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语录

更新时间:2023-09-26 00: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善导大师语录

【导读】

目录:

一、本愿篇--本愿释(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 (一)对文增减 五则 (二)总显其义 十一则 二、法语篇

(一)净宗大纲 四五则 (二)要义集粹 五五则 三、偈语篇

(一)念佛胜易 二三则 (二)极乐超胜 四七则 (三)慈悲劝诫 五三则 四、就行立信文 五、二河白道文

一、本愿篇--本愿释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对文增减

1.《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51页):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31页):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3.《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51页):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54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39页):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二)总显其义

1.《观经疏》「六字释」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0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2.《观经疏》「唯明专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6页):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3.《观经疏》「弘愿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2页):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4.《观经疏》「要弘废立」(念观废立)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17页):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5.《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79页):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6.《观经疏》「二种深信」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44页):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7.《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1页):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8.《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60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9.《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0页):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10.《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40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11.《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63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二、法语篇

(一)净宗大纲

1.《观经疏》「依教开宗」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页): 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2.《观经疏》「要弘二门判」(依宗判教)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2页):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3.《观经疏》「要弘废立」(念观废立)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17页):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4.《观经疏》「一一愿言」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1页):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 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5.《观经疏》「凡夫入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5页):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6.《观念法门》「皆乘佛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54页): 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7.《观经疏》「溺水偏救」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8页):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8.《法事赞》「逆谤得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83页):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9.《观念法门》「凡夫得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57页): 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10.《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83页):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1.《观念法门》「何况圣人」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60页):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 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12.《法事赞》「凡圣齐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76页): 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13.《观经疏》「三定死」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5页): 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 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14.《观经疏》「正念直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6页):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15.《观经疏》「愿往生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7页): 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

16.《观经疏》「不顾水火」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8页):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舍命以后,得生西方,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17.《观经疏》「心行具足、平生业成」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9页):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18.《往生礼赞》「专杂得失」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97页):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19.《观经疏》「虽可回向」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2页): 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13.《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0页):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14.《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1页): 弥陀在空,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15.《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1页):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16.《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82页):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17.《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93页):

言「法界」者,有三义: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18.《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95页):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19.《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31页):

言「如意」者有二种:

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20.《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2页):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21.《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4、245页):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22.《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46页):

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23.《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2页):

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24.《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4页):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25.《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5、256页):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26.《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8页):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27.《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59页):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28.《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71页): 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 此间径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29.《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73页):

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

30.《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74页):

以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31.《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75页):

行者虽睹灵仪,疑心恐不得往生,是故圣众同声告言:「我来迎汝。」 32.《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81页): 弥陀与比丘众来,无有菩萨。由是小乘根性,还感小根之众。 33.《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96页):

问曰:何故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称佛一声,即除罪五百万劫者,何意也? 答曰: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来逼,善人虽说多经,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轻。又佛名是一,即能摄散以住心,复教令正念称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34.《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97页): 行者正称名时,彼弥陀即遣化众,应声来现。

35.《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297页): 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 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 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36.《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2页): 善人为说,弥陀功德。罪人既闻,弥陀名号,即除罪多劫。 37.《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5页): 非业不受其报,非因不受其果;因业既非是乐,果报焉能不苦也。 造恶之因既具,酬报之劫未穷。

38.《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5页):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

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 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胜阿鼻地狱之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

39.《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8页): 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 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

40.《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08页): 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

41.《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10页):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 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

42.《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15页): 但闻三身之号,尚灭多劫罪愆,何况正念归依,而不获证也。 43.《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16页):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

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

44.《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19页):

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 45.《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20页):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46.《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322页): 愿使含灵闻之生信,有识睹者西归。

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着一如经法。应知。 47.《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42页):

罪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识,教称弥陀佛名十声,于声声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48.《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61页):

释迦出现,为度五浊凡夫,即以慈悲,开示十恶之因,报果三涂之苦;又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回生弥陀佛国。

49.《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第364页):

过去诸佛,持是念阿弥陀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成佛。现在十方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未来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欢喜,皆得作佛

50.《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第383页):

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剎,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51.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74页):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52.《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74页):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53.《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79页):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54.《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479、480页):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忏悔有三品:一要、二略、三广,如下具说,随意用皆得。)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55.《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第538页):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三、偈语篇

(一)念佛胜易

1.《法事赞》「念佛最亲」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398页):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2.《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7页):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3.《往生礼赞》「念佛光摄」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28页):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4.《般舟赞》「唯觅念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6页):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5.《般舟赞》「照觅念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47页): 一一光明相续照,照觅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诸佛国,极乐安身实是精。

6.《法事赞》「无过念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50页):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7.《般舟赞》「不如专念」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0页): 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念念称名常忏悔,人能念佛佛还忆。

8.《般舟赞》「念佛最尊」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6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无过一日七日念。

9.《法事赞》「直入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378页): 十方恒沙佛舒舌,证我凡夫生安乐。 佛使二十五菩萨,一切时来常护念; 毕命直入涅盘城,直心实行佛迎来。

10.《法事赞》「念佛佛现」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22页): 弥陀名号相续念,化佛菩萨眼前行; 或与华台或授手,须臾命尽佛迎将。

11.《法事赞》「终时正意」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9页): 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 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12.《法事赞》「殷勤呼唤」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63页): 四十八愿殷懃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无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13.《法事赞》「愿力平等」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46页): 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 一念逍遥快乐国,毕竟常安无退动。

14.《般舟赞》「至死为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4页): 一切时中相续作,至死为期专复专; 一到弥陀赡养国,毕竟消遥即涅盘。

15.《般舟赞》「但使回心」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55页): 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但使回心决定向,临终华盖自来迎。

16.《般舟赞》「利剑名号」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47、589页):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17.《般舟赞》「普劝众生」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75页): 普劝众生护三业,行住坐卧念弥陀; 一切时中忆地狱,发起增上往生心; 誓愿不作三涂业,人天乐报亦无心。

18.《般舟赞》「普劝有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92页): 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19.《般舟赞》「人人有份」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65页): 忽尔思量彼快乐,人人有份不须疑。

20.《法事赞》「乘佛愿力」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377页): 三界火宅难居止,乘佛愿力往西方。

21.《法事赞》「同至菩提」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2页): 有识含灵皆普化,同因同行至菩提。

22.《法事赞》「入涅盘门」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00页): 念念回心生净土,毕命入彼涅盘门。

23.《般舟赞》「念佛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584页): 念佛即是涅盘门。 (二)极乐超胜

1.《法事赞》「果得涅盘」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431页): 果得涅盘常住世,寿命延长难可量; 千劫万劫恒沙劫,兆载永劫亦无央。 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后际放身光; 灵仪相好真金色,巍巍独坐度众生。 十方凡圣专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 一念乘空入佛会,身色寿命尽皆平。

2.《观经疏》「西方寂静」之偈(《善导大师全集》第149页):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五、二河白道喻

(《观经疏》〈散善义〉「二河白道喻」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54页)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 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 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 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

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 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

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 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

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ml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