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九单元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01 09: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
1.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3个关键点 (1)两个阶段: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 (2)两种设想:直接过渡、间接过渡。
(3)三次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2.有关苏联经济改革的4个关键点 (1)一个原因:斯大林体制弊端。
(2)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一个结局:三者改革都失败,最终苏联解体。
(4)两个原因:前两次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是因为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课题(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回扣教材知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 3.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将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影响
(1)积极: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贸: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进补课程知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平均主义分配 绝对计划调节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间接过渡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多种分配形式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含义 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原则 经济运行机制 作用和实践效果 经济基础
2.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探究重难知识]
一、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 [材料]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摘编自《全球通史》
[问题] 导致上述材料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什么?
[信息获取] 材料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史论形成] 多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从特点看 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从积极作用看 从消极作用看
二、新经济政策的含义 [材料一]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的结合。”
[解读] 材料一信息“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材料一信息“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都能雇佣劳力……”“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说明新经济政策通过允许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和发展商品经济来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材料二中列宁实际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基础。
[史论形成]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
1.(2017·海南高考)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
解析:选B 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项错误;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项错误。
2.(2014·江苏高考)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平均 税款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1920~1921 10.30卢布 1921~1922 6.11卢布 1922~1923 3.98卢布 1923~1924 3.06卢布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解析:选B 根据表格中的时间“1921年”、表格中平均税款数据的不断下降及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此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以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择B项。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废除实物配给制,但不是题中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排除;D项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题后启智]
两题都是以时间为轴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1918年到1920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1921年,苏俄开始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施新经济政策,农民负担减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斯大林上台后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迅速实现工业化,但是农业长期落后。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
3.(2015·天津高考)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理解材料。结合列宁、邓小平治理国家时实行的发展经济的政策,可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都是开放的政策,故选A项。苏美、中美曾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故排除B项。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排除C项。美国政府并没有阻挠美国公民个人的商业行为,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题后启智] 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背景 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济危机 中国十年“文革”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都进行 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 内容 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作用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 4.(2015·海南高考)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获取良好的效果,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项错误;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并不认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只是把它看作一个权宜之策,B项正确;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当时许多领导人的认识;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D项错误。
5.(2014·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选D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和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在“依赖”,实际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
[题后启智] 多角度看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从阶级关系来看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从管理体制的角度看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 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 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角度看 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 1.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解析:选C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是1941年以后,跟1918年的台词无关,故A项错误;苏联是在1922年建立的,且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8年,故B项错误;1918年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故D项错误。
2.1921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 C.“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 D.“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预
解析:选C 1921年苏俄“搞错了”指的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C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3.1923年夏天,在苏联一个农村家庭的男主人平均每昼夜生产劳动11.51小时,用于睡眠的时间只有5.58小时;1922~1924年,农民家庭兼并了成百万英亩的土地作为私财,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靠工资维持生活的“无产阶级”雇工。由此可知,苏联政府正在( )
A.下放权力以调动积极性 B.推动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C.牺牲农业以发展重工业 D.试图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时间1923年,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处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题干表述可知
当时的苏联政府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一些权力进行下放,目的在于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故A项正确;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在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重工业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苏联农村的小农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4.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解析:选D 1917年,苏俄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社会动乱,为了应对这一局势,列宁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所以才出现材料中俄国与西方国家通商,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的情况,说明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故D项正确。
5.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解析:选C 据材料“1923年秋”可知此时苏联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依据所学,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1924年以后,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故B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时间“1923年”可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怀疑,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怀疑,而不是强调工业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
课题(二) 斯大林模式及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回扣教材知识]
一、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联成立,但其外部仍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一个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形成过程 (1)实现工业化
①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②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③过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④成就: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农业集体化
①目的:解决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
②过程:1927年开始实施;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全国约有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③成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3.特点
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权,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 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政治 思想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②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④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
(2)内容 ①经济
农业 (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3)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②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小修小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①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措施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③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④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进补课程知识]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根本 原因 客观 苏联实行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苏俄建立后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
原因 主观 原因 直接 原因
国际环境以及国内战争的危机感 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二、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
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探究重难知识]
一、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一]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材料二] 斯大林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在了过高的地位上,忽视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农业仅仅放在为工业服务的地位上,从农业上抽取得过多,“把农民挖得很苦”,结果使苏联农业生产、农业生活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1926年到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2%;轻工业增长6.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1%;农业仅增长0.26倍,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5%。
——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
[问题] 据上述材料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信息获取] 材料一作者认为五年计划是相对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斯大林模式予以肯定。 材料二为引自学术专著的二手史料,该史料史论结合,主要阐述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材料信息“把农业仅仅放在为工业服务的地位上,从农业上抽取得过多,‘把农民挖得很苦’,结果使苏联农业生产、农业生活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表明苏联牺牲农民、农业利益来发展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停滞落后。材料信息“从1926年到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2%;轻工业增长6.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1%;农业仅增长0.26倍,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5%”,表明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畸形经济结构。
[史论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 (1)经验
①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
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改革 [材料]
[解读] 图1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图2说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运动”,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以失败告终。
[史论形成]
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
(1)措施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分配制度 (2)启示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②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④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
1.(2018·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选A 根据材料苏共二十一大的决议,可知仍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发展方面,尤其注重重工业的发展,且仍是通过行政命令发展经济,说明七年经济计划并未摆脱斯大林模式,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应对举措是1949年建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题干中制定经济计划不符,C项错误。材料仅提到了七年经济计划的内容,不能反映出这种经济计划的结果,所以据材料不能判断出是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D项错误。
2.(2018·江苏高考)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所述举措可知,当时苏联撤销部分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相应的经济行政区,其主要意图在于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当时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仍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并没有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故A、B、D三项错误。
[题后启智]
苏联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革已经僵化的斯大林体制,所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和弊端就成为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
3.(2017·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选A 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而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C项;D项是在斯大林时期。
4.(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题后启智]
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苏联为了取得超高速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所需的资金,发动了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建立起一整套由国家严格控制的集体农庄制度。苏联没有处理好生产者?农民?和生产成果?主要指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农民和农业剥削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的农业政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
5.(2016·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题后启智]
凯恩斯主义,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日益僵化,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
1.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规定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逐渐实现了列宁提出的民族平等政策。1935~1937年几乎所有的民族语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1938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的决议,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少数民族语言阻碍社会主义建设 B.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C.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已基本丧失 D.列宁的民族平等政策被彻底破坏
解析:选B 由“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到“俄语……课程”体现了俄语独大,间接反映了集权政治,1936年斯大林模式确立,故选B项。
2.美国记者据他在苏联的见闻写成了《俄国人》。文中提到“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不包括在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这300亿工时可以使1 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体制的推行
B.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 D.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解析:选C 苏联建立之后,形成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轻工业和农业以及各项服务事业的落后,于是出现了题干所述俄国人花大量时间排队的现象,故选C项。
3.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名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
A.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解析:选B 依据所学,“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主要是描述二战后美苏两国对抗形式的演变,故A项错误;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此时苏联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威胁,利用经济危机大量购买机器,推进工业化,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引进西方技术,开展工业化,而不是围绕美国的资本输出,也不是围绕美苏两国的经济合作,故C、D两项错误。
4.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解析:选D 斯大林为了在短时间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领导苏联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即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来加速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而“原班人马”又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
6.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选B 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
A.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解析:选D 斯大林为了在短时间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领导苏联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即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来加速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 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
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 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
解析:选D 材料反映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而“原班人马”又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
6.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解析:选B 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
正在阅读: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方案大一轮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必修二第九单元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01-01
化学制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投资分析-恒瑞医药与华润双鹤05-07
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三次学月考试题及答案05-02
中职示范校验收计划03-24
提认识、强理念、建廉政、付行动07-18
精读411-04
高考英语复合句知识点全集汇编含解析(6)04-26
- 1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精练(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2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
- 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2)(人民版必修2)
- 42020版高考数学新增分大一轮江苏专用讲义+习题:第五章 平面向量
- 52015届高考历史(岳麓版,广东专用)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毛泽东
- 6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检测卷 人民版必修2
- 7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例题与探究人民版必修2资料
- 8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一轮复习单元质检: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
- 9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附答案)
- 10(浙江专用)2014高考历史总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苏联
- 一轮
- 课改
- 讲义
- 必修
- 省份
- 社会主义
- 单元
- 新增
- 答案
- 专用
- 高考
- 方案
- 建设
- 历史
- 2020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试卷及答案
- 物流成本管理B卷及答案
-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 四川合江县2014-2015学年八年级数学下期末复习试卷
- 关于防城港市各类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
- 计算机网络基础(A)答案
- 现浇箱梁冬季施工方案
- 标准自然叫牌法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 营运门店各部架构及职责流程
- 项目组织结构及人员职责分工
- 航天基础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 专升本C语言复习题
- 高考生物复习最后一讲
- 2019年薄膜塑料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趋势预测 目录
-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知识框架及练习
- 河南省中小学新职称评价标准(文件)
- 2013届高考英语二轮专题复习导学案9
- 经历初三,也很幸福(初稿)
- 最新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