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中语文《沁园春》教案 必修1 精品

更新时间:2023-12-23 00: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教案

【教学目标】

、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 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 比较法。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 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 二、背景介绍

—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

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词”的常识

1、关于词的常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 长

沙》。

2、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词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上)。按段分为单调(一段或一阕)、双调(上下片或阕)和三叠(三段)、四叠等。

3、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族窦宪所夺,后有人便作诗咏其事,沁园春由此得名。世传唐朝的吕洞宾作了<<沁园春>>一词。

4、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你知道意象是什么吗?

答: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

2、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从文中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字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你觉得毛泽东笔下的这幅秋景给人的最大感觉是什么(四字成语)?笔下的秋景如此充满生机,这和作者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万山——遍(了):红之广阔 层林——染(红):红得深透 江水——漫(满):江水溢满 江水——透(了):清澈之极 充满生机、昂扬奋发 船只——争(漂):千帆争发 雄鹰——击(飞):矫健有力 游鱼——翔(游):轻快自由 万类——竞(都):昂扬奋进

3、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五、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

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引导探究

a、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意象,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b、你能说说作者咏秋与古人咏秋诗词的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清冷惨淡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等等。

c、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怀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与诗人所处的那个革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诗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有关。(时-情-景)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仅是一介书生吗?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d、九月的长沙,天气只能算有些寒意,何有“寒秋”之言?何有“万山红遍”之言而不是“黄叶飘零”呢?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这里,诗人眼前

的“景”已经与诗人内心的“情”融为一体了。

作者当时一方面受到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另一方面受到军阀的通辑令的威胁,同时去广州的前路未卜,可以说身陷困境,政治生涯也处于低谷之中。因此,“寒秋”正是这种心境的艺术写照。

王国维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反过来说,作为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不会伤感,不会消沉,不会颓丧。他在这样的困境中依然自信乐观,依然昂扬奋发,以火热的心观看秋色,使秋色丝毫没有古人笔下的萧瑟、凄凉,而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昂扬奋发的一幅湘江秋景图!

e、你能在“同学少年”前加一个修饰语吗?(这是一批什么样的青年?)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f、 你觉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含意?你能点评一下编者改“向”为“到”的妙处吗?

用只身江心,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中流击水的气魄给同伴们更强烈的传达出“以天下为已任,改造旧河山”豪情壮志。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天下大任舍我其谁,改造河山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g、你觉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句话的正常语序该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却写“独立”而不是“站立”呢?(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毛泽东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我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寒意的秋风之中,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顶天立地的气概。(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

此得名。) 六、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七、作业

1.背诵《沁园春 长沙》 2.预习《相信未来》 八、板书设计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此得名。) 六、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七、作业

1.背诵《沁园春 长沙》 2.预习《相信未来》 八、板书设计

精品推荐 强力推荐 值得拥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mg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