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乡村图书室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10 06: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豫东乡村图书室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万庄村为例

1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目录

前言??????????????????????03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07

第二部分

新农村语境下的“农家书屋”………………………………10

第三部分

“农家书屋”的生存境况……………………………………17

第四部分

本地群众的真实感知…………………………………………26

第五部分

“农家书屋”的困境与出路…………………………………38

第六部分

调研随感………………………………………………………49 参考资料………………………………………………………75 队员名单………………………………………………………76 致谢……………………………………………………………77

2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前言

迁徙漂流在乡村城市化的时代浪潮中,你我都是没有故乡的人。这样的话语太煽情,却是真的直击肺腑。生长于乡村,求学在小城镇,成人在异地的大学,这是千千万万像我这样,一个内地乡村青年的生命轨迹。身为“农转非”的一代,尤其是农村大学生群体,心里有着更多的爱恨纠结和去留尴尬。

我的家乡在豫东南的广阔平原上,那里是河南省粮食的主产区,在以农立国的时代,这里长期霸占着国家战略重心的地位。然而,工业化的今天,农业成了最没有活力的产业,豫东南平原农业带成了落后的代表。如“中部塌陷”一样,这里被戏称为“豫东南塌陷”,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集中区域。20世纪90年代曾流传一段歌谣,其中唱到:十亿人民九亿骗,总部就在驻马店。可见当时这里的人到底有多穷。

经济上拮据,文化方面亦是“家道衰微”。受近代动乱频仍的摧残,和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扫荡(2012年又从周口爆发“平坟运动”),传统文化的文脉几乎被连根拔起,唯一得以延续的,是依附于民间迷信和传统技艺得以残存的庙会——以淮阳县太昊陵为依托的二月二庙会,相传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虽然近年来政府方面强力推动过以寻根为由头的“姓氏文化节”,借以提振区域知名度,但最终唱主角的都是经济。滚烫的资本洪流一泄而去,虚假的文化繁荣也随即冷却了。同时,随着老一代人逐渐离去,现代生活方式渗透式普及,庙会作为一种集娱乐休闲买卖为一体的传统习俗也在迅速衰

3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落。

传统的乡土生活日益式微,与此对应的是,城镇化过程的副产品也开始显现。曾经凭借“莲花味精集团”的崛起而风光一时的项城市,在该集团因经营不善、乱排废水、官司缠身一蹶不振后,如今也成了明日黄花。而被重度污染了的沙颍河和沿岸的癌症村,却作为黑色GDP的遗产被保留下来。唯一的黑色福利是,因为地下水不能饮用,许多临河村子都通了自来水。另外,由于化学农业的使用,家庭沤肥这种方式不再延续,生活垃圾、生产垃圾没有合适的回收处,便草草倒进公路边的水沟或池塘里,垃圾污染随处可见。

在一辈子都留守于此的老农民眼中,接受教育是下一代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众所周知,河南是人口大省,高考大省,高校录取率低,跟外省学生考取同样高的分数,却上不了同样好的大学。同时政府部门又将录取率作为衡量高中“政绩”的唯一指标。为追求升学率和名牌,小城镇的高中都实行严格的应试教育模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高考题”。原本的乡村初中和小学,因自身边缘化的处境反倒可以进行一些素质教育的尝试,但随着老一辈教师的退休,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农村生源纷纷向小城镇转移,乡村公办教育日益凋敝,被迫进行农村教育资源重组。所谓“重组”,无非是合并几个学校,买置一些教具,“两免一补”而已,真正优秀的教育资源,即有才学的老师和先进的设备却并未配备,学校风气依然不好。富起来的农民自然看不上眼。而小城镇中的教育竞争则日趋激烈,高中以升入名牌大学为目标,初中以升

4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入高中重点班为目标,小学以升入初中重点班为目标,甚至幼儿园,也成为了这条锁链的一环。教育几乎被完全异化了。

经济、文化、环境、教育??各个方面都充满问题。这样的现状使人消沉,多少年轻人都幻想着从农村走出去,无论辍学打工的青年还是“学以致用”的学生。一来城市的资源丰富,生活便利,二来乡村越来越像城市了,去哪都一样,不如在城市住得舒服一点。年轻人生命阅历浅,跟乡土的关系不紧,对乡土没有太多眷恋,尚可理解,那么中老年人呢?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使用,将农民从农事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也将之对土地和自然的敬畏消除殆尽。做什么都是图方便,图高效益,这是资本主义的逻辑,也是老农民的算法。他们唯一欠缺的是,对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如果有能力在城市中谋生,扛得住相对高昂的消费压力,恐怕极少人愿意留守乡村。唯一的牵绊,是亲情。

我也是一个曾为故乡深夜痛哭过的人(当我意识到必须与之决裂),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想再去谈论这个话题。一方面因为太敏感,一方面因为空谈无用,不如做点实在的事儿。这是此次返乡实践的原动力。但平心而论,我对结果并不满足。与其调查研究,不如直接动手干涉。关于乡村图书室的调研,我们在网络上也找到一些,发现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不是么?问题一直存在,该知道的人也都知道,只是缺少真正有行动力有担当感的人,挑起大梁去改变。这也是我对“新返乡运动”的理解:呈现问题并非它的终极诉求,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5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但说到解决,谈何容易,尤其在几乎铁板一块的内地乡村,死水一潭的“不上线”小城镇。或许我们能做的,也仅是围观,亦步亦趋地“独立”进行一种公益演练。每个人的故乡都在迅速沦陷,在如今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城镇化是一条踏上去就回不了头的现代性道路,农村的出路也必须要在其中寻找。一切公益组织或社会力量所努力的价值,可能只是在于,弥合城乡之间日益张裂的缝隙,保育那些丢了根的文化记忆,促使其进行现代转化,融进现代城市文明的基因序列当中。人们所期待的,不会是落后的贫穷的乡村,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无限膨胀的城市,而应该是二者有机的融合,让城市回归乡土的自然和谐,让乡土拥抱城市的文明舒适。

拖了好久才动手写这个前言。因为不敢,很怕,怕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组织自己的思绪,找不到准确的形式来架构我们得来的材料,怕自己情感过激。在此要感谢我的小伙伴们,十几天的劳苦奔波换来这仅有的可怜成果,感谢大家的真诚付出。希望做出的成果是有价值的,不辜负我们喝了那么多西北风,跑了那么多冤枉路,熬了那么多夜,吵了那么多架??

最后,要特别感谢“灵青”,感谢有这么一个组织关注着乡村发展,并倾囊相助,让我们不成形的想法得以尝试,让乡谊和同窗情通过公益实践的形式重新紧密地联结起来。虽然此次实践活动存在诸多缺陷,但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希望母校申请“灵青高中计划”成功,即使不成功,明年回家,我们也可以一块再折腾,趁年轻。

执笔人:郭锦泽

6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当地媒体报道中的“农家书屋” 建在村支书家里的“农家书屋”

外表光鲜的“农家书屋” 放置着杂物的“农家书屋”

研究目的

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工程,是技术与文化下乡的基地,在豫东南这片传统农业带上,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硬件设施简陋、运作方式单一、村民认识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窘境,有些甚至已名存实亡,媒体对此亦多有报道:http://henan.qq.com/a/20111211/000021.htm

7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虽然相关部门也做过此类调研,但关注的层面既不宏观,又不微观,缺乏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次调研,欲从家乡四个不同县市中挑选若干乡村图书室进行实地调查,并选择典型案例细致分析,通过访问村民,同时研读相关政策规定,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指明“农家书屋”未来的发展方向。宏观层面,从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上,为书屋的长远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微观层面,收集豫东南地区“农家书屋”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本村的现实条件,给出符合豫东南地区实际但又具有普遍操作价值的解决方案。

调研成果最终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呈现,同时拍摄纪录片反映乡村图书室发展的现状,寻求渠道进行传播,以期产生实际的社会影响。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过程当中,我们使用了实地调查、典型调查、现场访问、理论分析等社会调研方法,在后几部分的叙述中有具体表现。下面仅简单阐述选择某类研究方法的原因及实践形式。

1.实地调查。我们的研究目的决定了我们必须使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该方法贯穿调研全程,集中体现在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考虑到队员之间会面困难,便采取了分头作战的方法。各位队员就近、挨个询问周围村子里“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就近坐车到乡、镇、县政府部门咨询情况,收集官方资料,尤其是相关数据。

2.典型调查。应用于初始阶段实地调查之后。根据大家就近调查到的情况,选取一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书屋进行案例调查和分析,着

8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重了解书屋的规模,资金支持情况,书籍类别及使用状况,阅读人群,运作模式等。选取典型的评判依据有三点:一、书屋的存在现状是否完好;二、图书管理员是否愿意配合调研;三、是否就近。

3.访问法。在典型调查进行资料收集时,主要运用了访问法,当然,观察法也包含在过程中。原本计划使用调查问卷,但考虑到村民当中的老人家甚至中年人很多不认识字,即使认识一些也一时反应不过来,很多人又不愿意浪费时间写,即使写了大概也不情愿,我们给出的答案又可能对其作出具有明显指向性的引导,最后放弃了这个尝试,取而代之的是,精心选取访谈对象,注重其代表性。我们最终选择访问了村支书、乡村医生、化肥经销商、养殖户、乡村老师、小卖铺聚集的村民和寒假返乡的打工仔、大学生等人。此外,还尝试约访了大学生村官、乡文化站站长、县文化馆馆长等人,但未能成功访问。

4.理论分析。在进行资料分析时,主要运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数据分析运用得并不严谨。这是因为在初始阶段,收集到的官方数据实地调查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无法进行数据分析;典型调查时,收集到的数据如书籍的总册数,分为哪几类,某类多少本,每月更新多少本等等,无法保证其精确度,故只进行了粗略分析。在理论分析时,主要借助经济学中的公共财政理论分析“农家书屋”这种“公共性物品”的特性与弊端,再借助《温洛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参考资料》,参照其理念和管理创新方法,对比现实中的具体例子,如立人乡村图书馆、天下溪乡村图书馆项目,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谋求道路。

9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第二部分

新农村语境下的“农家书屋”

要对“农家书屋”进行分析,就必须厘清什么是“农家书屋”,它的政策背景和目的,及实施方式。通过分析总结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我们总结了“农家书屋”工程的三大突出特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四大方面分析了该项工程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作为国家文化工程的“农家书屋” 作为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的“农家书屋”

网搜可见的“农家书屋” 闻所未闻的“农家书屋”

10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1.“农家书屋”工程的三大突出特征

1.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其政策背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之一的“农家书屋”工程。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国家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2010年底实现全国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的目标,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农家书屋”工程的“前身”是中央许多部门和团体开展的送书下乡活动。但由于送书下乡活动缺少统筹规划,产生了有些地区重复受助,有些地区无人过问的情况。“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编制,更有利于整合、分配各种资源。其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村民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现阶段则着力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农家书屋”工程的中长期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建设,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达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农村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目标。

11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1.2 农民自管自用的文化设施

“农家书屋”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

管理方面,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由村民民主推荐书屋管理人员,建立完善“农家书屋”管理、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纳入村务公开范围,通过培训、定期检查和评比,提高书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保证“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

服务方面,“农家书屋”所需出版物,由相关部门组织采购和配送。每一“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还采购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以上所有图书均面向全村所有人开放,免费取阅。

通过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科技、文化素养,又可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1.3 政府组织建设的惠民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是与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及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工程并行的农村文化建设重大工程。统由政府规划实施,各项工程同步推进,相互补充,由此实现资源整合,最大限度惠及村民。

12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为了促进该项工程的落实,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成立“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负责审定全国“农家书屋”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组织、协调、指导“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新闻出版总署,主要负责制定“农家书屋”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捐建管理办法、出版物推荐目录等,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三农”读物出版工程,指导各地制定书屋管理制度,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交流评比工作。

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同本地区有关部门,设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按照全国“农家书屋”工程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本地区“农家书屋”工程。主要负责制定本地区“农家书屋”工程规划、实施方案、书屋管理等规章制度,审定书屋选点,筹措安排和管理工程资金,落实本地区“三农”读物出版工作,组织出版物的采购、配送,对“农家书屋”进行业务指导,培训书屋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

省级以下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负责配合县、乡、村党政组织做好当地“农家书屋”的选点、装备、验收、监督、考核以及指导“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活动等工作。

可见,“农家书屋”工程是由中央政府领导建立的、自上而下逐级落实的、面向全国各地农村的一项宏伟文化工程。

13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2.“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经济建设:发家致富的“红宝书”

我国幅员广阔,地域之间自然环境差异大,资源分配不均,因此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都有优势和不足之处,“农家书屋”可以起到知识引导作用。有的地区风景独特秀丽,有开发旅游业的潜力,“农家书屋”就应增加与旅游、餐饮、礼仪等方面的书籍,甚至相关专业人士开展村旅游服务培训;有的农村地区以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家书屋”应与农村产业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组织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同时还可以配置经济作物或特色养殖的市场前景方面的知识,帮助农民认识农业市场,进行多元化经营;即使在豫东南这样的粮食主产区,“农家书屋”在普及科学种植方法、提高田间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可起到显著效果。

2.2 政治建设:乡村民主的“孵化场”

“农家书屋”是农民自管自用的文化设施,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在实际操作当中,从选聘管理员、选置图书,到定制书屋管理的具体细节,都要经村民自主讨论决定,从实际层面对村民进行民主操练。另一方面,“农家书屋”当中可配置许多与乡村民主管理有关的书籍,为民主运作充实知识储备,“农家书屋”作为一个独立的场所,自然成为人群聚居地,也更容易催生

14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民议,无意之间促进村民对村务的关注和探讨,提升其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和热情,起到众议厅的作用。

2.3 法制建设:普法宣传的“新阵地”

禁忌事物天然具有神秘性,可激发人了解的欲望。首先“农家书屋”可设置法律专栏,也可配置光盘等视频资料,满足农民对法律法规知识的需求;其次,可联系各地司法机关的法制宣传部门,加强在法律书籍方面的配置,同时可以定期请法治宣传人员在“农家书屋”开展各种法制讲座。

2.4 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营养品”

2.41:老年的养老区

我国社会日益步入老龄化阶段,而农村则是老年人的集中地。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可解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困境,“农家书屋”的建设则可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首先,“农家书屋”作为一个集会点,可以把平常不爱出家门的老年人聚在一块(前提是场所足够宽敞),有文化的老年人可以把自己在“农家书屋”学到的知识讲述给没有文化或者阅读有困难的老年人听,丰富他们的生活;其次,“农家书屋”的各种音像制品配置上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老年人的欣赏习惯,让他们听到自己喜欢的戏曲等;再次,“农家书屋”可以定期开展各种养生讲座,提高老年人的养生意识。这样一来,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15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了子女的养老压力,又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其心情愉快,排遣寂寞。

2.42:儿童的阅读角

农村儿童是“农家书屋”的重要读者,因为儿童有自身特点,好奇心强,学习能力高,对知识的渴望程度高。因此“农家书屋”的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使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首先,“农家书屋”的儿童书籍如童话书,科普书等等可以让农村的孩子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也可以让他们学到很多在学校没有学到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再次,“农家书屋”举办的各种小读者读书有奖活动,演讲活动以及办各种故事会等等,使孩子们在这里欢歌笑语,在这里快乐成长。

2.43:青年的充电站

中青年读者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相比之于老年人,对未来有更多的憧憬,他们不缺少精力和头脑,只是缺少适当的引导。“农家书屋”的存在,可以让很多原本想看书而又没有书看的青壮年重拾旧梦,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如通过读书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掌握外出打工的基本常识、了解文化常识等等,而非闲暇之余仅通过赌博、吹牛、煲剧等方式进行娱乐,由此可以很好地改善农村文化习俗。

16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第三部分

“农家书屋”的生存境况

从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每个层级,每个层级的多个部门,相互协助,结成了严密的政策网络,以督促该项工程真正落实。然而,真正的落实情况又是怎样呢?“农家书屋”达到了预想中的目标吗?

初步调查

在初步调研阶段,我们的队员(赵赛兰居住在小城镇,不计)分头在自己所居住的村子周围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询问村民——主要是村领导,欲选取案例进行典型调研,所得结果如下:

麻灿威:没有收获。

庞志强:从现任口中得知,关于农业养殖的五大柜书都被前任大队书记在卸任时卖了。

陈镜如:没有听说过有这回事,转而调查了一家提供阅读功能的老书店,主业已调整为售卖文具和中小学参考书。

郭锦泽:调查了周围三个行政村,马楼行政村的村支书说有这回事,也有这项政策,但是还没落实,村子里没有图书室;胡营行政村的图书室在胡金安书记家里,却没见到书屋、书架、书柜、书桌等设施,只散落着一些报刊;贾营行政村的领导班子刚换届,新上任的村领导没听说过有“农家书屋”这回事。

17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周边调查结束,我们随即就“农家书屋”政策的一些问题咨询了淮阳县豆门乡文化站长张卫,意外发现豆门乡文化站内建有一座标准的可称之为范型的“农家书屋”。张站长先是给我们展示县里最新的报纸,第二版右下角的位置有一条消息:省文化厅到豆门考察指导文化工作。然后带着我们参观文化站里的“农家书屋”示范点,我们看到一个大概有50平米的书屋,竖着8张柜子,其中分门别类地放着音像、法律、文艺、小说、红色记忆、农业、科技、少儿类书籍,并有三台可供上网的电脑,但只有一张电脑椅。另外,还有一个书画台,一张书报架,全部整齐洁净地放着。张站长甚至很热情地提醒我们别忘了拍照片。显然,他把我们当成了应付作业小学生。

于是我向他解释我们此行的目的和性质,并把事先打印好的跟

18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灵青”有关的材料以及我们的项目申请表拿给他看,他表示欣赏;当我问及,如果我们拍出一部纪录片,能否通过他寻求一些渠道进行传播时,他表示“理解年轻人的心情”。接下来是他的主场,一直向我们展示乡文化站的工作成就,并给我们播了两段以“农家书屋”为主题的flash短片。当我问及全乡的“农家书屋”发展现状时,他表示百分之百落实,每个行政村都有;我陈述了实地调查时的一些问题,他把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典型调查

在典型调查阶段,我们对淮阳县豆门乡万庄行政村就“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仔细调研,首先通过现场观察,对书屋的硬件设施进行了考察。

19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万庄村的“农家书屋”“建”在村支书郭堂领家里,实际上就是以他家的一个偏屋作为存放场地。据大致估算,该房间的面积大概有25平米,其中的硬件设施清单如下:

书桌:铁质,长3米、宽1米,摆放于书屋中间; 椅子:铁质,4张,围绕书桌摆放;

书柜:共6张。5张铁质,高2米、宽1米左右,用于装书,靠墙而立,1张木质,用于堆放报刊;

书架:1张,用于挂置报纸; 电视:1台;

VCD:1台,用于播放光盘; 荧光灯:1盏;

挂像:5张,从左至右分别为刘、朱、毛、周、邓;

贴图:4张,分别为读书名言、“农家书屋”管理制度、腰椎病康复锻炼法、颈椎病康复锻炼法;

书画:9张;

另有沙发2张,躺椅1张,植物1株,属私人物品。

20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以万庄村“农家书屋”的规模来看,整间屋子大概能容纳10位读者,容量有限,即时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那么借阅情况如何呢?外观环境考察完毕,我们对其中的书籍进行了分析。该书屋一共有五张书柜,摆满了书籍,从书籍总类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农业知识,如田间管理方法、种植养殖技术等; 2.养生保健,如按摩方法,医药偏方等;

3.红色读物,如伟人传记,《红岩》《毛泽东选集》等书籍; 4.儿童读物,如优秀作文选,童话故事,科普知识等; 5.国学经典,如四大名著,老庄孔孟,历史知识; 6.娱乐休闲,如谜语,相声,棋牌等知识;

7.心灵鸡汤,如《于丹论语心得》,《女性心理呵护手册》等; 8.文艺读物,如《另一类的记忆》等; 9.影像资料,如农村曲艺,科技知识等。

21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总体而言,书籍总类杂乱,以农业知识、养生保健知识为主,但疏于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摆放混乱。在同一列书籍当中,既有文艺读物,又有农业知识,又有历史读物等;

2.阅读环境混乱。书屋中间的书桌上散落着小孩子的文具和一些废旧报纸,显然很久没有人趴在上面读书了;

22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3.借还管理混乱。当问及借还登记表,村支书表示已经找不到了。

人物:郭堂领,万庄行政村村支书,也是该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

Q:咱们这个书屋什么时候建的? A:2008年夏季。

Q:所有设备都是一次性配齐的?

A:都是一次性,上面按照省的安排,每个乡安排两个行政村。包括书柜,案子,书籍都是一次性配齐的。

Q:一开始配置了多少册书?

A:多少册记不清了,总价值是3万块钱,不包括设施,单指书。 Q:那以后的每个月都有新书供应没?

A:每个月也不断地进一些报刊杂志,像《小小说》,《半月谈》呀,《村委主任》,还有一本叫《前卫》,还有《青年》,《妇女生活》。

Q:除了书,报纸,杂志,还有光盘是吧? A:恩对,不仅仅是戏曲光盘,还有科技类。

23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Q:主要是上级配送,并没有根据下面想要什么书,跟上面反映一下,然后采购一些?

A:没有这样,直接是上面往下派发的。有政治类、经济类、种植类、养殖类,古今中外的书籍都有。

Q:关于这项工作的展开,书籍的增加或减少,有没有征集下面群众的意见?

A:没有具体安排这些事。就是每个月通过邮政往咱们这里送。 Q:上面有没有根据“农家书屋”开展一些活动?

A:也有。文化站搞过,召集附近一些善于书法的、绘画的切磋切磋。以乡文化站为单位。

Q:那借阅登记的本子在哪?

A:好长时间了,我也找不着了。原来你见过。 Q:主要是小孩来看,中老年人少一些。

A:中学生多一些,小学4,5年级多一些。乡里的干部有时候也来拿书看。

Q:配发的书当中,关于中小学生这一块的多么?

A:像《中小学生作文》《优秀作文选集》啊,都有,学生写作文都来找一些优秀作文作参考。

Q:咱们这个书屋是随时开放么?

A:随时开放,啥时候都管来,任何人来,只要借书,咱都借给他。

Q:在咱们这个县里面,有没有围绕“农家书屋”开展一些活动

24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的例子?比如说找出来一个典型,他通过看书学到知识了,发家致富了,拿出来当典型宣传宣传?

A:那咱们这里还没发现(这样的人)呢。

Q:在农村里面,老人孩子是主体,能不能通过“农家书屋”组织一些医疗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呢?

A:谁来安排他们下来给群众讲呀?得由权力部门来安排。他不会听你的啊。咱没有权力来命令那些人来宣讲。

Q:现在建也建了,有了硬件设施,但是没有去宣传。 A:平时上面也没有人下来管理这个事。上面不说检查呢,乡里也不来问你这个事。上面一说检查呢,提前告诉你把屋子收拾收拾,把书籍摆好,(笑)顾眼前。

25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第四部分

本地群众的真实感知

除对书屋进行考察外,就书屋的使用状况对村民进行了访问。为保证信息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分别选取了村支书、乡村医生、化肥经销商、养殖户、乡村老师、打牌娱乐的村民、普通的老农民和寒假返乡的打工仔、大学生等几类人员,农村居民对访谈和录像没有惧怕和抵触情绪,只是有些害羞,又和我们的队长认识,这保证了所得信息的真实性。

人物:(从左至右)郭锦威、万进伟、郭东亚,均为春节时回家的打工仔。

Q:听说过“农家书屋”没有? A:没有。

Q:如果有,会不会去看呢?

A:哪有空呢?谁去哎,在家打牌呢,上网呢,谁没事看书呀?

26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Q:那上网的时候有没有看什么书呢? A:你说的是网游,还是穿越?言情的我不看。

Q:主要是看网络小说、电子书多一点是吧?那其他类型看过没?

A:谁?郭敬明的么?《临界爵迹》不赖。 Q:“农家书屋”里的书主要是给农民看的。

A:老农民能看啥呢?教他种庄稼的,保健的??像孕妇该生孩子了,看一点孕期知识,小媳妇看看咋持家的,看实用的。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呢?

人物:郭西亮,58岁,典型的农村老汉,职业为打煤块。

Q:听说过“农家书屋”没有? A:听说过。

Q:你觉得啥叫做“农家书屋”?

A:“农家书屋”就是,农家办的,学习的地方。

27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Q:那有了“农家书屋”,你去不去看书? A:那当然去看书喽。 Q:那,哪些书你会去看哎?

A:看那些科学资料,种植养殖,化肥农药,医疗卫生,文学?? Q:现在书屋在村支书家里,你有时间了,会不会去看看? A:那不去看。 Q:那为啥呢?

A:跟他没接触过,怕他有反感的情绪。

Q:你感觉要建这样一个“农家书屋”,建在哪里比较好使? A:建在路边,村东头合作社(化肥经销处)那里。人群聚集的地方,热闹。

人物:郭志勇,供销社化肥经销商。

Q:听说过“农家书屋”没有? A:听说过。

28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Q:那你去看过没有?

A:我没有。郭鑫鑫(他的女儿,读初中)没少去。

Q:你觉得,“农家书屋”应该怎么办,对农民,对乡亲能起到一些真正的作用?

A:咱们这里条件不允许啊,没有场所。放在村支书家里,很少有人去,如果真的有一个独立的场所,书屋里书的总类丰富,人有了业余时间都会去看啊,很方便,现在书在支书家里,不方便,一般都不去。像我吧,如果想看了,去他家里,他家里说不定没有人呢,或者没时间呢。除了小孩,谁也不去。

Q:那如果把书放在你们家外面,效果会不会好点? A:那效果肯定好得多。

Q:但平时都是在那里打扑克,搓麻将??

A:这要看是哪个群体,老头们没事干了打个扑克玩,很正常;年轻人有看书的,想学点知识啥的;像初中生,高中生,放假了,星期了,有时间可以去找一些课外书去看,丰富课外知识。

Q:你现在卖着化肥和农药,你自己私下里有没有去看一些农业方面的专业书籍?

A:没有。我觉得,“农家书屋”里面也没有这一类的书。 Q:你自己对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怎么样?

A:知识是靠实践,靠平常积累的,真正的学习没有过。 Q:乡镇一级的、比较大的农业经销商,有没有举办过一些农业知识讲座什么的?

29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A:去年,山东农大的一个教授来乡里讲过,玉米生长的管理,用肥等,有百十个人参加,大部分是经销商和种地大户。 Q:这样的活动多不多?

A:具体到村子这一级,还是少。

Q:如果把“农家书屋”里的跟农业有关的这类书,放到你这里代为管理,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A:这??政府的事,那不好说。因为按正规来说,都应该有一个公共场所,如果能放到这边,效果肯定不一样。

人物:郭堂庚,人称“郭老板”,21岁,初二辍学打工,2013年在家以养殖鸡鸭创业,但以失败告终。

Q:听说过“农家书屋”没有? A:这个真没有。

Q:那你感觉“农家书屋”是干什么的?

A:按照我的感觉,就是,在农村,有一个像图书馆一样的东西,里面放的有一些资料,比如说你种地啦,养殖啦??针对老百姓盖的

30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书屋,不需要其中的书非常高端,而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

Q:那如果有这样一个书屋,你会去看么?

A:看是会去看。但是像我这个年纪,还想着去外面再奔两年,回来再看。

Q:那你出去奔两年,奔点什么呢?

A:外面地方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感觉不行了,再回家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农村这个环境里,自己所选择的目标太少,我现在想选择得多样化一点。

Q:你去年养过鸭子的时候,不懂技术,我告诉你村支书家里有书看,那个就是“农家书屋”,你有没有去看过?

A: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在网上搜,有相关的视频,教材。但就算这样,你听到的看到的,不如你自己做的。看书在应用方面很差。只是让人阅读,不会帮人实践,得到的还只是表面印象。

我有一个意见,现在属于信息化时代,如果单纯读一点页面知识的话,不如搞视频类的东西,比如光盘,可以购买,不是说直接索取。一般的老百姓不认识字,也没有闲时间去看那个书,最好放点光碟。

Q:但是像咱们村子里,有很多人家都有了电脑,自己就能上网找东西呀?

A:对呀,有电脑是有电脑呀,但那是针对年轻人,像俺爸,俺妈,连电动车都不会开,更别说电脑了。所以说,最好有光碟,或者说一个展览的屏幕、影院。这样,会有人看,但是如果他感觉自己做得很成功了,那去看的希望还是不大。

31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Q:但其实上面是有这个政策的,为啥没有落实下来呢? A:种地种了几十年了,之前都会的东西,没有人再会教会他其他东西了。所以如果他有点时间,还不如打打扑克,搓搓麻将,吹吹牛皮。他感觉那样有意思。五六十的人已经没有那个追求了,三四十的还有些奔头。

我觉得,以后还要进行土地规划,土地肯定都承包给了承包人,我相信他们会更专业。如果有养殖的,肯定是专业管理,但是现在的农村养殖,只养了一点,肯定不会专门学习啥知识,都是靠经验,如果他要扩大规模,肯定要找书找资料,我觉得这些书,应该给有更大思想的人去看,但他们肯定有其他途径,比如去专门的地方学习,所以“农家书屋”只是一个辅助。

人物:刘坤军,万庄村第一卫生室医生,其诊所隶属于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之内。

Q:听说过“农家书屋”没有?

A:那当然听说过,不就是郭堂领家里那个么?我去看过,咱们

32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村估计就我一个去看过。你去看过没有?

Q:那不一定,我也去看过。 A:哦,那就咱们俩去看过。

Q:那你说为啥没人知道“农家书屋”呢? A:为啥没有,因为没有宣传。 Q:那怎样宣传比较好呢?

A:你得让人家看见,比如说在外面做一个公告栏,或挂上一个牌子,让人家知道有这个东西。就算是有知道的,也没人去,年轻人出去打工,年纪大的不识字,青年人中即使有在家的,也上集干活了,小孩儿也想跑着玩,不去看书。

Q:但是如果有人通过看书学到知识,发家致富了,树立这样一个典型宣传,效果会怎样?

A:读书确实是个捷径,但好多人现在都不这样认为了。还看书呢,连上学,大人还不支持呢!你没看电视上的新闻说,一个重庆的女孩,考上大学了,爸妈不让她上,说上个学要花四万,出去打工能挣四万,里外翻了8万。对不对?

Q:那怎样才能让它真正起到作用?

A:要有鲜明的例子,比如谁看了书,看的技术真正用上了,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到那里看一天,耽误挣几百块钱。谁会去看?

Q:那你觉得里面的书怎么样?

A:有养殖,种植,养生,保健,跟农村有关的,都是切合实际的书,《毛泽东选集》还有好几本,好几个方面的书。这是上面的政

33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策。

Q:现在“农家书屋”这个政策是政府在从上往下推,要是我们农民自己去申请,一些热心的人去办,会不会有效果?

A:做学生那一类会有学生去看。真正的老农民,恐怕没有,要改变农村现在的看书习惯,不可能,教育学生的几率还高一点。从学生开始,比教育老头老太太的成功率要高。让三四十岁的人去看书还有可能,五六十岁的,有的眼都花了,你还让他看啥书?

Q:“农家书屋”在村里好几年了,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呢? A:他不会去看,怎么会起到作用呢?这几年没听说过有啥宣传,政府也不是特别积极,放咱们这里,也就是摆设。原来说要建设文化大院,其中包括“农家书屋”,健康教育室,文化表演,放电影,是这样一个项目,但是没有建。

Q:那如果把养生保健那一柜子书放在你的诊所里,会不会好一点?

A:那好一点,放在我这里就像一个展台,有人看病的时候可以顺便讲解一下。如果没时间来看,可以制作一个东西,比如说感冒怎么预防,四季变化的时候怎么提防。早上、中午、晚上、或者星期天,在喇叭上放一下,别人一听就知道了。

Q:我的意思是,你看,你是乡村医生,有专业知识,你可以尝试做一下义务图书管理员,把自己的诊所和书屋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

A:这个想法是不错的,照你这个想法,会打开局面,比现在好

34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很多。但是这个结合是政府的结合,“农家书屋”不属于医疗保健这一类,这一块属于乡政府文化站管理。这些结合属于政府去操作的,不是个人申请的事。

Q:那你觉得建在哪里比较好?

A:建在大队(行政村村委办公室)里,这样可以专门有人来管。 Q: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去做管理比较好?

A:首先得长期在家里,有固定条件,其次得有文化素质,一点字都不认识,你让他管理什么?但即使有一个场所,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独立的文化书屋像个娱乐室,有的人不去看书,一看,哎,这个地方不赖,去打扑克了。

人物:郭堂领,万庄行政村村支书,也是该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

Q:好多书是关于农业养殖,有没有向外宣传一下,让人多多来借阅。

A:种植养殖这一块,跟咱们这里的大环境有关系。咱们这里没

35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有多少去搞种植搞养殖的,还都是老模式,不需要借这些书;像是开大型养鸡场,养猪场的,他们会来看,但是咱们也没这样的人。像厨房怎么管理啊,做菜那一类的,厨师来看,郭喜云(一位大厨)来我这里看过。群众都是顾眼前,他需要了来看,不需要就不来,再好的书他也不看。

Q:基本上就是做一些表面工作,实际上宣传没有到位,没有起到什么文化作用。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我认为,一是上面对这个事整个的安排不太妥当,比如说人员管理,建了之后每个村派一名管理员,把书管理好,该搞活动的时候搞活动。乡文化站有活动经费,每个月可以配给一些工作补助。再一个呢,现在的青壮年人员,甚至初中毕业,不毕业就辍学打工了,都出去打工挣钱了。一般都是上学的学生,假期里、星期天,来找一些书看,还有一些退休老教师,乡里退休的干部,来看。但是也没真正起到什么作用。上面也是急于求成,他觉得老百姓闲着,都愿意看书呢,实际上没人管理,许多村子里的书堆得满地都是,都流失了。咱们村不就是因为放在我这里,才保管得好一些。

Q:不是说还有“文化大院”么?里面有“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室。

A:“文化大院”现在很少,都没有那个条件,需要一定的位置。比如咱们村要建一个,得有位置,得有房子,得有管理人员。咱们乡,我也没听说哪里有“文化大院”呢。

Q:您觉得“农家书屋”真正的出路在哪里?

36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A:要想真正起到作用,目前来说存在很大困难。像青壮年人,他就没有机会去看书,他也不看书。在家里没有出去打工的,他拿着个铁钎去干活,一天100多,他看书干啥?就算有种地方面的书籍,他不看,庄稼还是该咋种咋种,该咋长咋长。不影响他去挣钱。将来,农业生产这方面搞产业集聚,土地统一管理,统一耕种,这方面的人员必须科学种田,他自己就会主动找这方面的书籍看。现在呢,一家一户,还种不了三、五亩地,他不会去钻研这些东西的。省出来脑力和时间,出去打工了。

Q:是不是因为上面没有先下来调研?

A:没有结合底下的实际。因为群众看不看书无所谓,电视上把什么东西都已经介绍得很全面了。上面也是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破费一些经费,弄一些书籍,发到村子里,他以为农民肯定是爱不释手,其实不是那样的。

Q:抛开大环境不说,就在你们这个村里,对于如何做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为一个村支书,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呢?

A:不好组织。以前组织一件什么事情,比如开个会,发一张票,算一天的工时,收“统称提留”的时候,钱不够,发的票可以抵。老百姓比较容易集中。现在你想组织群众开个会,根本开不成,就算开个群众代表会,党员会,他都不愿意来。

Q:没有利益驱动。

A:对了。现在就是直接跟利益挂钩,你给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他不需要,就需要钱。

37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第五部分

“农家书屋”的困境及出路

从第三、四部分的实地调查和人物访谈结果来看,“农家书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峻的问题,既有本地本村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又有整个政策体系自身固有的缺陷。农民的素质需要提升,管理者的思维也需要创新。在实地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研究成果,我们总结出了“农家书屋”面临的几大困境,下面试从村民、书屋、政府三方主体的角度依次分析,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给出解决方案。

困境分析

1.书屋利用率不高,名存实亡

政府:主要是官僚系统的敷衍。下级官员认为国家要求建立“农家书屋”,就腾个房间,摆上一些图书,到时候领导检查有这个“农家书屋”应付一下就行了。

村民:一是农民的文化程度低,对书屋的认识程度不高,还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阅读兴趣不高;二是经济逻辑的必然。花费等量的时间,打工挣钱比之于读书来说,来钱快,收益大;每个家庭耕种的土地有限,即使学习科技知识应用于农业,增加的收益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现在的农村家庭来说,农业并非主要的收入来源,农民不会在上面花费过多精力。

38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书屋:一是村庄条件的制约。有些村子没有额外的场地,要么建在村支书家里,要么建在村委会中,位置偏僻,加上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农家书屋”处于半封闭状态,鲜有人去看书;二是缺乏宣传,存在此项工程但鲜为人知。

“壁垒清野”的文化站“农家书屋” “金屋藏娇”的行政村“农家书屋”

2.图书配送不合理,简单粗暴

政府:一是藏书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统一配送和一些社会团体、个人的捐赠,没有征询群众的意见,没有考虑本地本村的特殊需求,图书内容与乡村生产生活、与农民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存在很大差距,竟然出现了晦涩的先锋文学、小清新的心灵鸡汤等书籍;二是图书、报刊等资料更新速度慢,不能紧跟时事热点。时效性方面弱于电视、电

39

灵青计划 项城籍学子寒假返乡实践团队 脑;影像资料比重不足。

村民: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可阅读的书目总类有限,没有凸出的特殊阅读需求;二是没有争取自身文化权益的意识。上面给什么就看什么,上面给了也不看,认为政府靠不住,索性冷眼旁观;三是缺乏深入阅读的能力,注意力有限。在电视电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文化程度有限的农民更倾向于通过活生生的影像获取资料。

书屋:缺乏专业的管理员与上级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反映群众阅读需求,完善图书类型结构,保证及时配送。

书桌上早已堆满了废旧的报刊

3.管理混乱,缺乏专业的管理员

政府:一是缺乏具体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政府部门统一出台的“农家书屋”管理条例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具备图书管理知识的人才较少,没能配套地进行“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未能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三是底层未能有效落实政策。

村民:一是农民的生活习惯差,文化程度低,没有爱惜书籍的意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mr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