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 20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_1234

更新时间:2023-04-11 09: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

1.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答:C 131、9666、2906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答:B

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形式

D. 产品的交换形式

答:B

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 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 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 前进论和倒退论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答:D

5.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 客观存在的

B. 人的意识创造的

C. 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 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答:C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最终动力

C. 唯一动力

D. 直接动力

答:D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A. 科学性和阶级性

B. 原则性和灵活性

C. 实践性和阶级性

D. 科学性和革命性

答:D

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A.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

B. 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

C.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

D. 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

答:C

9.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个人的主观努力

B. 社会实践

C. 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

D. 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

答:B

1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是()

A. 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

B. 人与社会制度的矛盾、社会与环境的矛盾

C. 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答:D

1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答:B

1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答:C

13.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 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C. 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 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生产关系的发展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发展

D. 经济基础的发

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 万物皆备于我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 心外无物

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 劳动创造了人脑

B. 劳动创造了人手

C. 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 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答:ABCD

2.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有()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

A. 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

C. 谁是可知论,谁是不可知论的问题

D. 思维和存在有否同一性的问题

E. 可知论是否彻底的问题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 它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因为()

A. 社会主义建设是在各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的

B. 各国的国情不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同

C. 经过长期探索,中国找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判断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唯心史观

答:正确

2.规律受到人们意识的影响

答:错误

3.辩证的否定实质上就是扬弃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没有影响

5.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20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_2

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A. 生产资料

B. 劳动力

C. 劳动资料

D. 劳动对象

2.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3.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

A. 阶级性

B. 继承性

C. 社会性

D. 主观性

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B. 理论联系实际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实事求是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7.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的依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

A.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 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 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 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必要劳动量()

A. 成正比

B. 成反比

C. 不成比例

D. 反向变化

9.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10.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 实现科技的飞跃

B. 实现综合国力的增长

C. 实现精神文明的进步

D.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 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13.概念、判断、推理是()

A.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 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

A. 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B. 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C. 通过工业垄断实现的

D. 通过银行垄断实现的

15.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 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 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 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 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 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 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 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

A. 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3.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 统一的

B. 不统一的

C. 相反的

D. 矛盾的

4.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

A.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B. 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

C.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相互联结的关系

E. 相互转化的关系

三、判断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2.“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

3.资本有机构成不断下降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般趋势

4.生产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5.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20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_3

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 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 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

C. 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 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 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A. 内部联系

B. 本质联系

C. 全部联系

D. 外部联系

6.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身的生产力意义,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说明()

A. 劳动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B. 劳动对象不能离开劳动者

C. 生产资料不能离开劳动者

D.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7.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 康德和黑格尔

C. 康德和费尔巴哈

D. 谢林和费希特

8.时间和空间是()

A. 物质的两种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9.生产力是指()

A. 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 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 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 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的总和

10.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1.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抽象性、间接性

D. 形象性、直接性

12.认识的客体是指()

A. 客观物质世界

B. 客观事物

C. 客观自然界

D. 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13.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是()

A. 相互排斥的

B. 相互矛盾的

C. 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D. 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14.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5.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A. 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

B. 经过两次转化达到对立面的统一

C. 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D. 产生了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A. 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 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 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 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 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 使哲学发展到了顶峰

D. 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5.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 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 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 .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三、判断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2.资本集中汇导致社会总资本增加

3.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4.社会主义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革命

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

20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_4

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

1.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 产品的分配关系

C.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生产、分配和交换

2.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A.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 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 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4.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 伟人之言

B. 吾人之心

C. 众人意见

D. 社会实践

5.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 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 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D. 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

6.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 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 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 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 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普遍联系的观点

9.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10.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

A. 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B. 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伯特?欧文

C. 德国的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

D. 德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1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3.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 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 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 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14.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A. 生产要素的总和

B. 生产资料的总和

C. 物质要素的总和

D. 生产关系的总和

1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 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态度

B. 经济收入的多少

C. 人们在生产中起的不同作用

D.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 实践构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最后根源

E.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A. 总体和局部的统一

B. 包含和被包含的统一

C. 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D. 无条件和有条件的统一

E. 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3.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 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 具有远大前途的

D. 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 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

4.新生事物是()

A. 新出现的事物

B. 形式新奇的事物

C. 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5.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为()

A. 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B.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C.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 资本主义灭亡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E.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判断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

1.真理都是相对的,因此针对同一事物的真理不止一个

2.“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

3.认识是实践的基础

4.商品的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决定的

5.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lp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