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的一般规律

更新时间:2023-06-05 18: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一般规律:【规律总结】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有: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是前提条件。

2、统治者吸取前代覆亡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整统治政策,重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与推行。

4、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各地区长期友好的经济交往,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5、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6、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7、前代的基础。

8、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9、中国古代一些杰出政治家、改革家的努力。

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而言,可能有两种或多种因素起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

二、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采取最基本的经济政策都是重农抑商,历代中央政府出台了许多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2)统治者注重调整生产关系,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劳动时间及在一定程度减轻剥削,如对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调整。

(3)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4)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5)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6)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性著作的指导。

(7)天文历法的发展,有利于农时的安排。

(8)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统治者重视农业的一般原因。

(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来源:学。科。网Z。X。X。K]

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2)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

(3)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产量的增多。

(4)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

(5)土地的进一步开发。

(6)人口数量的增加。

(7)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4、农业发展的一般影响

(1)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无农不稳”。

(3)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4)农业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5)农业的发达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手工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2)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明。

(3)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4)统治者对手工业品的需求。

(5)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6)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也有助于手工业的发展,如丝绸、纸张、瓷器的大量出口。

2、对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认识

(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制约。

(2)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结合,但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3)唐宋至明清时期,城市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更先进,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的发展具有落后性。

(5)手工业商品化趋势增强,明中后期在以生产商品的目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水陆交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3)各民族各地区经济交往有助于国内商业的发展。

(4)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有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1)水陆交通的发展。(2)市场的扩大。(3)货币的统一和使用量的增大。(4)商人的增多(5)城市商业的发展及商贸城市的出现。(6)商品经济不断向农村延伸,如隋唐的草市和明清江渐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的蓬勃兴起。

3、商业的一般影响

(1)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从而促进了封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3)有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5)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

(6)促进了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市俗文学不断发展。

4、阻碍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

(1)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制约。

(2)农业、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3)战乱频繁,政权分立,社会动荡。

(4)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对城市商业发展的一般认识

(1)商业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

(2)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减少,日益突出生产性和商业性。

(3)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

(4)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根本改变。

(5)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五、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影响

1、从政治上看有助于巩固统一和统治者的统治,有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2、从民族关系上看,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3、从对外关系上看,有助于对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4、从文化上看,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六、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得出的一般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先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七、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的一般规律

1、造成古代环境问题的一般原因

(1)封建社会以农立国,农业只能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导致过度开垦。

(2)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只有通过开荒这一形式才能予以解决。

(3)大多数统治者漠视环境,不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2、中国古代环境问题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2)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

(4)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依法治理环境。

八、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原因

1、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国力强盛,是对外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

2、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是必要条件。

3、对外交通畅道。

4、交通工具不断改进,航海技术的提高。

九、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影响[来源:学&科&网Z&X&X&K]

1、有利于中国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外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有利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3、有利于增进中外双方的联系和友谊。[来源:学。科。网]

4、有利于周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5、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十、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般特点。

1、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2、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3、官方贸易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4、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5、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与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者存,逆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十二、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类型

1、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人民南迁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

4、华人外流

5、外族内流(二)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般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方人民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5、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开垦,生态破坏严重,诸多北方人民南迁至长江流域。

(三)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一般意义

1、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2、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有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4、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状况,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5、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6、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中国做出贡献。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

(一)总体特点:高度稳定、陈陈相因,继承大于变革,因袭多于创新。

(二)具体规律和特点:

1.政治专制集权与社会管理分散

(1)政治统治高度集权,社会管理高度分散

在中国古代,凡是统治需要的,都控制得十分严密,权力十分集中;凡是社会需要的,却又太松散。费正清先生把中国古代的政府称之为“自私自利的政府”,即政府自身的统治能力很强而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很弱。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是诅咒集权,一是抱怨分散。前者如历代对秦始皇专制的抨击,后者如孙中山对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感叹。

(2)专制集权极端强化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废相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

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2.家国统一

(1)家国高度一体化

中国历史上的政权,都是高度家庭化的政权,国君犹如家长,官吏犹如家仆,民众如奴婢。

历代政治家,都信奉治家与治国一理,而且把这一信条当作神圣不变的法则。

(2)政治制度家庭化

秦始皇统一后,宗族式的政治结构转变为家族式的政治结构,官僚家人化,有利于皇帝控制。家奴宦官往往超过朝官。秦汉三公九卿制,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家仆正规化,政权化。明清取消丞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则是把皇帝的家族式

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的最终完成方式。

3.政治制度伦理化

(1)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自先秦起,中国就有以伦理治国的传统。“以礼治国”“立爱唯亲,立敬唯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实际是以强权推行政治伦理化。魏晋以后,强调以孝治天下,在家为孝便是在国为忠,忠孝一体化。明清,忠孝合一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牢不可破的内容之一。

(2)君臣关系、官民关系=父子关系。

对“君”的崇敬是由对“父”的崇敬引申和扩展而来的。统治者被喻为民之父母。“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先秦时期,君主的权力还不是特别大。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

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主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贼”。秦以后,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君”和“官”就有了对“臣”和“民”的绝对支配权,天下成为就皇天之天下也。皇帝上为天子,下为黎庶父母。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4.层级体制与垂直体制

(1)层级体制

秦始皇统一以后,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统帝国的层级体系。此后,层级越设越多,构

成了一整套复杂的国家政务系统。秦汉实行郡县两级制,西汉时,就出现了封国尾大不掉的局面。到东汉,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宋代起,地方行政层级越设越多。明清时,政权结构已经

层层迭迭,层级之上再加层级。如省级在布按二司之上再加巡抚,巡抚之上再加总督。

(2)垂直体制

行政区划过大,势必会加大地方实力,导致地方对中央的抗衡。因之,缩小行政区划,就成

为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常用措施,汉武帝的“推恩令”就是明显一例。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愿意缩小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这必然导致地方政区机构增加,加大统治难度,但又不愿冒

着丧失权力的危险去简化机构。对此,较有作为的帝王大都采取垂直监控办法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统治。宋朝时期,垂直体制显著加强,如宋代的通判。明清两代,垂直体制被进一步加强。最典型的就是明代的厂卫制度和清代的密折奏事。厂卫制度以“缉访”的形式,使皇帝的监控能力能够垂直达于各个行政层级;密折奏事则能使有关官员超越层级而同皇帝建立直接联系。至此,垂直关系对层级关系的控制达到了高峰。垂直系统的设置是出于皇帝专制的需要,其官员均来自于皇帝的亲信。他们行使的权力,均是代行皇帝权力。但是,皇帝为了防止自己被架空,总是把垂直体系中的官员的地位压得很低,使垂直体系中的官员大都处在“位卑权重”的状况之中。例如,汉代的御史大夫低于丞相,刺史低于郡守。唐代的中书省、门下省官员低于尚书省官员,明初的内阁,起初连正式身份都没有。

六、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般评价

1.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其一般表现为: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4)有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其一般表现为: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为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规律总结】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般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2.统治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经济发展或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4.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

5.对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成就。

6.继承了前代文化的成就。

7.古代学者的艰辛努力。

二.中国古代科技的一般规律

(一)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一般原因

1.经济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2.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3.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4.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与发展。

5.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6.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的基础。

7.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组织。

(二)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的一般差别

1.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属于应用科学,西方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是对事物及其

规律的探索。

2.研究方法上:中国主要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科学家则注重实验方法。

(三)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落后的一般原因

1.腐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明清教育的落后

4.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与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失去了政策支持。

(四)西方科技在近代领先的原因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

2.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并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4.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五)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局限给我们的一般启示。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2.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3.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创新。

4.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l4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