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

更新时间:2023-12-23 11: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8年抗战中,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对侵华日军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一、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二、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客观上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略的实施。 ◆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一定的牺牲。同时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防共、限共、反共、溶共”的方针对抗战的危害性很大。

◆尽管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总体败退,华中、华北、华南大片地区沦陷,广州、武汉被日 军占领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参考资料:

抗战初期:敌后战场积极配合正面战场

抗战初期,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败退之际,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歼敌精锐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接着,配合友军(指正面抗战的国民党军队)保卫忻口、太原,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沉重打击日军,掩护友军的退却。

太原失陷后,友军南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力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八路军为主力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展开了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作战,对占据中心城市和

交通要道之敌取四面包围的战略态势,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山西为主的敌后战场。之后,依托山区,发展平原,迅速扩展到晋、察、冀、绥等省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 在华中,当日军攻占上海、南京继续西进之际,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配合友军作战,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在华南,当日军攻占广州和海南岛时,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珠江、琼崖等抗日游击武装,积极打击日军,配合友军作战,形成华南敌后战场。东北抗日联军在“七七”事变前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形成东北敌后战场,牵制日本关东军,对关内抗战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

作战行动上的配合、支援与策应也是不能小视的。当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徐州、武汉会战时,八路军以主力一部挺进冀鲁平原,牵制日军第2军,威胁其后方,分散其兵力。同时,以晋冀豫、晋察冀边区部队破袭平汉、津浦的铁路交通,以支援正面战场。 特别是1940年六七月间,当日军加紧政治诱降,并攻占宜昌,造成溯江而上威胁重庆之势时,八路军于8月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有105个团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时间长达5个多月,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对此,蒋介石在给八路军的嘉奖电上称:“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唯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此后,日军由华中抽调两个师团的兵力加强其华北方面军的力量,对付八路军。

1944年春,当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妄图打通中国大陆至东南亚的交通线,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又一次大败退时,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发起强大攻势,实施局部反攻,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使沿平汉路南下的华北军在进攻至平汉线南段之后,不得不回师华北。

另外,战略、战役指导上的协商与建议也是至关重要的。全国抗战开始后,当国民党当局准备研究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和部署时,中共中央提出了《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

战原则案》,并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为代表,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积极建议全国抗战应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外线速决运动战的作战指导原则。

当国民党军与日军进行忻口、太原会战时,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向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建议:要加强娘子关和龙泉关的防守,指出这是保卫太原和山西腹地的关键所在;战役部署上应将主力置于日军两翼,一部扼守正面阵地。然而,这些建议并未被接受,导致日军突破娘子关,威胁太原侧后,造成全线溃败、太原失守的危局。

在正面战场第五战区进行徐州会战时,周恩来、叶剑英等积极向李宗仁、白崇禧建议:在津浦路南段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在津浦路北段,以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并派张爱萍到徐州向李宗仁进一步阐明这一战役指导方针,得到李宗仁的赞同,从而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

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支援敌后战场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为日军的主攻目标,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因而它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战略防御性战役,共毙俘日军25万余人,牵制日军70余万人。国民党军为此付出了伤亡104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正面战场为彻底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配合作用。在敌后战场形成之初反击日军围攻的作战中,国民党军或直接配合八路军参加反围攻作战,或间接配合,都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8年二三月间,八路军第120师在反击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围攻的作战中,得到了国民党军傅作义部的积极配合,从而粉碎了日军的围攻,并收复了7座县城。4月,八路军总部指挥第129师、第115师、第344旅和山西新四军一部,在配属的国民党军2个军另3个师的积极配合下,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并收复县城17座。

正是由于两个战场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防御阶段相互配合,从而陷敌于两面作战、腹背受击的被动局面,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放弃速战速决,改为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从此,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敌后战场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转移其主要力量,用于对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这样,抗日的重担就历史性地落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军民肩上,敌后战场也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虽然有国民党顽固派搞一些军事“磨擦”,或者勾结日伪军搞腹背夹击,甚至发生过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一直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着重打击和揭露少数顽固派的阴谋,使两个战场对日作战的相互配合、协助,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同时打击侵华日军,使其顾此失彼,这既有利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由弱小变强大。

8年抗战中,两个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不难想像,如果只有一个战场,那么日

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集中全力于一线作战,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其占领区人力、物力等资源,不断增强其战争力量,使其“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得逞。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独立、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同舟共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m7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