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 姜大源讲话

更新时间:2024-02-27 1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哲学思考 姜大源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方法论远比方法重要,讲哲学思考时会用到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听完以后会有一些收获。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大家注意听。

大家看课件,发现课件全是图,没有文字,没有大一二三四,小一二三四等等,那样只是文字的搬家,没有意思,这样的PPT,一定是自己加工的。我做这个PPT的目的,是想给大家三个冲击:一个是视觉的冲击,视觉的冲击即火花。所谓视觉的冲击,我尽可能多的把我的思想用图形表达出来,用逻辑的框图或图像的框图表现出来。通过我的PPT,和大家的思想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第二个是信息的冲击,信息的冲击即观点。我要用一张图,融合最大的信息量,这张图可以讲三分钟,五分钟,可以写三百字、五百字,我不主张记太多,记要记容易忘的东西。第三观念的冲击。我所做的图中不可能每张都对你冲击最大,一定有几张对你冲击最大,记几张对你冲击最大的图形,用这几张图形去解决你的问题,那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老师的作用不在于让学生去拷贝、去复制你脑子里的东西,老师的作用不在于复制图书馆书架上的知识,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做出老师做不出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复制知识、拷贝知识,这是最大的失败,我们一直在做知识搬运工,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三个开场白,今天上午讲的哲学思考,是方法论的问题,为下午讲方法做准备。

我先谈谈我的几本书,第一本是《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这本书是2007年1月的,是大学出版社的一等奖,第二本书是《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第三本书是国家师范教育两周年的一个案例集《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这里面的每一个案例都是我点评的。这时候还是工作过程导向,其实这时候已经提出来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大家看后面这几篇文章文章《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工作过程导向是德国人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这是发表在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4期上得一片论文,这篇文章在职教战线引用率是最高的文章。还有《世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和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是怎么互相呼应的,怎么走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条路上来的,今年3月8号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问题》。另外,我的很重要的思想,是我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杂志总编的时候从05年到08年我连续

写了关于职业教育的48篇卷首语:05年写了12个“观”、06年写了12个“说”、07年写了12个“论”、08年写了12个“辩”。如果大家想提前看这些文章的话,我给大家两个博客,一个是崇尚知性的美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霍丽娟),一个是栾学刚(吉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清华大学今年是建校一百周年,作为一个学子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情,我写了一首诗:《七律 清华百年感怀》闻亭风过起钟声,袅绕天地入我魂。月下荷塘说傲骨,楼前断碑论乾坤。民富九州强国梦,德厚清华健行人。最是百年回首日,扬鞭策马指金樽。写这首诗是为了引出我对教育的思考。

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不敢说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学不能没有一个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不能说明一切,但是没有诺贝尔奖就能说明一切,清华北大集中了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我们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呢?我们要反思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每年两会提得最多的是教育问题。职业教育也是教育,职业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教育为什么不能培养拔尖人才?这是钱学森老先生给温总理提出的问题,我们的理论知识在全世界来讲是最多的,为什么没有拔尖的人才?为什么没有象钱学森、华罗庚、杨振宁等这样的人才?我们的院士一个一个的走了以后有多少人能填补呢?我们现在竟然发现了很奇怪的现象,院士揭发院士,院士怎么能揭发院士呢?反过来讲这个院士恐怕不是真的吧?钱学森能揭发钱伟长吗?钱伟长能揭发钱三强吗?华罗庚能揭发李四光吗?换句话说,他们全是真的,院士揭发院士的现象,让人不可理解,是不是管理出了问题,制度出了问题,大家一定会联想到,官员腐败的问题,官员腐败导致学术腐败。

除了钱学森之问还有一个易中天之问,中国男足与中国教育谁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此题无解。这反映了我们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第二个问题,清华大学国学教授季羡林解放前考上清华的,季羡林的数学极差,可是他考上清华了,季羡林考清华数学考了4分,要是现在肯定不要,可是清华要了。第二位文革前的北京市副市长,伟大的历史学家,《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数学也很差,数学0分,清华大学还是要了,第三位《围城》的作者钱学森数学更差,数学只有15分,可是清华还是要了。这几个人要放在今天的中国肯

定没有学校要的。我们总是用大一统的方法评价每个人,殊不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职业院校的学生,他的思维习惯、思维类型和清华北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一个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是排斥符号的,他不善于用符号去思考,不善于用符号的公式原理概念去思考。可是逻辑思维的人在世界上只占20%—30%,他们善于用符号组成的原理公式去思考、去推理这两种思维不是智力类型的高低,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我们对于用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我们如何改变其评价标准?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我们从起点就错了,我们总是用符号系统组成的学科体系去教那些排斥符号体系的人,我们的起点就错了。教育部看到了高考的弊病,所以,教育部让大学自主招生。教育部还搞推荐,推荐的目的不是推荐通才和全才,可是普通高中推荐的还是全才和通才,这不是浪费这个政策吗?前年湖北一考生用文言文写的文章,得了满分,可是他的高考成绩只有三百多分,那个学校也不要,最后三峡大学要了他,我看这个考生清华、复旦要了才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季羡林在今天的中国是考不上清华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国学大师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在现在是评不上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孔子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孔老夫子不写论文的,我们很多人成了造论文的机器。我们造的论文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是有多少被引用?职业院校的老师,他怎么能和清华北大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呢?职业院校的老师的能力结构是四块,我们四者缺其三,我们缺三块。第一块,专业理论,这都有。学护理有护理,学数控有数控。我们大学的硕士、学士、博士都毕业了,这些专业理论都有了。这些专业理论第二块在职业的实践中没有专业理论。职业教育的专业实践没有,你教数控,你开过数控机床吗?你教旅游,你当过导游吗?职业院校的老师职业资格和职称,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能和本科院校的一样,职业院校的教师怎么能和清华北大的教师评价标准是一样的呢。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在实践中没有。第三块,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07年第一批28所高职示范学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意识到。什么叫数控教学论?什么叫护理教学论,等等。你是学什么的就能教什么吗?是不是,你学什么的不能教什么。你要叫数控吗?你在大学不是学数控的,你在大

学是学今后要当数控老师的专业。你学的是今后要当数控老师那个专业。你要教护理,你不是学护理的,你学的是今后要当护理老师那个专业。你是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来培养的,所以,德国对人有关系的专业都要考两次,医生要考两次,教师要考两次,律师要考两次。职业教育的教学论和普通咸阳师范、北师大的数学、物理的教学论不一样,职业院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和专业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论,德国人最先提出的是职业教学论,比专业教学论更进一步,这个我们没有,这个课一定要补上,所以我们要把老师送到德国去,中职送了2500人,高职送500人,这500人已经成了学校的佼佼者。第四块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当中的实践没有。什么叫头脑风暴?什么叫沙盘演练?什么叫角色扮演?什么叫四阶段?什么叫六阶段?什么叫普通教学基本的东西?这都要结合职业的实践,德国、瑞士要求教师都要有两年的作为预备教师的实践,这个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如果把这四块结合起来。专业理论、专业理论在职业中的实践,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这四块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职业院校的老师。所以去年1月份,温总理在第五次关于2020教育发展纲要座谈会时,请了两位高职的老师,一个是天津中职职业技术学院的副院长。一位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赵杰老师,赵杰老师问我他要和总理谈什么?我说,你给总理建议职业院校的老师的职业资格、职务、职称的评定应该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中国的教育确实有问题,基础教育把他的很多的不合格的产品送到高职来了,基础教育举步维艰,新课改遭到很多院士的反对,基础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理论支撑,他总觉得原来的学科体系被打乱了,孩子完全失去了童趣,上大学之前没有玩过,上大学开始玩了。职业教育的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不成功者变成了成功者,清华北大没有什么伟大的,他们把成功者变成成功者,还有些不成功的。把成功者变成成功者不伟大,把不成功者变成成功者才伟大。职业教育就是这样,太伟大了。那么职业教育担当了什么任务,我想职业教育担当了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在基础教育之上要干两件事,第一件事要培养使中国的经济领先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技能型人才或者叫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应用人才就是高技能的人才,它主要由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来完成,他应该占到60%—70%,这是我们要做的事,不仅仅是半壁江山,我看要超过半壁江山才对。第二件事是要培养使中国的科技领先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研究型人才或者叫技术研发型人才,或者叫功臣性人才,

技术研发型人才20%够了。研究型搞基础研究的5%—10%够了,加起来100%,这两种教学任务不是谁低谁高的问题,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他们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按它们的性质来说的,前者培养的是立地的人才,后者培养的是顶天的人才。没有立地何以顶天,中国要顶天立地,教育必须立地顶天。职业教育就要承担着太伟大的任务了。所以我们就是在做立地的事。我想职业教育经常说三句话,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职业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职业教育同样也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动力源。我们走另外一条路使学生成才,所以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说了这些,我要给大家说六个哲学问题,实际上是三大块。第一个关于定界与跨界。第二个关于经验与策略。第三个讲技术和技能。

定界与跨界是讲的普教和职教的区别。经验与策略谈的是中职和高职的区别,技术和技能这个问题,到现在国家还没有搞清楚,认为技术高于技能,这个命题是错的,技术和技能不是层次的关系。这个问题是为了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哲学的理论基础。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高职未来的发展很可能不局限在一个层次上。由此我引出来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是比较宏观的东西,然后讲讲中观的和微观的东西,先讲讲知识的有序和无序的问题?再讲讲学习是做加法还是积分的问题?关注细节还是关注整体?第三个知识也好、能力也好、技能也好他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我们的课程如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他是不是,比如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他是不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是有人理解的把人禁锢进去?不是,我们的课程比清华北大还要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

先看第一个,定界与跨界,普教与职教的区别。再做的各位都是搞职业教育的,那么我问,什么叫中等职业教育,什么叫高等职业教育?你能说清楚吗?什么是职业技术学院?你怎么向别人介绍你们学校?把普通两个字抠掉把职业两个字一贴那就是职业教育吗?那不是。什么是中等?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这六个字一看就是三个关键词,把这三个关键词说清楚了,也就说清楚了什么事中等职业教育,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关键词中第一个关键词是教育,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都是教育。教育是什么?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既然是这样,就和培训是有区别了,在中国,培训是短期的,是有功利性的。功利不是贬义词,一个

企业的条文,全是用的非法律的语言,“可以”、“应该”,这种柔性的词不能用在刚性的法律条文里。我查了有30多个“应该”,12个“可以”。2009年修改职教法,我看后,内容不错,可是非法律语言越来越多,“应该”变成了53个,“可以”变成了15个,还出现了18个“鼓励”,“鼓励”不是法律语言,所以职教法是跨界的法,应该是和教育法平行的法,不是教育法的子法,职教法是跨越的法,什么是跨界?在两者之间架设一道互通有无的桥梁,一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呼之欲出了,但是他的基本点,一定要把握好。我讲了宏观的东西,到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什么不同?普通教育只有一个学习地点,而职业教育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习地点,只有一个学习地点的参照系是不适用于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学习地点的参照系的。如果我们要升本,并不是一个参照系的本科,不能受制于他的评价标准。这样就会被他掐死了,你就会象带上了紧箍咒一样。高职有两个学习地点。如果高职升本走向传统的本科,就完了,职业教育走向死胡同了,高职要升本是另外一个本,为什么不一样?大家知道,武汉的江汉大学、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最早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职,可现在这两个学校在哪里?高职学校里面没有,普通教育也没有听到这两个学校,他们升本以后,原来是职业教育的佼佼者,现在泥牛入海无消息了,他们就是在北大、清华后面爬一百年、爬一千年,爬一万年,爬到最后没有了。这是他受制于普通高校的参照系。高职应该有30%—50%的专业教师是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这才称的上是高职教育。比如,你有教师资格证吗?没有,没有就不能教书,企业的教师就掐死了,再比如,一月份放寒假,七月份放暑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普通教育这样没有关系,可是高职的教育学习地点还有企业,我们必须搞清楚我们另外的学习地点和我们学校的学习地点如何配合,所以,新疆农职院就实行了,以农业见效的学期划分教育,根据农时教育,普通教育有吗?高职的旅游专业要根据淡季和旺季来划分,普通教育能做到吗?高职搞工程的、修铁路,修公路的要根据工时来划分学期,普通教育行吗?东北一月份冰天雪地,七月份阳光灿烂,根据这种情况高职教育七月份不放假了,普通教育能做到吗?普通教育45分钟一堂课,高职教育做项目很可能需要几天才能做完,做完才算一堂课。普通教育发一本书就用很多年,老师可以自由发挥。高职教育不是这样,很可能一个教学团队3—4个人,我们的教学管理系统如果从一个刚性的走向一个柔性的系统,

那样就不会重蹈覆辙。所以今年2月份以前,教育部是不允许高职升本的。一定要让的,我不解读领导讲话的政策底,我只看事物发展的规律,高职学院升本是规律的使然。但是千万注意,如果升本走入歧途就完了。教育部之前是允许民办的高职升本的,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要升本,他们的院长跟我交流,我送给他一副对联,上联是:升本不忘本,本本出特色,下联是:跨界不越界,界界树新风,横批是:我是高职,职业教育就是跨界的事,但是不要越界干清华、北大的事。在职业和行业之间、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一定要树立一种新风,不要用普通教育去改造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升本,一定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本质,到了本科也是高职。所以,高职教育的跨界很重要。课程是教学的核心,所有高职的教育都是在课程的基础上的,不是在专业的基础上的,在发达国家没有我们这么细的专业划分,课程就是专业,我们还不能把教材和课程搞混了,教材不是课程,课程也不是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表现的一种方式,纸质的教材一旦编辑出来,就属于过去时了,就死了。普通教育教材教的不变的学科体系这样可以,但是高职不行,高职教育职业变化太大了,职业教育课程和普通教育课程是不一样的,北大青鸟和新东方从来不用教材,只做课程,所以他成功了,他们要是做了纸质的教材,今天做好了,明天一堆废纸。所以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课程与教材辩》,教材是什么?教材只是课程生命中的一段记录,形象的讲教材只是课程生命中的一张照片。用教材教授的老师只有两类老师,第一个坑人的,第二个不会教书的,这样的老师照着念,没教材就不会了,发达国家没有教材的,都是以课程授课的,教材是参考书的一部分,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跨界,首先我们的课程要到职业场中的课程,才能寻找到课程的意义,换句话说,我们首先要找到课程开发的平台,他源于企业的工作岗位,岗位群分析后归纳的结果,请注意,职业教育课程是归纳的结果,而普通教育课程是演绎的结果,普通教育是把学科体系演绎成课程,而职业教育是对实际岗位所需要的课程,是对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归纳的结果,演绎和归纳不一样,当归纳出来后,就找到了课程实施的平台,也架起了这两种教育之间的跨界的桥梁,因此职业教育文化不是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文化,职业教育的文化也不等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海尔文化、就是微软文化、就是长虹文化,搞商业的,我们的文化就是浙商文化、晋商文化,如果这样的话就不要办学校了,办企业办商场就完了,为什么还要办学校,因为我们高职教育是强调把

职业、企业场的功利性和教育场、学校的公益性结合起来,在功利和公益之间只有职业教育能做到,用什么来做?用给我们的文化,用我们的课程。职业教育文化是什么文化?我认为是融入了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不等于传统的校园文化,也不等于企业文化,简单讲是跨界的文化。既然是跨界他不是一个开环的结构,他是一个闭环的结构,根据职业场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进行信息反馈。因此职业教育文化,职业教育课程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传统的学科教育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他的变化有但太缓慢。什么样的课程能够实现生生不息呢?高职进行了探索,探索出来了,似乎找到了课程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请注意,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中国人提出来的,工作过程导向是德国人提出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德国人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自己的哲学思考做出来的课程。他的宗旨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海市蜃楼,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雾里看花,也不是水中捞月,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大到国务院总理、国防部长,小到一个保洁员,一个餐厅的服务员没有职业何以发展自己。不要说就业为导向是低人一等的,美国奥巴马为什么这么快下台了,他上台的时候美国的失业率是4%,下台的时候失业率是9.1%—9.8%之间,为什么要占领华尔街,为什么要占领华盛顿,就是因为就业问题。所以说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恰恰是职业教育最伟大的事。在瑞士开了一个会,题目叫“为工作而学习”,“为工作而学习”成了主题。为工作学习并不是不要人的全面发展,他是通过公益性的东西找到功利性的东西。这就是跨界。看看这张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两个方向的专业,这张表是跨界的思考,清华北大不干这样的事。这个表的第一列叫职业成长过程,把他分为四个阶段,新手到合格,第一阶段,合格到骨干第二阶段,骨干到技术负责人是第三个阶段,技术负责人到技术车间主任、厂长是第四个阶段,从操作走向管理,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在大量的任务中进行了筛选,筛选只有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变化,从大量工作任务中筛选出来典型工作任务,再从典型任务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课程,第一、第二??,必须到企业去做,寻求课程开发的平台,第五列、第六列开始融入教育因素,把公益性的东西和功利性结合起来,那么这个课程的名称已经不是传统的名词和名词的组合,而是动宾结构的表述,一个工作工程的表述,比如,生化药品生产,天然产物提取、发酵产品生产,生物药品检验,生产

车间管理??,他是动宾结构的表达,某某原理、某某概论,没有工作过程的表达,这样是工作过程的体现。新手到合格,合格到骨干,职业慢慢干,职业的认知在层层递进。这是一个跨界的思考,清华、北大不干这事。

再举一个例子,黑龙江农业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他筛选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四五十个,不是把这四五十个作为课程开发的课程,必须进行归纳,他们归纳出了8个方面,机械设计与实践,电子电工产品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改造,机械设备故障与排除??,他们在归纳的时候已经是典型的任务了,典型的工作过程,他们归纳的原则是工作性质相同,这8个方面可以一比一的转换成课程,也可以8个变10个、11个,7个。他每年以8个方面为基础做了10门课,其中第5个领域变成两门课了。清华北大没有这门课程。那这样的课程到清华北大都可以讲,拿着学科体系的课程敢去讲吗?这样的课程清华北大没有,而且我们的原则是场地上的关联、设备上的关联、用途上的关联、对角上的关联,这就是跨界。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说清楚了,我现在讲高职和中职的问题。那就是经验与策略。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结果型的经验这是学科体系,这是间接知识,我们忽略了直接经验,忽略了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他更多的关注人的体验,我们常常关注了微观层面的东西,关注了细节,忽略了整体,那么如何获取过程经验?如何关注整体?中职是经验层面的技能,高职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如何在体验过的情感、操作过的动力、感知过的问题的基础上怎么样做的更好?如何在目标、条件和行动链接起来的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怎样做的更好,因此对前者来讲更多的强调经验学习,对后者来讲更多的强调策略学习。所以惊讶学习是个体在工作过程当中,更具体的职业实践的量的接触,所以经验层面要在中职进行。如果高职更多的招录的是中职的毕业生,我们就要强调策略学习,对已有的经验再进行质的加工,质的接触,对同样的职业、同样的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进行增加,。研究如何做到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过程导向只有一个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同样一门课必须有三门以上的工作过程,如果一个工作过程那是复制,两个具有偶然性,三个比较全面,这是中国人的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一定要做三个工作过程,在比较中学习,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是独立的,拿出任何一个过程这门课都可以完成,而传统的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导向不是独立的。比如:吃饭,做成一个

项目课程,做一个工作过程导向,这样做,拿筷子吃饭,做成工作过程导向,第一步拿筷子,第二步夹肉,第三步放嘴里,第四步嚼嚼咽下去,这样就是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过程,在吃饭的过程当中把吃饭的技能、拿筷子的技能、知识、礼貌全贯穿进去了,做到了一体化。可是他没有比较,不拿筷子吃不了饭,因此要做三个以上的工作过程,第一个拿筷子吃饭,第二个拿刀叉吃饭,第三个用手吃饭,用这三个工具进行对比,技能就强化了。所以我主张做三个以上的工作过程。下一张图,汽车发动机的故障,第一个故障漏油,第二个故障,一个看得见、一个看得见听不见,用手一摸,摸得见,前三个故障是认得感官认识的到的故障,这就属于经验层面的东西。可是高职不能仅仅做这个,高职是在前面三个记得基础上开始增加思维模式,第四个故障灯亮了,第五个发动机完全失效,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故障现象,作为切入点,把五个项目完成了,所有的知识全包含在里面了,有些人说这不是高等教育课程,这是产品维修说明书,其实他不知道这里面所隐含的逻辑关系,第一二三是直接故障检测与维修,第四个是间接故障检测与维修,最后一个隐形故障检测与维修。请看,直接故障、间接故障、隐性故障,这是我们整天把握的故障现象,而这三个对所有的专业,不光是汽车修理、电子、机械只要和维修有关系的就可以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你可以用这五个故障来设计课程,也可以不用这五个。这是一个由直接故障的经验层面走向隐形故障的策略层面。再看一个旅游专业的份设计,这是四年前做出来的,当时中高职是分离的,这个做的很好,要做三个以上的工作任务,重庆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做了,他们做了三个以上的宴会设计,六个任务或项目,第一个中式生日宴,第二个西式鸡尾酒会、第三个中式谢师宴,第四个西式混搭婚宴、第五个中式婚宴,第六个中西结合式婚宴,每一个都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拿出任何一个这门课都可以,但是把这六个完成以后中西结合,所有的宴会都会了。这是中职学的,中高职衔接以后,学生在中职都学过这些内容了,学生没有问题的,高职还有这门课,所有高职教育一定要考虑课程衔接,同样是酒店管理,同样是一门课程,这是学生在中职学过的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系统化,那么策略层面的宴会工作过程系统化怎么设计,而中职这样培养就是培养特级厨师的,不是培养CEO的,要培养CEO,这个专业怎么做,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做出来了,情景一,还是生日宴、婚宴、小孩过一百天,但是要由一个整体的思考,有一个策略层面的思考,这样就改成

亲情宴会、商务宴会、政务宴会,这就是策略层面,同样的课程,前面是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是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有简单到复杂,有模仿到创新,中西宴会交替学习,这是一个整体的把握,中高职的衔接就是课程衔接。

什么叫技术和技能?技术和技能到底什么关系,技能是低于技术的吗?世界上的技术两类、三等,一类是实体性的技术,它使用物化的工具和设备来呈现的,一个Iphone的手机,一个宇宙飞船,人类的智慧凝聚在上面,第二类技术是,管理类的,他是用规则还有其工艺,如:化工的工艺、质检的工艺来体现的,但是搞法律的、搞导游的、搞会计的、搞报关的,??他和设备没有关系,他是用规则。那么物化的设备工具叫规则吗?导游、会计??他们的规则一旦研究出来就离开人而存在,如何为人类赚取价值,只有人掌握的技术、人所具有的经验和策略才能使宝马车开起来,才能制造出宇宙飞船,才能进行报关,才能当导游。这两种技术我认为第一种叫空间形态的技术,而后一种叫时间形态的技术,搞管理的只跟工作过程有关系,只跟工作过程有关系的管理最不好做,他和设备没有关系,但是人要把时间形态和空间形态结合起来,为人类创造价值,那么人有目的的活动,一定是和序列和方式有关,序列就是时间形态,方式就是空间形态。所以前面两个可以脱离个体而存在、通过人所掌握的技术就是技术,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技术就是技能,《现代汉语词典》中说的很清楚,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就是技能。是通过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技术就是技能,使那些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技术就是技术,可在我们生活当中是不用技能这个词的,而统称技术,所以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宝马车很有技术是讲他的技术含量,司机老张开车很好,很有技术,请问司机老张是什么技术?司机老张不是技术是开车的技能。我们说马拉多纳很有技术,请问马拉多纳是什么技术?这不是技术,是踢球的技能,我们说股票从技术层面分析,请问股票是什么技术?这个是我们掌握的股票的规则。所以我们总把技能看成低于技能的东西,比如说宝马车、手机、PPT只能说在这些东西当中隐藏了很多技术。假如手机里面有十万个程序有一千个功能,这些都处于一个被遮蔽的状态,技能低的人就能拿他接打电话,技能高的人就能将他的这些隐藏的技术开发出来。从一个遮蔽的状态到一个去蔽的状态。再比如PPT,可以用大一二三四,小一二三四,带括号的一二三四等等展示,也可以用我

的技能开显了隐藏在PPT里的技术,开显,开放的开,显现的显,从一个遮蔽的状态到一个开放的状态,海德格尔讲人的世界观就是人的操作的关系,这里的操作是一种工艺的操作,我认为人的世界观不仅有工艺的操作还要有一定规则的操作。管理的人就是规则性操作的。展开一下,技能是把技术去蔽的过程,太重要了,科学和及时什么关系?科学和自然规律什么关系?我认为,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开显。可以通过研究、发现开显了自然规律,里面隐藏着技术。技术和科学什么关系?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可是哲学上来讲,技术不是对科学的应用个,技术是对科学的再创造,技术是对科学的开显。如;计算机的专家做出计算机,开显出来二进制。科学是对自然的开显,技术是对科学的开显,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技能怎么能低于技术呢?技能开显了技术。一个五轴的数控机床做的再好,没有人能操作它为人类加工产品所需要的零件,再先进也没有用,是人开显了数控机床的功能。一个很复杂的机器坏了,是我们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把它修好了,开显了它的技术。怎么能说技能低于技术呢?因此,技能和技术的关系是:技能和技术是随动的、伴生的、互动的,有多高的技术一定有多高的技能。石器时代有石器时代的技术,一定有石器时代的技能,太空时代有太空时代的技术,也一定有太空时代的技能。石器时代有制造榔头的技术,也就有使用榔头的技能,太空时代,有制造宇宙飞船的技术,也有控制宇宙飞船的技能,技能怎么能低于技术呢?技术和技能怎么有层级的关系?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理论的支撑。技能开显技术,电子产品规划与实施,它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做电缆、做零件等都是开显了技术。电子产品附件加工,如电子产品的手工加工,开显的是电子产品的手工加工技术。当使用回流焊是开显的是自动加工技术,万用表开线了电子产品加工技术。再看一张表,当左边出来一个思考的时候,右边的载体就成千上万了,这门课的载体可以做一万四千四百多个,学科体系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学科体系是一个严格的仓库的体系,仓库的每一个、每一个抽屉都说清楚了,清华北大不可能做这种课程的。高职不同,高职是完全开放的,高职的课程可以做很多种,有些老师做上瘾了,叫做欲罢不能。以前做教材是剪刀加浆糊,后来发展成鼠标加复制,一年到都编十几本书全是抄的,还有意思吗。工作过程系统化,是抄的吗?抄不来的,是自己的专利。老师做起来很有意思,所以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些可以用规则来操作,不要穷其所有,只做三个,小型服

务业企业的信息化,中型制造业的企业的信息化,中型商业的信息化,这些东西,是技术层面的东西,用什么来做?用标准的财务模式,第一个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模式,第二个,商业POS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一体化模式,这样就全部做出来了。也可以用另外一个参照系来做,做成国营企业的、民营企业的、合资企业的,两个的参照系不同,做出来的课程就不同。还有一个例子,三维图像设计,3Dmax,这个学生不好理解,不好接受,一个老师这样做,三维单体用钥匙链开显出来,三维仿真用洁具开显出来,三维全局场景用图片渲染,三维细节用室内装修体现,三维网站用一个的网站体现,工作过程逐渐增加了难度。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 第一个讲工作方法,第二个讲工作过程,第三个讲工作技巧,第四个讲工作经验,第五个讲统筹,因此整个过程的复杂度、难度在逐渐增加。用这五个项目解决了。这些任务钥匙链。各个学校可以一样,但是工作过程中的用具,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也可以用钢笔代替,第一年用洁具,第二年用钢琴,第三年就可以用自行车,这个老师带领的大二学生参加大学生设计大赛,结果他们获奖了。从这几个例子,我们看到,技能型人才能不能有本科,我认为应该有,遵循发展规律,技能型人才应该有两条发展道路。首先在中职培养技术工人层面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的人才是伴随着技术程度增加的技能,伴随着知识层次思考的技能,一个是走技师、高级技师的范畴,一个是走技术员和技术师的范畴。不能将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混淆起来,不能把高职培养的人才和普通高校混淆起来,普通教育培养的是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这样的人才。高职都升成本科,原来就有600多所,现在加上这1200多所,就成1800多所了。国家从人事部门去考虑,如果升了,所有的学校都有级别,书记和校长就是正厅级干部,一下子多出来2400多位正厅级干部,每个学校还有副校长、副书记,一般设7个,一下子又多出来9800多位副厅级干部,国家从这个角度思考,所以不让高职学校升本。我觉得这样不对,国家不能阻碍教育的发展规律。中国现在很多现象的不平衡,其实是国策的不平衡,所以我认为要给高职机会、设门槛。所有的高职都有升本的机会,但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老师的质量。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上是由师范、体育、农林为主的学校转型成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这是学院的领导决策上对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转型,很不容易。我们设想,未来的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国家资格的框架,这个框架应该包括学历资格,也包括职业

资格。那么中间的就是职业教育应该走的路,中职、高职,中等职业教育中国还有几百所,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会慢慢消失,以后会出现,3+2的五年一贯制,还有三年的专科、两年的本科,还很有可能会出现专业的硕士,这个不是学术学科的硕士,甚至和普通本科的学士都有区别。他类似于我们的MBA和MP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育分为两大类,A类和B类,A类是普通教育,B类是职业教育,瑞士在世界上第二个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写在法律里的就是瑞士。中国是1996年提出来的,瑞士是2004年提出来的。但瑞士走在中国前面了,在图片中线的左边有两种考试,一个是通过考试拿到文凭的,就是不用上学,只规范结果不规范过程,只要拿到联邦考试证书就相当于学士。拿到联邦高级考试证书就相当于专业硕士。那么左边的第二个,现在的高职,他的文凭等同于专业学士,他的学位后的文评就等同于专业硕士,瑞士不仅做出来了,而且专门著名了,高职本科有两类性质,一类是高职本科2,就是不上学,但是要保证考试通过,可以参加培训。一类是高职本科1,就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而且专门注明高职本科1拿到的证书和高职本科2是一样的。中国提出来在前面,可是却走在了后面,现在整个的欧盟的高中后的三年的教育就是本科教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应该属于本科教育,大学发源于欧盟。所以,北京开始试点,开始实行职业教育分级实验,职业教育五级证书,一级和二级相当于高中阶段的二年级和三年级,三级相当于高中后的专业教育,四级相当于高职专科,五级相当于高职本科。现在正在拟一个文件,高职学制可以延长,然后试点哪些专业可以设置本科。职业教育要给机会、设门槛,职业教育还是有希望的。 我刚才讲了三个方面的哲学思考,定界与跨界、经验与策略、技术与技能,我们感到做这个是很有意义的。可是有人有疑虑,觉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很多人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我们这样做对不对?我现在就讲对不对的问题,就是知识的有序和无序取决于参照系,当每个人参照系选择不同的时候,对有序和无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什么样的参照系?学科知识系统化是什么样的参照系?我们认为知识在学科体系下都是有序的,这是天经地义的,从小到大我们接收到的都是学科体系的间接经验,从系统的知识体系出发,从职业教育的跨界出发,知识在何种体系下应该有序?还是这些知识,他是在另外的构建下体现出来的,他是有序的。参照系是一

个人的方法论的问题,当参照系选择不同时,你的空间会很大,比如说:2008年8月8号举办的28界奥运会,前27界奥运会无一例外的几百个国家代表队入场是用英文字母作为参照系的,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在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北京采取了惊人之举,二百多个国家的代表队入场式不是用英文字母而是用汉字的笔画作为参照系,天下大乱,很多人看不懂这是怎么进来的,但是进场以后还是非常有序,一点也不混乱,美国人首先就发问了,美国是USA总是最后入场的,怎么成了第九个入场的,美国的CNN向3亿美国人解释,美国的“美”在汉字笔画中是九画,所以美国第九个入场,德国人问,为什么我们在北京奥运会上那么晚入场,我说德国的“德”字太复杂了,有15画,这说明世界没有英文字母照样有序,在中国的汉字笔画下照样有序。这就是参照系的不同。比如医学专业,人体在西方的解剖系统下是有序的,人体在中国的经络系统下也照样有序,从养生的角度说更有序。再如:光的波力二重性从能量的角度看光是波,从质量的角度看光时力,不管用能量作为参照系还是用质量作为参照系,光都是有序的,时间在太阳底下是有序的,时间在月亮底下也是有序的,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来讲,月历就是阴历加节气更有序。一个音乐的旋律用五线谱用豆芽菜来记载,或者用简谱来记载都是有序的,两个有序还是一回事。

我们总是关注了学科体系的有序,忽视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有序。学科体系的有序是个知识仓库,仓库的每一格、每一层、每一个抽屉放什么都是固定的。他是用于存储的有序,而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基于知识应用的有序。我们不是不要学科体系下有序的东西,我们是把学科体系下的知识经过解构、重构于工作过程之中个,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对学科体系的解构,红色箭头代表解构的方向,用另一种形式把知识隐性的融入工作过程之中,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知识的总量没有变,知识的排序发生了改变。这句话不严格,对于职业教育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用的,我改成了两句话,适度够用的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变化,但是在排序上发生了变化。是否够用的知识在质量上发生了变化,他不是知识的搬家,不是知识的空间位移,而是融合、集成于工作过程之中的,知识以另外一种形态而存在。学科知识体系和工作过程系统化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如果把知识的仓库看做一个有形的状态的话,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显然是无形的。如果把知识的应用看做一个魂、看做一个神的话,那学科体系系统化就是形不散而神散,

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应该追求知识的存贮还是追求知识的应用?用香港的黄德辉教授的话来讲学科体系系统化叫有形而无效,工作过程系统化叫无形而有效。所以解构和重构一定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举三个人,一个易中天,一个于丹,一个石越,这三个人都不是学历史的,却把历史讲的头头是道。因为他们解构和重构了历史,易中天讲三国,从故事讲人物,从人物讲历史,他是学中文的,他颠覆了原来的学历史的按年代、按人物来学,他寻求了一种解构和重构的方式,用故事作为载体。于丹讲论语也是从故事讲起,于丹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用励志的语言来讲,完全是书面语言的口语化,从故事将其,解构重构了《论语》。《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叫石越,学法律的,他用简历表的形式解构了历史,用现代人处处都要用到的简历表、故事的形式解构和重构了历史。这都是现代人喜欢的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在解构和重构知识。举一个例子,玩具这门课,按照学科体系很严格,第一章,玩具的种类,第二章玩具的材料,第三章玩具的工艺,第四章玩具的制造,第五章玩具的检验,什么都学了就是不会做玩具,学这些能干什么,只能考试,很严格,很有形,但是无效。现在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教玩具这门课,采用三个工作过程,每一个都是独立的,拿出任何一个这门课都完成了,可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在迁移中实现变化,第一个工作过程来图纸的玩具制造,最简单,来料加工,有项目、有任务,这门课就完成了,但仅仅学会这个还不行。第二个工作过程来样品的玩具制造,要学会把样品变成图纸,第三个来效果图的玩具制造,没图纸、没样品,客户把效果图画出来,要根据效果图设计图纸,制造样品。这样在前几个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又递进了一步。这已经从经验层面的操作到了思维层面的加工,第四个来创意的玩具制造,没图纸、没样品、效果图也没有,只是客户口头描述的玩具,要把客户的思想变成自己的创意。这比清华、北大还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清华、北大照此办理诺贝尔奖就得到了,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一个小的研究逐渐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通过这4个客户工作订单的要求实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换句话说,这四个工作过程,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不是拷贝的简简单单的过程,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工具,强调学生就业时的面很广,也强调学生到厂里可以做产品设计。这样的东西不是空中楼阁,是落地的,有机的把工艺和机械结合在一起。这是关注人的一生发展的课程。所以,当你参与到这样的选择过程,

你会打开广阔的视野。比如:仓储配送服务这门课,是仓储配送过程的描述,不是仓储配送的原理,这门课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做出四种工作过程,用工作过程的六个要素中的四个,就做出了四种工作工程,一种用工作的对象来做,散装货、卤装货、生鲜货,危险货;第二种一种用仓储配送的工具来做,自动化仓库、液态化仓库、机械化仓库、冷藏化仓库;第三种用劳动组织的方式来做,直达配送、集中配送、供求配送、一体化配送;第四种用仓储配送的地点来做,普通仓库、监管仓库、一种方式可以编一本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传统到现代,这种课程清华北大没有,不可替代。

再举一个例子,长春赵老师的酒店营销用三种参照系来做,用酒店的规模档次来做,高端餐饮,星级酒店,高星级酒店,用酒店的类型来做,度假酒店、会议酒店、商务酒店,用酒店的营销方式来做,网络营销、差异营销、不管用什么方式,工作过程都是运用市场调研工具扫描营销环节,分析消费者和市场机会,实施产品价格、促销等营销策略,对营销部门进行组织和管理,对营销工作进行控制和纰漏。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

再一个例子,金华职院,护理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是从护理专业开始的,可是不能中职也用高职也用,金华职院把院急救分为三个工作过程:院前急救、急诊急救和ICU病房急救。每一个都是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这三个分别做一个急救过程,这样学生学会去思考,通过不同地点的学习,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天津医专的一位分娩护理的老师觉得做三个工作过程不可能,他说我不可能做:情景一,照顾胎儿;情景二,照顾产妇,这些都是同时发生的。生孩子怎么能有三个工作过程,不就只有一个吗?我用方法论回答了它的问题,情景一,头位胎儿分娩护理、情景二同位胎儿分娩护理、情景三其他异常胎位护理。第一个是顺产,第二个是常见的难产,第三个是少见的难产,比较的对象就是胎位。参照系不同就可以做很多种个,比如:用孕妇的年龄来做,20岁的、30岁的、40岁的,40岁的孕妇肯定难,还可以用孕妇的健康状况做,健康孕妇、糖尿病孕妇、高血压孕妇。还有自然生产、剖腹生产、水下生产。还有头胎、二胎、多胎。还有一胞胎、双胞胎、多胞胎。还有足月产、早产、晚产。这就是方法论,学科体系肯定做不到,这个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情况选择参照系,给学生多少选择,

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老师都得到了提高。老师们干这些事情,不是为他人在干,是在为自己的能力的提高在干,学校给我们机会,提高自己。传统的教育总是注重细节,学知识、学理论、学价值观,然后把这些加起来。我的问题,从一个人行动的整体性、学习的整体性出发,学习的过程由整体把握局部,做积分、做集成更有效。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这。应该怎么做?应知开设课程n=50门,职业教育怎能只管应知,还要应会,开设课程又是50门,应知也学了,应会也再其中,这都不重要,还要当个好人才行,价值观又开设50门,应知50、应会50、价值观50加起来,什么都不会,知识全是割裂的,这就是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处,我们总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这句话是错的,没有整体,细节越好,失败越大,中国男足,在国外踢球的个个是精品,回来组成国家队,一打球惨不忍睹,还有很多的优秀的外援,我们总以为精品加起来就是精品,其实精品加起来不一定是精品。失败就失败在没有整体性,非精品加起来整体是精品,德国足球就是提整体的,德国的球星远远没有阿根廷、巴西、西班牙多。中国人饮食方面有整体性,荤素搭配,四季调节,膳食平衡,所以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比中等发达国家高。中国人十个人吃饭十种菜,英国人十个人吃饭一种饭。毛泽东就是一个整体的大师。毛泽东一旦整体失灵,细节就很难挽回,文化大革命整体错了,周总理呕心沥血去补细节没用,整体错了。我们教育就缺乏整体性,教育要如何做到整体性?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话,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当系统整体发挥作用的时候1+1+1>3,可现在的教育总是在做1+1+1<3的事情。中国的理论教育是全世界最好的,只要参加世界级的大赛,笔试中国人都是第一,原来有那么多的少年班的学生有多少成材?我去德国留学前在国内进行了强化的德语培训。当时有五百多名留学生,其中有五名中国人,进校第一天,老师测试我们的德语水平,笔试语法前五名是我们五个中国人,听力、口语测试后五名是我们五个中国人。可我听不懂。德国老师说其他国家的人讲一口流利的充满语法错误的德语,但我能听懂,你们几个中国人则是一会蹦一个词的变来变去的语法正确的德语,德国老师说我们充其量是讲写的德语、讲考试的德语,而不是用的德语,中国教育讲了那么多用于考试的知识,不是用于应用的知识。创立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乔布斯觉得上课一点意思也没有,就跑到大学去偷听,这听一点,那听一点,从学科体系上来说,一点也

不系统,可是乔布斯把这些创新成一个工作过程,把所有的知识碎片用工作过程整体化了。所以如何寻求理论、价值观的整体,就要做积分,所以有些人在江浙一带做项目课程、任务课程,就是希图用项目和任务来做整体的系统,做积分,但是积分的目的没有说。护理专业德国和美国首先提出来系统化整体护理,就是基于目的的工作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就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于工作过程任务的课程就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中国人从拷贝知识走向拷贝技能,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你把某种技能认知了,但是离开了这种技能你就又不会了。比如说没有筷子就吃不了饭。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筷子能吃饭,没有筷子有刀叉也能吃饭,没有筷子,没有刀叉依然能用手吃饭。我们的目的是把公益和功利结合起来,因此一定要货比三家,从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走向工作过程系统化,所以至少要做三个工作过程,它源于实际的工作过程而高于实际的工作过程。这样的逻辑的设计叫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讲第一个工作过程是就是手把手,第二个放开手,第三个甩开手。“师傅引进门”一定是教师主导,“修行在个人”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逐渐的淡出,学生逐渐的进入,要做这样的系统化的思考,这是我们要做的事,他实现的方式各种各样,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文化课也是这样,公共文化课更多是活动的过程。 再举一个例子: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最好的习惯,可学生说,是呀,可是学生听不懂,怎么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数学太枯燥了,哪个人一天到晚的背数学的公式、定理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个班的经济数学课。全班分成八个公司,创维电视、依恋服饰、风尘电脑、蓝点网游、净万家洗涤用品、精灵木材加工、万达机械、喜洋洋食品。每个公司做五个项目,五个项目解决了工作过程,五个项目是:公司经营和生产情况分析、公司生产和产品边际分析及弹性分析、公司总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公司制定决策规划最优化方案、公司生产管理及质量管理。把学生听不懂的、学不懂的数学知识结构、重构于这五个工作过程之中,五个工作过程中包含了数学的知识有1.需求、供给、成本、收入、利润等经济量间函数关系,2.函数的极限概念及求函数极限方法,3.导数及微分概念和求导数及微分方法,4.微分的经济意义及微分计算近似值方法,5.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概念与几何意义及求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方法,6.线性方程组机构及解线性方程组方法,7.线性规划问题初等解法,8.概率与统计概念及简单性质和求概率与统计的基本

方法。这样学习数学,学生觉得太有意思了,他用五个项目作为整体,把握了这八个知识点。

再举一个例子: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的(司法)应用文写作课程,引用文写作面很宽,写的东西很多,很零碎,学生没有整体感。我们把这门课程归了四类:一是描述性应用文,如:记录、便条,二是请示性应用文,如:报告、日程,三是建议性应用文,如:计划、方案,四是评判性应用文,如:书评、审稿。 再举一个例子: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配送操作与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方案1),从订单处理、分拣、配货、装载、线路安排、送达这样的工作过程,设置了五个情境,情境1,单个订单配送作业处理;情境二多个订单配送作业处理;情境三限载多个订单配送作业处理;情境四限时多个订单配送作业处理;情境五限载限时多个订单配送作业处理。这一门课逐渐在递进中让学生会学习了,中高职衔接了,这是两年前的。这门课中职用可以,但是学生从中职升到高职了,高职还用就不行了,高职要培养CEO,要从整体来培养学生。所以还做了一个,还是这门课程,《配送操作与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方案2),把五个项目变成了三个:无约束条件下配送作业处理、单约束条件下配送作业处理、多约束条件下配送作业处理,这就是策略层面上的整体,方案1是经验层面上得整体。经验层面可以做工作过程系统化,策略层面也可以做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案1是培养过河的卒子,方案2培养的是将帅。两周前我在北京参加高职的书记、校长的培训会,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批的示范性高职。听了这个以后,他们知道中高职怎么衔接,就是课程设计不同。

再讲构成与生成;具体的能力是客观共性的,因构成呈现有形的显性状态,我的问题是,从发展的持续性、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只有那些人本、个性,因生成而呈现无形的隐形状态才可能是永恒的。请大家注意,大家以为我讲工作过程就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过程,所以有些人说我把人训练成工具,我从来没有说工作程序的系统化,我从来没有说工作周期的系统化,我从来没有说工作步骤的系统化,因为我认为工作过程是两个,一个是看得见的,一个是看不见的,凡是形式上的工作过程都看得见,凡是实质上得工作过程是看不见的,什么是看得见的工作过程?所有的职业在固有的流程和环节,数控有数控的、导游有导游的、护理有护理的。给五十个学生讲得即便是共有的程序、流程和步骤都完全一样,可是

由于每一个人的灵感、顿悟、感知、直觉不一样,每个人心里想的不一样,实质上获得的全是个性化的。你可以知道学生学习了可以推论的东西,绝对不可能知道学生学习了不可推论的东西,什么东西可以推论?凡是共性的东西一定可以推论,凡是可以推论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拷贝、可以查得到、可以学得到。但是什么东西不可推论?教育不是拷贝那些可以推论的东西,教育要通过可以推论的东西获得不可推论的东西,这是教育的本质。什么叫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绝不是掌握的越多越好的知识和技能,人的发展更多的是通过有形的东西获得无形的东西,什么事无形的?经验和策略师无形的。上这堂课,讲的护理,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吃饭第一步、第二步怎么做都讲得出来,可是绝对讲不出来讲完这个分娩护理之后张同学获得什么经验和策略、李同学获得什么经验和策略,可是我们要得就是这个,这是人家拿不走的,其他的东西是人家可以拿走的。怎么样从拿得走的东西中获取拿不走的东西?所以形式上过多得关注,忽略了实质上得东西。举个例子,形式上的时间是可以推论的,可是实质上的时间是一定不可推论的,今天星期六、明天星期天、后天星期一,可以推论,现在时秋天,后面一定跟着是冬天,这个可以推论。可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日久”是多长时间呢?有人三天就看出一个人来,有人十年还没有看出来,要靠什么?靠经验积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请问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人的经验积累需要五年到十年的的过程通过我们的课程、通过我们对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化的处理使学生能缩短,在学校学习的课程里都基本掌握,怎么办?只有对看得见的东西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才能够获取,因此,我们在大量的学习和比较当中,掌握了工作的六个要素,在逐渐的比较重个,熟能生巧,熟就是经验,巧就是策略,我们能够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如果你的悟性很好,你就可以跳出来,对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普适性的方法论的东西,逐渐成形而下走向了形而上。这就是我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东西,这就是中国人所创造出来的。

知识技能都属于小道的范畴,经验和策略属于大道的范畴,小道都是有形的,大道都是无形的,所以《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凡是可以言说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凡是可以言说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在我这里,“道”就是工作过程,“名”就是经验和知识。它所对应的

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因为无以穷尽,工作过程无以穷尽。但是有意识的设计工作过程,有一个逻辑的联系,就逐渐从“小道”之中获取“大道”。所以中国古语讲“大雪无痕”、“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中国人的感悟外国人不好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比如:搞西医的,重在分析,清清楚楚,搞中医的,重在综合,人得了癌症,西医就是三大步骤:手术、放疗、化疗。清清楚楚的知道人得了什么病,让人明明白白的死去,中医就是号号脉,开开药,也不说什么病,就说气血不和、气血虚亏等等,开些草药就糊里糊涂的好了,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

我总说运动员死的最早,为什么?因为他是有形的运动,中医追求的是“气”,“气动”。经络的存在,人生则生,人死则无,所以中西医如何结合?中医不是伪科学,中医在中国能存在五千年就是科学的。季羡林活了98岁,别人问他长寿的秘诀是不是运动,季羡林说不是运动,他不运动。我的思考是,中医讲究人的“入境”,“入境”了人的欲望就没有了,“入境”的目的就是排他,排他的目的就是进入这种境界人的免疫力是最强的。季羡林他干他喜欢的国学,他“入境”了,所以就自然长寿了。这就是中医讲的“大道无形”。

再看一个例子: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毛邓三这些课讲起来学生肯定不好好听,但是不讲又不行,怎么讲?如何讲?这有一个老师做的太好了。他把职业观和职业道德用九个活动来做,每一个学年三个活动,每个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先是主题,接着是目标,然后是方式。主题在变,目标在变、方式也在变。学生听着就有兴趣了。看看第二个:天生我材必有用,跟学生讲的是价值观,不是老师讲,是让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再看第七个:让青春之花在职场绽放。这是主题,抓眼球,80后、90后表现欲特别旺盛。这个有关职业形象,怎么展示自己,学生很快想到用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全班50个人分成5个组,每组自己拟脚本、自己当导演、自己当演员、自己做道具、自己做灯光、自己配音乐、自己当评委,这样的课,学生能睡觉吗?谁都想表现自己。这个课时机电一体化的系主任的,不是教政治的老师做的。他说:前三个是走向职场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后面三个是走进职场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最后三个是纵横

职场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太有才了,太有逻辑思考了。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课程,就是按上面的方法做的。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看看室内设计一居室、两居室、三居室,一居室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到三居室还可以一个人做,然后慢慢变成团队做。然后自己整体思考。就这样的一个过程,逐渐的,每一个都完成了,就在室内,但是他从一个最简单的开始,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知识都解构返回到工作过程之中,慢慢获得整体。

再看发动机电控。什么都不做,就讲发电机的硬件工作系统,发电机的燃油供电系统,发电机的排放工作系统,这样说半天学生听不懂,学生没见过呀。一开始就把学科体系的仓库搬出来了,这不是认知的习惯,认知一定是一遍一遍的积累。大家看看这个课程设计。首先带数不良的情况,供应不良,点火异常在复习前两个的基础上学习了点火控制的知识,然后排放超标在复习前面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排放的有关知识,最后进行综合的好过高,进行综合的训练,这样当把这五个故障的解决方法学完之后,我们对燃油、点火、排放等知识就掌握了,这样的学科仓库就自然生成了,不是一开始讲的构成的。

同样,单片机,用了4个项目,闪烁灯、跑马灯、交通灯、LED电子灯。这4个项目干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讲单片机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的设计调试、电路的终端,这些学生听不懂呀,先讲应知没听懂,再去做应会做一百遍也不行。现在很多的计算机公司做项目只做一个,香港是做一个,新加坡也是做一个。去年1月,我在香港职业训练局讲课,香港30多个职业院校的校长,我说你们是做项目的,我也是做项目的,但是我是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的。我的这个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我敢说我超过你们,你敢跟我叫板吗?他们没有一个人跟我叫板。今年他们又把副院长都送到清华来,我还给他们讲课,我斗胆说一句我的这个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闪烁灯主要解决单片机的结构和电源,跑马灯复习前两者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交通灯进入电路调试,LED电子钟复习前面4个,进入终端的应用学习。这一排知识不是先讲的,这一排知识是最后生成的,不是构成的。构成的东西总是在最后出现的,这是我们认知规律,这就是我们要的回归一个人认知的过程。同时这些东西又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源于实际而综合归纳的结果。

大家会说,这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项目课程、案例课程等是什么关系?职业教育不能只有工作过程系统化,还要有项目课程、职业课程等等。我觉得这些人没有搞清楚我在说什么。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个范式,是个方法论的东西。项目、案例、任务、模块只是里面的一个单元,叫什么都没有关系,他们都属于模式的范畴。什么叫范式?什么叫模式?马克思主义叫范式。金日成的理论、邓小平的理论等都叫模式。资本主义是个范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日本的社团市场经济,都属于模式。那么,工作过程导向是什么意思?工作过程导向是讲了积分的结构、讲了积分的路径。如果项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展开,这个课程就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以此类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何课程都可以叫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案例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活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问题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案XY课程。课程名字不重要,不管他叫什么课程都行,只要他是在工作过程导向中展开的。但是这样做就是拷贝,就是复制工作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做集合,N≧4。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学科知识系统化,一门专业开50门课太多了,能不能减负,做点实践,这种改革是做减法的改革,我们能不能把知识和实践结合的更紧密一点?我们能做一个模块课程,比例是5比5、6比4、7比3等等,这是做加法的课程。结合实践先应知后应会,所以我刚才讲,徐国庆、马成龙他们在江浙一带,企图用项目课程做主题课程,项目课程、实践课程、理论课程,把理论和实践做积分,但是没有提出积分的路径工作过程系统化,工作过程导向就是一种做积分的路径。这种改革从减法到加法再到积分,可是中国人讲三生万物,一个工作过程导向,没一个认知的东西在里面,不行。能不能做三个以上的任务呢,三个以上任务,三个以上的模块、三个以上的XY,就从一个工作过程做一个系统化的有逻辑关系的东西,这叫做优化的积分。我们实现了另外一个课程的范式。这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范式。我们这样的改革就是在做跨界的思考。从一个传统的结果形态的课程范式走向了一个现代的基于过程形态的课程范式,中间所有的改革都属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的,都是在一步一步的前进。你说你不会做工作过程系统化,你不会做就往后退,做一个项目做一个任务的工作过程。再不会在往后退,做个项目做个任务,再不会就做模块5比5 、6比4、7比3,再不会做综合课程,再不会那本书照着念就完

了。上周我在沈阳讲完,他们说这个可以作为老师的职业水平的评价的标准,综合课程最低的,慢慢慢慢做老师的水平就提高了,“双师型”的教师就有了。所以,很多老师这样做对你的提高太快了。一定要意识到以后职业教育要面临极大的生源危机,一个学校搞不好就要关闭,所以不要等到“沉舟侧畔,病树前头”那时就来不及了。不是为世界改革,为自己的实惠、为自己的饭碗改革吧。 人的可持续发展怎么在课程中体现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两条,一个是批判精神,一个是创新精神,可是我们教育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去年到美国访问,9个社区学院40多个华裔的孩子,其中一个香港的女孩对我说,美国和中国教育的最大的不同在于评价,中国的教育很少批判和创新,他说在美国要上大学要经过高中的会考。我要选修一门历史课程,我选修《中国历史》课程。可是历史中中国人的名字用拼音来写对不上,林则徐拼了半天不知道是谁?蒋介石也和其他的人混淆了,年代也记不住,他就和美国的老师说这个我背不下来,老师说,谁让你背了,他看了考试题目非常简单,这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的考试和美国的考试的不同,如:一个考试题目,就一句话,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怎么进行改革?这个需要背吗?你学过焚书坑儒吗?你学过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中原吗?这题目就要创新,所以我们的课程如何去实现呢?这是我做了上千门课总结的结果,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每个情境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一定要强调比较学习,比较必须是三个以上,比较必须同一个范畴,在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而不是内容,所以他是借助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来实现的,在比较中迁移、内化,这是人之规律。我们不是不要知识,我们如何在载体中隐含要传递的知识,通过多个载体的累积逐渐“随风潜入夜”,去对这个建模更广泛的概念,也可能是数学论、符号论,也可能是理解论。有的专家和我叫板,说你怎么知道“三生万物”?“三生万物”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不用数学证明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是公理,怎么公理法呢?中国人说了“货比三家”、“事不过三”、“约法三章”、“无事不登三宝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碗不过岗”。“三岁看老”有人说这是胡说,可是去年八月份伦敦心里研究所对一千个26岁的青年进行回访,他在这一千个青年三岁的时候用心理学的五个指标进行测评,到23年后再次测评,发现这五个测评结果和三岁时的测评结果百分之百的吻合。这是一个实证研究,而我们从生理学知道,三岁的孩子的大脑和成年人的大脑的重量是一样的。大家

再看,搞逻辑、搞判案的都是三段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所以空间上“三生万物”,时间上“三也生万物”,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三角形形成一个空间,三原色形成七色光,这都是“三生万物”。量子力学发现大量的三是宇宙的常数,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三周期现象,正态分布就是三。时间上,任何国家讲发展都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三,昨天、今天、明天也是三。所有的语法都讲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还是三,全世界的十字路口都是红绿黄三色灯,四个灯看不过来,两个灯不够用,全世界体育比赛就只有金牌、银牌、铜牌三个,没有第四个,冠军、亚军、季军没有第四个。三个就够了。中国的语言是全世界流传下来唯一既有符号又有内涵的,王选的最大功劳在于使中国的汉字印刷没有落后于信息市场,中国的创造就两个一个是王选,一个就是高铁,高铁整体是对的,没有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中国的汽车,细节做的很好,就是没有整体,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我上次在四川讲课,四川人喜欢吃辣,中国人用9个字把所有的辣的东西都概括了: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就这9个字辣的所有的程度全说了,翻译成外文怎么翻,不好翻译。河南漯河人受启发也有9个字:酒好喝、好喝酒、喝好酒。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怎么翻译,所以中国的语言文字太伟大了,所以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励志、奋斗、收获。励志的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晏殊的词。奋斗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最后收获是南宋大诗人豪放派代表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对余秋雨先生颇有微词,但是我看了他的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和别国文化的区别》写的太对了,就在于三足鼎立,在于三个道,第一个道是君子之道,第二个是中庸之道,第三个是礼仪之道。君子之道是一种人格的模式,中庸之道是思维模式,礼仪之道是行为模式。君子之道叫不做小人,中庸之道叫不走极端,,礼仪之道叫不忘往来,美国人就没有这些,美国人谁不服就打谁,萨达姆绞死了,卡扎菲搞死了,中国人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人讲和为贵,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不糊涂,舍得有舍才有得,危机有危才有机会,中国文化太深刻了。

再举一个例子:房间网络布线,三个以上工作过程,原来只做一个,这样不行,现在做这几个,学习情境一,单层单房间网络布线,学习情境二单层多房间网络

布线,学习情境三多层多房间网络布线,学习情境四多楼多房间网络布线。第一个最简单,第二个房间和房间,第三个层级和层级,第四个楼和楼之间知识在逐渐增加,这是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如:仓储服务,学习情境一露天仓库,学习情境二普通仓库,学习情境三特种仓库,三个以上,每个都有载体,同一个范畴仓库的种类,在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是从进货到送货,重复的不是内容,第一个讲模式,第二个讲储位,第三个讲软件系统,第四个讲费用,第五个讲安全。三个以上,同一个范畴,比较进行,重复的是步骤,不重复的是内容,不重复的是思维过程,方法论的训练。

再看一个例子:道路交通信号控制,学习情境一单点交叉口定时信号控制,学习情境二单点交叉口感应信号控制,学习情境三干线交通信号控制,学习情境四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第一个和第二个可以合并,三个以上同一个范畴,重复的是步骤,不重复的不是内容。每一个情境中都包括:交通调查、相位设计、参数求解、模拟运行、效果评价。重复的不是内容,大家能看出他的逻辑是什么?他是怎么进行逻辑思考的?怎么使人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呢?怎么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的职业成长的过程?大家如果知道这个逻辑关系对工作过程系统化就了解了。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就是:点、线、面。在北京就选择西单十字交叉路口,这个点,线就是长安街,面就是西城区。到咸阳也可以找到这样的点、线、面,太有普适性了,太系统了。

再给大家看一个:智能卡的技术是通过做智能卡的技能来实现的。我们看看这个老师怎么设计,校园卡、网吧卡 、公交卡、电子钱包。同一个范畴卡的种类,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卡操作讲得是卡的特性,硬件实施讲的是硬件的电路,软件编程讲的是编程时序,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第一个讲接触式存储卡技术,第二个讲的是接触式逻辑加密卡技术,第三个非接触式IC卡—RFID技术,第四个讲的是智能CPU卡技术。三个以上,同一个范畴,重复的是步骤,重复的不是内容。第一个,教师演示学生照着做,第二个,教师指导,学生学着做,第三个,教师引路,学生独立做,第四个师生探讨,学生创新的独立做。而我们的学生逐渐从基础层次、应用层次到创新层次。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把

人训练成工具吗?清华、北大、复旦照此办理诺贝尔奖出来了。这样的绝对敢到一流的大学讲,敢到国外讲。具体的工作过程是不变的,思维的方法的东西在变。这相当于人的思维的六个爻,不变的是具体的工作过程的要素,变的是思维过程的六个爻。我们从变的过程找不变,在变的过程中找万变,我们逐渐从现在的,掌握普适的去面对未来的,我们知道,从具体的一般的过程获取个性、新的经验,所以人的可持续发展绝对不是知识的总量,知识技能无以穷尽,他只是获得一种能力的手段,庄子说:“其生也有涯,其形也无涯”,寓有崖中获得无涯,人生苦短,书包把我们压得够苦了,孩子们到大学开始玩了。所以我们如何用最小的代价,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知识掌握,获取无限的能力,而能力的打基础,不是知识基础的多深,不是盖高墙,盖高墙是建筑学的概念,是物理学的概念,人非砖瓦,人非大楼,高墙的基础只要打多少层就能盖多少层,不会变,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和同一个无生命的高墙的基础是一样的呢,基础怎么能不变呢。我的提法是大树是由小树长成的,这是一种生物学的基础,一个大树从大拇指粗长到三四个人合抱都抱不住,他的根基是从横向和纵向发展这个树才能长高,才能长粗。所以基础既不是深基础、也不是宽基础,这都是物理学的概念,建筑学的概念。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一个老师,高教所所长张建老师,文章写的很好,他的我的观点归纳为根基础,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让学生会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就是社会能力,使学生在有饭碗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学会获得一个好饭碗,体面就业,有尊严的活着,一旦这个企业倒闭了,我还有本领去获得新饭碗,去创业,这就叫可持续发展。所以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最后,我再和大家分享一首我写的诗。《蝶恋花·辛卯中秋追问》姜大源(2011年9月12日),又见月轮穿雾霭,寂寞嫦娥,心语织天籁。忐忑飞歌问穹海,故园父老今康泰?烽火北非欧美债,人祸天灾,迷惘云时代?莫溺琼浆休懈怠,炎黄再酿新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kq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