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更新时间:2023-08-07 08:2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中国音乐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 1年)
第一节;概述。 这时期我国社会制度有很大变化,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从鼎盛到衰落,并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在文化上也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发展到衰微。春秋末期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中,“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被生动、活泼的多元文化所代替,出现了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①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盛大的西周终于衰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由于周天子一统天下局面的崩溃,诸侯称霸,礼乐制受到冲击,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礼崩乐坏‘,音乐逐渐突破礼的束缚而发展。娱乐性比较强的、不受礼束缚的新乐,逐渐代替使人听了昏昏欲睡的“古乐”,而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古乐”(亦称“雅乐”)的衰微,“新乐”(亦称“俗乐”)的兴起,成为春秋末期至战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时期无论声乐、器乐、音乐科学、音乐美学都有很大发展,为我国古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西周到战国末800多年间,音乐文化发展的水平与成就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如“大师”“小师”、“瞽矇”、“磬师”、“钟师”、“笙师”等。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周代有专门的“采风”制度,采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第一部歌词集《诗经》和战国的《楚辞》可以看出其概貌。这时期出现许多民间歌手,并有传授歌唱艺术的人和歌唱理论。
三、器乐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一)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二)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到战国时期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合奏。1978年住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共65枚)、编磬、笙、篪、箫(排箫)、琴、瑟、鼓等乐器共124件,估计大多数乐器可用来构成一个音响宏亮、音色多彩的大型乐队。
(三)这时期一些乐器如琴、瑟、笙、篪、箫等发展成可以独奏的乐器。其中尤以琴的艺术水平最高,出现动人的琴曲。如表现“高山”、“流水”志趣的琴曲。
四、这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流行三种音阶和多种调式。以十二个半音构成的十二律,不但形成并在实践中应用。乐律学已有一定成就,在音乐实践中已运用三分损益律,并出现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声学发展到较高水平,可以铸出在一个钟体内演奏大三度或小三度的钟,并利用不同高度的大小三度构成半音。
五、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人办学中也有音乐科目,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办学中曾亲自教授音乐。此外,西周“春官”的一些乐师也有“掌教”乐技任务。
六、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诸子百家大都重视音乐问题。儒、墨两家显学在音乐观上针锋相对。代表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乐记》成文于战国。
第二节;四周的礼乐和音乐教育:
礼乐制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才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如规定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王使用乐队可以排列在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两面,士只可以排列一面。乐舞的规模大小也有所规定,如王的乐舞队列可以有八行、称为“八佾”(佾指行列),每行8人,共64人;诸侯则只可以六人一行,排6行,共36人。以下逐级递减。至于庶人是没有享受礼乐权利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周代制定了很烦琐的典礼,在贵族的政治、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各种礼节仪式,其中很多场面都有音乐配合。如在“郊社”(祭天地神明)、“尝祭”(贵族祭祖)、“食祭(政治上的外交宴会等),“乡射”(乡里中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活动都用音乐。典礼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规定,不得违反和逾越。与典礼相配合的具体音乐形式规定得也很严格,如在某种典礼唱什么样的歌,演奏什么乐曲,甚至每一部分调性(包括调高、调式)都规定得十分细致。从音乐体裁看,当时已形成歌舞音乐、声乐(群唱、独唱)、器乐(合奏、独奏)等类别。
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都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周礼·春官》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官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大意是说:大司乐要按“成均”(周代“大学”之一)的规范,治理全国的音乐教育,使它符合王族子弟的需要,并要求以“乐德”(乐的思想、崇高目的)、“乐语”(表现方式)以至“乐舞”(大型乐舞)向“国子”传授。在“春官”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镈师”等传授器乐技艺。春秋时期,学术下移,少儒者兴办私学,其中以孔子最著名,他就是按周代形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设课的。但是他的“有教无类”思想使受教育对象扩大到下层的“民”。根据可考的史籍,孔子以后兴办私学的儒者,已无人再设乐课。
第三节;乐舞与歌唱、歌唱理论;
周代乐舞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它是礼乐中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当时民间也有自己的乐舞,其中一些也传到上层社会,如旄(máo)人掌教的散乐便是。
周代乐舞,大致可分五类:
(一)六代乐舞一简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代的《大咸》(《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大武》是为庆祝伐纣胜利而作,内容写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六代乐舞也称六舞,它们最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这种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
(二)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有帔(pèi)舞(舞者手执彩绸而舞)、羽舞(舞者手执羽毛而舞)、旄舞(舞者手执鼇牛的尾巴而舞)、干舞(盾牌舞)、人舞(舞者挥长袖而舞)等。它们由乐师掌教。
(三)散乐、夷乐——民间乐舞,由旄人掌教。
(四)四夷之乐——当时王朝四周各部族的乐舞、歌曲。由提耧(lóu)氏掌教。
(五)宗教性的乐舞——包括天旱时求雨用的舞雩(yú)和每年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
歌唱在古代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歌唱更加盛行,它几乎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爱好,但所唱的歌不同。因为歌唱与庶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周代统治者为察民情而设有“采风”制度,搜集下来的歌词“风”与古老的祭祀歌曲“颂”,以及贵族所创作的歌词“雅”,在春秋末期,经过一些人的选择形成“诗三百”的集子,后世称之为《诗经》。孔子曾以它作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
今存《诗经》共305首,分三类: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1.风:包括15国的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这些民歌流行的范围大约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和四川的东部,这是周初(约公元前1066)到春秋中期(约公元前570)近500年间的作品。
2.雅: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反映现实,同情人民、暴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品。 。
3.颂:多半为古老的祭歌和舞曲,过去甚少为人注意,其实这些歌舞作品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为它反映了古代生活的一些方面。
《风》是《诗经》的精华,这些民歌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爱情的、有劳动的;有生活风俗性的;有讽刺的;有童话的等。 表现的情感也是丰富多样,包含了轻松愉悦、深沉悲痛,爽朗明快、曲折迂回,慷慨激昂、愁思感叹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表演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帮腔等形式。从歌词结构上可以看出,其曲式结构大致有十种之多,如分节歌、主副歌、换头、联曲等形式。
《诗经》的首篇是《关雎》,它大致为周初的作品,似乎是一首求偶歌,情绪上欢乐而又略带急迫。孔子曾两次加以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可能它是一种唱和的群唱形式。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叫着的水鸟,伫立在水中的沙洲。那苗条贞静的姑娘,将是这青年的好对象。长短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地捞取它。那苗条贞静的姑娘,睡梦中还在追忆她。想她想不到呵,睡梦中反复地思念她!老在想呵,老在想呵,翻来复去地难入睡乡。长短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地采摘它。那苗条贞静的姑娘,我将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地选择它。那苗条贞静的姑娘,我将鸣钟击鼓欢迎她。
《诗经》中的《风》,收集范围局限在北方,南方的楚风仅稍有涉及。其实,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音乐是相当发达的,唱歌的风气尤其盛行,有些流行歌曲,能应和而唱的达数千人之多.见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yǐng)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前340-前278),他的作品收入《楚辞》中,这部书大部分是可唱的歌词,它是楚风的重大发展。其中《九歌》、《离骚》、《天问》、《招魂》都是很好的歌曲。《九歌》原来是楚国南部(现在的湖南)民间祭祀时唱的一套歌曲。屈原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写成了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艺术作品。《九歌》的“九”字不是实指,而是成数、总数的意思。它共包含11首歌曲,依着所祭的不同神鬼,有着不同的标题: 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云中君——祭女性的云神的歌;湘 君——祭湘水男神的歌;湘夫人一祭湘水女神的歌;大司命——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东 君——祭太阳神的歌。少司命——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河 伯——祭男性的河神的歌;山 鬼——祭女性的山神的歌;国 殇——祭颂阵亡烈士的歌;礼 魂——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
最有趣的是,这些祭神的歌,完全没有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了人间的感情,这些人性化了的神几乎都在谈恋爱,她们有的甚至还为失恋而痛苦。现节选《少司命》两段为例: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芬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河以兮愁苦。 译文:
兰草花,麋芜芽,生满在堂下,香气袭人呵,绿的叶子白的花。你看人人都有配偶,少司命,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你为什么独自苦咨嗟?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译文:
兰花真茂盛,绿的叶子紫的茎。满堂都是美男子,你忽然对我眼传情。
这时期还出现独特的、说唱形式的《成相篇》,其作者是卓越的哲学家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他们改变作风,施行开明的政治。在演唱形式上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伴唱。“相”又叫舂牍,是用几尺长(一、二尺至
六、七尺不等)、几寸直径的粗竹筒制成的一种乐器,奏起来是用两手捧着舂击地面,打出节奏。这一种说唱形式后来未见继续发展。
由于歌唱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声乐理论,现流传下来的主要有这样两段史料:
其一是《乐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段史料说明当时歌者已注意到唱歌的气息运用和演唱的严格性。
其二是《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一段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日: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段史料说明当时歌唱教师在选择学生时对声音的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
随着俗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有许多出色的歌手,如王豹、绵驹、韩娥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第四节;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周代沿用商代乐器,并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西周时期使的乐器已近70种。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加准确,其中最突出的是钟的铸造,,不仅音色优美,音律精确,并且每个钟可以准确地发出两个音(大三度或小三度),这是铸钟技术的音乐声学的卓越成果,可惜这种铸钟技术,在汉后失传了。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1.金之属:钟、镛、钲、铙、铎等。
2.石之属:磬、鸣球、()等。
3.土之属:埙(或作壎)、缶等。
4.革之属:鼓、建鼓、鼗、鼙、拊等(图2-1)。
5.丝之属: -琴、五弦琴、瑟、筑等(图2-2)。
6.木之属:柷、椌、敔等。
7.匏之属:簧、笙、巢(大笙)、和(小笙)、竽等。
8,竹之属:箫(排箫)(图2-3)、篪(图2-4)、)、篴管等。
这时期的乐器仍以击乐器居多,用金、石、竹、木、皮革或陶土制成的。击乐器中编磬和编钟在礼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能奏出响亮的旋律。琴是这时期运用比较普遍的弦乐器,它用于合奏、伴奏并且用于独奏。由此产生了演奏水平很高的琴家和动人的作品。著名的琴家在春秋时期就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奏琴的艺术大概是相当高的。战国末年荀子的《劝学篇》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句。同时期的《吕氏春秋·孝行览》还记载了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者。
这个资料所记载的《高山》、《流水》两首琴曲,也一直伴随着音乐轶谈而流传下来
编钟艺术是这个时期器乐最突出的成就。西周的编钟已经有八个钟一套的,其中有六个钟可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以在一个钟体内奏出小三度、如击“隧”部是#re,击鼓部则发#fa。
西周中期“中义”钟:
春秋、战国之交,出现可构成十二律半音阶的编钟,它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的楚墓。
编钟艺术发展到战国时代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峰。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①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第一套钟称为“琥钟”(即中间一组),由11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嬴孠(音丝)钟—(即中间二组)由12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22枚长乳甬钟(包括中层三组和下层三个组)组成。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叫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响亮、最有色彩感的旋律性乐器,由此可推断出被称誉为音乐时代的战国,旋律已经相当丰富。
《诗经》的《小雅·鼓钟》一诗可作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器乐合奏的一个实证。这首诗反映“钟鼓之乐”具有相当的表现力,由此引起作者在淮水边听乐时的感受。《鼓钟》还反映出合奏使用了编钟、鼓、鼛(gao一种大鼓)、瑟、琴、笙、磬、龠(yuè)等各钟乐器:
鼓 钟: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译 文:
编钟敲响声锵锵,淮河水流浩荡荡,我心忧郁且悲伤。善人君子有美德,令人长思实难忘。编钟敲响声喈喈,淮河水流波?日汨,我心忧郁且悲戚:思念善人与君子,道德无邪又正直。击起大鼓敲编钟,淮河三洲乐声动,我心忧郁且悲戚。思念善人与君子,道德无邪又正直。编钟敲起钦钦响,琴瑟悦耳多悠扬,笙磬和鸣多嘹亮。雅南齐奏更吹龠,繁音交响声和畅。(易平译)
第五节:古乐理、乐律学观念的形成:
西周以来,由于专业音乐文化的发展,经过长期的音乐实践积累,这时期古乐理中调性(调高、调式)观念已形成,并在礼乐中严格使用。当时流行的三种音阶已有通用音名、如五声调式音阶为:宫、商、角、徵、羽
两种七声调式音阶分別为:
一、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 变宫。
二、宫 商 角 和 徵 羽 变宫①
半音关系在商代已出现,到了周代逐渐形成完整的半音结构的十二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通用律名为: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称六律,是为阳律。其余大吕等六律称六吕,是为阴律。
音高、力度、节奏、速度、表情力等作为乐曲构成的整体因素的观念也已存在,见《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中一段: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这时期已出现转调的理论,《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当时的音乐家已具有绝对音高的观念和准确的辨别音准的能力。
这个计算法是以弦长为其计算基础的。三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分损益法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原文如下:
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
第六节;音乐思想:
西周时期执行严格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为核心的,即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也可以说乐是礼的“奴隶”,把音乐当作附属于礼的规范人的工具。
春秋时期由于礼乐制的逐步崩溃,乐逐渐摆脱礼的束缚,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独立地位,音乐本质的作用才开始较多地为人们所注意。春秋时期有一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他们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譬如说天有六气,地有五行,那么音乐则有六律与五声。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产生和形成的。音乐声响的清浊、大小也是根据物质的条件而成的。这种学说已开始注意到音乐的和谐而产生美感的问题。在《国语·郑语》中记载了史伯这样的观点: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
春秋末期开始形成的儒家学派,战国初期形成的墨家学派是这时期的显学,他们的音乐思想是对立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为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他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进行音乐艺术实践——弹琴,击筑、鼓瑟、唱歌,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孔子注意到音乐对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影响,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礼、乐不同的作用清楚地区别开。总的来说,孔子从教育学观点出发,基本上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思想,这使他的礼乐观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他对礼乐的重要性却又强调到超过等级制所允许的范围。譬如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这就是说,他主张选用人材,以有无受礼乐教育为准则,宁愿选用先受过礼乐教育的“野人”(地位低微的人)而不用后来才受礼乐教育的“君子”。孔子固执着用礼的尺度作为行动的准则,所以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乐仍必须服从礼。因此他谴责季氏应用的乐舞越礼。但礼不是孔子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他的最高尺度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人性准则。这是与奴隶主对奴隶随便杀戮、凌辱,针锋相对的思想。从这个准则出发,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基于这样的观点,所以孔子推崇《韶》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但他的音乐思想并没有系统化,仅有启蒙意义。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是《乐记》。《乐记》系汉代刘向校先秦古籍得乐论23篇汇编而成,现仅存11篇。其前8篇最重要,似出一人之手,后三篇分别记录了孔子及门人子夏等论乐的一些观点。《乐记》是一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客观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及其艺术规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就音乐的产生,提出了“物动心感”的命题,即“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是我国最早对音乐产生过程中心、物关系的理论概括。它指出了诗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否定了当时在音乐起源上模拟自然、来自阴阳的观点,具有唯物论的认识因素。 其二,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提出所谓“乐统同,礼辨异。”乐的特点是“和”,目的在于“和同”,即通过音乐歌舞的演奏,使不同的人在情感上相融。礼的特点是“异”,目的在于“辨异”,即通过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文饰等规定,把贵贱,上下,亲疏等界限区别开来。《乐记》认为,“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下安宁。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这就是礼乐结合的目的,也是礼乐思想的中心。礼主敬,是一定理智的表现;乐主爱,是一定情感的表现。礼乐的结合,即情理的统一。情受理的制约,引导和提高,而成为一种中和的情感。这正是儒家的音乐主张,从孔子时就产生了。这种礼乐思想还引出儒家重视音乐社会作用的主张。即“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这里,乐已经成为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于是,就有了“乐与政通”的理论概括。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的这些认识突出了理与情、政治与艺术的主导关系,它成为儒家音乐思想的主干,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思想的发展。
此外,《乐记》所论还涉及到音乐美学(如“和谐”观念)、哲学(如“理欲说”、“动静说”)、心理学(如“音乐与心理”、“音乐与情感”、“音乐与意志”)等等十分广泛的领域。
《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看来则属于情感美学。
荀子是先秦诸子最后一位大师,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收百家而形成自己的体系。在音乐思想方面,荀子直接师承儒家学派,而有所丰富。《乐论篇》、《富国篇》载录了荀子论乐的主要观点。它主要针对墨子的“非乐”思想。《乐论篇》主要文字直接引用《乐记》。其中阐述六个论点:1.音乐是人们感情所需要的,因为音乐可以促使人们向上。2.音乐可以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大道上,以应付社会任何的变化。3.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听了“雅颂之声”,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这样就有力量对外征伐,对内起谦让、亲和的作用。4。音乐是“先王”用来表现欢乐的,在“先王”之道中,礼和乐是最重要的。5。音乐具有感化人的作用,所以要谨慎选用。“先王”重视“礼乐”而贱视“邪音”。6.音乐既能够表达人们的志趣,又能使人得到娱乐。所以音乐对人是很有用处的。荀子认为音乐既然有那么大的作用,又是“先王”所主张的,墨子却反对它,这就近乎犯罪了。
与儒家学派的音乐观相对立的就是墨子。墨子(约公元前480-前420)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不仅包含非常深刻的哲理性,同时包含许多关于科学上的问题,如数学、光学、力学、天文学。他活动的时代正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活动的时代。
墨子反对一切享乐,也包括反对音乐。他著名的“非乐”观点主要载于《墨子》一书的《非乐》、《三辨》两篇中。墨子主要的论点是这样的: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
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日:为乐非也。
这几段话的大意是:要做“仁”的事,一定要为天下人兴利,为天下人除害,以此为法则,利人的就做,不利人的就不做。现在人民有三大祸患,就是挨饿的没有吃、受冻的没有穿,劳苦的得不到休息。如果再向人民加重征收,去造大钟、大鼓、琴、瑟、竽、笙,企图这样来兴天下的利,除天下的害,是毫无用处的。所以墨子说:“作乐是不对的。”
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音乐则是错误的。另外,墨子要求音乐也具有如物质生产那种直接的功利,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墨子不认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社会、对人具有不同的功能的缘故。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墨家反对音乐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也是反对音乐的。在自然观方面,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在他的哲学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因素。但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他主张“修真养性”,反对声、色、味的人生的三大“欲”,认为“五色令人目眩,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不合)”。老子在音乐思想上提出了“大音希声”(可解释作盛大之乐是无声的)的观点,其积极意义方面是反对当时统治阶层盛行的“侈乐”风气,其消极方面仍然是“去人欲”的世界观的反映,对音乐文化是不利的。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法家形成于战国中期,其代表人物为商鞅(? ——前38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他们对政治变革提出了积极的法治思想。在音乐上反对儒家的礼乐思想,但并没有对音乐提出明确的法家主张。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2.我国有明确的音乐教育制度始于何时?如何进行?3.周代有哪几种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4.《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它们与音乐有何关系?5.什么叫“八音”?每类举出两种乐器。6.本章论述的时期流行哪几种音阶?十二律是什么?7.儒家的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最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8,对墨子“非乐”思想如何评价?
正在阅读: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08-07
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03-20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优选04-17
大二期末英语复习资料05-06
鞍钢集团公司七月份安全通报03-14
改善光纤熔接机性能的三种途径05-20
英语专业四级英语常用动词固定搭配01-02
民工工资支付保证措施01-08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简编
- 西周
- 通史
- 中国
- 战国
- 春秋
- 时期
-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