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考试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10 04: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场地设计标高的计算

1)场地初步标高:

式中:H0——场地设计标高的初步计算值(m); a——方格边长(m); N——方格个数;

H11??H22——任一方格的四个角点的标高。 或:

式中:H1——一个方格的仅有角点标高(m); H2——二个方格的共有角点标高(m); H3——三个方格的共有角点标高(m); H4——四个方格的共有角点标高(m)。 2)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

按泄水坡度调整各角点设计标高 :

①单向排水时,各方格角点设计标高为: Hn = H0 ± Li

②双向排水时,各方格角点设计标高为:Hn = H0 ± Lx ix ± L yi y 3.计算场地各个角点的施工高度

施工高度为角点设计地面标高与自然地面标高之差,是以角点设计标高为基准的挖方或填方的施工高度.各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hn------角点施工高度即填挖高度(以“+”为填,“-”为 挖),m; n------方格的角点编号(自然数列1,2,3,?,n). Hn------角点设计高程, H------角点原地面高程.

2.表上作业法进行土方调配

我们的目的是求土方总运输量最小,根据挖填平衡的原则,该问题可列出如下数学模型。 目标方程 :

约束条件:

i= 1,2,??,m;

j = 1,2,??,n;

式中: Xij — 从第i挖方区运土至第j填方区的土方量(

Sij— 从第i挖方区运土至第j填方区的平均运距(km)

— 第i 挖方区的挖方量(

— 第j填方区的填方量( 3、轻型井点的布置

井点系统的布置,应根据基坑大小与深度、土质、地下水位高低与流向、降水深度要求等而定。 1)平面布置

当基坑或沟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5m时,可用单排线状井点,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一侧,两端延伸长度不小于坑槽宽度。

如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则用双排线状井点,位于地下水流上游一排井点管的间距应小些,下游一排井点管的间距可大些。

面积较大的基坑宜用环状井点,有时亦可布置成U形,以利挖土机和运土车辆出入基坑。井点管距离基坑壁一般可取0.7~1.2m,以防局部发生漏气。井点管间距一般为0.8m、1.2m、1.6m,

由计算或经验确定。井点管在总管四角部位适当加密。 2)高程布置

轻型井点的降水深度,从理论上讲可达10.3m,但由于管路系统的水头损失,其实际降水深度一般不超过6m。井点管埋设深度H(不包括滤管)按下式计算

H?H1?h?iL

式中 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坑底面的距离(m);

h──降低后的地下水位至基坑中心底面的距离,一般取0.5~1.0m。

i──水力坡度,根据实测:单排井点1/4~1/5,双排井点1/7,环状井点1/10~1/12;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当井点管为单排布置时L为井点 管至对边坡脚的水平距离。

根据上式算出的H值,如大于6m,则应降低井点管抽水设备的埋置面,以适应降水深度要求。

当一级轻型井点达不到降水要求时,可采用二级井点降水,即先挖去第一级井点所疏干的土,然后再在其底部装设第二级井点(图1.31)。 轻型井点的计算

井点系统的设计计算必须建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如施工现场地形图、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基坑的设计文件等。设计内容除井点系统的布置外,还需确定井点的数量、间距、井点设备的选择等。

1)井点系统的涌水量计算

井点系统所需井点管的数量,是根据其涌水量来确定的;而井点系统的涌水量,则是按水井理论进行计算。根据井底是否达到不透水层,水井可分为完整井与不完整井;凡井底到达含水层下面的不透水层顶面的井称为完整井,否则称为不完整井。根据地下水有无压力,又分为无压井与承压井,如图1.32所示。各类井的涌水量计算方法不同,其中以无压完整井的理论较为完善。

图1.32 环状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简图 (a)无压完整井; (b)无压非完整井 (1)无压完整井的环状井点系统涌水量

对于无压完整井(图1.32a)的环状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为:

Q?1.366K

(2H?S)SlgR?lgx?

3式中 Q──井点系统的涌水量(m/d);

K──土的渗透系数(m/d),可以由实验室或现场抽水试验确定; H──含水层厚度(m); S──基坑中心降水深度(m); R──抽水影响半径(m);

x?──井点管围成的大圆井半径或矩形基坑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圆半径(m)。 注意当矩形基坑的长宽比大于5,或基坑宽度大于2倍的抽水影响半径R时就不能直接利用现有的公式进行计算,此时需将基坑分成几小块使其符合公式的计算条件,然后分别计算每小块的涌水量,再相加即得总涌水量。

抽水影响半径R系指井点系统抽水后地下水位降落曲线稳定时的影响半径,与土的渗透系数、含水层厚度、水位降低值及抽水时间等因素有关。在抽水2~5d后,水位降落漏斗基本稳定,此时抽水影响半径可近似地按下式计算:

R?1.95SHK 2)确定井点管数量及井管间距

确定井点管数量先要确定单根井管的出水量。单根井点管的最大出水量为:

3 q?65?dlK (1-39)

式中 d──滤管直径(m); l──滤管长度(m); K──渗透系数(m/d)。

井点管最少数量由下式确定:

n?1.1?Qq (1-40)

式中 1.1──考虑井点管堵塞等因素的放大备用系数。 井点管最大间距为:

式中 L──集水总管长度(m);

实际采用的井点管间距D应当与总管上接头尺寸相适应。即采用0.8m、1.2m、1.6m或2.0m。 井点管的埋设

D?Ln (1-41)

轻型井点的施工,大致包括下列几个过程:准备工作、井点系统的埋设、使用及拆除。 准备工作包括井点设备、动力、水源及必要材料的准备,排水沟的开挖,附近建筑物的标高观测以及防止附近建筑物沉降措施的实施。

埋设井点的程序是:先排放总管,再埋设井点管,用弯联管将井点管与总管接通,然后安装抽水设备。

井点管的埋设一般用水冲法进行,并分为冲孔(图1.34a)与埋管(图1.46b)两个过程。 井孔冲成后,立即拔出冲管,插入井点管,并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迅速填灌砂滤层,以防孔壁塌土。砂滤层的填灌质量是保证轻型井点顺利抽水的关键。一般宜选用干净粗砂,填灌均匀,并填至滤管顶上1~1.5m,以保证水流畅通。

井点填砂后,在地面以下0.5~1.0m范围内须用粘土封口,以防漏气。

井点管埋设完毕,应接通总管与抽水设备进行试抽水,检查有无漏水、漏气,出水是否正常,有无淤塞等现象,如有异常情况,应检修好后方可使用。 4、正循环回转钻机成孔的施工工艺

泥浆由泥浆泵以高压从泥浆池输进钻杆内腔,经钻头的出浆口射出。底部的钻头在旋转时将土层搅松成为钻渣,被泥浆悬浮,随泥浆上升而溢出,经过沉浆池沉淀净化,泥浆再循环使用。井孔壁靠水头和泥浆保护。 5、反循环回转钻机成孔的施工工艺

泥浆由泥浆池流入钻孔内,同钻渣混合。在真空泵抽吸力作用下,混合物进入钻头的进渣口,经过钻杆内腔,泥石泵和出浆控制筏排泄到沉淀池中净化,再供使用。由于钻杆内径较井孔直径小得多,故钻杆内泥水上升比正循环快4~5倍,在桥梁钻孔桩成孔中处于主导地位。 6、砌筑施工的质量要求

横平竖直,砂浆饱满,厚薄均匀,上下错缝,内外搭砌,接槎牢固 7、影响填土压实的因素有哪些 (1) 压实功的影响 (2) 含水量的影响

填土含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碾压(或夯实)遍数和质量。

较为干燥的土,由于摩阻力较大,而不易压实;当土具有适当含水量时,土的颗粒之间因水的润滑作用使摩阻力减小,在同样压实功作用下,得到最大的密实度,这时土的含水量称做最佳含水量。

(3) 铺土厚度的影响

在压实功作用下,土中的应力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其压实作用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各种压实机械的压实影响深度与土的性质和含水量等因素有关。

对于重要填方工程,其达到规定密实度所需的压实遍数、铺土厚度等应根据土质和压实机械在施工现场的压实试验决定。 8.简述爬模施工工艺 液压爬模的组成:

(1)模板部分: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 ,模板周转次数多 ,还要尽可能减轻模板的重量 ,采用轻型钢模板。

(2)埋件部分:由埋件板 ,高强螺杆 ,爬锥及受力螺栓组成 ,其中埋件板和高强螺杆为一次性消耗件 ,爬锥及受力螺栓可周转使用。

(3)爬模主构架部分:主要为附墙座 ,附墙挂座 ,导轨 ,悬臂支架 ,后移装置 ,模板主背楞 ,悬吊平台组成。

(4)液压系统部分:主要为主控制台 ,顶升油缸 ,胶管和油阀组成。 爬升循环工艺流程见图

墙体砼浇筑完成 → 后移模板 → 安装导轨支座 →提升导轨 → 提升支架平台 → 预埋件固定在模板上 →绑墙体钢筋 → 合模板 → 浇筑墩体砼 9、模板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荷载有哪些 Ⅰ.荷载及荷载组合 1.荷载

计算模板及其支架的荷载,分为荷载标准值和荷载设计值,后者以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 (1)荷载标准值 (2)荷载设计值

(3)荷载折减(调整)系数 2.荷载组合 (1)荷载标准值

1)模板及支架自重标准值2)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3)钢筋自重标准值4)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5)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6)模板侧面的压力标准值7)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除上述7项荷载外,当水平模板支撑结构的上部继续浇筑混凝土时,还应考虑由上部传递下来的荷载。 (2)荷载设计值

计算模板及其支架的荷载设计值,应为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

(3)荷载折减(调整)系数

1)对钢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其荷载设计值可乘以0.85系数予以折减,但其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取1.0。

2)采用冷弯薄壁型钢材,由于原规范对钢材容许应力值不予提高,因此荷载设计值也不予折减,系数为1.0。

3)对木模板及其支架的设计,当木材含水率小于25%时,其荷载设计值可乘以0.9系数予以折减。

4)在风荷载作用下,验算模板及其支架的稳定性时,其基本风压值可乘以0.8系数予以折减。

2.荷载组合

(1)荷载类别及编号见表5-6。

表5-6 荷载类别及编号

名 称 模板结构自重 新浇筑混凝土自重 钢筋自重 类 别 恒载 恒载 恒载 编 号 ① ② ③ 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 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2)荷载组合见表5-7。

活载 活载 恒载 活载 ④ ⑤ ⑥ ⑦ 表5-7 荷载组合

荷载组合 项次 项目 计算承载能力 1 2 3 平板及薄壳的模板及支架 梁和拱模板的底板及支架 梁、拱、柱(边长≤300mm)、墙(厚≤100mm)的侧面摸板 4 大体积结构、柱(边长>300mm)、墙(厚>100mm)的侧面摸板 10、.冷拉原理

热轧钢筋在常温下被施加拉应力并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的钢筋加工过程叫做钢筋冷拉。

(1)钢筋冷拉原理如图5-22所示。图中o a b c d e为钢筋的拉伸特性曲线。冷拉时,拉应力超过屈服点b达到c点,然后卸载。由于钢筋已产生塑性变形,卸载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将沿o1cde变化,并在c点附近出现新的屈服点,该屈服点明显高于冷拉前的屈服点b,这种现象称为“变形硬化”。冷拉后的新屈服点并非保持不变,而是随时间延长提高至c/点,这种现象称为“时效硬化”。由于变形硬化和时效硬化的结果,其新的应力-应变曲线则为oc/d/e/,此时,钢筋的强度提高了,但脆性也增加了。图中c点对应的应力即为冷拉钢筋的控制应力,oo2即为相应的冷拉率。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⑤ 验算刚度 ①+②+③ ①+②+③ ⑤+⑥ ⑥ ⑥+⑦ ⑥ (2)冷拉后钢筋有内应力存在,内应力会促进钢筋内的晶体组织调整,使屈服强度进一步提高。该晶体组织调整过程称为“时效”。

图5-22 钢筋冷拉原理

11、钢筋的连接方式

可分为两类:绑扎连接、焊接或机械连接。 1.钢筋绑扎连接

钢筋绑扎安装前,应先熟悉施工图纸,核对钢筋配料单和料牌,研究钢筋安装和与有关工种配合的顺序,准备绑扎用的铁丝、绑扎工具、绑扎架等。

钢筋绑扎一般用18~22号铁丝,其中22号铁丝只用于绑扎直径12mm以下的钢筋。 2. 钢筋机械连接

(1)套筒挤压连接 (2)锥螺纹连接 (3)直螺纹连接 (4)钢筋机械连接接头质量检查与验收 3.钢筋常用的焊接方法

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埋弧压力焊和气压焊等 12.、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受冻临界强度

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在受冻以前必须达到的最低强度

(1)普通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时,应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30%。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40%,但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及以下时,不得小于5.0N/mm2。

(2)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15℃时不得小于4.0N/mm2,当室外气温不低于-30℃时不得小于5.0N/mm2。

(3)混凝土冬期施工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应低于425号。最小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00kg/m3。

13、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 温差过大会产生裂缝。温差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发生此类裂缝。温差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混凝土浇筑初期,这一阶段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形成内外温差并导致混凝土开裂,这种裂缝一般产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第3天(升温阶段)。另一种是在拆模前后,这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很快,从而导致裂缝产生。第三种情况是当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达峰值后,热量逐渐散发而达到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它们与最高温度的差值即内部温差。这三种温差都会产生裂缝,但最严重的是水化热引起的内外温差。 14、混凝土冬季施工养护方法 (1)蒸汽加热养护法

利用低压(小于0.07MPa)饱和蒸汽对混凝土结构构件均匀加热,在适当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促进水化作用,使混凝土加快凝结硬化,可以在较短养护时间内,获得较高强度或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2)电热法

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或外表设置电极,通以低电压电流,由于混凝土的电阻作用,使电能变为热能加热养护混凝土。 15、导管法浇注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16、先张法施工工艺

先张法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其中关键是预应力筋的张拉与固定,混凝土浇筑以及预应力筋的放张。

(一)张拉预应力筋 (二)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三)预应力筋放张

17、后张法施工工艺

后张法施工工艺与预应力施工有关的是孔道留设、预应力筋张拉和孔道灌浆三部分。 (一)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孔道留设(二)预应力筋张拉(三)孔道灌浆 18.滑行法

柱吊升时,起重机只升钩,起重臂不转动,使柱顶随起重钩的上升而上升,柱脚随柱顶的上升而滑行,直至柱子直立后,吊离地面,并旋转至基础杯口上方,插入杯口,如图7-17所示。

(a) (b) 图7-17 滑行法吊装过程 (a) 旋转过程;(b) 平面布置

19、旋转法

采用旋转法吊装柱子时,柱的平面布置宜使柱脚靠近基础,柱的绑扎点、柱脚中心与基础中心三点宜位于起重机的同一起重半径的圆弧上,如图7-16所示。

(a) (b) 图7-16 旋转法吊装过程 (a)旋转过程;(b)平面布置

20、单厂中钢筋混凝土屋架的吊装方法 (1)屋架绑扎

屋架的绑扎点应选在上弦节点处,左右对称,绑扎中心(即各支吊索的合力作用点)必须高于屋架重心,使屋架起吊后基本保持水平,不晃动、不倾翻。吊索与水平线的夹角不宜小于45°,以免屋架承受过大的横向压力,必要时可采用横吊梁。 (2)屋架的扶直与排放

屋架扶直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必要时要进行验算。 屋架扶直有正向扶直和反向扶直两种方法。

屋架扶直之后,立即排放就位,一般靠柱边斜向排放,或以3~5榀为一组平行于柱边纵向排放。

(3)屋架的吊升、对位与临时固定

屋架的吊升是将屋架吊离地面约300mm,然后将屋架转至安装位置下方,再将屋架吊升至柱顶上方约300mm后,缓缓放至柱顶进行对位。 屋架对位应以建筑物的定位轴线为准。 屋架对位后立即进行临时固定。

(4)屋架的校正及最后固定

屋架垂直度的检查与校正方法是在屋架上弦安装三个卡尺,一个安装在屋架上弦中点附近,另两个安装在屋架两端。

屋架垂直度的校正可通过转动工具式支撑的螺栓加以纠正,并垫入斜垫铁。 屋架校正后应立即电焊固定 21、外防外贴法施工

外贴法:将立面卷材防水层直接铺设在需防水结构的外墙外表面。适用于防水结构层高度大于3m的地下结构防水工程。

铺设顺序:先铺贴平面,后铺贴立面,平立面交接处,应交叉搭接;铺贴完成后的外侧应按设计要求,砌筑保护墙,并及时进行回填土。 22、外防内贴法施工

外防内贴法:是浇筑混凝土垫层后,在垫层上将永久保护墙全部砌好,将卷材防水层铺贴在永久保护墙和垫层上。适用于防水结构层高度小于3m的地下结构防水工程。

铺设顺序:应先铺贴立面,后铺贴平面。铺贴立面时,应先贴转角,后贴大面,贴完后应按规定做好保护层, 23、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1.工程任务情况

(1)工程简况:结构形式,建筑总面积,概算价格,占地面积,地质概况等;

(2)施工条件:建设地点,建设总工期,分期分批交工计划,承包方式,建设单位的要求,承建单位的现有条件,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情况,运输条件及工程开工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2.施工总方案

包括主要施工方法,工程施工进度计划;主要单位工程综;合进度计划和施工力量、机具及部署。

3.施工组织技术措施包括工程质量保证、安全防护以及环境污染防护等各种措施。 4.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5.总包和分包的分工范围及交叉施工部署 6.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4.流水施工的工艺参数

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表达流水施工在施工工艺上开展顺序及其特征的参数,称为工艺参数。

(1)施工过程数(n)指参与一组流水的施工过程数目。

(2)流水强度(v)是指某施工过程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程量。一般用Vi表示。 25、流水施工的空间参数

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表达流水施工在空间布置上所处状态的参数称为空间参数 (1)工作面(a)某专业工种的工人在从事建筑产品施工生产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活动空间,称为工作面。

(2)施工段数(m)把平面上划分的若干个劳动量大致相等的施工区段称为施工段,用符号m表示。

(3)施工层数(r)把建筑物垂直方向划分的施工区段称为施工层,用符号r表示。 26、流水施工的时间参数

在组织流水施工时,用以表达流水施工在时间排列上所处状态的参数叫时间参数

(1)流水节拍(ti)从事某一施工过程的施工队组在一个施工段上完成施工任务所需的时间为流水节拍,用符号ti表示(i=1、2??)

(2)流水步距(Ki,i+1)是指两个相邻的施工过程的施工队组相继进入同一施工段开始施工的最小时间间隔(不包括技术与组织间歇时间),用符号ki,i+1表示(i表示前一个施工过程,i+1表示后一个施工过程)

(3)平行搭接时间(Ci,i+1)在组织流水施工时,有时为了缩短工期,在工作面允许的条件下,如果前一个施工队组完成部分施工任务后,能够提前为后一个施工队组提供工作面,使后者提前进入前一个施工段,两者在同一施工段上平行搭接施工的搭接时间.通常以C i.i+1表示。 (4)技术与组织间歇时间 (Zi,i+1)由建筑材料或现浇构件工艺性质决定的间歇时间,由施工组织原因造成的间歇时间。技术与组织间歇时间用Zi, i+1表示 (5)流水工期(T)是指完成一项工程任务或一个流水组施工所需的时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kr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