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试题大全(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03 14: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公务员考试: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大全(含答案)
第一章 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B、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公务员、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2、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其核心是()。 A、有法可依,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有法必依,法律面前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公务员、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3、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目标是()。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B、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设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国家 D、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法制国家
4、目前,我这法治建设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A、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建全不能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B、很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守法、执法意识 C、法律不权威,甚至某些法律的权威性丧失 D、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5、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基础、灵魂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法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A、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战略地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本质特征的认识 B、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
C、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D、全面阐述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2、法治不仅体现为权力依法运行的一种国家形态,而且是一种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形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根据法治原则,实行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为法治原则的( )。 A、法治的普遍性原则 B、法治的价值原则
C、法治的权威性和目的性原则 D、法治的形式合理性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可以归结为( )的法律渊源。 A、以宪法为核心 B、以行政法为核心
1
C、以经济法为主要内容 D、以制定法为主
4、法律权威的牲包括( )。 A、法律的本源性 B、法律的普遍实施性 C、法律的崇高威望性 D、法律的至高无上性
5、我们是在一个法治基础薄弱的国家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现有的法律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 )。要改革法律制度关键是建立( )。 A、法律运行机制的独立性差 B、法律运行过程中的执行性差 C、独立的法律运行机制
D、强有力的法律执行机制
6、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我国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机制,又是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二者紧密联系是( )。
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将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B、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也会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C、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高度重视法治与德治建设,使二者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D、法治与德治既互相协调,又相互促进,在做法上,既可轮流突出,也可整体推进,德治与法治的任何一方面搞好了都可以保证或促进另一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三、 判断题
1、邓小平法制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法制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民主法治的科学总结,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新经验、新创造的总结和升华,是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导思想。()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健全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总是更带有根本性、全部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没有法制,社会主义民主就无法制度化,民主就只能是一种理想,或者演变为社会动乱。法制必须以民主为基础。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确认、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区别在于法律是否体现民主的精神和原则。法制离开了民主,法制就可能演变成为依法实施的专制或者以法律的名义而实施的人治。()
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和完整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是毛泽东、董必武、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以党治国”,党权高于一切。()
5、遏制腐败,立法是前提,监督是关键,必须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建立市高效、完备、公开、严密的权力法律体系。()
6、法治国家要求,法律在社会生活国家生活的一切重要领域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即法律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普遍的遵守和广泛的认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法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法治国家的显著特征。() 第二章 中国宪法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
2
A、“三个代表”思想 B、四项基本原则 C、宪法 D、邓小平理论
2、我国现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第()部宪法。 A、4 B、1 C、3 D、2
3、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实行()负责制。 A、委员会
B、政府全体会议
C、政府常务会议与行政首长
D、行政首长
4、在我国,行政立法权是指制定()的权力。 A、行政法规和部分规章 B、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C、行政法规和规章
D、部分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 A、公民 B、人民 C、劳动者 D、爱国者 二、多项选择题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主要表现是()。 A、宪法是立国之本与治国之策
B、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 C、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D、与宪法相抵触的一切法律、法规无效
2、全国人大用“宪法修正案”的方法对现行宪法进行过三次局部修改的具体时间是()。 A、1988、1998 B、1988、1993 C、1993、1990
D、1993、1999
3、法律规范冲突解决机制遵循的原则是()。
A、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B、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或后法优于先法
C、根据各种不同的法律规范冲突,分别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等各有关机关裁决
D、全部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4、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监督权包括()。 A、申诉权
B、批评、建议权 C、检举权 D、控告权 三、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4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实施的。() 2、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法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其他法根本不同,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最高法,是母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3、宪法修正案,是指不修改宪法的原来文本,在宪法文本之后按照个性的年代另起序号,以前法优于后法的原则,判断实际有效的宪法规定。到1999年全国人大对现行宪法进行了三次局部修改,共通过了18条宪法修正案。()
3
4、直接选举是指以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单位选举产生出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间接选举是指按一定原则将选民划分为选区,以选区为单位选举人民代表的选举方式。根据选举法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上,采取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5、地方人民政府的性质和地位是地方各级人大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大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报告工作,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双重负责制,既对同级人大及常委会负责,又要向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并受国务院统一领导。() 6、宪法考虑到地方的实际需要,规定一定级别以上的地方人大及人在大常委会有权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因此,我省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有:省人大及常委会,杭州、宁波、温州等较大的讪的人大及常委会。()
7、宪法第五条的内容是: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如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8、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9、我国宪法有关条款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章 中国行政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以行政机关是否具有自由裁量权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和( )。 A、抽象行政行为 B、内部行政行为 C、作为行政行为 D、羁束行政行为
2、行政处罚法规定,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处罚机关可以()。 A、自己执行 B、自己执行,但应当由上级机关批准
C、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3、行政复议法规定,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一般期限为()天。
A、15 B、10 C、30 D、60
4、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处于相对应的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称为()。 A、行政人 B、行政相对人 C、行政主体 D、行政客体
5、强制执行机关请人代替法定义务人发行义务,再由法定义务人负担费用的执行方法称为()。 A、代履行 B、代执行 C、直接强制 D、即时强制
6、治安处罚条例规定,警告、()元以下罚款,可由公安派出所裁决。 A、50 B、100 C、200 D、500
7、以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 A、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B、实体行政行为和程序行政行为 C、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
D、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8、行政处罚法对行政处罚的时效作出了明确规定,违法行为在()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1 B、2 C、3 D、4
9、行政机关应当在宣告行政处罚决定书后将其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4
A、5 B、7 C、10 D、15
10、公民陈某被公安机关错误拘留,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特向张律师咨询。下列有关行政诉讼的咨询意见中,不正确的是()。
A、行政诉讼中对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举证责任应由被告承担 B、对行政诉讼中涉及的所有问题,不得适用调解
C、行政诉讼中不得适用调解原则是行政诉讼在程序上区别于民事诉讼的一个显著标志 D、行政诉讼的法定撤消方式有自愿申请撤诉和视为撤诉两种
11、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行政诉讼。() A、不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案件
B、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或者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行政案件 C、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行政行为
D、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服行政机关的奖惩、任免等决定的行政案件 12、国家征收教育附加费的行为属于()。
A、行政许可 B、行政奖励 C、行政征收 D、行政处罚
13、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原告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个月提出,但法律规定的除外。
A、2 B、3 C、6 D、12
14、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机关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减少的收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半年度职工的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倍。 A、2 B、5 C、10 D、15
15、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个月内给予赔偿。
A、1 B、2 C、3 D、6
16、国家赔偿法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限不计算在内。 A、1 B、2 C、3 D、4
17、行政诉讼不同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证据种类有:() A、书证 B、物证 C、视听资料 D、现场笔录
18、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
A、调解 B、民族语言文字 C、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19、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可以参照的()规范性文件依据认为不一致的,可以由最高人民法院送国务院解释或裁决。
A、 地方规章之间 B、中央部委规章之间
C、地方规章之间与中央部委规章之间 D、地方性法规之间
20、经复议的行政案件,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可能成为被告的是()。
A、原行政机关是被告 B、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C、原行政机关与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 D、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是被告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属于诉讼参加人()。
A、原告和被告 B、第三人C、诉讼代理人 D、证人 E、鉴定人
2、行政处罚主要种类可分为()。
A、警告 B、罚款 C、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D、责令停产停业E、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F、行政拘留
3、就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而言,其效力表现为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
5
A、公定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4、在我国,行政职务产生的主要方式()。 A、选任 B、委任 C、调任 D、聘任 5、行政诉讼二审判决的情形有()。
A、维持原判 B、改判判决 C、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D、撤消判决 6、在行政强制中,直接强制可分为()。
A、代执行 B、执行罚 C、人身强制 D、行为强制E、财产强制
三、判断题 1、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已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
3、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废、改、立。()
4、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
5、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的优越地位。()
6、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7、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体之间能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这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相互约定,共同选择权利、义务完全相同。() 8、国家公务员主要特征之一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所以,国家公务员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工勤人员。() 9、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变更仅限于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 10、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的行政机关管辖。() 11、根据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所有抽象行政行为都不能申请复议。() 12、对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申请复议。() 13、税务机关强制吊销了不依法纳税者的营业执照,属行政机关之间的横向越权行为。()
14、国家赔偿法规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前三年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15、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判决、裁定停止执行。()
第四章 中国刑事法律制度
一、 单项选择题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含义是( )。 A、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B、刑罚应与犯罪个人情况(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C、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D、刑罚要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我国刑法在时间上,采取( )。 A、从旧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违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 )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不予追究。 A、5年 B、10年 C、3年 D、1年
6
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不满14周岁 5、醉酒的人犯罪()。
A、 从重处罚 B、应负刑事责任 C、不负刑事责任 D、减轻处罚
6、甲盗窃同宿舍李某的1000元钱后,受到良心谴责,把钱放回原处,甲的行为是()。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不负刑事责任 7、缓刑制度适用对象是( )。
A、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 B、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被判管制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8、甲(30岁)以买东西相引诱,使某女(15岁)多次与其发生性关系,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奸淫幼女罪 C、构成强奸罪
9、医疗事故罪的主体()。
A、只能是医生 B、只能是医生或药剂师 C、除医生、药剂师 之外,还包括护士、一些技术人员D、只能是医生、药剂师、护士 二、 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D、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中国()在我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都适用本法。 A、公民 B、国家工作人员 C、军人 D、因公出国的人
3、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来适用本法。这里的领域包括()。 A、领陆、领水、领空 B、我国的船舶、航空器 C、我国驻外使、领馆 D、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 4、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 A、犯罪的阶级性 B、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惩罚性
5、李某1980年10月1日出生,1994年10月2日去张家盗窃价值3000元的物品,李某()。 A、处于相对刑事现任年龄阶段 B、负刑事责任 C、不负刑事责任 D、减轻刑事责任 6、以下情况可适用假释的有()。 A、甲被捕拘役,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 B、乙被判有期徒刑,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
C、丙被判无期徒刑,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D、丁被判有期徒刑,执行中身患重病,需住院治疗 7、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体有()。
A、生产工人 B、科技人员 C、生产指挥人员 D、党政工作人员 8、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有( )。 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C、又聋又哑的人 D、盲人
9、下列行为中,构成强奸罪的有()。
A、某公司经理以提升为诱饵,与其发生性关系 B、以揭发隐私相要挟,与发生性关系 C、乘妇女熟睡时,与其发生性关系 D、深夜冒充妇女的丈夫,与其发生性关系 10、下列行为中,构成抢劫罪的有()。
A、 用药物麻醉,使人不知抗拒,当场抢走其财物
B、 以将要实施暴力相威胁,逼被害人2日内交出财物
7
C、 乙欠甲1000元钱不还,甲到乙家暴力抢回
D、盗窃时,被人发现,为抗拒逮捕而当场使用暴力
11、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处于控告或被控告地位并享有较大诉讼权利的诉讼参与人。包括( )。
A、被害人 B、自诉人 C、犯罪嫌疑人
D、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12、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 )。
A、拘传 B、取保候审 C、监视居住 D、拘役 E、逮捕 13、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即自诉案件包括()。
A、 告诉才自理的案件 B、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的刑事案件
B、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权利的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C、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 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14、人民法院应当为下列哪些被告人指定辩护人?()
A、有法定代理人但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未成年人 B、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聋哑人 C、不通晓我国语言文字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且没有委托辩护人 D、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三、 判断题
1、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其犯之罪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3、醉酒的人犯罪,可以减轻刑事责任。() 4、甲持刀追杀乙,后来,甲的刀被群众夺下,乙见状返身用木棍猛击甲,将甲打成重伤,乙的行为应属防卫过当。() 5
甲拦路劫持下夜班的女乙,欲强奸乙,乙掏出防身用的刀子,扎死了甲,乙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应减轻处罚。()
6、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可判处死缓。() 7、犯罪分子向所在单位的领导主动交代罪行的,也是自首。() 8、罪犯在服刑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
9、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放火罪的,不负刑事责任。()
10、我国刑法规定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制,即同时处罚犯罪的单位和该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 )
11、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2、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 13、偷税罪的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和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4、持捡到的存折去银行取款,构成诈骗罪。( )
15、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权利、负有一定义务的人,包括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8
16、在刑事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住处进行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其他见证人在场。( )
17、不服一审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0日,不服一审裁定的上诉期为5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之日起计算。( )
第二部份:《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练习题目参考答案(上册)1-4章章
第一章 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
一 、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D 3、AD 4、ABCD 5、AC 6、A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第二章 中国宪法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C 5、B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B.D . 3.A.B 4.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
第三章 中国行政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
1.D ,2.C 3.D 4.B 5.B 6.A. 7、A 8.B 9.B 10.B 11、D 12.C 13.B 14、B 15.B 16.B 17.D 18、A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F 3.ABCD 4.ABCD 5.ABC 6.C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简答题
1、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合法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1)行为主体合法; (2)行为权限合法; (3)所行为内容合法;
(4)抒为程序合法; (5)行为形式合法。
2、行政复议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复议主要解决的是行政争议;
(2)行政复议的审理和决定机关是行政机关;(3)行政复议必须由不服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法提出申请才能启动,非利害关人不能申请行政复议;(4)行政复议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又审查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又审查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
(5)行政复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必须保证整个复议活动合法、公开、公平、公正。
3.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原则;
(3)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原则;(4)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5)不适用调解原则;(6)有限司法变更原则;(7)解决行政争议的选择原则。
9
4.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依法定方式任用的,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任职的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和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它具有以下3个特征:(1)国家公务员是经法定方式和法定程序任用的人员;(2)国家公务员是在各级回期行政机关任职的人员,不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人;(3)国家公务员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执行画家公务的人员。国家公务员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工勤人员。
五、论述题
1.行政法律关系包括行政实体法律关系、行政程序法律关系、行政裁决法律关系、行政复议法律关系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它主要有以下特点:(1)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一方。行政主体是行政职能的承担者,这决定了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是指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的优越地位。
(3)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有关法律规范事先加以规定。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体之间不能相互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不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而必须依据法律规范取得权利并承担义务。(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职权)或义务(职责)经常具有重合性。这种重合性意味着其权利(职权)或义务(职责)的双重性。(5)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争议,大多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判机关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解决。
2.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受理下列行政案件:(1)不服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合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的案件,(2)不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案件。(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行政案件。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行政案件。 (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行政案件。 (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或最低生活费用的行政案件。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如果要求相对人负担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义务,即属行政机关违法要求相对人履行义务。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案件。所谓其他人身权、财产权,是指前七类中没有涉及到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9)单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六、案例
1.(1)市卫生局有管辖权。 (2)不合法。。因为市工商局超越了决定职权,该处罚决定属于越权行为。
(3)违背了“一事不再罚”原则。因为针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同行政机关不得依据同一法律根据予以重复处罚。 (4)有两处不合法:①不应适用简易程序: ②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2。(1)向A地海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2)A地海关所在地、吴某户籍所在地、吴某住所地B市、被限制人生自由地人民法院均有管辖权(3)助吴某有权要求国家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应当是A地海关。
第四章 中国刑事法律制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C 5.B 6.C 7.A 8.A 9. 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C 3.ABC 4.BCD 5.AC 6、BC 7.ABC 8.ABCD 9、BCD 10、AD 11、ABCD 12.ABCE 13.ABCD 14.AB 三、判断题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2)刑事违法性。犯罪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 (3)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2.答案要点: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起因条件。即存在着违反法律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不法侵害行为。(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必须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
(4)主观条件。防卫人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实施防卫行为。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3.答案要点: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拘私舞弊,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其构成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各种严重的渎职行为。
(3)犯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在主观方面,有的是故意,有的是故失。 ’ 4.答案要点:我国的刑事诉讼是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查证、核实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邢罚处罚,应当受到何种刑事处罚并依法作出处理的活动。
我国刑诉法有以下三方面基本任务:(1)保证难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 (2)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3)教育公用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5.答案要点:上诉不加刑原则是二审程序中的两大原则之一,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仅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时,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判重于原判决所判罚的审判原则。该原则是为了保障被告人充分行使上诉权,维护其合法权益而设置的,它只适用于只有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上诉的案件。如果是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或者在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同时,人民检察院或自诉人也提出抗诉、上诉的,则不受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限制。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窃体恩招为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之一。
(2)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
(3)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联系密切,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形式,一般而言,犯罪客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犯罪对象表现它的存在。
两者的区别在于:(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未必。 (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3)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损害,而任何犯罪都危害客体。 ‘
2.答案要点: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自己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换;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
侵占罪的构成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将自己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将他人的的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所谓代为保管,是指接受他人委托或根据事实上的管理而成立的对他人财物的持有、管理;所谓温筋物批僵指由财物所有入、待有人不慎而暂时失去占有;控制肋财物批所谓埋藏物,是指埋藏于地下的、所有人不明的财物。(3)(4)本罪的主体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非法占有的目的。
11
3;答案要点:刑事诉讼的代理是指优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入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入名义参加诉讼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刑事诉讼代理有以下特征:(1)被代理人只能是公诉案件的被害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2)诉讼代理人必须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诉讼活动;(3)诉讼代理人只能在代理权限内从事话动,诉讼代理人活动的依据是被代理人的授权行为,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以及代理权终止后进行的行为如没有得到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不承担该行为的法律后果;
(4)诉讼代理人进行代理活动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六、案例
1.答案要点:李某、王某的行为属于3巴罪预备阶段。因为李某、王某敲们的行为属于抢劫的准备阶段,并没有”着手”实施抢劫的犯罪构成要件中的行为,即没有采用暴力胁迫或其它方法,让店主立即交出财物,因此属于抢劫罪的预备阶段。
2.答案要点:陈某的行为己构成放火罪。在本案中(1)在客观
方面,陈某己实施了放火的行为。在主观方面,被告人明知点燃有人睡觉的房子会造成人亡财毁的严重后果,但出于报复动机,仍故意地实施放火行为。其行为符合放火罪的构成要件。(2)陈某实施放火行为后,由于害怕罪行败露,被追究责任,而主动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常某死亡的后果发生,这是符合邢法有关犯罪中止规定的。(3)陈某虽然在主观上想以放火为手段,杀伤特定的人,但其放火行为可能造成火灾危害公 共安全,因而以放火罪论处。
3、答案要点:(1)张某的贪污案应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根据邢诉法第18条规定:贪污贿赂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2)张某某的回避属于自行回避。根据刑诉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①是本案的当事人或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②本人或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②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④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回避可分为申请回避、自行回避、指令回避,本案中张某某发现自己具有法定应当回避的情况,自己主张回避,属于自行回避。 (3)审判长宋某的回避应当由本院院长决定。根据刑诉法第30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据此,宋某的回避由本院院长决定。
《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部分
一、判断题
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 2.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法治是我们的目标\。 ╳ 3.我们的民主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 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 7.民主法制代替个人专断行政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界碑。 √ 8.人民政协是国家立法组织。 ╳ 9.邓小平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的战略。 √ 10.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1.立法工作要坚持把调整政治活动的法律作为立法的重点。 ╳ 12.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决定于经济体制改革。 ╳ 13.遏制腐败,监督是关键。 √
12
14.坚持依法治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 15.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伴随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 16.社会主义法治的最基本价值原则是发展。 17.法律是具有内在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体。 18.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发展生产力。
╳ ╳ ╳ ╳
19.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 20.我国有权制定法律的是中共中央。 ╳ 21.配套法律是指有一个法律颁布以后,还需要一个或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的颁布,才能具体实施。 √ 22.实施细则是指一个法律颁布以后,为了便于实施和具体操作,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此作出详细规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23.我国数量最大的法律渊源是法律。 24.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立法权统一。 25.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就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 26.党的政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矛盾的调节器。 27.法治的特征植根于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 28.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权利监督与制约。 29.程序公正是指法院正确地依据法律规定的具体次序、方式和手续来处理案件。 30.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 31.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也要求市场国际化。 3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精髓。 33.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的统一。 34.精神文明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 35.精神文明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 36.社会主义法制的唯一要求是:违法必究。 二、选择题
1.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是 A.民主法制 B.无产阶级专政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民主政治,健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与前途。 A.政策 B.习惯 C.法制 D.伦理
3.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出发点是确认和保障 A.中国共产党领导 B.公民义务履行 C.人民的民主权利 D.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的核心是 A.制定法律 B.公正审判 C.强化仲裁的作用 D.严格依法办事
5.加强法制重点是进行 A.制裁 B.挽救 C.教育 D.改造
6.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以()为突破口。 A.精简机构 B.高薪养廉 C.强化监督 D.重视服务
7.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来形成和维持的。 A.法制 B.法治 C.民主 D.道德
8.只有在()条件下,才产生了对法治的社会需求。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9.在法治国家中,法律要实现其社会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独立合理的()。 A.主体设计 B.运行机制 C.社会保障 D.宏观调控 10.军事法规的制定机关是()。
13
√ ╳ ╳ √ ╳ √ ╳ √ √ √ ╳ √ √ √ ╳ A C C) D) C) A B C B C
( ( ( 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中央军委 D.国防部
11.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必须首先树立()权威。 A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部门规章 12.法治的功能在于()。 D A.强化统治基础 B.发展国民经济 C.建设精神文明 D.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的
13.我国国家的权力属于()。 B A.公民 B.人民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
14.市场的法律原型是()。 B A.物权凭证 B.契约 C.侵权 D.亲权
15.市场经济的命脉是()。 A.政治统一 B.市场统一 C.社会保障完善 D.竞争
16.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 A.中国共产党 B.政治协商会议 C.全国人大 D.人民 17.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法制 B.社会主义民主 C.人民民主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18.党的政策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守法上 B.执法上 C.立法上 D.法律监督上
19.社会主义制度是()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 A.经济 B.政治 C.法律 D.文化
20.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有() A.高度的民主 B.完备的法制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不断增长的经济的
2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2.法律队伍建设要求法律工作者有较高的()。 A.经济素质 B.道德素质 C.政治素质 D.法律业务素质
23.按照国家权力运作形态,国家可以分为()。 A.人治国家 B.法治国家 C.民主国家 D.独裁国家
24.自治法规分为()。 A.法律 B.行政规章 C.自治条例 D.单行条例 25.司法公正包括()。 A.实体公正 B.程序公正 C.证据公正 D.立法公正 26.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 A.公民委员会 B.居民委员会 C.乡民委员会 D.村民委员会 27.法律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体现在()。 A.利益保障 B.秩序保障 C.义务保障 D.社会保障
28.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培育()公民为目标。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29.我国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分为()。 A.资产阶级道德 B.地主阶级道德 C.社会主义道德 D.共产主义道德
30.我国要发展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A.现代化 B.世界 C.未来 D.传统
31.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区别在于:()。 A.制定的机关和程序 B.实施的方式和手段 C.表现形式与基本要求 D.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对人的效力的
14
D A B C ABCD ABC ABCD CD AB CD AB BD AB ABCD CD ABC ABCD 32.法律是()党的政策。 ABC A.定型化 B.规范化 C.条文化 D.教条化 33.党的政策可以分为:()。 ABD A.总政策 B.基本政策 C.分政策 D.具体政策 34.党的领导包括:()。 ABC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经济领导
3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处理上坚持()方针。 ABCD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36.法律权威的特征包括:()。 ABCD A.法律的至高无上性 B.普遍实施性 C.本源性 D.崇高威望性
37.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考虑的因素有:() ABCD A.层次分明 B.体系完整 C.结构合理 D.规范协调
《中国刑事法律制度》部分
一、判断题
1.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和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抢劫等严重破坏社
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 2.没收财产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分期缴纳。 ╳ 3.判处死缓的,在二年的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且有立功表现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 4.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至二天,参加劳动的,应当酌量发给报酬。 √ 5.对于犯罪分子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 6.死缓是我国刑罚中主刑的一种。 ╳ 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如果未犯新罪,考验期满,视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 8.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 9.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比照共同犯罪论处。 ╳ 10.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 ╳ 11.首要分子肯定是主犯,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12.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 √ 13.犯罪的追溯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 14.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对自首的犯罪分子,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 15.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 16.假释考验期内没有犯罪,就认为原判刑罚已执行完毕。 √ 17.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刑法的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的 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补充的规定。 ╳ 18.我国现行刑法是在1997年修订的。 √ 19.减轻处罚是由司法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 20.犯罪后自首又有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 21.刑法是有关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法律。 ╳ 22.只有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适用我国刑法。 ╳ 23.刑法的属人管辖是指外国人在外国对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犯罪,中国刑法有权管辖。 √ 24.刑法的保护管辖是指中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适用中国刑法。 ╳ 25.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原则。 ╳ 26.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兼从轻原则。 ╳ 27.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原则。 ╳
15
28.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29.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30.犯罪的客体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
31.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方法、时间、地点是所有犯罪必备的构成要件。╳ 32.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是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33.犯罪的直接客体是一切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4.犯罪主体只包括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不包括单位。╳ 35.犯罪的对象在犯罪中必然会受到损害。╳ 36.犯罪对象决定着犯罪的性质。╳
37.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8.单位可以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
39.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共同点为都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 40.正当防卫在限度上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41.紧急避险在限度上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42.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43.刑事责任能力中控制能力是基础,辨认能力是关键。√ 44.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年满18周岁。╳
45.故意分为疏忽大意的故意和过于自信的故意。╳ 46.犯罪的着手前和着手后都可能发生未遂。╳
47.犯罪的预备只能发生在着手以后。╳
48.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49.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50.共同犯罪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
51.刑法的三个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原则。╳ 52.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53.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54.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特定资格地位和状态,刑法中对自然人和单位都有特殊身份规定。╳
55.正当防卫过当的,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56.紧急避险过当的,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57.犯罪的停止形态,既存在于直接故意也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中。╳ 58.犯罪的停止形态既存在于故意也存在于过失犯罪之中。╳ 59.对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60.对胁从犯应当比照从犯减轻或免除处罚。╳
6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和死刑。╳ 62.附加刑包括罚款、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63.管制判决前先期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64.拘役判决前先期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65.管制是剥夺犯罪分子短期自由,就近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66.管制的刑期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1年。╳ 67.拘役的刑期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3年。╳ 68.附加刑只能独立适用。╳
69.在我国刑罚是由政法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判处。╳ 70.刑罚的适用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16
71.刑罚的适用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72.刑法的适用机关只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73.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缓期执行的2年期间,如果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74.剥夺政治权利期间,不享有担任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职务的权利。√
75.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可以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76.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从假释之日起计算,有期徒刑执行期间,享有部分政治权利。╳
77.一般缓刑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78.假释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79.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 80.无期徒刑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20年。╳
81.一般累犯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3年内再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8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但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 83.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84.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85.胁从犯是被胁迫和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
86.对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期间,应当同工同酬。╳
87.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期间,未发生撤销缓刑的法定事由,缓刑期满,刑罚视为执行完毕。╳ 88.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有漏罪的,采用先减后并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89.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采用先并后减原则进行数罪并罚。╳ 90.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由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负责考察。╳
91.在受贿罪的客观要件中,索取或收受贿赂都必须为他人谋利益。√ 92.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和纪检监察部门。╳
93.在我国,经济犯罪中提起公诉的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94.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批准或决定逮捕。╳
95.贪污贿赂犯罪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由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 96.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为犯罪嫌疑人辩护。╳ 97.传唤和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98.取保候审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 99.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
100.我国法院的组织体系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101.对一审判决不服,被告人和检察机关都可依法提起上诉。╳
102.对一审判决不服,只有被告人提起上诉的,二审法院可以加重原判的刑罚。╳ 二、选择题
1.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A)。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 2.我国刑法对效力范围的规定以(A)为基础。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3.犯罪未得逞是指(ACD)。
A.未完成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B.未发生任何结果 C.未发生行为追求的结果 D.未达到犯罪目的的 4.管制适用于那些(BD)犯罪分子。
A.罪行不必关押 B.罪行较轻不需要关押 C.罪行不重,需要惩办D.罪行较轻,但需要判处刑罚
17
5.我国刑法规定的时效是指(B)。
A.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期限 B.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的 C.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期限 D.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期限的
6.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溯时效的计算从(B)计算。
A.犯罪行为停止之日 B.犯罪终了之日 C.犯罪完成之日 D.危害结果产生之日 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同时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B)。 A.免于执行 B.仍须执行 C.暂缓执行 D.可以执行
8.依照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B)。
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 C. 刑法分则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必然负刑事责任 9.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经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B)。 A.20年 B.10年 C.15年 D.15年以上20年以下 10.对预备犯比照既遂犯(B)。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11.拘役的期限为(C)。
A.6个月以上1年以下 B.3个月以上2年以下 C.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D.3个月以上1年以下 12.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中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B)。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不构成犯罪 C.是犯罪不判处刑罚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刑罚策略的 13.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是(B)。 A.犯罪工具 B.危害行为 C.危害结果 D.犯罪手段
14.刑法规定,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对教唆犯(B)。
A.不以犯罪论 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15.我国现行刑法是(D)。
A.79年刑法 B.79年刑法以及以后制定的单行刑法的
C.79年刑法以及以后的附属刑事法规 D.97年修订后的刑法的 16.犯罪分子被法院判处剥夺政治权利3年,执行机关是(B)。 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劳改机关
17.下列罪犯,依法应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是(C)。 A.故意犯罪的罪犯 B.故意犯罪的主犯的
C.危害国家安全及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罪犯 D.严重的经济犯罪的罪犯的 18.教唆不满(C)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19.数罪并罚中的\限制加重\是指(D)。
A.重刑吸收轻刑 B.将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刑罚合并执行的
C.以数罪中最重的刑罚为基础,再加重一定的刑罚作为执行的刑罚的 D.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在总和刑以下处罚 20.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B)。
A.原判刑期以上,3年以下不得少于1个月 B.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 C.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 D.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6个月 21.不属于犯罪客体种类的是(C)。
A.直接客体 B.同类客体 C.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22.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不适用死刑(CD)。
A.审判时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人 B.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C.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D.羁押期间怀孕而审判时自然流产的妇女的
18
23.刑法上的减刑指(C)。
A.减轻处罚 B.对原判刑罚改判 C.减轻原判刑罚 D.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24.(C)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A.聋人 B.哑巴 C.盲人 D.14-18岁的人的 25.我国刑法在时间效力上,采用的是(D)。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6.犯罪行为最本质特征是(ABC)。
A.刑事违法性 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 27.犯罪客体体现的是一种(D)。 A.物质关系 B.思想关系 C.人际关系 D.社会关系 28.一切犯罪构成在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是(A)。
A.危害行为 B.危害结果 C.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 D.犯罪的因果关系的 29.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B)。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20周岁
30.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侵害中国国家或者中国公民利益,仍然可以依照中国法律追究,但在外国已受过刑罚处罚的(A)。 A.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B.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1.不是犯罪构成要件的是(A)。 A.犯罪对象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方面 32.犯罪的罪过包括(A)。 A.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B.犯罪动机 C.犯罪目的 D.犯罪意识 33.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是(A)。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34.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A)。
A.不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 16周岁C.已满18周岁 D.已满20周岁 35.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A)。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可以负刑事责任 C.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D.由直接责任人负刑事责任 36.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放任结果发生是(B)。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的 37.犯罪集团必须在(B)以上。 A.10人 B.3人 C.15人 D.20人
38.犯罪的未遂可能发生在(B)。
A.犯罪着手以前 B.犯罪着手以后 C.犯罪预备阶段 D.犯罪中止以后
39.下列人员不适用死刑(A)。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的 C.审判时不满18周岁和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犯罪时怀孕的妇女的 40.拘役的期限是(A)。
A. 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B.15日以上6个月以下 B. C.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 D.6个月以上1年以下 41.管制的期限是(A)。
A.3个月以上2年以下 B.3个月以上1年以下 C.6个月以上2年以下 D.1个月以上1年以下 42.有期徒刑的期限是(A)。
A.6个月以上15年以下 B.6个月以上20年以下 C.1年以上15年以下 D.1年以上20年以下
19
43.犯罪的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包括(ABC)。
A.罪过 B.犯罪动机 C.犯罪目的 D.犯罪意识和犯罪意志
44.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在缓期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2年期满后减为(A)。 A.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B.15年以上18年以下有期徒刑 C.13年以上18年以下有期徒刑 D.13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45.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A)。
A.1年以上5年以下 B.3年以上10年以下 C.1年以上15年以下 D.6个月以上5年以下 46.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A)。
A.3年以上10年以下 B.1年以上5年以下 C.3年以上15年以下 D.1年以上3年以下 47.驱逐出境适用于(A)。
A.外国人 B.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
C.有中国籍的但在外国有居住权的中国人 D.与外国人有婚姻关系的中国人的 48.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包括(A)。
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的 C.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 D.已满10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的 49.对未遂犯,比照既遂犯(A)。 A.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50.犯罪的已完成形态包括(A)。 A.犯罪既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51.共同犯罪不包括(A)共同实施的犯罪。
A.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一个无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B.两个以上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的 C.两个以上单位 D.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的 52.对从犯的处罚是(A)。
A.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C.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53.对胁从犯的处罚是根据犯罪情节(A)。
A.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54.管制数罪并罚最高不能超过(A)。 A.3年 B.2年 C.1年 D.5年 55.拘役数罪并罚不能超过(A)。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56.有期徒刑数罪并罚不能超过(A)。 A.20年 B.15年 C.18年 D.16年
57.死缓执行的期间应当从(A)起计算。
A.判决确定之日 B.判决执行之日 C.判决决定之日 D.判决核准之日
58.一般累犯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B)内再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A.3年 B.5年 C.2年 D.8年
59.对自首的犯罪分子(B)。
A.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60.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B)。
A.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20
89.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关系,且两者之间规定不一致的,适用:(B) A.一般法 B.特别法 C.宪法 D.领导指示
90.如果同属于特别法或者一般法,但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应适用:(B) A.旧法 B.新法 C.宪法 D.领导指示
91.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遵循公开原则,但涉及(ABC)案件除外 A.国家机密 B.个人隐私 C.未成年人 D.老人和妇女 92.有权决定是否逮捕的国家机关是:(AB)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纪检部门
93.在我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体现在(ABC)方面 A.法律保障 B.物质保障 C.组织保障 D.政治保障 94.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ABCD)
A.人身权 B.人格权 C.住宅安全权 D.通信自由和通讯秘密 95.下列哪些为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财产范围:(ACD) A.劳动收入 B.意外所得 C.自己种植的林木、果树 D.继承的财产的 96.社会救济是针对哪些人的:(ABC) A.无人供养又丧失劳动能力者 B.因自然灾害而蒙受灾难者 C.因意外事故而蒙受灾难者 D.疾病患者 97.根据宪法,监督权包括:(ABC) A.批评权 B.建议权 C.检举权 D.请求权 98.1988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AB)
A.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9.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ABCD)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6
超过5年
C.起诉期限从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计算,但应延长至5年
D.如果已过3个月的诉讼时效,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因为诉讼时效已过,将引起诉权丧失的后果的 13.下列关于行政诉讼中的调解问题的表述中哪个是正确的:(B)
A.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人民法院不得以调解的方式审理行政案件的 B.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人民法院不得以调解的方式结案的 C.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对诉讼中任何问题均不得进行调解
D.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是指对涉及民事争议同样不可调解
14.关于被告在行政诉讼中改变所作具体行政行为问题,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B) A.被告行政机关在诉讼期间不得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的
B.被告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可以改变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其改变要取得原告的同意的 C.被告在一审期间可以改变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在二审期间不得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D.被告在诉讼中改变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已满足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不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诉讼的
15.行政法律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方主体是(C) A.行政机关 B.行政相对方 C.行政主体 D.授权组织
16.下列各项中的何项不属于行政权相对于其他国家权而所具有的特点(B) A.主动性 B.优益性 C.广泛性 D.自由裁量性 17.行政职务关系(公务员法律关系)属于(B)
A.内部行政法律关系 B.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C.劳动法律关系 D.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18.行政行为的不可变更力是指行政行为具有(B)
A.公定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19.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立法与其他抽象行政行为划分标准的是(C)
A.以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依据、内容和目的为标准 B.以抽象行政行为的权力来源为标准的 C.以抽象行政行为的规范程度和效力等级为标准 D.以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主体为标准的 20.行政复议机关在下列哪种情形下应当撤销或变更具体行政行为(D) A. 具体行政行为程序不足 B.具体行政行为不当
B. C.具体行政行为不公正、不合理 D.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
21.根据《行政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的规定,其基本精神是要把大多数案件交由(D) A.最高人民法院管辖 B.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C.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D.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22.行政诉讼中由被告负举证责任,这一规定的理论基础是行政机关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B) A.先裁决,后取证 B.先取证,后裁决 C.边裁决,边取证
D.裁决与取证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才有程序的价值的 23.下列何种行为被认为从来就不具有法律效力(B)
A.被废止的行政行为 B.无效的行政行为 C.被撤销的行政行为 D.被解除的行政行为的 24.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发布的法律规范文件属于(A) A.行政法规 B.法律 C.部门规章 D.其他规范性文件
25.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的是(D)
A.国务院秘书长 B.审计长 C.各部部长 D.各直属机构的正职行政首长的 2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派出机关的是(D) A.行政公署 B.街道办事处 C.区公所 D.居民委员会 27.行政法的核心是规范(C)
A.行政机关 B.行政相对方 C.行政权 D.行政行为 28.行政程序就是(D)
26
A.司法机关审查行政行为时所遵循的程序的
B.行政相对方在配合行政行为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 C.立法机关在制定行政法律文件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的 D.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所遵循的程序的 29.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行政机关的违法行政,由行政机关自身承担行政责任的 B.公务员的违法行政,由其所属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责任的 C.被授权组织的违法行政,由该组织承担行政责任的 D.被委托组织的违法行政,由该组织承担行政责任的 30.行政复议的当事人不包括下列各项中的(D) A.申请人 B.被申请人 C.复议机关 D.第三人
31.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诉讼,而此处所谓\民\的正确理解是(D)
A.公民 B.农民 C.老百姓 D.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32.对于具有共同原告资格的人,法院在通知其参加诉讼后,其仍不愿参加诉讼,法院(B) A.强行追加为共同原告 B.不能强行追加为共同原告
C.可以强行追加为共同原告 D.视情况不同而决定是否强行追加为共同原告 33.决定行政职权具有不可抛弃性的因素是(B)
A.行政主体享有自由裁量权 B.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的双重性的 C.行政权的单方性与强制性 D.行政权的优益性的 34.下列何项不是行政处分(A) A.降职 B.降级 C.警告 D.撤职
35.下列何项属于行政行为效力自终止之日起向后失去法律效力,但不溯及行政行为已发生过的效力作用(C) A.行政行为的无效 B.行政行为的撤销 C.行政行为的废止 D.行政行为的解除的 36.行政立法的主体是(C)
A.国家机关 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行政机关 D.中央国家机关 37.下列各项中不是行政法律行为的是(D)
A.行政立法 B.行政命令 C.行政裁决 D.行政指导
38.下列各项中属于抽象行政行为程序的是(C)
A.行政机关为制定规章而进行的调查、论证过程 B.行政机关处分其公务员的程序的 C.行政机关发布关于加强本年度工商企业年检工作的若干规定的程序
D.行政机关检查税收物价违法情况的行为程序的
39.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B) A.一人 B.二人 C.三人 D.无限制
40.公务员承担行政追偿责任的法定情形为(D)
A.公务员无过错 B.公务员有过错C.公务员有故意违法 D.公务员有故意违法或重大过失 41.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二年时效,自下列何项之日起计算(D) A.行使职权行为做出之日 B.行使职权行为生效之日
C.行使职权行为侵害他人权益之日 D.行使职权行为被依法确定为违法之日 42.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不可能是(C)
A.人民政府 B.公安派出所 C.公务员 D.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43.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收集证据。此处所谓自行应当理解为(D) A.未经被申请人机关负责人同意 B.未经申请人同意 C.未经复议机关同意 D.未经法律授权 44.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事项有(A)
27
A.行政处分 B.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的调解的
C.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做出的岗位轮换的决定 D.行政机关做出的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决定的 45.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D)
A.行政复议申请人对规章不明的,也可以在申请复议时一并提出对该规章的审查申请的
B.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不服或认为违法的,也可以单独对该规定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
C.所有经过了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人对此复议决定不服的,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 D.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的 46.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下列做法正确的是(B)
A.除《复议法》规定以外,其他法律规定申请复议期限为5天的,应以5天为准 B.除《复议法》规定以外,其他法律规定申请复议期限为90天的,应以90天为准 C.复议申请期限全部以60天为准
D.《复议法》与其他法律对申请复议期限规定不一致的,以其他法律的规定为准的 47.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C)
A.海关行政复议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 B.公安行政复议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 C.计生行政复议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 D.税务行政复议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 48.做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自己复议的情形是(B) A.国务院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复议的
B.国务院各部、委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复议的
C.行政最终裁决行为引起的行政复议 D.专业性较强的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复议的
49.《行政诉讼法》规定,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此处所谓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不包括(C)
A.被行政机关处罚停产停业整顿 B.企业的破产 C.企业的兼并 D.企业的撤销的 50.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主体,该行政主体不是(A)
A.人民法院 B.人民政府 C.法律法规授权的事业单位 D.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的 51.所谓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有(D)
A.人民政府 B.人民政府职能部门 C.中国共产党的机构 D.卫生防疫站
52.经复议维持了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应当是(B) A.复议机关 B.做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
A. 复议机关和做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D.复议机关和原具体行政行为机关的共同上级机关的 53.下列有关我国公务员概念的正确表述是指(B) A. 行使行政权、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的
B.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权、执行国家公务的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的 C.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
D.在各个国家机关中行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的 54.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被总称为(B)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行政规章 55.下列行政法渊源中效力层级最高的是(A)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部门规章 D.地方规章
56.下列各项中有关行政法中的行政的正确认识是(A)
A.行政法领域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 B.我国行政法领域的行政仅指\动态\行政即行政活动 C.美国行政学家古德诺认为行政是指除立法、司法以外的一切国家职能的 D.只有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才是行政法领域的行政的 57.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A)
28
A.行政法律关系 B.社会关系 C.行政法律规范 D.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
5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是(D)
A.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B.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C.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D.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 《中国宪法制度》部分 一、判断题
1.公民和人民都是法律概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
3.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从性质上属于司法行政机关。╳ 4.在我国,成立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不必履行登记手续。╳ 5.在我国,人民检察院实行的领导体制是双重从属原则。╳ 6.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关系。╳ 7.在我国,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是人民法院。╳
8.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9.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 10.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11.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大。╳ 12.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低的一级国家政权机构。╳ 13.在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中,中央军委不受连选连任的限制。╳ 14.全国人大的常设性委员会是独立行使职权的国家机关。╳ 15.精神病患者不享有选举权。√
16.全国性的法律亦适用于特别行政区。√
17.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都是自治机关。╳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议会,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19.《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一部宪法性文件。√ 20.人大代表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不受法律追究。╳
21.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侵入、搜查、查封公民的住宅。╳ 22.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23.劳动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24.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25.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26.居民委员会主任是由政府指派的。╳
27.在中国,宪法一词只是到了近代才出现。√ 28.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
29.在我国,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30.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31.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都是针对年老、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的。╳ 32.在我国,任何公民都享有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 33.宗教信仰自由属于精神自由的范畴。╳
34.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序言。╳
35.各国宪法一般对政治性结社都有严格的限制。√
36.公民通过言论自由表达的内容受法律的保护,不受非法干预,所以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是绝对的。╳37.公民的范畴大于人民。╳
38.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监督关系。╳ 39.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
29
40.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
41.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宪法的权力。√
42.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43.中央军委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相同,但不受连选连任的限制。√ 44.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4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人大、人民政府和行使司法权的机关。╳ 46.以美国为例,在联邦制国家中,联邦有联邦宪法,各州又有自己的宪法。√ 47.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采取的是一院制。╳
48.联邦制国家中的最高立法机关通常采用两院制。√ 49.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50.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
51.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是四项基本原则。╳
52.私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 53.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54.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公民个人所有。╳
55.宪法的修改应由到会人大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56.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改变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57.居民委员会是我国的最低一级国家政权机关的派出机关。╳
58.我国是个人元首制,国家主席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59.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派出机关,区公所就是自治区设立的派出机构。╳
60.在国务院的任职人员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是总理和副总理。╳ 61.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2.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选举,如果遇到不能选举的非常情况,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1/2以上多数通过,可以推迟选举。╳
63.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有权解释宪法。╳
64.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是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65.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所以特别行政区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66.特别行政区法院有终审权。√
67.代表候选人的名单应该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
68.在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 69.选举法规定,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70.国家机构与社会团体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组织功能方面的差异。╳ 71.我国国家机构遵循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72.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权性国家机关。╳ 73.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74.在我国,人大代表都是专职的。╳
75.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之间的关系是领导、监督关系。╳ 76.总理负责制实际上就是总理对其主管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
77.现行宪法规定的,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的专门机关是监察机关。╳
78.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79.在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中,实行个人负责制的是国务院。╳
80.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关的职责是领导、督促、检查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30
81.根据法律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必须是具有政治权利,年满25周岁的中国公民。╳
82.我国实行的审级制度是四级两审终审制。╳ 83.中央军委实行集体负责制。╳
84.言论自由在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
85.宗教、慈善、文化艺术等团体属于非政治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 86.批评权和建议权的区别是前者针对的是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缺点和错误,后者针对的是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
87.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现行宪法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3次修改。√
88.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者非经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89.对人大代表的逮捕程序和普通公民适用的程序相同。╳ 9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27条宪法修正案。╳
91.人格权主要是指姓名、名誉、肖像和人身等权利。√
92.根据宪法,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93.华侨是居住在外国的中国公民,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94.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基本上都是共和政体。√
95.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96.在民族自治地方,对于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不予执行。╳
97.地方各级人大由代表组成,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
二、选择题
1.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CD)
A.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爱国统一战线 D.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2.一国宪法一般规定下列内容:(ABCD)
A.国家的性质 B.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 C.国家的基本国策 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
3.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C)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C)以上多数通过。 A.1/4;2/3 B.1/3;2/3 C.1/5;2/3 D.1/4;1/2 4.在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ABCD)
A.具有中国国籍 B.年满18周岁 C.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D.没有被判处刑罚处罚、没有被羁押、接受侦查、起诉、审判等 5.在我国,选区可以按照(ABCD)标准划分: A.居住状况 B.生产单位 C.事业单位 D.工作单位 6.在直接选举的地方,(A):
A.全体选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 B.全体选民的2/3投票选举有效 C.全体选民投票选举有效 D.全体选民的3/5投票选举有效
7.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其选举工作由(C)主持: A.该级人大常委会 B.选举委员会 C.该级人大主席团 D.该级政法委 8.我国法律规定属于政治自由的是:(ABCD)
A.言论自由 B.出版自由 C.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D.结社自由 9.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B)
31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10.在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代表候选人需要获得(C)方为当选 A.全体选民过半数的选票 B.全体选民的2/3选票
C.参加投票的选民的过半数的选票 D.参加投票的选民的2/3选票 11.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ABC)
A.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B.凡是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的法律、法规一律无效的 B. 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的 D.宪法的原则性和无具体适用性的
12.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A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13.在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选民(A)人以上就可以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 A.10 B.20 C.30 D.40
14.现行宪法规定,我国行使宪法监督职权的是:(A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1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ABC) 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 D.民族乡
16.罢免直接选举所产生的人大代表,须经过(A)通过。 A.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 B.本级人大常委会
C.上一级人大常委会 D.原选区参加选举的过半数的选民的 17.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B)
A.监察机关 B.法律监督机关 C.法律检察机关 D.纪律检察机关
18.按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的是:(AD) A.解释宪法和法律 B.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的
C.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D.监督宪法的实施的 19.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表现在:(ABC) A.内容上 B.制定和修改程序上 C.法律效力上 D.形式上
20.我国从(B)年开始采用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的 A.1986年 B.1988年 C.1993年 D.1995年
21.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现行宪法进行了(C)次修改: A.1 B.2 C.3 D.4
22.政协的主要职能是:(BC)
A.立法 B.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D.执法
2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
A.人民民主专政 B.社会主义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多党合作制 24.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依据是:(B)
A.宪法序言 B.宪法第31条 C.中英联合声明 D.香港基本法 25.有权批准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国家机关是:(A)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家主席 26.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是:(ABCD) A.历史 B.地理 C.政治 D.民族
27.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是:(B)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政府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28.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包括:(ABCD) 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 D.终审权
32
29.我国的国家性质是:(A)
A.社会主义 B.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制 D.共和制 30.下列机构中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AB)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政协 D.国务院 31.宪政的基本精神是:(ABCD) A.建立有限政府 B.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的
C.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D.宪法能够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的 32.根据宪法的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ABC) A.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B.国家主席、副主席 C.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D.中央军委主席 33.宪法的根本法地位表现在:(ABCD) A.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的
B.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的 C.宪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与其他法律不同 D.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其他法律不同的
34.根据选举法,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D)产生 A.上级任命 B.下级委派 C.直接选举 D.间接选举
35.国家的最高监督权由(C)行使
A.最高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 36.任何公民非经(AB)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A.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 B.人民法院决定 C.纪检机关决定 D.国家安全机关批准 37.下列权利当中,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有:(BD) A.平等权 B.劳动权 C.休息权 D.受教育权
38.公民在何种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ABC) A.年老 B.疾病 C.丧失劳动能力 D.其他 39.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A)选举和罢免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家主席 D.国务院 40.如果行政法规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ABCD)可以启动审查程序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的
41. 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可以向(B)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的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家主席
42.(B)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家主席
43.(D)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 D.国务院 44.某省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D)有权撤销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该地方人大 D.该地方人大常委会 45.下列哪些主体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ABCD) A.国务院各部、委 B.中国人民银行 C.审计署 D.国务院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46.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D)日内报国务院备案
A.10 B.15 C.20 D.30
47.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职权是:(ABCD)
A.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B.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权 C.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D.监督权
33
48.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有:(ABC)
A.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 B.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 C.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D.经济技术开发区 49.乡镇人大每届任期为:(A) A.3年 B.5年 C.4年 D.2年
50.我国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A)
A.中央军事委员会 B.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C.国防部 D.国家主席 51.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戒严的国家机关是:(C) A.全国人大 B.中央军委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52.有权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的国家机关是:(C)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国家主席 5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由(ABD)组成
A.委员长 B.副委员长 C.委员 D.秘书长
54.下面关于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BCD)
A.它们是独立行使职权的国家机关 B.它们受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的
C.它们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内部常设性的辅助工作机关 D.它们的任期与全国人大相同 55.全国人大的工作方式是开会,每年一次,于第一季度举行,由(D)召集 A.执政党 B.国家主席 C.人大主席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56.选举法规定,补选人大代表的程序和方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C)规定 A.人民政府 B.人大 C.人大常委会 D.全体代表
57.我国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受(AC)监督 A.选民 B.党组织 C.原选举单位 D.人民
58.选民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C)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59.当选为国家主席的基本条件是:(ABC) A.中国公民 B.享有政治权利 C.年满45周岁 D.在中国连续居住满20年 60.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指导思想是:(D) A.一国两制 B.中英联合声明 C.四项基本原则 D.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61.我国的行政单位有以下类型:(ABC)
A.一般行政单位 B.民族自治地方 C.特别行政区 D.经济特区 62.爱国统一战线是:(B)
A.阶级联盟 B.政治联盟 C.经济联盟 D.民族联盟
6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与地方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是:(B) A.领导关系 B.指导关系 C.监督关系 D.从属关系 64.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是:(C)
A.四项基本原则 B.三个代表 C.邓小平理论 D.一国两制 65.我国现行宪法是(D)年颁行的的
A.1954年 B.1978年 C.1975年 D.1982年
66.下列关于《共同纲领》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B)
A.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C.由全国人大制定 D.由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
67.我国宪法规定,修改宪法由全国人大以(B)以上的多数通过的
A.到会代表的三分之二 B.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 C.到会代表的过半数D.全体代表的过半数的 68.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国家主席是在哪一部宪法中恢复设置的:(D)
34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69.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下列哪些方面是相同的:(ABCD) A.领导权 B.阶级基础 C.历史使命 D.专政职能 70.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是:(AB)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私营经济 D.三资经济 71.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C)
A.保障 B.鼓励 C.引导、监督和管理 D.支持 72.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C) A.公民 B.国民 C.人民 D.全体公民
7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哪些方面的平等:(BC) A.立法 B.司法 C.守法 D.意志 74.居民委员会的主任,由(C)产生
A.上级政府指派 B.党组织指定 C.居民选举 D.上级政府任命
75.从哪部宪法开始将民族自治地方确定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A)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76.在特别行政区内发生的案件,以(C)法院作为最高审级,其判决即是最终判决: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B.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C.特别行政区的终审法院 D.特别行政区巡回法院 77.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任职资格是:(ACD)
A.年满40周岁 B.年满45周岁 C.在香港或澳门居住满20年 D.中国公民 78.下列哪些是现行宪法新增加的内容:(C) A.平等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D.迁徙自由 79.下列哪些属于全国人大的职权范围:(ACD)
A.监督宪法 B.解释宪法 C.修改宪法 D.制定、修改基本法律 80.在中央国家机关中采取个人负责制的有:(CD)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央军委 81.有权制定基本法律的国家机关是:(A)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82.地方政府规章应当报(D)备案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本级人大 D.本级人大常委会
83.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报(CD)备案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 D.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 84.根据宪法,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包括:(ABCD)
A.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人大常委会 B.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 C.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D.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 85.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ACD) A.行政法规 B.基本法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86.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B)裁决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仲裁委员会
87.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物的规定不一致时,由(C)裁决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仲裁委员会
88.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过程中遇到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物的规定不一致时,由(D)报请国务院裁决
A.当事人 B.受理案件的法院 C.审理案件的法官 D.最高人民法院
35
89.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关系,且两者之间规定不一致的,适用:(B) A.一般法 B.特别法 C.宪法 D.领导指示
90.如果同属于特别法或者一般法,但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应适用:(B) A.旧法 B.新法 C.宪法 D.领导指示
91.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遵循公开原则,但涉及(ABC)案件除外 A.国家机密 B.个人隐私 C.未成年人 D.老人和妇女 92.有权决定是否逮捕的国家机关是:(AB)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纪检部门
93.在我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体现在(ABC)方面 A.法律保障 B.物质保障 C.组织保障 D.政治保障 94.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ABCD)
A.人身权 B.人格权 C.住宅安全权 D.通信自由和通讯秘密 95.下列哪些为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财产范围:(ACD) A.劳动收入 B.意外所得 C.自己种植的林木、果树 D.继承的财产的 96.社会救济是针对哪些人的:(ABC) A.无人供养又丧失劳动能力者 B.因自然灾害而蒙受灾难者 C.因意外事故而蒙受灾难者 D.疾病患者 97.根据宪法,监督权包括:(ABC) A.批评权 B.建议权 C.检举权 D.请求权 98.1988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是:(AB)
A.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9.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ABCD)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6
正在阅读:
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试题大全(含答案)11-03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案及教学设计02-03
机场英语及常用词汇07-29
高中地理知识怎么学习好03-30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复习资料03-08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及能力提高策略12-29
2018年高考语言表达得体练习11-26
T2复习题07-07
最新-杨立新《侵权责任法》的理解与适用专题讲座笔记06-13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小学学段课程标准07-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法律知识
- 基础知识
- 试题
- 答案
- 公共
- 大全
- 2013-CPA财务管理公式 - 图文
- 趣味谜语故事
-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 北京市工业制造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评审通用标准(精) - 图文
- XXX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 -
- 联邦快递市场定位分析
- 卢隐
-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 ARM培训班RealView实验手册 - old
- 北京市扩大内需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管理办法0206上报市政府稿
- 内蒙古高中化学《乙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2018年中考生物综合训练题(第六、七单元)(带解析) - 图文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 光的衍射习题1
- 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模板
- 七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第2课 学习风向标教案 北师大版
- 互检考评记录表
- 浅析影视受众的接受心理
- C语言知识第4章2-王厚财
- 概率论期末复习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