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 级 教 学 成 果 推 荐 书(简化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7 14: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成 果 简 介

获奖 时间 2008.10 2008.10 获奖 种类 校教学成果 校教学成果 多媒体课件 省教学成果 省优秀教材 校教学成果 校教学成果 省教学成果 2 2 3 1 2 3 1 2 获奖 等级 奖金数额(元) 授奖 部门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省教育厅 江西省教育厅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省教育厅 成果曾 获奖励 情 况 2006.12 2008.12 2006.11 2012.6 2012.6 2007.3 成果起止 起始: 2005 年 9 月 完成: 2012 年 8 月 时 间 在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以2项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6项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和1项省级教育规划项目为依托,以1项省级教学成果1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2等奖和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为支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工程实践培养体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多元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1、因势利导、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范,结合行业需求调研和相关高校专业建设情况调研的分析,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依托行业,兼顾社会需求。同时,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形成了“坚持三个不断线,做到八个结合,贯彻五个兼顾,实现五个符合”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工程能力训练四年不断线;校内培 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术能力培养和人文精神养成相结合、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相结合、工程训练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学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相结合;低频和高频兼顾、集成技术与分立技术兼顾、线性非线性电路和强弱电兼顾、软件与硬件兼顾;符合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符合轨道交通行业的需求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国家赋予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使命。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形成了“明确方向、加强基础、完善结构、整合内容、强化实践和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路径。 2、需求牵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强实践性需求的突出特点,建立了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即课堂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同时,根据人类循序渐进的学习基本规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CDIO高等工程教学模式为导引,提出并创建了“电子信息工程多元递进教学模式”。电子信息工程多元递进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三阶段递进课程整合体系为基础,多元同心扩展课程教学模式、循环递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核心,三阶段递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重点。 3、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基本知识和理论要求高、实践能力要求强的特点,以互动式、启发性、讨论性方法为基础,形成了适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性、探索性教学方法,构建了完整的、高低搭配的教学方法体系。 4、凸显特色,创新工程实践培养体系 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构建了较完善的“以专业实验室为主体、项目实践平台和电子创新基地为两翼”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该体系“一体两翼”各有侧重,互补互动,形成实验和项目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面向工程应用的多层次工程实践培养体系。该工程实践培养体系由专业实验室、项目实践平台和电子创新基地组成,项目实践平台由教师工作室和实习基地构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科研特长和工程项目,按照电子测控系统人才培养能力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立了远程测控等10个教师工作室。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专业教师编写教材7部,其中省2等奖1部;完成教学研究课题8项,其中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建设精品课程5门,其中省级精品课程4门;前期阶段性教学相关成果获奖8项,其中省教学成果1等奖和2等奖各1项;1名教师为江西省第7届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铁道部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6年12月通过学校专业检查验收并获得优秀,电子创新基地在历年开放实验室验收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2012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江西特批为一本招生,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92.3%(仅低于铁道信号,高于电气工程,位列全校前三位),2011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为17.7%,2012届考研上线率为19.5%,1人(石焓)获国家专利授权,学生46人次在科技竞赛中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奖励。

二、 成 果 内 容

1、基本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元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以江西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系统研究”、“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电类开放式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及江西教学研究课题“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和江西省教育规划项目“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导入研究”等9项教学研究相关课题为依托,以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课外电子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省优秀教材2等奖《电路测试技术基础》和校教学成果2等奖“《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改革与教学法研究”等8项阶段性教学相关成果为支撑,在大力进行专业综合建设的基础上,就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工程实践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而形成的成果结晶。 该成果是华东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11年成果的全面总结,该成果的形成包括酝酿阶段、实验性实施阶段、理论提升和深化实施阶段、理论框架形成和全面实施阶段等三个阶段。酝酿阶段自2002年我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 实验性实施阶段以2005年成立电子创新基地探索性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开端,理论提升和深化实施阶段以2008年阶段性建设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标志,2010年江西教学改革课题“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结题验收则标志着成果的理论框架的形成和全面实施阶段的开始。 该成果借鉴了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自动化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经验,植根于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成果积淀,紧紧抓住了国家质量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以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在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多元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1.1 因势利导、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范,结合行业需求调研和相关高校专业建设情况调研的分析,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电子信息专业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依托行业,在国家轨道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找准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兼顾社会需求,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探寻专业做强的立足点。同时,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在人才培养思路上,坚持三个不断线,做到八个结合,贯彻五个兼顾,实现五个符合。其中“三个不断线”,是指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工程能力训练四年不断线;“八个结合”,是指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和课外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技术能力培养和人文精神养成相结合、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相结合、工程训练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学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相结合;“五个兼顾”,是指低频和高频兼顾;集成技术与分立技术兼顾;线性电路和非线性电路、强电和弱电兼顾;软件与硬件兼顾;“五个符合”,是指符合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符合轨道交通行业的需求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国家赋予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使命。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全面落实“出得去、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的总要 求,即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符合就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和传授的知识技能是符合行业和社会实际工作需要的;打牢专业基础和培养再学习能力,以适应行业需求多变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始终坚持与技术发展、 行业、 企业发展前景相适应的最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明确方向。围绕电子测控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应用的大背景,理清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组织课程和实践环节,贯彻基础优先、主干优先的原则,确保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加强基础。加强基础教育,保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及各类学科基础课的基本学时,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结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学生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的培养,确保培养质量。 (3) 完善结构。按照五个兼顾的要求,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通过合理安排学时,正确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整合内容。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建立电子电路课程群、计算机硬件与信号处理课程群、检测技术课程群、计算机软件与通信课程群、网络测控技术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me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