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农业结构

更新时间:2024-06-16 01: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宋的农业结构

宋朝把全国的编户齐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与客户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拥有土地和资产,主户指的是有产户,客户一般指的是佃客。大体而言,主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剩下三分之一左右为客户。

卫泾《福州劝农文》:“负山之田岁一收,濒海之稻岁两获。”

南宋的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南宋时期,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北宋初期引进的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生产周期的较短,在收割完稻谷后,可以种植晚稻,或者种植其它作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了南宋时期,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种植更多了。由于早熟的占城稻的推广与普及,浙东路在南宋时已有早稻、中稻与晚稻的区分,长江流域的水稻产区,已经广泛地种植了占城稻。

南宋的农业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稻麦二熟制的推广上。关于稻麦二熟制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卷7《云南管内物产》载:“自曲靖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水田??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梗稻。”随着江南麦作的推广,稻麦二熟制在南方逐渐普及开来,麦原产于北方地区,唐至北宋年间逐渐推广到江南,到了南宋时,江南麦作有了更大的进展。稻麦二作制在南方的的推广与人口的压力有很大的关系,靖康事变之后,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从皇室、官僚、地主、商人到一般百姓,前后多达数百万人,骤然增加的人口对面食的需求量大增,以致小麦供不应求,这就大大促进了小麦的种植和稻麦二熟制的推广1;另外,稻麦二熟制的推广还与赋税政策有很大关系,正如黄震曾所说:“惟是种麦不用还租,种得一石是一石,种得十石是十石。”也就是说佃户只在秋收稻米中按规定缴租,

1

周方高、宋慧聪.略论宋代的农业技术推广[J].中国农史,2007(1):21

而所种小麦是不用征租的,佃户所种之麦,收成全归佃户所有,这也提高了佃户种麦的兴趣,这种契约规定在小麦的推广中起到了重要的的作用;再者,南宋政府在推广稻麦二熟制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频发劝种麦的诏令,劝谕农民广种春麦,如隆兴七年,孝宗下诏令湖南北、江东西、淮东西路帅、潜臣劝民广种小麦2,淳熙七年,又“复诏两浙、江、淮、湖南、京西路潜臣,督守令劝民种麦,务要增广。自是每岁如之。3”《中兴两朝圣政》卷51,乾道八年九月壬申条载,孝宗曾说:“今年远近丰登,??仍趁时广种二麦,以备水早之用。”到了淳熙九年,据《中兴圣政》卷五九《诏劝农种春麦》载:“内出正月所种春麦??诏降付两浙、淮南、江东西潜臣劝民布种。”总之,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大大刺激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促进了稻麦二熟制在南方的推广,也改变了南宋农业的结构,南宋时期麦的普遍种植,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种稻的耕作制度。

南宋农业结构的改变还体现在推广桑麻、木棉、些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上,特别是南宋政府十分重视蚕桑的种植,并把植桑的成效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令、承植桑三万株至六万株,守、倅部内植二十万株以上,并论赏有差。

4

”考核的标准非常具体。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三七》载,绍兴十年二月

十七日,有臣僚上言??”“比岁民稍归业,渐复耕垦,惟是桑拓全无栽植,缘无赏罚,守令视无余事。”并请求皇帝下诏,“劝诱民栽种桑拓,仍乞示赏罚以劝惩之。”

地方官员更兼劝农之责,甚至亲自予以指导,《朱文公文集》卷100《漳州劝农文》就记载朱熹指导农民种桑,并教导农民可以种植木棉、芒麻等用来御寒。

“种田固是本业,然粟、豆、麻、麦、菜、蔬、茄、芋之属亦是可食之物。若能种植,青黄未交,得以接济,不为无补。今仰人户更以余力广行栽种。5”

23

《宋史》卷173《食货志上一·农田》 (宋史)卷173,《食货志上一·农田》 4

《宋史》卷173《食货志上一农田》 5

朱熹《劝农文》,《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00。

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鹤林集》卷三九《隆兴府劝农文》) 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向农村的渗透,冲破了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蚕桑叶。南宋时期是蚕桑叶的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南方的蚕桑区在养蚕、缫丝、织造等方面已经大大超过了北方,

南宋政府为了苟安图存,也不得不注意发展生产。

陈旉的《农书》中记载湖州农家“唯藉蚕办生事”,表明蚕桑经营在农家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耕织图》中画面中从事丝织的人物共七十四人,其中成年男子二十四人,少年男子三人,说明蚕桑丝织业已经成农村家庭副业中独立出来。

宋代的赋税据《宋史·食货志》上二载:“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谷,曰帛,曰金,曰钱,曰物产是也。6”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赋税当中,虽然商业税收在南宋政府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田赋依然是宋代主要的赋税,庞大的租赋收入维系着国家官僚机构和和军政边防之需

南宋王朝仅剩半壁江山,而“每年征收到的丝、麻等纺织品,总数已超过北宋时期,达到千万匹以上。7”这说明南宋纺织品的产量已经有了很大的增长。

南宋偏安江南,其辖土几乎比北宋减少一半,但每年的赋税收入却大大超过北宋,“南宋初,政府每年收入不满1000万贯。到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就猛增到6000万贯。8”

南宋初年,苛税相当严重,“馈饷悉出于民,无屋而责屋税,无丁而责丁税,不时之需,无名之敛,殆无虚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宋理宗时刘克庄说:“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百里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辟以来未知有也。”(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五一《备对札子》)

谢方叔说:“今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石者。”(《宋史》卷一

67

宋史,卷174,食货志上二,赋税

张仁忠著,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43页 8

张仁忠著,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43页

七三)

南宋的阶级矛盾是相当尖锐的,各地武装起义连绵不断,“约计不下200余次”9。如南宋初年钟相、杨么起义就是规模较大的一次。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南宋与金签订合约,南宋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农耕技术的进步

南宋东南地区,对土地的利用与管理已经接近了集约化的程度,往往是深耕细耨,为了改良土壤,多次翻耕,土熟如面。往往秋冬之时耕翻土地之后,春季还要再次耕翻,“春二月又再耕,名日耘田”(陈旉《农书》)高斯得指出“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壤细如面”(高斯得:《耻堂存稿》卷5《宁国府劝农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宋时期,农耕技术的进步还体现在对选种与育秧的重视之上,水稻栽培技术已经成熟,由粗放的直播法转变为移植法。已经改变了由过去那种直接把稻种撒播在田里的做法,而是先把稻种在秧田中加以培育,然后移植到大田中栽培,陈旉《农书》中有专门记述秧田的修治技术,民间也有“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的谚语。朱熹在《劝农文》中也说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以及“拣选肥好田段,多用粪壤,拌和种子,种出秧苗”,(朱熹:《朱文公文集》卷99(知南康军劝农文》,《四部丛刊》初编本)

并且很多地方也已经用上了插秧的工具“秧马”。如楼璹《耕织图诗》中“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插秧》)

在田间管理方面同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中耕、除草、增肥、保水以及烤田等田间作业已经熟练掌握。“浙间三遍耘田,次第转折,不曾停歇”10,

南宋耕种技术的改进还体现在新式灌溉工具的使用上,如果天旱缺水,还要用水车浇灌,“全家大小,日夜不停”11;四川用筒车、桔槔进行灌溉,两浙一代由于圩田的增多,原先的桔槔等受到地势的限制,普遍改用效率更大的踏车等,“何如衔尾鸦,倒流竭池塘。”(《灌溉》)范成大也有诗为证:“下田?水出江流,高垅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9

张仁忠著,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43页 黄震:《黄氏日抄》卷78《咸淳八年春劝农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黄震:《黄氏日抄》卷78《咸淳八年春劝农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可以说,由于南宋时期由于圩田的大量开辟、农田水利的兴修、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地扩大等,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大大超过北方。《宋史·食货志》说:“南渡后,水利之田,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举圩田的例子)

劝农文

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多次下诏,令诸州长官劝课农桑,“(乾德)二年春正月辛巳,谕郡国长吏劝农耕作。12”

对于大型的水利工程则由官府代而为之,“如有工力浩瀚去处,私下难以纠

13集,即仰经县自陈,官为修筑。如县司不为措置,即仰经军投陈,切待别作行遣。”

宋政府往往刊刻前人的农书著作以供农人参考,如绍兴十九年七月,颁诸农书于郡邑14。朱熹知南康军时,用王仲杰所种桑、种田法和劝农文等合并颁下属县推行。

耕织图中的农业技术 土壤耕作技术 作物栽培技术 多种经营技术

国农书逐渐形成了非常系统、成熟和完备的农业技术知识和农业思想体系。农业技术知识主要包括土壤耕作技术(如北方旱地耕作和南方水田耕作)、作物栽培技术(如育种、移栽、除草、施肥、灌溉、防虫、轮作、套作)、多种经营技术(如园艺、果蔬、林木、蚕桑、畜

1213

(元)脱脱《宋史》卷一《太祖本纪》。

朱熹《劝农文》,《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99。 14

宋史,卷三十,高宗本纪七

中国农书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农书的现代价值(《略论中国古代农书及其现代价值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n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