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讲课稿(柏格森)

更新时间:2023-05-14 21: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学讲课稿(柏格森)

开场白:

柏格森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这不是他的责任,而是他的学派的责任,因为柏格森所代表的学派——生命哲学——已经像一件古董一样,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堆里了,于是他也一样。

然而,有两个理由我们现在不能不提柏格森:一是当我们讲现代西方哲学史时,必须讲讲柏格森,要知道西方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最显赫的哲学流派乃是生命哲学,而柏格森乃是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二是柏格森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有一支生花妙笔,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这样的人物,自然应当在我们的讲堂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生平著作

柏格森全名亨利·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生于巴黎。柏格森的父亲是一个音乐家,弹得一手好钢琴,也能作曲,是一个波兰裔犹太人,柏格森的母亲则是来自英格兰北部的犹太人。因此,从血统上说,柏格森是100%的犹太人。

柏格森的父母共生了4男3女7个孩子,柏格森是长子。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是不容易的,因此柏格森的父亲为了谋生经常带着孩子们辗转欧洲各地。柏格森4岁那年,父亲带着他们搬到了风光如画的瑞士,住在日内瓦的哲学家大道。两年后又搬到了北欧,那里的极夜现象给柏格森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

他7岁时,父亲又带着他搬回了出生地巴黎。两年后,9岁的柏格森上学了,就读于孔多塞公立中学,他在这里共读了九年书,直到1877年。

虽然这时候的法兰西处于多事之秋,如1870年普法战争,接着是巴黎公社,第二帝国的崩溃,等等,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小柏格森在孔多塞的学业,他在学校里的表现用一个字可以表达:牛!

刚入校时,他就得到了奖学金,得以住校当寄宿生。以后即使父亲要带着孩子们东奔西走,他也可以安心学习了。

1875年,柏格森在法国全国中学生竞赛中获得拉丁文演说第一名,英语第一名,地理和宇宙志的第二名,希腊文的笔译也得了奖。

1876年,他在全国中学生分科竞赛哲学科考试中,获得了法语作文第一名,数学第一名。

1877年,18岁的柏格森又在一次全国性竞赛中获得基础数学、宇宙志和力学三科第一名。

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更了不起的事。这时候他中学快毕业了,偶然见到报纸上公开征求对一道数学难题的解答,他解出了这道题,还以此写出了一篇数学论文,得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由于他的论文见解独到,被权威的《数学年报》全文发表。一个中学生竟然能够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长篇论文!据说整个巴黎都震动了,教育界人士也为能够培养出如此杰出的学生而骄傲。

柏格森并没有因自己的成绩出众而傲慢自大,据说,毕业时老师给他的评语之一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彬彬有礼的中学生。”

毕业时,柏格森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这时候他可以选择文科,也可以选择理科,而且他在这两个方面都显示了出众的才华:如果学理科,他也

许可以成为法国的欧拉或者高斯;学文科的话,他也许可以成为又一个卢梭或者伏尔泰。由于他文理科均成绩优异,这两扇门都向他敞开着。

经过再三权衡,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所爱,柏格森最终选择了文科。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志向所在乃是哲学。

于是,他以优异的成绩进人了法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巴黎高师,全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它乃是法国哲学家最主要的摇篮。

柏格森在巴黎高师学习哲学,主要受教于一位年轻的哲学家布特鲁,同时,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哲学,他还钻研了古希腊典籍,精通了希腊语。

1881年,柏格森毕业了,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哲学教师”资格证书,旋即被任命为一所公立中学的哲学教师。一上讲台,他便显示了另一种出众的天赋:能够将本来枯燥乏味的哲学讲得津津有味,令学生们听得人迷。柏格森一边沉思他的哲学一边讲课。期间,他还做了多次公开讲演,主题是笑之研究,由于他的讲演十分出色,吸引了大批听众。有人在听完柏格森的讲座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柏格森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治理世界的箴言。”

柏格森还抓紧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还用拉丁文写了《亚里士多德在论空间中所推断的观点》。他将前者递交给巴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并顺利通过。这是1889年的事。《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后来被译成了英文,书名改成《时间与自由意志》,并成为以后通用的正式名称。该书是柏格森的第一部名著。

获得博士学位时柏格森已经30岁了,男大当婚,他的新娘是珍娜·钮伯惹,

她是《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的表妹。第二年他们生下了一个女儿,不幸的是她生下来耳朵就听不见,但经过柏格森的精心培养也有了出息,成为出色的画家,这是一个不需要耳朵的职业。

此时,柏格森觉得自己有资格当大学教师了,于是,他向巴黎大学提出了求职申请。遗憾的是,巴黎大学拒绝了他。正当柏格森非常失望的时候,他接到了母校巴黎高师的聘书,当了十七年中学教师后,柏格森终于登上了大学讲坛。这是1898年的事。但柏格森在母校待的时间不长,两年后他就接到了法兰西学院的教授聘书,请他主持希腊哲学讲座。

也就在这一年,柏格森发表了《笑之研究》(1900),用哲学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笑与诙谐这种人们熟悉的现象,它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年,柏格森被选为法国伦理和政治科学院成员,并担任学院主席,这表明他已经在法国学术界赢得了崇高地位。

当然,最使柏格森声名显赫的是他在法兰西学院每周举办的讲座。

进人法兰西学院之后,搞讲座就成为柏格森的职业了。这对于柏格森真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讲座的时间定在每周五下午5点,地点为法兰西学院最大的第八讲堂,能容纳两千多名听众。他讲课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生命的冲动——柏格森和他的哲学》是这样形容的:

柏格森讲座的时间是下午5点。不过你要是准时前往听讲的话,那肯定找不到立足之地,只好扫兴而归。往往在下午两三点钟时就有人早早地赶来抢占座位。因此,在他开课之前,宽敞的教室里挤满了人,甚至窗台和雨道都被听众们占领

了。听众中间有各种职业的人们——满腹经纶的教授、好学不倦的大学生、风度翩翩的作家、调优不羁的艺术家、道貌岸然的传教士、神态谨畏的政府官吏、精神威武的军官。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那些闻名于巴黎社交界的太太小姐们,也打扮得花枝招展,出现在这里。而且,那些提前两三个小时来占座位的人绝大多数就是这些太太小姐们派来的听差。听众中间也有各种国籍的人们——除法国人外,以俄国人为最多,其次是英国人和美国人,也有中国人和日本人,还有棕色的印度人和黑色的非洲人。可以说,世界上的各色人种差不多都有了。当时有人形容这种盛况是:“除了参观巴黎艾菲尔铁塔之外,没有什么比得上的”。

他讲课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大哲学家生活传记》是这样说的:

当听众们看见他镇静地从剧场后台向前走来,坐在柔和的灯光下,手随便地翻着讲稿笔记,手指尖习惯地叉在一起的时候,整个大厅顿时安静下来。他们内心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震颤。他不慌不忙地、庄严地、以适度的声音开始讲演。他的语音清晰悦耳。他的谈吐轻松流畅,很少使人感到矫揉造作。……他拒绝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措辞来表达他的思想。他发明了新的词汇以代替陈言套语。他要求听众不要一味地追随他,而要检查他的思想,并且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彻底地思考它们”。他说,他们如果真想要脚踏实地的话,那就应该自己努力。他宣称:“我研究的唯一目的,要把我们每个人正努力在他自身之内寻找的那些东西明确地表达出来。”

1900年,柏格森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哲学大会。柏格森在会议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关于我们对因果关系法则的信念的心理学来源》。就像他在法兰西学院的讲课一样,他的讲演在世界哲学家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

的名声开始从巴黎传向世界。

新世纪的柏格森已经是享誉全球的哲学家了。他继续不断地在各种哲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例如1903年在《形而上学与道德评论》上发表了《形而上学导言》。这是柏格森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了解柏格森思想的必读作品。

柏格森更有影响的著作《创造进化论》发表于1907年。这本书使柏格森树起了生命哲学的大旗,也使生命哲学思想迅速成为当时传播最广的哲学思潮。柏格森则更上层楼,成为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哲学家之一。这既与他在法兰西学院开的讲座有关,也与他的文风有关,他不但能写出晦涩艰深的哲学专著,同样能写出流畅优美的哲理散文,还与他的思想有关,后面我们会看到,柏格森的思想虽然是哲学思想,但他的思想能对文学、艺术等都产生广泛的影响。这就如后来瑞典皇家学院一位院士所言:

柏格森先生在《创造进化论》——一本空前的具有决定性的著作中,以严密而不容忽视的科学用语,创造出一部能把握住人心的雄壮绚丽的诗篇,并创造了永不枯竭的力量和富有飞腾的灵感的宇宙生成论。由于他如此丰富的学说和隽永而能透视一切的双眼,以及精神上的深度,有时要从他的思想中有所获益实在多少有点儿困难。但是,我们却经常能毫无困难地体会出强烈的美的感受。

柏格森还因此书于192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表述的卓越技巧”。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解放人类思想方面的巨大意义,认为《创造进化论》是“一篇震撼人心的雄伟诗篇,一个含蕴不竭之力与驰骋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他亲身穿过理性主义的华盖,开辟了一条通路。由此通路,柏格森打开了大

门,解放了具有无比效力的创造推进力……向理想主义敞开了广阔无边的空间领域。”

1914年,他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成为尊贵的院士。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柏格森不再在法兰西学院搞讲座了,第二年又辞去了道德与政治科学学院主席的职务,甚至所有的学术活动都抛下了,专心致志地在战争中扮演起他的新角色来。他成为法国政府的外交家,主要使命是为法国寻求盟友。

1916年,正在凡尔登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刻,法国政府派遣柏格森等人出使邻国西班牙,试图劝西班牙站到法国一边。法国政府之所以要毫无外交经验的柏格森出马,原因有二:一是柏格森乃当时欧洲最有名望的人之一,二是他有出色的口才和说服力。

在马德里,柏格森使尽了浑身解数,摇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劝西班牙人站在唇齿相依的邻国法国一边。结果,西班牙人站到了法国一边。

第二年,战争仍在继续,法国人处境维艰,他们还需要新的盟友。这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柏格森在华盛顿待了几个月,他这次的任务更加艰巨。美国不像西班牙,不是法国的邻国,不会唇亡齿寒。还有,美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一举一动都关乎整个世界局势,自然要慎重行事,加之这时美国中立思想盛行,要他们立即改变这种旧立场,投入战争,谈何容易!不过,柏格森仍然是兢兢业业、不屈不挠地履行着他的使命,寻找一切机会劝服美国人,尤其是威尔逊总统。据说他曾两次与威尔逊总统彻夜长谈。不管是不是这两次长谈影响了威尔逊,反正结果我们知道了,美国人终于开始援助协约国,最后参战了。这是1917年4月

的事。

第二年,柏格森再次到达美国,这次是促使美国尽早派遣大规模军队来欧洲与德军进行地面作战。到这年4月,已经有三十余万美国士兵到达欧洲,到7月则达百万之众。

有这样一支生力军参战,其结局可想而知。这年11月,德国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通过这次战争,柏格森赢得了外交家的美誉。

这时候柏格森已经年过花甲,他已经正式从法兰西学院退休。不过柏格森退而不休,这年他出版了《绵延与同时性》,这本书主要是同爱因斯坦讨论相对论的意义和影响。我们知道,相对论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同时性问题。

柏格森还准备写出更伟大的作品来,可惜的是命运来为难他了。

1925年,他突然患病,全身瘫痪。这无疑是命运之神对柏格森的致命一击,不过命运之神并没有彻底抛弃柏格森,在另一方面眷顾了他,这就是192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里面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柏格森虽然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他与一般哲学家不同,他有着极好的文笔,其文学功底深厚,因此写出来的东西不但深刻,而且生动、优美。他的许多书甚至可以当成文学作品来读,就像叔本华、尼采或者弗洛伊德的作品一样。此外,柏格森的思想不但对当时的哲学家们影响极大,而且,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他那个时代的作家、诗人与艺术家们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意识流,这种现代派文学最主要的风格特征之一,更是深受柏格森思想的直接影响。那些著名作家,如柏格森妻子的表哥普鲁斯特、

女作家维吉妮亚·沃尔夫、现代派文学奠基者之一卡夫卡,诗人如瓦莱里和艾略特,现代派艺术家如野兽派的马蒂斯等等,从其创作都可看到柏格森思想的影响力。

总之,柏格森的思想之于文学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时就已经众所周知,他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众望所归。

此后的柏格森依旧是一个成天只能躺在床上的病人,但他还在默默地努力着。1932年,他出版了《道德与宗教的两种起源》,以此书为标志,柏格森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向道德和宗教领域。这部著作是柏格森长期思索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他对人类自由和命运的思想。柏格森也许希望自己的作品会像从前一样引起轰动,然而,他的新作就像在湖面上投下一团柳絮般激不起涟漪。这一时期,柏格森的名字和思想在公众的言论中明显减少,与前一段的辉煌相比,确实沉寂了许多。

1941年1月4日,柏格森去世。布隆什维格回忆指出,在柏格森去世的那个晚上,他在混沌中自认为是在他供职的法兰西学院,于是他就在迷梦中开始了他的讲课,大致讲了一个小时后,他坐起来用清晰的声音说:“先生们,五点钟了,课结束了。”然后与世长辞。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但却又没有完结的反抗。严肃、从容、充满乐观,仿佛明日将还有新的课程任务。

二、哲学思想

(一)生命哲学

我们一般把柏格森的哲学称为生命哲学,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称呼,这个名

称可以归纳当时出现的各种从生命原则出发来反对传统哲学的思想,生命哲学提供了一种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把世界不是看成一个不变的静止的东西,而是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创造的过程,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生命的本质是活动,而活动就是自由的创造。在生命哲学对世界的这样一种态度当中,他们也强调哲学的意义不在于静观(关注世界的本体、本质),不在于获得知识或真理,而在于通过对生命的思考满足人对自身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渴望。生命哲学要告诉人们的是,作为生命整体的世界是什么,个人生命应该是什么,在他们看来,生命是无穷无尽的意志、欲望、创造,是实践生活,而不是像传统哲学家所教导的那样,是沉思、认识、服从神圣的秩序等等。

柏格森用生命来反对自然科学的机械论模式,因为那个时候,自然科学的机械论模式已经可以成功地解释除了生命之外的一切现象,人们相信,用物理化学过程满意地说明整个生命只是个时间问题。柏格森把生命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变化、创造,反对对生命的机械论解释;他也不认为生命可以用理性来分析,他认为直觉是把握生命的恰当方式。下面我们讲他生命哲学中三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绵延、生成和生命冲动。

(1)绵延

我们刚才说过生命哲学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就是,世界是永恒的变化,生成,流动,柏格森认为这就是生命本身的形态,不仅是个人的生命或者有机体的生命,而且是宇宙内在的生命力。世界或者说生命的变化一方面是连续的,绝不会停止不动,另方面是异质的,就是它在变化中不断改变自己,不是量的变化,而是实在本身的、质的变化,这是真正的多样性,而不是有限几种类型的重复。就像一

段音乐,它不停地流动,又在下一个时刻改变自身,你听了前面的部分也想象不出它后面会是什么样子。世界是永恒的生成,是连续性和异质性的统一,那我们怎么把握它?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个包括许多物体、事件的东西,我们可以用语言、概念、规律来描述它,这跟柏格森所说的那个无限变化的世界是什么关系?他认为把握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空间化的方式,把活生生的流动的生命变成外部空间对象,让它固定,静止,另一种是时间化的方式,就是从生命本身来把握它,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比如一段音乐,当我听这段音乐的时候,我的内心和它的旋律相互交融,把它体验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绵延,音乐跟我生命的体验一起展开;但当我们把它变成空间化的东西,一个个排列的音符时,音乐本身就消失了。科学的问题是总是用空间的方式去把握时间,把时间空间化,变成可以分析、可以度量的东西,例如我们把一天分成 24 小时,把一分钟分成 60 秒,而且这里每一个时间单位都是同质的,没有什么区别。但他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我们体会生命的方式,几点几分的概念只是我们为了生活的方便人为制造出来的。比如,我们有时候刚看完表,又有人问你几点了,你只好再看一下,因为你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关心是几点,你想的是上课是不是迟到了,上个厕所还来得及。这样,柏格森要求我们从生命本身来理解时间,认为真正的时间就是生命,就是既永远流动又永远在变化着的绵延。

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绵延”是一个核心概念。他并没有给绵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要精确地给绵延下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绵延是非常难以捉摸的东西。但是,从柏格森对绵延的阐释中,我们大致可以把握到“绵延”具有以下特点:

(1)绵延是绝对连续性,是没有间断的连续性。在绵延之流的每一点上它都既是现在、又包含着过去,同时又预示着未来。拿人的意识来说,任何一种意识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的记忆,而当下的感受又总是前一时刻的感受的连续,这就构成了绵延。

(2)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它不是一种数量,因而是不可测量的。作为内在绵延的心理状态,例如美的感受,有时表现为强弱的不同,但强度是性质,而不是数量。当人们用数量来计算它时,那只是一种象征的表示。

(3)绵延没发生在空间中,而只在时间上进展。绵延没有广延性,与空间无关。绵延只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然而,柏格森所谓的时间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完全不同。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是把计量物体的广度的方法应用于计量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这与绵延的本性是不相容的。“真正的时间”是绵延不绝的、不可分割的,因而是不可测量的。

(4)绵延是自由的。它不像工匠制造器皿,严格地依从概念、图纸,或千篇一律地用同一个模子去翻制固定的产品。绵延犹如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它随机、自然、无所拘束,无法捉摸。“这条河流只是流动”,“流向一个不能确定的方向”。

(2)生成

柏格森的“绵延”理论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生成。无论是他从对“绵延”的不可测量性、连续性的阐释,还是对“绵延”的创造性和不可预知性的揭示上看,“绵延”都表达了它具有生成性。以绵延来理解世界,世界就是处于不断变化与永恒的生成之中的世界。生成观念是对西方传统哲学“预成”观念的一种超越。西方传统哲学家总是把世界看作是按照理性的秩序构成的,为某种终极目的而存在的

静止的、预成的世界。柏格森以其独特的绵延理论重新理解了世界。世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恒流变与生成之中的世界,世界的本质特征是“生成”。

(3)生命冲动

在绵延概念的基础上,伯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冲动”概念,并赋予生命冲动以本体的崇高地位。他以生命冲动阐释了世界的生成,对宇宙进化进行了总体的描述。柏格森把生命的本质理解为绵延,认为绵延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本原的冲动力。生命冲动本身就是绵延,是纯粹的时间之流,它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新的东西。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冲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的最深刻的根源。生命进化的原动力就是生命的冲动,生命创造地进化着,进化是一种不停顿的崭新创造。因此,他称自己关于生命进化的理论为“创造的进化”,以区别于以往的机械的进化论。柏格森以生命冲动为基础的创造进化论把世界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由的创造过程,很好地阐释了世界的生成性,是对以往的机械论和目的论世界观的超越。

(二)笑的理论

活在当今世界,想不笑也难。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不解,老虎说:“广告上都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中文够厉害:欲望,就是渔网。老公,就是劳工。云雨,就是孕育。升职,就是升值。誓言,就是失言。男人,就是难人。理想,就是离乡。结婚,就是皆昏。研究研究,就是烟酒烟酒。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博褒姒一笑;唐玄宗令飞骑送荔枝,引杨贵妃一笑;古希腊的“盛宴助笑”;古罗马的“小丑逗笑”;上海“海派清口”的冷幽默爆笑……生活中处处充满欢声笑语。

连文化大儒钱钟书也说起笑来,《说笑》中的一个片断:“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

《笑的历史》一书作者,法国的让·诺安还如此说道:“笑”,不应该是欺负弱者的。“不朽的笑之规律是,公众总是取笑那些比自己能干,比自己显赫,比自己强壮,比自己聪明的人。”

柏格森是最早系统地专门地讨论滑稽的哲学大家。他从各个方面考察了滑稽和笑的产生, 研究了滑稽的各种形式, 并予以高度的哲学概括。他为最低级到最高级的滑稽现象, 即从机械笨拙的姿态、动作、畸形的面貌, 到人物性格滑稽; 从琐细的生活现象到喜剧艺术, 找到了共同的哲学根据。

(1)滑稽的对象和范围

柏格森在确立研究滑稽对象和范围时, 还明确地表述了这样的思想: 在真正

属人的范围以外无所谓滑稽。他说: “ 景色可以美丽、幽稚、庄严、平凡或者丑恶, 但决不会可笑。我们可能笑一个动物, 但那是因为在这个动物身上, 我们看到一种人的态度或表情。”把滑稽现象的真正领域限定在人的范围内, 那么, 滑稽现象的意义也就因与人的关系意义不同而见出差异。从这一限定出发,柏洛森很自然地、合乎逻辑地把喜剧性格作为滑稽研究的最高形态和首要对象。他说: “深除了人以外无所谓滑稽, 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人, 是人的性格。”应该承认, 柏格森这一滑稽研究领域和对象的确立, 是正确的和适宜的。

(2)滑稽本质

西方美学史上长期流行着这样一种理论: 滑稽在本质上是和丑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看法源于亚里斯多德,他在《诗学》中说:“滑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和丑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喜剧的题材、人物诸方面都被作了进一步严格规定, 和丑陋卑鄙联系在一起。黑格尔认为, 喜剧的意义在于主体对卑鄙的超越, 否定丑而达到善和绝对理念的追求。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

柏格森针对西方美学史这种传统理论,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滑稽的关键不在丑,而在于僵, 在于生命的机械化。他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 把生命看作一种创造性活动。作为这种活动的推动力是人的精神本能的东西一一“ 生命的冲动” 。精神本能无限灵活, 恒动不息, 它推动着生命, 使生命活动始终表现出紧张和活力。物质, 作为生命的反面, 则反抗精神本能的推动, 把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力蜕化为机械的、僵硬的东西, 以阻碍生命的运动。这种生命的物质化、僵硬化、机械化是违反生命的本质的, 是滑稽产生的根源。

(3)笑的规定

在柏格森这里, 对滑稽本质的界定和对笑的功用的界定是相辅相成的。滑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机械化, 在于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歪曲, 那么, 由滑稽所产生出来的笑, 便是对人的坚强本质的恢复和确证。滑稽是把人的属性导向物的属性,使人的生命活动僵硬失去应有的紧张和活力, 由滑稽产生出来的笑, 则是对这种生命物质化、机械化的一种惩罚, 一种否定。笑包含着两点基本内容: 第一, 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笑不是某个人孤立的感觉, 而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回声。笑的产生与特定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有关,它不是与人类其他活动毫无联系的孤立现象. 笑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第二, 笑的产生, 不是情感作用的结果。他指出: “通常伴随着笑的乃是一种不动感情的心理状态”,“ 笑的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情感。”

(4)喜剧因素

柏格森认为,喜剧的目的在于从人性中提炼出若干类型,这些类型以其机械自动性的外在表现而引我们发笑,它们促使我们省察我们自己,促使我们遵守公共的准则,促使我们更有益于社会,从而完成喜剧的社会功能。

三、后世影响及评价

(1)评价

法国著名哲学家扬凯列维奇、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及著名学者及柏格森和黑格尔研究专家路易·维亚-巴弘等人都表示:柏格森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亨利·古耶称,柏格森业已添列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与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等人谱写的哲学史中。

法国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作家兼记者贝尔纳-亨利·莱维称,“二十世纪是

柏格森的世纪。就像在文学上是纪德的世纪一样,在哲学上是柏格森的世纪。尽管看起来很奇怪,尽管人们很难想象,但柏格森对于整整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学和政治历史来说,都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地平线。”

(2)影响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20世纪西方的哲学、科学理论和艺术理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哲学方面,柏格森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先驱之一。他用生命之流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形而上学,旗帜鲜明地反对机械论,反对理性对人的自由的窒息。为了实现生命的意义,应该彻底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变静止的分析为流变的直觉,变外在的考察为内在的体认,变抽象的概念推论为具体的审美感受。这些主张不仅表现了现代人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闪烁着辩证思维的火花。但当柏格森把运动变化与物质相割裂而当做一种纯心理过程时,当他否认任何相对静止和相对稳定时,当他把自由和偶然性绝对化而反对规律和必然性时,当他推崇直觉而鄙视理性时,便又把自己的哲学引向了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方向。他的生命哲学所表现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流派开了先河。

在科学理论方面,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确立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他对主宰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模式——机械决定论,从哲学上作了坚决的批判,指出这种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产生的根源,在于孤立、割裂僵死的研究方式,把宇宙整体在时间中有机的、绵延不断的发展变化,当成一个个并列的固体空间形态。而真正的生命演化,应该是具有发散性的创造进化过程,也就是说,

进化本身总是面临着多种可能,不存在什么预定的模式和惟一线性因果链的终点。这些哲学观点,动摇了以牛顿经典物理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方法论,启迪着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论、突变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回忆说,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就给了他极重要的思想启示。

在艺术理论方面,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文学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心理绵延的本体意义和直觉的神秘作用,为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现代派艺术家看来,现实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牢笼,概念、符号、语言等理性工具是想像力的锁链。他们向往出世的、非理性的艺术表现,要求艺术创作绝对地服从主体内心的直觉,要求艺术家要表现主观的、不规则的、偶然的精神活动。因此,对潜意识、意识流、荒诞体验的描述,成为现代派艺术的突出特点。现代派艺术在突破旧模式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的独创性和求新意识,同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许多新的形式、手法,探索了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特征,敏锐地、鲜明地折射出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主潮。

在本课结束之际,我想借用柏格森临终前的那一句话:“先生们,五点钟了,课结束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l3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