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3-29 06: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由于吸气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方,因此肚子会膨胀,而非胸部膨胀。为此,吐气时横膈膜将会比平常上升,因而可以进行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
气胸:胸膜腔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构成,是不含空气的密闭的潜在性腔隙。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是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每单位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容积改变,是分析呼吸系统弹性阻力的静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C = ⊿V / ⊿P = 1 / R
滞后现象:聚合物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hysteresis)。
判断肺组织是否有正常的弹性回缩,必须知道顺应性和测量顺应性时的肺容积,也就是比顺应性的大小
潮气量(Tidal volume,VT):通常是指在静息状态[u1] 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它与年龄、性别、体积表面、呼吸习惯、肌体新陈代谢有关。设定的潮气量通常指吸入气量。潮气量的设定并非恒定,应根据病人的血气分析进行调整。 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平静呼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成人约 1000ml 。ERV反映了肺的气储备功能。
补吸气量:在平静吸气后再作最大吸气动作所能增加的吸气量称为补吸气量 肺容量(lung volume):指肺活量、功能残气和残气的总和,它们间的关系,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最大吸气终末时再由肺尽力呼出气体的总量,乃作为测定肺功能的指标。
功能余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之后肺中残余气体的容积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是指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将这部分呼吸道的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使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出入肺的气体量。一般指肺的动态气量,它反映肺的通
1
气功能。
肺泡通气量:进入肺泡能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扩张容量:气体在0.133kPa(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为肺扩散容量(pulmonarydiffusioncapacyty,DL),即: DL=V/(PA-PC)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无论比值增大还是减小,都妨碍了有效的气体交换,可导致血液缺O2和CO2储留,但主要是缺氧。
氧利用系数:呼吸中对呼吸介质氧的用量以百分比表示者。
何尔登效应: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促使二氧化碳释放,而去氧血红蛋白则容易与二氧化碳结合,这一现象叫做何尔登效应。
肺扩张反射(pulmonary inflation reflex):是肺扩张时抑制吸气活动的反射。感受器位于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是牵张感受器,其阈值低,适应慢。肺扩张时,牵拉呼吸道,使呼吸道扩张,于是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其传入纤维为有髓鞘纤维,传入冲动沿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促使吸气转为呼气。肺扩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加速吸气过程向呼气过程的转换,使呼吸频率增加。
肺萎陷反射:是肺萎陷时引起吸气的反射。肺萎陷反射在较强的缩肺时才出现,它在平静的呼吸的调节中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有一定的作用。 慢波(Slow Wave):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因为其频率较慢,因而称之为慢波(Slow Wave)
腔分泌(Exocrine):有些胃肠激素(如胃泌素、胰多肽)可直接分泌入胃肠腔内而发挥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腔分泌。
自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活性因子与该细胞表达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自身功能的现象。
蠕动:是消化道平滑肌一种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
2
食糜:从胃进入十二指肠呈半流体的已部分消化的食物。
餐后碱潮:产生胃酸,细胞必须提供氢离子,碳酸分解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碳酸氢根离子,氢离子被排出到细胞外,用以生成胃酸,而碳酸氢根离子则堆积在细胞内,并与氯离子发生离子交换进入血液,造成血液ph值升高
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在胃腔内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变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膘、胨及少量多肽。该酶作用的最适pH为2,进入小肠后,酶活性丧失。
头期:引起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主要来自位于头部的感受器,故称头期。 胃期:食物入胃后,继续刺激胃液分泌。
肠期:食物在胃内部分消化而成为食糜进入小肠后,还能引起少量的胃液分泌,这是由于食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作用于小肠的结果。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咀嚼或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容积扩大,这种舒张成为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这种收缩使得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内部,促进化学性消化,并协助推动食糜移向十二指肠,同时还可以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移行性复合运动:在清醒空腹状态下胃肠运动呈现周期性运动。 氧债:池塘溶解氧在供应充足情况下的耗氧量和实际耗氧量之差。
非蛋白呼吸商:除蛋白质外,物质氧化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氧量的容积比值。从整体总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减去蛋白质分解所需的氧耗量和二氧化碳生成量,可求出非蛋白质呼吸商
直接测热法:利用一定量的水吸收受试动物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通过测量水温的改变可算出总的产热量的方法。直接测热法(direct calormetry)是测定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发散的总热量。此总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 间接测热法:根据一定时间内动物的耗氧量、二氧化碳和尿氮排泄量来推算所耗用的代谢物质的成分和数量,再计算出总产热量的方法。价在能量代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基础代谢率:恒温动物在静止、清醒、空腹状态下,其热中性区内的代谢率。 不感蒸发:人类的水分由机体蒸发,除发汗外,还可以由皮肤和呼吸道粘膜进行,后两者称为不感蒸发。不感蒸发是一种不间断的基本水分的损失,与体温的恒常性的维持机制(如发汗)是有区别的。皮肤的不感蒸发是表皮细胞间隙中组织液的水分直接透过皮肤而蒸发掉,所以在缺少汗腺的动物也可发生。人在通常的环境中,安静时的不感蒸发量,为每1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小时约30克。过度通气引起的呼吸道黏膜的不感蒸发加强,会导致高渗性脱水。
温热性发汗:温热性发汗是由于高温作用于皮肤的温度感受器而出现的反射性汗液分泌活动。温热性发汗通常出现于全身,对于发散人体的热量有重要意义。 精神性发汗:面部、手足和腋窝等处的汗腺,有一些是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的。当情绪焦急紧张激动时,引起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兴奋,出现手掌、足底以及颜面等部位出汗,这就是精神性发汗,非温热作用引起。因此受惊吓可能吓出一身“冷汗”,实为精神性发汗。
自主性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即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以维持恒温动物体温相对恒定的生理现象,对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环境中通过姿势和行为的改变,特别是采取人为保温和降温措施,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是肾单位当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肾脏皮质中外层,占肾单位总数的85%~90%。
近髓肾单位:近髓肾单位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在人肾约占肾单位中的10%-15%。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GFR,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
滤过分数: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是指GFR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约为20%(120/600)。
肾糖阀:“阀”即门坎和界限,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正常情况下人体不允许其排出体外。人的肾脏限制血糖流失的最大能力,被称为肾糖阀。 尿素再循环:尿素循环(urea cycle):是一个由4步酶促反应组成的,可以将
4
来自氨和天冬氨酸的氮转化为尿素的循环。该循环是发生在脊椎动物的肝脏中的一个代谢循环。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一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定比重吸收:近端小管对Na+和H20的重吸收比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这种现象就称为近小管的定比重吸收。
物质的清除率:清除率(clearance,C)是指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min)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长为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
自由水清除率:自由水清除率(free water clearance,CH2o),是指单位时间内必须从尿中除去或加入多少容积的纯水(即无溶质的水或称自由水)才能使尿液与血浆等渗,它是定量肾排水能力的指标
感受器: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
适宜刺激: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将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辨别阀:
感受器编码功能: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即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即编码作用
感受器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稍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时,经常看到的情况是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躯体感觉:躯体通过皮肤及其附属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产生各种类型的感觉,称为躯体感觉(somatic senses)。
本体感觉: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
5
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主要述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因头面部者尚不明了)。
触点:开关中用于实现电路接通或分断的接触点 两点辨别阀: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 触觉阀:引起触一压觉的最小压陷深度
痛觉: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强烈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机械伤害性感受器:又称高阈值机械感受器,它们只对强的机械刺激起反应,对针尖刺激特别敏感。这类感受器有氏纤维和c纤维两类传人纤维。
机械温度伤害性感受器:机械温度伤害性感受器(mechanothermal nociceptor’)的传人纤维属A。类,对机械刺激产生中等程度的反应,对4∽51℃温度刺激.(45℃为热刺激引起痛反应的阈值)发生反应,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遍布于皮肤、骨骼肌、关节和内脏器官。这类感受器对多种不同的伤害性刺激均能起反应,包括机械的、热的和化学的伤害性刺激。 快痛:沿氏纤维传导的伤害性信息到达大脑皮质后引起的痛觉称为快痛(fast pain),其特点是感觉敏锐,定位明确,痛发生快,消失也快,一般不伴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慢痛:沿c类纤维传导的伤害性信息到达大脑皮质后引起的痛觉称为慢痛(slow pain),其特点是感觉比较模糊,定位不精确,痛的发生比较缓慢,消退也有一个过程,而且往往伴有明显的情绪反应.
简化眼:简化眼又称简约眼或模型眼,是一种简化眼的折光系统而成像的模型眼。 辅辏反射:嘱被检查者注视1米以外的目标,通常是检查者的示指尖,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被检查者鼻根部(距鼻根部约5-10cm),此时观察被检者双眼内聚,称为辐辏反射。集合反射包括辐辏反射和调节反射。
正视眼:眼科学的定义或专业术语所表达的正视眼系屈光概念,是指当眼处于静止(无调节)状态下,5m远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入眼,通过屈光系统聚焦于
6
视网膜上,即屈光度等于零。
非正视眼:又称屈光异常、折射错、屈光不同。平行光线入眼后,在不用任何调节的情况下,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屈光状态称之为屈光不正 散光:是眼睛的一种屈光不正常状况,与角膜的弧度有关。 视紫红质:由视黄醛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眼色素。
暗视觉:指在黑夜或弱光环境中,看到的景物全是灰黑色,只有明暗感,没有彩色感。
明视觉:在光亮条件下,视锥细胞能够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暗电流:指器件在反偏压条件下,没有入射光时产生的反向直流电流。 视角: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暗适应: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
明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叫明适应
融合现象: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这一现象称为融合现象
复视:支配眼球转动的六条肌肉中只要有一条或几条发炎、外伤或神经障碍,双眼肌肉动作就不协调,如右外直肌收缩了,而左内直肌收缩慢了一点或收缩力量不够,眼球的转动就会受到限制,或使眼球偏向一侧,形成斜视,这时看东西就会特别费劲;或一个物体可以看成两个,造成视物双影,即复视。 立体视觉:双眼观察景物能分辨物体远近形态的感觉。 听阀:人耳刚好能感觉到其存在的声音的声压
气传导:声波经外耳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这一声音传导途径称为气传导。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耳蜗微音器电位:当声音作用于耳时,可从圆窗引出一种与刺激的音波相似的电位变化。如将此电位引到扩音器上,即可复制出刺激的声音,因而认为耳蜗有如
7
一微音器,故称此种电位为耳蜗微音器电位。
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当半规管感受器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时,可通过前庭神经核与网状结构的联系而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心率加速、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增加、出汗以及皮肤苍白、恶心、呕吐、唾液分泌增多等现象,称为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眼震颤: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称为眼震颤。 慢动相:当头与身体开始向左旋转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使左侧半规管壶腹嵴的毛细胞受刺激增强,而右侧半规管正好相反,这样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某些某些眼外肌的兴奋和另一些眼外肌的抑制,于是出现两侧眼球缓慢向右侧移动,这一过程称为眼震颤的慢动相。
快动相:当眼球移动到两眼裂右侧端时,又突然快速地向左侧移动,这一过程称为眼震颤的快动相。
跳跃式传导:信息在髓鞘包裹着的轴突中传递的较快。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生成,髓鞘包裹着轴突,帮助轴突中电流的传递(就象用胶带包裹一个漏水的软管让水正常流动)。然而,髓鞘并不覆盖整个轴突,在覆盖处还有间隙。这些间隙处称为郎飞氏结。结与结之间的距离为0.2-2毫米。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从一个结“跳”到另一个结。这就是跳跃性传导
阈电位:就是造成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细胞兴奋性: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阈强度:在测定兴奋性时,常把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固定一个,多数情况下是固定刺激持续时间,然后测定能使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兴奋后的一段时期,不论再受到多大的刺激,都不能再引起兴奋,兴奋性降低到0.时间相当于动作电位的峰电位时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兴奋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给神经以单一刺激使之兴奋时,有一短时间的不应期,此后出现的一过性的兴奋性超过正常值的时期称为超常期。
8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这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血液: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生理学和心血管医学名词,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其值大约为705千帕。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之间r的渗透压力基本相等
胶体渗透压:正常值约1.5mOsm/L(25mmHg或3.3kPa)。主要由血浆蛋白构成,其中白蛋白含量多、分子量相对较小,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造血微环境:指局限在造血器官或组织内的具有特异性的结构及生理功能的环境,有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组成,造血细胞能在内自我更新、增殖、分化、归巢和移行 红细胞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在通过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循环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愈快,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红细胞渗透脆性:一般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性能,称为渗透脆性。
内源性途径:当血管壁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血液中FXⅡ被内皮下胶原激活为FXⅡa;少量FXⅡa与高分子量肽原(HMWK)结合,使激肽释放酶原(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K),是K与HMWK可迅速反馈激活大量FXⅡ,FXⅡa则激活FXⅠ,FXⅠa与Ca激活FⅨ,FⅨa与Ca2+、FⅧa、PF3共同形成复合物,使FX激活为FXa。
9
外源性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凝集原: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
凝集素: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
快速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
快速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心指数: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具体算法:(心率×每搏输出量)/体表面积
异长调节:心脏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调节
心的定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增强心室收缩能力。 心室适应性:凡是充液或充气的中空器官,在受到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容积的压变而不破裂的特性称为.心室适应性
心肌呼吸能力: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而两者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
平台期:当我们为了减肥而减少摄取热量一段时间后,身体就会产生适应现象,将所摄取的食物热量尽量的吸收并作最有效的利用,同时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能量的消耗,于是热量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体重就不再下降了,这种情况就被称作平台期。
10
自动节律性:,一般是指机体的一部分或器官在没有另外的刺激下而能继续兴奋活动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正常起搏点: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指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脏搏动节律为窦性心律,而其它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称潜在起搏点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平均充盈压:当心脏停止跳动时,循环系统的内各处的压力都相等,但都比大气压高0.93kPa (7mmHg),这个压力就称为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它是由于血量大于血管容量造成的。
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管收缩活动:指体内血管腔收缩,造成血压上升。 交感缩血管紧张:
轴突反射:亦称假反射(pseudoreflex)。在末梢神经的单一轴突的分枝,一枝产生的兴奋通过分枝部位传导到另一枝,有时从那里再移向其它神经元。轴突反射就是指这种由向中神经冲动转换成离中神经冲动所呈现的状似反射样的反应 压力感受性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又称减压反射
心肺感受器: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上存在许多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
低压力感受器:分布于心房、心室和肺血管中,主要感受体循环静脉侧及肺循环中的压力。主要包括心房受体压力感受器(cardiac atriareceptor)和心肺感受器(cardiopulmonary sensols)。
容量感受器: 机体内有多种EcF容量感受器,可分为肾外压力感受器和肾内压力感受器
血管生压素: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
11
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房尿肽:心房利尿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itde,ANP)是心房肌合成的激素。循环中的心房利尿钠肽是由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它有明显的促进NaCI和水的排出作用
血-脑屏障:机体参与固有免疫的内部屏障之一,由介于血循环与脑实质间的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于壁外的胶质膜所组成,能阻挡病原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由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和脑室。
神经元:神经细胞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又被称为神经元。 神经冲动:是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实质是膜的去极化过程,以很快速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即动作电位的传导。
轴浆:经常在胞体和轴突末梢之间流动的,这种流动发挥物质运输的作用。 神经营养性作用:主要是在运动神经上进行的。切断运动神经后,肌肉内的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如将神经缝合再生,则肌肉变化可恢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发育可塑性和突触形态的可塑性,一般如未作特殊说明,即指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科学领域近年来进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大的研究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现象已被公认为是学习记忆活动的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随着有关研究的深入,现已发现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除了与学习记忆功能关系密切外,还参与了感觉、心血管调节等其他重要的生理或病理过程。
习惯化:由于刺激重复发生而无任何有意思的结果致使个体对这种刺激(例如警报、防御、攻击)的自发反应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长时程增强(LTP):指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表现为潜伏期缩短、幅度增高、斜
12
率加大
曲张体:在非定向突触传递中,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指无特定的突触结构,但也以神经递质为媒介进行的化学传递。主要存在于植物性神 经系统节后纤维和它们所支配的效应器之间。
神经递质:神经末梢分泌的化学组分。如乙酰胆碱等,可使神经脉冲越过突触而传导。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可以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神经递质,一般为递质--递质、递质--神经肽、神经肽--神经肽。
受体: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分为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拮抗剂:能减弱或阻止另一种分子或信号转导途径的药物、酶、抑制剂或激素类等分子。
激动剂:能与细胞上受体或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相结合,并产生天然物质的典型生理效能的化学品或药物。
突触前受体: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存在受体,负责调节该神经末梢神经递质的释放。
毒蕈碱样作用:。使迷走神经兴奋,使瞳孔括约肌兴奋收缩而瞳孔缩小,使消化系统消化腺兴奋而大量流涎,即使病人昏迷,此种迷走神经兴奋现象仍能表现,称为“毒蕈碱样作用”
肾上腺素能纤维:去甲肾上腺素,以其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神经肽: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是一类特殊的信息物质。
脑肠肽:调节胆囊和胆管运动的激素有胃动素、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和促胰液素等,这些肽类在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故称为脑肠肽(braingutpeptide)。
条件反射: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
13
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叫做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单突触触反射 monosynaptic reflex :指在仅由向中性神经元和离中性神经元两个要素组成,且中间只有1个突触的最简单反射弧上发生的反射。
多突触反射polysynaptic eflex :多突触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向中性神经元、几个中间神经元、离中性神经元组成的,通过多数突触进行反射。
中枢延搁:兴奋在神经中枢内传导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中枢延搁。 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即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的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神经元。(生理学——中枢抑制)简而言之,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
非特异投射系统:指由丘脑内侧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纤维联系。经典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在上传的途中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枝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分的核群,最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感觉柱:大脑体表感觉区皮层结构的皮层细胞纵向柱状排列,构成大脑皮层最基本功能单位,垂直走向脑表面,贯穿整个6层。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具有同一种功能。
体腔壁痛:是指内脏疾患引起临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皮节法则:发生牵涉痛时,疼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这一原理称为皮节法则。
脊休克: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4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myotatic reflex )指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节间反射:指脊髓某些节段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与邻近上下节段的神经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神经元的协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
搔扒反射:刺激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后肢发生一系列的有节奏性的搔扒动作,称为搔扒反射(scratching reflex)。
去大脑强直: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称为去大脑动物。手术后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强直)。
去皮层僵直:蝶鞍上囊肿的病人可出现去皮层僵直。
翻正反射 righting reflex 亦称复位反射:一般指动物体处于异常体位时所产生的恢复正常体位的反射。
运动柱:大脑皮质运动区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运动柱”,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同一“运动柱”与同一个关节的运动有关。
意向性震颤:指出现于随意运动时的震颤。其特点是在有目的运动中或将要达到目标时最为明显,常见于小脑及其传出通路病变时。意向性震颤可以不伴肌张力的减低,只在肢体运动时才出现。
情绪: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假怒:指哺乳动物如猫和猴,在实验性条件下,下丘脑脱离大脑皮质等上位脑结构控制而单独引起的一种类似于发怒时的身体和行为上的反应。
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一种研究与某些功能有关的脑区的实验方法。即将电极埋藏在脑内某一部位,电源开关是安装于实验箱内的一个杠杆,动物只要一按杠杆,电极所在部位的脑组织就受到一次电刺激。
15
16
正在阅读:
生理学名词解释03-29
honeywell自控调试手册07-23
《彼得潘》人物简要分析03-21
开业提交材料05-04
图像处理 matlab函数 膨胀 腐蚀 开 闭运算10-14
咨询工程师《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模拟练习(6)-中大网校01-26
柱模板KZZ2(设置对拉螺栓)计算书06-07
统计学习题集(附答案)04-12
数字钟时钟电路图毕业论文设计01-22
谐音笑话大全02-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生理学
- 名词解释
- 2017-2022年中国汽车盘式制动器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 关于印刷业务相关事宜的通知(DOC) - 图文
- 重庆大学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奖励申报实施办法
- 地球物理勘探论文
- ARM7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永铸辉煌 - 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专题片)
- 2015年中考53篇古诗文特殊句式归类题例
- 统一建模语言UML实验报告
- 2009-2012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真题
- 英语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有效整合的策略
- 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 化工原理课后思考题上册(管国锋)
- 2012年成都市初中名校数学竞赛班选拔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设计方案
- 中式面点师培训考试答案
- 河南“十三五”重点-LNG加气站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世界名犬排行榜 - 图文
- 甲级单位编制超声电子雾化器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
- 会计行业人才资源统计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