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4-02-19 21:53: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民间传说及其艺术特色

民间传说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间故事,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美丽动人的传说,

民间故事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它以劳动群众为主体,是广大人民思想、感情的忠实表白,是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或间接的艺术反映,也是人民文艺才能的有力体现,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凝聚着人民丰富的知识、智慧和经验,各民族文学包含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作家文学,民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色,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造成了它们流传下来的方式各不相同。

关键词:民间文学 口头性 反抗 追求 执著 自然流露

一、民间文学的产生

民间文学从最初产生时起,就具有集体性,人类自从出现在世界上,就都过着集体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一起耕种一起饮食,互相依存,共同生活于社会。原始社会时期,人们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小团体,共同对抗野兽。离开了群众的人将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农耕等生存方式,在劳动生产和求取安全方面,对社会集体力量的依靠更为需要,不管是在原始氏族社会还是在后来的阶级社会,民间文学都是依靠集体来创作,依靠集体来流传,也依靠集体来保存的。

那些最古老的神话传说和歌谣都是整个氏族部落最关心的事物,作品的思想感情也是整个氏族部落的集体观念、共同心理状态的艺术概括。人们在进行种种集体活动时,就会伴随着种种的文化行为,一种文学的产生,有种方式:一种是你一句我一句地编唱,另一种是主要由一个人领唱,在场的其他人则随声附和,表现为一唱百和的形式,还有一种是分工合作的创作,先由一个人出故事,再由另一个人据以编出唱词,然后由第三个人编出曲调。种种迹象表明,民间文学的创作不可能不是集体创作。例如《牛郎织女》。

二、牛郎织女故事的完善

这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人物传说,最早记载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是西周的《诗经·大东》,《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借喻人间恋人两者相爱,一年一度才会相会一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曹丕的《燕歌行》、谢惠连的《七月七日咏牛女》等才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等完整情节,到了张华的《博物志》、任昉的《述异记》等,故事才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起来。张华的《博物志》说,人间的人朝天河,见了牛郎,任昉的《述异记》讲,河东织女是天帝之女,能织云彩,天帝怜其辛苦独处无欢悦,把她嫁给了河西牛郎,后来,又怒其贪欢忘了工作,把她责归河东,一年只准见一次面,从张华的《博物志》到任昉的《述异记》,扯到了得道仙人的事,可见,这个故事已经与仙道发生了关系【1】。现在通行的《牛郎织女》传说,把织女改为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把误传了天帝命令的乌鸦改成了在天河上为他们夫妻搭桥的喜鹊。

三、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与发展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她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他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让他等到有十头牛时才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妞出了村,他独自一个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以同样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照顾它,等它好了你就可以赶回家了,牛郎翻山越岭找到那头牛,细心照顾它,等它病好了的时候就赶回家去了。回家后,他嫂子多次加害于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最后他们都被赶出了家。

一天,天上的仙女下凡来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偷偷下凡与牛郎成亲,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这件事很快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走,恩爱夫妻被拆散,老牛故事他在它死后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它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成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到,岂知王母娘娘扳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织女被相隔两岸,只能相对哭泣,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没办法,只好允许两个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我们在秋夜的繁星中间,在那条白练一样的天河两边,可以看到两颗明星,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牛郎星前后有两颗星小星,那是牛郎的两个孩子,离牛郎稍远的得地方有四颗星,排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传说那是织女抛给牛郎的织布梭,离织女星不远的地方,有三颗星,排成个等腰三角形的样子,传说那是牛郎抛给织女的牛鞅子,他们用这种方式传递彼此的思念之情,天河虽然隔断了他们的通路,也隔不断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态度坚决,他们一年相会一次,见面时彼此倾诉情思,说到伤心处,不觉黯然泪下,每年的七月七日这天,下界有些地方还下着绵绵细雨,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2】。

每当七月七的时候,姑娘们就会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四、故事的艺术特色

第一、 这个传说反映了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以牛郎为代表的自耕农和以织女为代表的手工劳动者相互结合,有子有女,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剥削,这情节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完成的,主题也把他们的反抗性越来越加强,面对剥削者,他们毫无畏惧,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最后造成悲惨的结局。

第二、对爱情的忠贞,他们不因为被相隔银河两边而放弃哎对方,哪怕只能见一次面,他们也是争取的,对对方的思念从未停止,人是有爱的,即使是长生不老的神仙还是卑微的普通人,他们都有追求和最基本的人性,还有对爱情的渴望,地位的悬殊和阻拦也阻挡不了他们的爱,让人佩服的是他们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还未曾停止爱对方,有了鹊桥的相会,诠释了爱情的伟大。

第三、追求与反抗并肩。他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爱情,打破了现实和常规,为了爱情,他们奋不顾身,面对压迫者,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坚强地走下去。

第四、牛郎织女是广大劳动人的心灵写照,是群众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们追求完美的爱情,向往幸福的生活,现实的残酷让他们苦不堪言,只有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故事之中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情感【3】。

第五、牛郎织女的故事具有可信性,他把历史上存在过的人和事件相结合增强了其可信度,它实中有,虚中有实,虚实结合,事件的离奇,脱离了平常生活,具有传奇性的情节,如老牛说话、仙女等,通过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来完成,传奇性的情节不仅深刻表达民众的思想,而且还吸引了听众,把人们所有的相同点集中放到牛郎身上来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类人的同情和向往。

第六、他们爱情的结局不是因为自己的软弱,而是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所造成,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人生苦短,拥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一帆风顺的爱情是没有的,有的是经历过生离死别后依偎在一起的相惜,只有正确面对现实,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不要一味埋怨、消沉,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才是最美好的,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完美无法逃离“悲凉”的纠缠,现实与历史、审美与启蒙、传统的羁绊与理性的向往,都把我们现实中的人抛入一种两难境地,而难以获得一种历史的大欢喜,是那些最现意识到历史的召唤和依稀听到未来声音的人,感到苍凉的苦难之情。有人说爱情像一碗粥,又浓又稠,或许偶尔会有烧焦味,但唯有相爱的两个人才能品尝出其中的甜美滋味。爱情是美好的,从古到今它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人们时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或许一碗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小小的问候都让人难以忘怀,振动心弦,荡起爱情的火花。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故事,它们都是一定时期人们思想感情的流露【4】。反映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他们向往的爱情犹如甘泉般甜美。世界的颜色并非只有黑色和白色,黑与白之间还有很漫长的灰色地带,只要多相处,便能发现对方的优点,从而产生好感,这才是发展感情的自然过程,一见钟情以及从一而终的感情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华而不实、虚幻的感情,有人形容跟异性交往就好像子海边捡石头,大家都会捡自己喜欢的那一颗,一旦捡到自己最喜欢的石头便把它带回家去,好好对它,因为那是你唯一的石头,要相信,自己已经找到最大最美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颗,不要把它丢到海里。

民间传说是集体创作的并且是由口创作饿,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由不同的人流传下来而有所变化,这就是它的变异性。各种异闻都有相同的部分,叫“主体”或“母题”,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他们所说的话不尽相同,但大体意思是一致的,有时是语言形式的变异,有时是思想内容的变异。对后世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324页

【2】 龙柒《中外民间故事》.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0年第一版

【3】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守华 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篇二: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文学主要是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

(2)变异性形成的外在因素:因为民族、地理,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民族风情、语言、气候、景物、风俗等方面的变化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因素。

同一母题的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主要是由它的集体性和口头传承性带来的。另一种情况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历史条件的改变,地域或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变异,故造成往往同—故事异文极多。

四、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1、传承性的涵义以及表现:

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正是这些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得以代代相传,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2、传承性形成的原因:

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民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既有古代原始信仰的遗留和传承,也有后世关于伦理、人生态度、善恶是非、生死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历史认同。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因素,一种集体的文化基因,民众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1)、从内容上看,有一些永恒的主题和固定的情节要素,不断出现在不同时代、地区的民作中。

(2)、从形式上看:民间故事的流传依靠的是大脑的记忆,对于非常庞大的篇章,主要是有程序化的结构或语言,帮助记忆,帮助流传。

(3)、从结构上看:有一些固定的深层模式,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

五、综合性特征:立体性特征

段宝林1981首先提出了立体性的概念,分为六点:

1、异文多。 多个层面、多个时代的影像都有体现。

2、民间文学的表演性使它形成多面的立体。

3、民间文学即兴创作的特点形成一种立体性。

4、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实用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立体性。

5、民间文学的内容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有多种科学价值,是立体的。

6、从民间文学的流传途径看,民间文学是立体的。

神话

一、神话的定义:不同学科对神话的定义有上百种,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神话”是一种神圣的、真实的、信仰中的幻想故事。

它必须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 神话必须是单一的事件; 神话的承传者一定得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神话就是一种民族的世界观,同时代表著这个民族内部一些不可不遵守的行为规范。每一个民族都会参考自己的民族神话,采取各自独特面对世界的态度

二、神话的分类:

(一)创世神话:“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创世神话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天地开辟,万物起 源,人类起源及洪水遗民等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1、世界的起源

(1)尸化(巨人化生神话)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

(2)神创 ;瑶族 :密洛陀 阿昌族 :遮帕麻 遮米麻

(3)卵生。

2、人类起源神话

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种,一种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种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

(1)自然生人:人是从自然怀抱里孕育、生养出来的。体现出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图腾崇拜”这一原始观念。

(2)大神造人

(3)毁灭-重创:生存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和重建

(二)自然神话:自然神话也被称为解释性神话。它是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和来历的神话。主要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更替,风雨雷电、山川河流以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的起因和形状的神话解释。

(1)日月星辰神话;

(2)雷电地震神话;

(3)春夏秋冬神话。

(三)、社会生活神话

1、文化英雄神话:这是原始初民讲述人类最早的创造发明的神话。

2、治水神话:最典型的是鲧禹治水。

3、逐日、射日神话。

4、盗火神话

5、战争英雄神话。汉族部族战争神话以“黄帝蚩尤之战”最有代表性。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

1、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神话早在古远的人类史前时期就开创了叙事艺术较为完备的基本形式,而且还创立了一些具有母题功能和原型意义的叙事模式,作为叙事文本,文本结构应包括三个层次,即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而意蕴层又有三个侧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多维性”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直观的艺术表现手段都可以表现神话的思维。。

2、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

神话由于产生的时期相对久远和封闭,同时涉及到氏族整体的生产、生活、行为、信仰各个方面,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

3、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4、从从艺术手段上看,联想是神话构思的核心。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神话创作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原始想象主要依靠联想。

5、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神话作为特定群体的文化象征,具有民族性。而神话的神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民族性特征。

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

1、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第一,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魄。

第二,神话是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第三,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作用。

神话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对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资料价值,它对宗教、舞蹈、绘画等领域的借鉴价值等。

2、神话的审美价值

第一,庄严虔诚的虚构。

第二,奇丽荒诞的幻想。

3、神话研究概况:现代神话学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03-1923)

(2)奠基阶段(1923-1937)

(3)拓展阶段(1937-1949)

(4)低谷阶段(1950-1978)

(5)繁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民间传说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

1、定义:民间传说是与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或习俗有关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

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历史性,有真实或为特定群体认定为真实的的历史人物、事件、地方风物作为“传说核”。

①民间传说所涉及的人物大多为历史实有,即使是虚构的人物也为历代民众所认可。 ②民间传说多采取溯源和说明等历史表述形式,使传说带有历史性因素和情感。

③民间传说可以作为一种“野史”,充当“正史”的补充。

(2)民间传说与历史的区别:

①选材:民间传说从艺术创作角度选材。历史的选材则是全面记载事实。

②表现方式:民间传说一般都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历史则不允许想像、虚构。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

3、民间传说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两种体裁中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往往既可以作为神话,也可以作为民间传说看待。但区别明显:

(1)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神话的主角是神,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说化的结果。

4、民间传说与一般故事的区别:

(1)内容的特指性; (2)记忆的具体性 ; (3)表述形式的多样性。

三、中国传说概况

1、历史人物传说:

(1)政治人物传说; (2)文人传说; (3)工匠传说; (4)宗教及神异人物传说;

(5)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传说;

2、历史事件传说:主要以叙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记录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片段,而不去关心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3、地方风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主要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 。

四、民间传说的特征

1、可信性的内容

(1)、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都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替换或指代。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四固定”。

(2)、传说中的依凭物(“传说核”)真实可信。

(3)、深厚的历史与信仰基础。民间传说中的信仰内质,是其得以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

2、传奇性的情节

传说是将生活素材加以剪裁、集中、虚构、渲染、夸张、幻想,以偶然、巧合及至奇异的情节来表现题旨,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相结合。传奇性是传说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表达民众思想与情感,吸引听众并刺激他们进行传播。

3、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鲜明性与单一化特点,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形象。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社会民众很自然地就把与此类性格或品质有关的种种事件堆积到这个人物身上,使之成为聚集同类事件之矢的“箭垛”。“箭垛式”人物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促使人物性格、品质特征的集中和强化,由大肆渲染、极度夸张而终至出神入化。

4、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

传说的流传有中心点,情节往往发生在固定地点,并和一定地方风物、史事、习俗相联系。传说的传播总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进行,传承范围相对固定,流传中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同一类型或相近的各种传说,其传说圈可能交叉、重叠或趋于统一,但绝大部分具有独立的完整性。

五、民间文学的价值:

1、重要的历史价值;

2、知识教育价值;

3、较强的实用价值。

六、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牛郎织女梁祝传说 白蛇传

(一)、孟姜女哭长城

1、故事内容:孟姜女、万喜良、长城

2、故事演变:《左传》、西汉(刘向《说苑》及《列女传》 )、唐代(《周贤记》 )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 )

3、真实性考证: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4、解读:爱情主题、阶级压迫、 艺术构思

5、历史遗迹:山海关姜女庙 绥中姜女庙

二、牛郎织女

1、故事梗概:牛郎、侄女、牛、天河

2、起源发展(1)《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2)东汉《迢迢牵牛星》

(3) 南北朝《文选·洛神赋》

3、解读

文学解读:反抗、爱情、婚姻

社会学解读:阶级对抗、

底层男子的婚姻

4、 相关遗迹:西安斗门镇 山东沂源 湖北郧西

三、梁祝传说

1、故事概况 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

2、承传与解读

篇三:读民间故事

从《渔夫的故事》走进民间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民间故事。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民间故事的特点,读懂民间故事及道理。

3.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白民间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 一、 猜谜游戏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猜一猜,请看第一组关键词。

1、天河、牛郎、织女

2、灵药、月亮、嫦娥

这些故事都是(民间故事),看来有趣的民间故事真是深入人心,几个关键的词语就将你们拉到了神奇的民间故事中。

3、你读过哪些民间故事?

4、这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正如孩子们所说,民间故事从远古时代就在人们口头流传开了,故事体裁广泛,有写人的,有写物的,有写神的。每一个故事都来源于生活,情节夸张,富于幻想,语言多口语化,它们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每一个故事的内容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读完一个故事都能让你受到启发。

古代阿拉伯就有一本专门收集民间故事的书籍

4、(多)《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讲述:今天我们走进的第一个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就来自《一千零一夜》。

二、读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感悟民间故事。

请大家把语文书打开,翻到32课,在阅读前,老师问你们,你们准备怎么读这个故事呢?(边读边勾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

1、故事写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渔夫的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__出海捕鱼,意外地救出了被所罗门封锁在__里的__,___恩将仇报要杀__,__用自己的智慧战胜__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故事中的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为表现这一特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师:故事中的渔夫诚实、善良、机智、勇敢,他是正义的化身,而魔鬼他凶恶、狡猾、卑鄙、愚蠢,则是邪恶的代表。 渔夫说的没错,人的智慧一定可以战胜妖气,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

小结:孩子们,我们刚才在读《渔夫的故事》时,不仅采用了读、勾画、思考、标注,其实我们还可以演一演呢。你们有这个胆量上台来表演其中的一段吗?

学生表演。

三、品读《东郭先生和狼》

接下来我们要读的故事跟狼有关,一起来看看。(指名读) 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毛驴驮着个口袋,口袋里装着书。

忽然从后面跑来一只狼,慌慌张张地对他说:“先生,救救我吧!猎人快追上我了,让我在你的口袋里躲一躲吧。躲过了这场灾难,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

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看看狼那可怜的样子,心肠就软了,答应了狼的要求。他倒出口袋里的书,把狼往口袋里装。可是口袋毕竟不大,狼的身子很长,装来装去,怎么也装不下。 猎人越来越近了,已经听到马蹄声了。狼很着急,它说:“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说着就躺在地上,并拢四条腿,把身子紧紧蜷成一团,头贴着尾巴,叫东郭先生用绳子把它捆住。东郭先生把狼捆好,塞进口袋,又装上了书,扎紧了袋口。他把口袋放到驴背上,继续往前走。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猎人追上来找不着狼,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说:“我没看见狼。这儿岔道多,它也许从岔道上逃走了。”

猎人走了,越走越远,听不到马蹄声了。狼在口袋里说:“先生,我可以出去了。”东郭先生就把它放了出来。狼伸伸腰,舔舔嘴,对东郭先生说:“我现在饿得很,先生,如果找不到东西吃,我一定会饿死的。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我吃了你吧!”说着,就向东郭先生扑过去。

东郭先生大吃一惊,只得绕着毛驴躲避。他躲到毛驴左边,狼就扑到左边;躲到毛驴右边,狼又扑到右边。东郭先生累得真喘气,嘴里不住地骂着:“你这没良心的东西!你这没良心的东西!”

正在危急的时候,有个老农扛着锄头走过来。东郭先生急忙上前拉住老农,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然后问道:“我应该让狼吃吗?”狼不等老农回答,抢着说:

狡猾的狼会说什么呢?请同桌的两个孩子互相说一说。

“他刚才捆住我的腿,把我装进口袋,还压上了好多书,把袋口扎得紧紧的。这哪里是救我,分明是想闷死我。这样的坏人,我不该吃吗?”

老农会怎么做呢?

故事的结果怎样?我们接着往下读。

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一点儿也不信。口袋那么小,装得下一只狼吗?我得看一看,狼是怎样装进去的。”

狼同意了。它又躺下来蜷成一团,并拢四条腿,头贴着尾巴。东郭先生正准备再往口袋里装书,老农立即抢过去,把袋口扎得紧紧的。他对东郭先生说:“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说着,他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1、 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2、刚才的故事可以安个什么题目?

四、读不同的民间故事,感悟其精彩。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就会变化成龙。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和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道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1、 像嫦娥奔月、女娲补天、鲤鱼跳龙门等这些故事广泛流传于民

间,后来人们就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

2、 听或讲家乡的民间故事。

石宝寨的由来,出米洞、东坡竖井的传说

小结:正因这些民间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才让家乡蒙上了一层神秘和传奇色彩。

五、总结。

读民间故事,传神奇经典,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智慧,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m8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