回环的池塘。别浦:即江河支流的水口。

1.从诗句的字面内容看,这首词吟咏的对象是( )(填入一种花卉名)(1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句中用“杨柳”、“鸳鸯”来渲染,岸上、水中,一绿一红,色彩鲜艳。

B.因为“绿萍”,所以“莲舟”不能来,美丽不能被人发现。诗人以此暗指自己之不被用是由于被人阻碍。

C.“骚人”,即可指屈原,也可指历史上屈原似的文人墨客。

D.诗歌借景抒情,寄托个人身世的感情,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 3.“断无蜂蝶慕幽香,线衣脱尽芳心苦”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分)荷花

2.(3分)C.(A.不是“渲染”,是衬托。 B..不是“绿萍”,是“涨断”。D.不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

3.(4分)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诗人借助对“蜂蝶”、“红衣”的描写,想象能飞的蜂与蝶该是可以来的吧,但是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却不知幽香之可爱慕,断然不来。这里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艺术手法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4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题。(7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文哪一句词完成了上景与下情的过渡?(1)

2.上阕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突出了西北边镇什么特点?(3)

3.下阕引用“燕然未勒”典故抒情,主要抒发怎样的情怀?(3)

【参考答案】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首句点明“塞下”这一地域性特征,由“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图”,突出了边塞关山时刻备战以防不测的特点;

3.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是说现在敌军未退,边境未宁,尽管厌战思归,但又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4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浣溪沙 (明)刘 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夕阳江上雨余天。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 (季节) (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2分)

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季(春天) 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 每空1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o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