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更新时间:2024-06-22 08: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浙大附中自2003年新课程后,一直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探索,通过七年的探索和研究,我校走出一条“立足校情,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之路,确立了“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发展,我校重点从四个方面加以探索。

第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建设,促成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与教师的培训,带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更新观念、增加关注程度,促进教师在课程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学生评价观念、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获得与新课程同步发展的进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理念、组织和制度保证;

第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特别是专任教师的培训,实行专兼职老师结合的办法,积极参与杭州市“工作坊”活动,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活动课程的教学素质,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师资保证;

第三,创新弹性课时制,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与现行教学管理模式的矛盾,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时间保证;

第四,重视课程建设,努力构建有本校特色的动态的校本教材,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常态化提供内容保证。具体做法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建设:从“零散性主题”到“主题项目群”的转换;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科综合学习探究中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与班团活动整合;按照不同学生团体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延续;在节假日里拓展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特别是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对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新亮点。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设置上的重大突破。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这对于长期以来依纲据本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普遍感到无从下手。由于其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组织实施的艰巨性,导致这门课程行动缓慢,步履维艰。尤其对于升学压力大、课程资源匮乏的重点中学来说,如何以校为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而推进素质教育更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我校是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选择了走内涵发展、科研兴教的路子,并把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科研兴教、特色兴校的着力点。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形成了“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自觉承担了省市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任务,并于2004年10月开始在课改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六年多来,我们在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和探索,也形成一些粗浅认识。 一、我校以校为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尝试和探索

1、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与课程实施,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思想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它是整合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站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校决定在课改年级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形成了“以课题实验推动课程建设,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浙大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希望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契机,积极构建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新课程结构模式,实现规范化向特色化学校的转变,实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和带动学校发展的三赢目标,从而最终取得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较大突破。这一战略性思路和目标的确立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准确把握,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2、建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组织机构,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组织保证 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及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分别由学校领导、相关处室负责人及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参加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组”。“课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协调工作,并宏观上保证课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等;“课程指导组”主要负责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并进行课题研究及相关教学研讨、成果评选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我校在2009年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综合实践活动》,又专门建立了常态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采取理论学习、课题汇谈、观摩研讨、案例交流和课例分析等形式,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分

2

享实践经验、探讨实施策略、反思存在问题。

目前课程领导小组情况如下: 组长:申屠永庆(校长)

副组长:丁筱华(分管教学副校长) 朱霖

成员:李刚豪 吴亦巨 裘莹 何黎明 王保全 年级组长 具体职责:

(1)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和统筹管理,落实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等,

(2)做好日常课程管理,如课时落实、教研组建设、教师安排、学分评定等。建立专兼职协调的活动指导组,基本上保证每个年级安排一名专任教师和若干指导教师。

(3)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以及与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杭州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结合工作,做好活动基地建设规划。

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选拔及培训,提供师资保证

在实施中,我校采取重点培训和全员培训相结合,既注意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的核心指导作用,又重视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实行协同指导。

一方面,倡导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经过学校征聘、教师自愿申报、考察、聘任四步程序选拔产生了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同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及学生自主性小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又及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资源库。在培训目标上,重点促进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力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个别指导、网上培训及案例示范等。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基本架构及职责如下:: 组长:施永忠(专任教师)

组员:唐一平 徐伟 裘莹 王超 李成利 李敏(资料员) (1)教研组职责:

①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工作常规。发挥整体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的作用,制定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校级研训、展示、评比等活动,实施活动主题申报及检查制度。

3

②建立教师指导方案设计常规。具体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等,要有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

③建立学生活动指导工作常规。如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等的指导。

(2)指导教师(包括高校教师、家长、社区能人、高年级学生等):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形成。

(3)专任教师:除了落实指导教师的任务以外,还有以下三项任务: ①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的理论课教学,负责以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评价。

②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审核课题立项中的程序问题,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③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4)资料员: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挡案管理如学生活动手册;课程资源管理,如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及其他硬件设施;课题研究的诚信及出外活动的安全教育等。

4、创新弹性课时制,提供时间保证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划分成三部分:

(1)每周四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必修),其中课内研究性学习1节,社会实践或社区服务1节;课外研究性学习2节。

(2)双休日及法定节日的适当时间; (3)寒暑假创新实践活动时间。

我校早于2001年寒假便开始规划实施学生寒暑假创新实践活动,从04年开始,我校正式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便开始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工作,现已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

5、加强综合实践相关校本教材的建设,提供内容参考、方法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其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但在初期需要“资源包”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这方面,我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了“资源包”建设:

①先后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用书》、《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

4

导用书》、《浙大附中研究性学习作业册》、《学生休闲文化》等校本课程;

②选用浙江省地方课程指导用书《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

③开发学生生活热点、社会焦点课题,利用地缘优势,与学校周边一些社会实践点签订各种协议,建立相对比较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以便老师开展经常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等。具体做法:

(1) 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统计学校周边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还与附近社区、西湖交警队建立一些合作互动关系,形成学校社区教育基地。或走进社区或请进学校,利用讲座、开课、指导活动等形式,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如小交警岗、茶艺表演队、北山路近代建筑研究等。

(2)家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统计学生家庭资源,建立家长档案,以便保持联系;请家长到学校开办讲座、上课、指导学生活动;主动联系并请家长配合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家务活动,鼓励学生发现或开展家庭主题活动。如《我家的食谱》、《节电节水—从每家做起》、《自己的事自己做》。

(3)自然资源开发:了解学校附近第二课堂活动资源中的自然资源,以及西湖其他的资源,统计森林、河流、山峦、湖泊等的情况;让学生亲临自然,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解决问题;挖掘杭州地方特色资源,如植物园生物考察、灵峰探梅等。

当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校本资料我们一直坚持两点:一是要不断修改、不断生成,与时俱进;二是仅供参考,努力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料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我们要求教师在利用校本资料进行活动指导时必须明确以下十点:

(1)不是教材,是活动参考; (2)不是上课,是活动; (3)不是活动课,是综合实践; (4)不是学科,是综合;

(5)不是学教材知识,是实践、体验、开发、研究; (6)不是讲课,是组织、指导、实施、参与; (7)不是仅在课堂,是走向生活、社会和自然; (8)不是分数和等级,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9)不是只有正确答案,是错误的也是有价值的; (10)不是只有学校的责任,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义务。

5

6、出台优惠措施,提供政策支持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指导教师大部分又是兼职教师,所以学校必须提供优惠政策,以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我校推出的措施主要有:

(1)考核倾斜,对承担课题研究与实施任务的专兼职教师,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纳入教师业务水平考核;

(2)实行奖励,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对有创新精神、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相应成果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样待遇; (3)在教师工作量计算上予以倾斜。

二、继续以校为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感悟

1、努力促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发展

这里首先就需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拿出恒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同时又是一大难点。在面临每年都有全市质量分析和高考压力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也曾犹豫过:许多老师的不理解甚至是埋怨、学生及家长是否接受,更面临当前滞后的评价标准及方式的现状??在时下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下,究竟如何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望而却步?徘徊不前?还是索性撤退?通过我校六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因为我们为学生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同学们才有这么出色的表现,得到这么多的锻炼,甚至他们的这些收获会终生收益,有的学生就说上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胜过他原来一学期受到的锻炼。那种急切期待的眼神、欢呼雀跃的动作,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信心源泉,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学校付出再多,再承担点风险(实际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也值得!我们虽不是教育专家,但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更理性的。这更坚定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决心。

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走“常态化”之路,只有开成像语文、数学那样的常态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才有生命力,才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目前,我们要深入领会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坚持规范办学,严格落实好国家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课时。

2、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的学习过程有两种基本方式:以传承为特点的接受式学习和以发现为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信念,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知

6

识的建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亲近知识和自然、亲历社会和人生,让学生随着知识的生成而惊异、兴奋、痛苦、欢呼雀跃。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一平台,尤其是通过开展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结论性学习转变为过程性学习,并迁移、辐射到各学科的学习,促成由知识观的转变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基。

3、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自身的整合及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整合 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在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看来,课程整合是社会的整体性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学校必须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自身的整合及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整合。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体现整合性

一是将三大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块内容既可以相对独立地设计和实施,也可以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主题或项目,以其中某一领域为切入点,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导方式,将三大领域内容融合起来进行实施。

二是将非指定领域内容和指定领域内容进整合。将班团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地方教材、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某一领域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

三是将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丰富的知识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我们充分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素材,使之延伸、提升、综合、重组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促进学科知识的综合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整体。在2009年,先后有两项成果获得省一等奖:一是潘玮玮老师指导杨昕力、吴涵昱、王之江完成的《停车场车位布局的优化设计》项目获第24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二是王迪、唐一平指导姚韦婕、吴佳烨、诸怡纯、周智韬、沈辰阳、周泓恺的“超市的人员疏散模式”课题获浙江省2009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评比一等奖。

(2)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整合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2006年度),主要以各学科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所有课改年级实验教师参与。

7

第二阶段(2007—2009年度),学校每个年级各聘任一名专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和协调。

第三阶段(2009年度 至今),我校倡导教师一专多能,鼓励教师自主申报、申请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努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的整合。我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的努力,逐步形成适应学生成长的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校本课程与自主课题相结合、校内探究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对我们来说更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课程。欢欣与鼓舞同在,成绩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在各地各校实现其常态化、特色化,成为我们新课程教育的一大亮点!

8

附件一: 浙大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精神,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综合实践活动 》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116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分)的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检,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校综合实验活动课程开课方案如下: 学年 学期 研究性学习 高一 1 2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15学分 社区活动 1学分 (5个工作日) 1学分 (5个工作日) 2学分 社会实践 2学分 (军训) 2学分 (第二课堂) 2学分(值周) 6学分 高二 1 2 高三 1 合计 23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内容,可以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问题、人文科学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方面:

(1)自然科学类可以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

9

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

(2)人文科学类可以对文化现象、法律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休闲文化研究等。

(3)自我发展方面主要应关注一些具有时代信息的主题,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媒介素养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二)社区服务的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等。

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① 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宣传、献爱心等。

② 特色内容:社区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③ 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三)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实践

10

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我校拟开展的活动:

(1)在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庆祝活动,如青年节、教师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元旦和春节等。

(2)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成人仪式教育等。 (3)组织学生参加值周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的管理。 (4)开展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5)组织参观第二课堂活动场馆等德育基地或自然景观, (6)组织考察所在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7)组织社会调查,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8)组织各种社会体验性活动,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科技文化活动、社区民俗活动等。 (9)组织参观学校科技馆、校史馆。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组织形式

1、研究性学习以课题小组合作研究为基本组织和实施形式。每个组自行聘请1-3个指导教师(可以是课任老师,也可以是有专长的家长或社会人士),每个班中成立若干个课题小组,每组由同一班内的3-6人组成,条件成熟后可跨班进行建组。课题组内要进行课题分工和角色分工,即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社会实践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活动。

3、社区服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 (二)时间安排

1、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时间每周3课时,正课中安排1课时,主要是专任辅导教师进行思路、步骤、方法等的指导,信息检索、课题答辩、报告写作等的辅导;分段检查和督促课题研究工作,以及最后的评价认定。课外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写作报告、制作模型、准备展板等工作,每周算2课时。高中阶段共计270课时。学生每完成一个课题研究并达到相应要求可获得3个学分,高中前5个学期分别各完成2~3个研究课题,共获

11

15个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由学校统一集中安排,可以是学生个别自主或与家长一起参与,也可以是以小组或班级或年级集体参与,高一至高三每学年安排一周时间或分6次进行,以保证每学年获得2个必修学分,3年共计6学分。高一新生开学前安排1周时间军训。每次社会实践活动需有活动的原始记录及相关证明材料,经班主任、年级组、学生处或团委确认后方可获得学分。

3、社区服务由学校统一规划,年级组、班主任组织安排,高一至高二每学年安排5个工作日,以保证每学年获得1个必修学分。学生活动记录应有服务对象签署的评价意见和公章,经班主任和学生处、团委确认后方可获得学分。 (三)实施步骤

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课题。在听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后,自主确定课题,并组成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兼顾自主性、可行性、实践性、生活性、开放性。

(2)制定计划。课题研究小组要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意义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组内分工等。

(3)搜集资料。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网上查询、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广泛搜集资料,并作好活动记录。

(4)整理分析。学生整理并分析所获取的信息,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5)交流评价。学生通过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模型展示、主题演讲、课题答辩等形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把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发现自我、欣赏他人以及提高自身的过程。

(6)自我反思。交流展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研讨、写作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为下一步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实施的基本过程:

(1)初步拟定活动的计划。通过对学校、学校周边杭州市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推荐的各类场馆及社区资源和需求的分析,学生初步拟定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计划,包括主题、项目、目标、具体安排、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等。

(2)实施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在老师及相关人员的协助与指导下,

12

以个人自主或小组、班级、年级的集体活动形式亲身参与实践或服务。 (3)反思总结。学生参加活动后班主任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由教学处、学生处、年级组、团委、班主任和相关课任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学分认定。各部门职责如下: 1、教学处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和教学场地; (2)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确定学习内容和实施细则; (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督导,对学生学习成果(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后的学分认定;

(5)研究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6)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资料)库,使课程可持续发展。 2、学生处、团委

(1)与教学处合作,制定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细则;

(2)管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 (3)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后的学分认定;

(4)对校外实践的活动有效指导、组织和管理。 3、年级组、班主任和综合实践专任指导教师

(1)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协调安排、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2)班主任负责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进行学分评定的具体工作,学生处和团委负责审核认定。

(3)研究性学习专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信息应用等通识的指导,以及课题研究指导、评价及学分认定的具体工作,最后由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审核认定。 (二)学分配置与认定

1、学分配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13

(1)研究性学习:必修学分15分,5学期内完成。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5学期中每个学生至少必须完成2~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三安排在高二结束后暑假内进行,第5学期再安排半学期进行总结讲评后结束。学生最终获得研究性学习的15个必修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6分。分三年学习,每学年完成2个学分,每学年活动时间为一周。高一新生在开学前进行1周的军训,获得2个学分。 (3)社区服务:必修学分2分。分两年学习,其中高一、高二年级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社区志愿服务,分别获得1学分。 2、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学生参与活动的出勤记录;二是活动过程记录;三是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和活动的成果。以上三项记录合格的学生,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

(1)研究性学习:由课题指导教师和专任指导教师初步评定,然后交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最终认定,教学处记录学分备案。对学生课题研究先进行等级评定,分为A(每班最多不超过25%)、P(合格)、E(不合格)三个等级。等级达到P级,每个学生获得3个学分;未达到研究性学习活动P等认定条件的E等的学生不能获得此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由班主任进行初步评定,由学生处、团委负责审查,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最终认定,教学处对学分记录备案。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3)社区服务:由班主任进行初步评定,由学生处、团委负责审查,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最终认定,教学处对学分记录备案。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 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活动体会等内容。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 1、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申屠永庆(校长)

副组长:丁筱华(分管教学副校长) 朱霖

成员:李刚豪 吴亦巨 裘莹 何黎明 王保全 年级组长 具体职责:

①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和统筹管理,落实课程内容、课程

14

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等,

②做好日常课程管理,如课时落实、教研组建设、教师安排、学分评定等。建立专兼职协调的活动指导组,基本上保证每个年级安排一名专任教师和若干指导教师。

③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以及与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杭州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结合工作,做好活动基地建设规划。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 组长:施永忠(专任教师)

组员:唐一平 徐伟 裘莹 王超 李成利 李敏(资料员) (1)教研组职责:

①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工作常规。发挥整体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的作用,制定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校级研训、展示、评比等活动,实施活动主题申报及检查制度。

②建立教师指导方案设计常规。具体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等,要有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

③建立学生活动指导工作常规。如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等的指导。

(2)指导教师(包括高校教师、家长、社区能人、高年级学生等):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与方案等,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研究报告的形成。

(3)专任教师:除了落实指导教师的任务以外,还有以下三项任务: ①在理论与方法层面设计教学方案并实施相关的理论课教学,负责以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评价。

②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学生管理;开题论证和结题汇报的组织工作;审核课题立项中的程序问题,监控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③指导、督促、检查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4)资料员: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和挡案管理如学生活动手册;课程资源管理,如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及其他硬件设施;课题研究的诚信及出外活动的安全教育等。

附件二:典型案例

15

1、让中学生品味生活之美,共建品质之城

----浙大附中2009年对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是杭州市推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这项计划的实施是杭州乃至全国青少年教育工作最有影响的改革。开发,就是调查本校本地资源,将有价值的资源纳入教育资源;利用,就是根据学生兴趣和水平以及资源的分布,确定活动主题,然后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我们认为,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开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资源,是我们学校实行新课程中,贯彻落实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三级管理特点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要求,是中学生自身成长的一种迫切希望和渴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或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份内的事。

对学生来说,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有利于学生回归生活、完成从“书本世界”到“生活世界”的回归。例如:“青少年学生科技劳技实践中心”、“新安江水力发电厂”、“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场馆,就可以使学生实现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初步体验与思考。而如“青少年素质拓展中心”、“气象科普体验馆”、“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则可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发展效率。因为活动过程的科学化,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使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实现了标准与研究的结合,认知与操作的结合。

对教师来说,是课程意识的变革。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使教师由学科本位课程论到实践课程论的转变。 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中,成为“下水”作探究、质疑、调查、论证、合作、参与、创造的示范者。也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人。实现了教学相长,还原了学生应有的地位。而且也提升了教师课程的生成意识。教师开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资源,这种实践过程可以促发教师对活动的反思与批判,并举一反三,开发出新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来。例如:我校被省教研室立项的校本选修课“中学生休闲文化课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对社会来说,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强化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均衡了教育责任,从而改变了家庭教育合格率低,社区教育效率低的面貌。

从整体上讲,目前市委市政府推出的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具有广域性、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

16

1.广域性。就是这些资源从内容上讲,来自自然、社会、自我三条线,它们既有文本,又有非文本;既有现代的,又有历史的,还有未来的;既有物质的,又有人力的,并不单纯地和以往学校教育资料那样局限于对“知识点”的内容的组织,而是散布在杭州市的各个区县,面积广阔。

2.动态性。首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怎么做”,也就是“活动的过程”最具有价值;其次,学生活动方式是变化的,即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参加活动,比如个人、小组、家庭、社团、班级、年级、学校等;再者,活动空间存在着变化。面向自然、社会、自我,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空间位置进行活动;最后,活动类型动态化。例如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夏令营、冬令营、亲身实践(陶艺、插花、茶艺等)、征文比赛、生物考察、摄影秀、故事会等,都需要动态使用课程要素。

3.开放性。就是第二课堂活动的资源,给学生选择的内容多种多样、活动的主题又是开放的,不同的学生会因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现实生活需要的差异而不同。资源选择的差异常因活动场所、活动主题、活动主体、活动目标的不同而存在。

比如:同是“环境保护”主题,不同的资源其具体提供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如西溪湿地、大运河和西湖水域重点提供的是是水体资源,而植物园、曲院风荷、花圃重点是花草树木资源,名人纪念馆则是名人资源,而素质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南宋官窑等则以动手动脑的资源为主。

又如同样的“名人纪念馆”,不同的学生、班级、年级所运用的主题或方式就不一样:于谦祠是“青春励志,祈梦未来”青少年成长祈愿仪式,章太炎馆是“小小故事会”,唐云艺术馆是“名人名作进校园”,张苍水先生祠是“西湖三杰”知识竞赛,苏东坡纪念馆是“东坡西湖诗词填空”。

4.生成性。就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利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主题与目标,从而出现连锁反应,从社会实践扩展到研究性学习课程。

例如:“如何游览第二课堂场馆”的课题,其来源就是在组织游览场馆时出现了问题:因为游览场馆活动中,有的学生自己不去,让同学带去盖章了事;有的进去盖个章就走了;有的甚至干脆不去。为此,就有同学设计此课题并进行研究。其活动过程是:采访家长,采访同学,问卷调查,搜集中学生游览场馆的故事,统计资料数据,搜集自己游玩的照片和过程,进行研究讨论。而在研究讨论

17

去第二课堂场馆游玩是否可以弄虚作假时,出现了辩论,其主题转变为“参加场馆活动的利与弊”。同学们由辩论会上的景象联想到在公交车上看见的两个理亏而争吵的妇女,从而感悟到“有理就有话说”的哲理。

根据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的特点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身心的特点,我们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组织第二课堂场馆的巡学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确定了在开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资源时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1、针对性原则:就是根据学校及周边第二课堂场馆情况、不同年级学生差异和第二课堂活动主题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相应的第二课堂教育资源。具体做法:

(1)针对活动主题的差异,开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就是可以主题不同,资源不同;也可以主题相同,资源不同。例如:“绿化环境”作主题,有的班级重在调查校园、社区绿化问题,有的重在西湖绿化问题,有的则深入调查研究如何栽花种树等技术性问题。

(2)针对学校特色开发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就是依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的现状加以利用。比如学校环境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选择的第二课堂活动资源自然也是不同的。

(3)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认知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兼顾学生兴趣,利用直观性物质资源,做到难易适中,具有可接受性。比如有的同学喜欢动脑动手,就让他们到相应的场馆去;有的喜欢休闲,就推荐组织他们去参观浏览;有的喜欢团体活动,就组织集体活动,诸如此类,在同一个教育主题下,不求一致但求有效。

2、整合性原则:就是将各种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综合协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整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因为学生的素质是有机的整体,需要实行整体性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资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学生生活世界里的资源是多样化的,只有整合才能高效发展。具体做法:

(1)第二课堂资源内容上的整合:各种资源都要尽可能协调开发利用。比如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如美术欣赏课与中国印学博物馆、韩美林艺术馆、西泠印社的资源整合)、文本与非文本资源整合(如音乐欣赏课与盖叫天故居的整合)、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如杭州植物园园艺师及植物资源的利用、杭州茶叶博物馆的茶艺师到学校教茶艺)。

18

(2)第二课堂资源使用方式整合:比如接受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如良渚文化博物馆),动手、动脑整合(如南宋官窑博物馆、市青少年发展中心),个人与集体整合(如对场馆的参观游览形式,可以是个人、小组、班级、年级等)。 (3)第二课堂功能目标要素的整合:比如科学的真、道德的善、艺术的美的整合;学会知识、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整合。

3、经济性原则:就是低成本高效益,力争在财力、时间、空间、精力的支出成本低,学生发展效益高。比如良渚文化博物馆比较远,我们就请同学们自主与家长一起去参观游览外,同时特意请博物馆展览教育部的专家到学校来给学生们作介绍,通过视频、图片、音频介绍良渚五千年的文化。具体做法:

(1) 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统计学校周边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还与附近社区、西湖交警队建立一些合作互动关系,形成学校社区教育基地。或走进社区或请进学校,利用讲座、开课、指导活动等形式, 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如小交警岗、茶艺表演队、北山路近代建筑研究等。

(2)家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统计学生家庭资源,建立家长档案,以便保持联系;请家长到学校开办讲座、上课、指导学生活动;主动联系并请家长配合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家务活动,鼓励学生去发现或开展家庭主题活动。如《我家的食谱》、《节电节水—从每家做起》、《自己的事自己做》。

(3)自然资源开发:了解学校附近第二课堂活动资源中的自然资源,以及西湖其他的资源,统计森林、河流、山峦、湖泊等;让学生亲临自然,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解决问题;挖掘杭州的地方特色资源。如植物园生物考察、灵峰探梅等。

当然,在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的具体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还需要切实处理好几组关系,方能使这项活动顺利地常态化地开展起来。

一是文本资源与非文本资源的关系:单纯文本资源无法体现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性、体验性,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认知与情感体验脱节,不利于学生发展。而非文本资源离不开文本资源的认知效应。非文本资源是活动延伸到课外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为用。因此,必须根据主题和培养目标,将文本与非文本资源结合起来运用,有所侧重。教材不是唯一的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学生生活中有大量资源可资利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地制宜,有的侧重于文本,有的侧重于非文本。

19

二是处理好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关系;校内资源占主要地位,校外资源占辅助地位。这是因为校内资源有经常性、便捷性,集中性特点,是促进学生发现的最基本的资源。作为校外的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相应具有分散性,费时长的特点,没有校内资源的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是很难起到作用的。那么,我们是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1、利用校内资源为主。提高现有校内图书馆、校史资料室的使用效率;加快校内配套资源建设,如校园网及第二课堂活动场所、校史陈列室的开发建设,鼓励师生们自主利用校内资源。

2、有规划地开发校外资源。就是筛选校外资源,结合需要与开发能力进行选择,放弃无效资源;坚持系统性、长期性,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利用。目前我们就是以学校周边的第4、5、19、21、27、28、33、36、38、41、44、57、64号场馆以及学生所在社区周边的场馆为重点,向学生以及各班各年级推荐。 3、建立校内外资源协调转换机制。其目的是将校外资源纳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中,使其向学校开放。因此,学校主动开展了公关活动,与相关的场馆签订相应的协议。

三是处理好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注意避免开发过分、利用不够、资源闲置、造成浪费;开发不够,无法利用,功效不足;超出承受力,造成经济压力等几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坚持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努力做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因为利用是开发的目的,在利用中促进持续性开发。开发多少,利用多少,因地制宜。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落实计划要求,尤其是在利用网络资源和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来扩大人才库容量上着手开发与利用。

经过几年来的开发利用,我们学校基本上实现了:学校有序组织与学生自主参与相结合,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提升相结合,国家统一教材与地方教材特别是第二课堂场馆教育教学资源相结合。实现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的三位一体,不但把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记入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登记表》,也确定了专门的老师来负责这项工作,提高了学校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能力,特别是开拓和应用第二课堂活动资源的能力,大大丰富了学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通过活动及家长学校,提升了家长对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同,使我们的家长主动地和他们的孩子

20

一起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同品味杭州的生活品质之美,共建杭州这个生活品质之城。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结合案例(24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停车场车位布局的优化设计

一. 停车场车位布局设计问题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城市车辆数量激增,停车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停车难已逐渐成为市民们头疼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缓解停车难矛盾,除了尽可能多地增加停车场以外,对已有停车场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也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客观地说对停车场和车位的设计目前已有一些规范性行业标准,但这主要是涉及诸如车位大小、高度、通道材质、坡度、采光、给排水等一些细节问题,如何根据这些行业标准对具体的停车场进行优化设计则还需做许多工作。至少从我们的实地勘察所见,时下不少停车场及其车位尽管总体符合有关标准,但设计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在车位布局上,使之无法容纳本应能够容纳的更多车辆。我们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现有此类研究数量不多,而且基本上以某一大小、形状确定的停车场为前提条件,对停车区域进行优化设计,这对其他停车场的布局设计固然会有参考价值,但是如果简单推而广之未必真正是一个优化方案。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进一步分析停车场车位的平面布局设计问题,力图找出一种既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停车位和行车通道以便更多停放车辆、又能够较为方便快速运用的通用优化设计方法。 二.停车场车位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条件假设

考虑到目前城市中车辆数增长最快、保有量最大的车型是小型汽车,日常停车矛盾最大的也是小型汽车,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小型车专用停车场布局问题。当然,对其他车型的停车场布局设计而言,本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可以沿用的。如果是针对可容纳多种车型的停车场,那么或者可以对不同车型停放进行分区规划;或者可以在停车场出入口附近等进出较为方便、且不影响其他车辆的场地通过临时占用其他车型的若干车位形式加以解决,比如大中型车辆可以横向占用三至四个小型车车位。虽然,各个停车场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我们认为在规划设计上都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最大化原则:停车位设计对场地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第二,便利性原则:车辆进出车位和整个停车场方便,对交通影响小,并

21

且通道占地面积少,以增加停车车位。

第三,安全性原则:车位的划分精确、科学,使驾驶者在车辆停放和进出时具有安全性,包括司乘人员和车辆的安全,避免各种碰撞和刮擦。

基于以上原则,在停车场平面布局的研究中可给出如下前提条件: 1.每个停车位置与通道之间不存在其他车位的阻隔,每一辆车能够独立进出车位,无需移开四周任何其他车辆。除极少数专用停车场外,绝大多数停车场不会雇用经验丰富的专职司机负责停放汽车,所以规划的车位应该保证绝大多数司机在正常情况下都可以将自己的车辆安全停放到车位里,这样车位的长和宽尺寸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影响停车场容纳车辆的数量,过小车辆停放就会有困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停车场行业标准,结合实际调查,目前小型车长度和宽度一般都在4.8米和1.8米以内,相应地,如果车位与通道以垂直或斜列方式排列,则其长(PL)和宽(PW)分别是5.3米和2.4米;如果车位与通道以平行方式排列,车辆头尾部相对或相背,则必须预留能够保证车辆进出的足够的前后距离,其长度PL=6米。上述车位长宽尺寸中均已包含了0.1米的停车位标志线宽度。见图1。

2.在任何一个停车场中通道如果数量过多、宽度过大,势必会压缩停车空间。为减少通道的宽度和停车场中全部通道的面积,充分利用通道空间,从而相应增大停车面积,停车场中的通道应该一律是单行的;每一通道两边各安排一排车位(后文中也称作“车位带”),且每排中所有车位都保持相同的角度排列。

3.每个停车场中必须设置的灯光照明、供水消防设施和可能情况下设置的如绿化等辅助设备设施都可以利用停车场中存在的一些无法设置车位的边角位置妥善安排,因此在进行理论分析时暂不予考虑。 三. 停车场车位布局优化设计的理论分析

通过对停车场布局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车位和通道是构成一个停车场的两个关键性元素。

(一)车位及其排列问题分析

22

一个停车场如果要能停放更多的车辆,首先取决于停车位本身的大小。如前所述,按照有关标准,每个车辆头尾相接的平行方式排列车位的占地面积(6×2.4=14.4㎡)比垂直或斜列方式排列的单个车位占地面积(5.3×2.4=

12.72㎡)要大,加之这种车位的停车难度也较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停车场应该避免大量采用。进一步分析车位的布局涉及两方面问题:

一是车位的角度。

以平行方式排列车位角度为0°,垂直方式排列车位为90°,由于车辆可以采用前进方式进入车位,也可以采用后退方式进入车位,所以我们可以把车位角度设定在0°至90°之间;考虑到要使车辆排列时完全避免头尾部相对或相背,

2.4必须使两个车位呈如图2排列,此时tanθ=,则不难计算出车位排列角度

5.3θ≥24.36°,因此斜列和垂直车位角度范围为24.36°≤θ≤90°。

二是车位的排列。

停车场内符合前述条件的车位排列有两种:单排排列和双排组合排列。单排排列一般分布在停车场的四边,停车场中间(我们可称之为主停车区)则主要采用双排组合排列。从我们实地考察和理论推演来看,其中后者以垂直方式排列可以有一种情况,以斜列方式排列则可有两种情况,这里称之为相离方式和相错方式,见图3所示。

双排垂直方式排列:

双排斜列方式排列: 相离方式:

① ②

相错方式:

① ②

图3

其中相离方式的车位要保证车辆正常停放,且不对通道产生影响,必须能够内接一个标准的5.3m×2.4m斜列车位,这样在两个车位之间必然会产生较多的空间

23

浪费,如图4灰色部分。所以这种方式的双排车位布局与相同角度的双排相错方式车位布局相比无疑要不经济。另外,双排垂直方式排列的车位事实上可以看作双排斜列相错方式的特例。所以我们下面关于双排斜列方式排列车位的研究集中

于分析相错方式排列,后文所有双排斜列方式的提法均指这种相错排列。

图4

就每个斜列车位而言,由于每个车位与通道或停车场边界会产生一个无法利用的三角形场地,其面积会因为斜角大小不同而不同(见图5),我们可以得到双排斜列车位不同角度情况下的斜列车

位面积S1与斜角θ的函数关系:

12S1?PL?P?PWWcot? (1)

212如单排排列则增加一个面积为PWcot?的同形

2状的无法利用的三角形场地。同时,还可得出:

第一,该车位带实际占用宽度L: 图5 单排排列(图5中用a表示):

L?sin??(PL?PWcot?)?PLsin??PWcos?,

双排排列中的单个车位带(图5中用b表示):

1L?PLsin??PWcos?,

2单排排列比双排排列的单个车位带宽度大⊿

1L?PWcos?。

2第二,单个车位在通道边线上实际占有的宽

P??W 度PWsin?当然,就一个斜列车位带来看,在其两端还会存在两个无法利用的面积,我们这里按理想状况假设该车位带是无限长的,这样该车位带两端无法利用的面积如果被平均公摊到每个车位上去则面积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后面的分析运算遵从此假定。

另外,从上面的分析看,在实际规划斜列车位时,一是为使斜列车位带每个车位公摊的该排两端无法利用的面积尽可能小,我们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保证该车位带有足够长度。二是如果这里斜角θ太小将对该车位带车位数量产生影响。

(二)通道问题分析

要能停放更多的车辆,在保证停车场车辆顺畅通行的条件下还必须控制通道

24

的宽度,使每个停车位分摊的通道面积尽可能减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安排停车车位。这里,通道的宽度又与车位的角度有密切关联,车辆以90°角转入车位比以45°角转入车位所需的通道宽度显然要大。具体分析如下:

如图6,从运行轨迹看,汽车从通道转入车位即汽车回转时汽车的外侧车轮循圆曲线运行进入以θ角斜列的车位,这段圆曲线半径即最小转弯半径R,根据有关停车场行业标准,结合实际调查,小型车R=6m;与此同时,汽车的内侧车轮同样循圆曲线运行,且与外侧圆曲线为一同心圆,其r=6-1.8 = 4.2m,通过分析,通道最小净宽度与θ角的关系为RW=R-rcosθ,考虑到车辆在通道行驶时需要与两侧

可能存在的车辆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参考有关行业标准,我们以后可令通道最小宽度为R-rcosθ+0.5m,通道较窄时尤需如此。 图6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θ角越大通道宽度越大。 按通道两边各安排一排车位的约定,这样我们又可以推导出每个车位分摊的通道面积S2:

PS2?W?Rw (2)

2sin?(三)车位带与通道组合情况的若干分析

首先,根据停车场中应该尽可能减少通道占用面积的原则,两个平行车位带共用中间一条通道是最为经济的,这种通道和车位带设计最为理想。进一步说,如果设车位带数为XP,通道数为XR,则XP = 2XR时是最理想的。

其次,当场地大小一定的条件下,通道两侧的两排斜列车位带设置的车位倾斜角度θ相同时能够设置的车位数之和大于倾斜角度θ不同两排车位带可设置的车位数之和。证明如下:

假定在一个长和宽为a、b定值的矩形场地上,可以安排两个车位带夹一条通道。两侧车位带一是都设置以

25

角度为θ

2

的斜列车位,以及相应宽度的通道,则共可设置车位

1和θ3的斜 图7

3,以及与θ3

是分别设置以角度为θ

2asin?2个;二Pw列车位,其中θ1﹤θ2﹤θa(sin?1?sin?3)个。

Pw根据设定,

车位相应宽度的通道,则可设置车位

b=2L(?2)+RW(?2)

=2PLsin?2?2PWcos?2?R?rcos?2 b=L(?1)+L(?3)+RW(?3)

=PL(sin?1?sin?3)?PW(cos?1?cos?3)?R?rcos?3 ∵b为定值,

∴2PLsin?2?2PWcos?2?R?rcos?2

=PL(sin?1?sin?3)?PW(cos?1?cos?3)?R?rcos?3

PL(2sin?2?sin?1?sin?3)?r(cos?2?cos?3)?PW(cos?1?cos?3?2cos?2)

代入PL=5.3m、PW=2.4m、R=6m、r=4.2m,得

5.3(2sin?2?sin?1?sin?3)?1.8(cos?1?cos?3)?0.6(cos?1?cos?2)﹥0

∴2sin?2﹥sin?1?sin?3 2asin?2a(sin?1?sin?3)﹥ PwPw即当场地大小一定的情况下,通道两侧车位带设置相同角度的斜列车位比分别设置不同角度的斜列车位可得车位个数多。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每一通道两侧车位的倾斜角度应该尽可能做到相同。

第三,进一步讨论:两个平行相邻设置的2夹1车位和通道组合在场地大小一定的条件下,车位倾斜角θ相同的两个组合能够设置的车位数之和与倾斜角度θ不同的两个组合可设置的车位数之和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前述证明基础上作如下说明:

假定在一个长和宽为a、b定值的矩形场地上,可以安排两个车位带夹一条通道组合两个。第一种方式是通道两侧的4个车位带的车位都以角度为θ2排列,

4asin?2并设置相应宽度的通道,则共可设置车位个;第二种方式是两个组合分

Pw别设置以角度为θ1和θ3 (θ1<θ2<θ3) 的斜列车位,以及与相应宽度的通道,

2asin?12asin?34asin?22asin?12asin?3??则可设置车位个,试比较和大小。 PwPwPwPwPw第一种情况:

∵因为两个组合车位倾斜角θ相同,中间两个车位带可采用相错方式排列

26

1+2(PLsin?2?PWcos?2)+2(R?rcos?2) PWcos?2)

2 =4PLsin?2?3PWcos?2+2R?2rcos?2

∴b=2(PLsin?2?第二种情况:

∵因为两个组合的车位倾斜角θ不同,中间两个车位带不能以相错方式排列 ∴b=2PLsin?1?2PWcos?1?R?rcos?1

+2PLsin?3?2PWcos?3?R?rcos?3

因为b为定值,所以:

2PL(2sin?2?sin?1?sin?3)

?2PWcos?1?2PWcos?3?3PWcos?2?rcos?1?rcos?3?2rcos?2

代入PL=5.3m、PW=2.4m、R=6m、r=4.2m,得

10.6(2sin?2?sin?1?sin?3)=0.6cos?1?0.6cos?3?1.2cos?2>0

∴2sin?2?sin?1?sin?3 4asin?22asin?12asin?3?∴>

PwPwPw这表明,两个平行相邻设置的2夹1车位和通道组合在场地大小一定的条件下,车位倾斜角度θ相同的两个组合能够设置的车位数之和大于倾斜角度θ不同的两个组合可设置的车位数之和。

进一步,我们不难得出推论:若干组平行相邻设置的2夹1车位和通道组合在场地大小一定的条件下,车位倾斜角度θ相同的组合能够设置的车位数之和大于相同数量但倾斜角度θ不同的组合可设置的车位数之和。

(四)理想条件下最佳角度的斜列车位及其相关数据

根据前述(1)、(2)式,可得每一辆车在所处斜列或垂直车位带和通道上占用

的面积,即24.36°≤θ≤90°时,

P12S?S1?S2?PL?PW?PWcot??W?(R?rcos?)

22sin?代入PL=5.3m、PW=2.4m、R=6m、r=4.2m,得

12.4(6?4.2cos?)2.16cos?7.2 S?5.3?2.4??5.76cot???12.72??22sin?sin?sin? (3)

2.16sin2??(7.2?2.16cos?)cos?2.16?7.2cos?S???

sin2?sin2?得θ≈72.54°时,Smin=19.59m2

即当θ≈72.54°时,可以使以垂直或斜列方式停车的单位车辆占据的停车场面积最小为19.59m2。此时

①每个车位带宽度:

27

单排排列条件下

L?PLsin??PWcos?=5.3sin72.54°+2.4cos72.54°=5.78m

双排组合排列条件下

11L?PLsin??PWcos?=5.3sin72.54°+×2.4cos72.54°=5.42m 22⊿L=5.78-5.42=0.36m ②通道宽度:

RW=R-rcosθ=6-4.2cos72.54°=4.74m 。

③单个车位在通道边线上实际占有的宽度:

P2.4??W==2.52m 。 PW?sin?sin72.54同时,根据上述S(θ)函数在24.36°至72.54°时递减、72.54°至90°时递增,还可得,当θ=90°时,S=19.92m2;而当θ=24.36°时,Smax=25.41m2;

对于平行式车位而言,车位面积S1=6×2.4=14.4m2;同时,车辆还必须要有一定角度、经一个S型移动轨迹后才能顺利进出车位,我们仅按照标准车型(长4.8m,宽1.8m)以最理想化角度进出车位的移动轨迹计算,

这时车辆的对角线与车位与通道分割 图8

1.8的长边应该重合(如图8),可得此时tanθ=,θ≈20.56°,通道最小净宽度

4.8为RW=R-rcosθ=6-4.2cos20.56°=2.07m,在两边各安排一排车位时,每

PR6?2.07个车位分摊的通道面积S2=LW==6.21m2,因此单位车辆占据的停

222车场面积S=20.61m;

2.16cos?7.2根据(3)式,当S?12.72?=20.61时,θ≈46.46° ?sin?sin?据此可得出结论:平行车位停车比垂直车位或46.46°≤θ< 90°的斜列车位停车时,单位车辆占据的停车场面积要大,加上车辆进出的难道也稍大,因此在非必要时停车场中应该少采用这种车位排列方式。同样,θ< 46.46°的斜列车位在非必要时也应避免大量采用。 四、某大型超市停车场实例探究

以上我们讨论了停车场车位布局设计的一系列原则和模型。这些原则和模型能否对具体停车场的布局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以某大型超市停车场为例做

28

进一步研究。

该超市停车场位于楼顶,平时车辆停放极多,停车场长约66m,宽约64m,仅有一个可供车辆双向通行宽约6m的出入口,一个通向超市及楼顶辅助房的约6m宽人行出入口,南边还有两个各为3m左右的超市辅助场地的出入口,车辆可借道,出入口也可在该边适当移动位置,但需正对两个通道。该停车场总车位165个,设置了8个南北向的停车带,其中7个为垂直车位带,中间6条各设21个车位,东侧场边一条设23个车位;西侧场边为一个斜列车位带,计16个车位。停车场具体情况如图9。

从该停车场目前布局看,其车位带布局符合主停车区域车位带数与通道数关系为XP = 2XR的原则,这是合理的。但停车场南北两边完全为通道,则不尽合理,通过改进布局还可以增加不少车位。

首先,从该停车场情况看,由于只有一个车辆出入口,因此

场内通道必须形成一个回路,且 图9

南北或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可以保证车辆进行90度转弯的通道,其宽度RW=R=6m;又由于车辆出入口位于紧靠北侧围墙,从车辆出入便捷安全角度考虑北侧围墙处并不十分适合设垂直车位带,因而只可相应地沿停车场南边或东西边各设置一个垂直车位带,其宽度L=5.3m。这样就有两种情况:第一,如这些通道和车位安排在南北两侧,两个通道和一个车位带所占宽度为17.3m,则主停车区为66m×46.7m的矩形主停车区;第二,如这些通道和车位安排在东西两侧,两个通道和两个车位所占宽度为22.6m,则主停车区为64m×44.4m的矩形主停车区。

其次,主停车区的车位带走向和车位角度。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车位带沿东西向分布,则还需在东西两侧各增设一条车辆可90度转弯的通道,显然会加大通道面积,不够合理;同理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车位带沿南北向分布同样不

29

① 图10 ②

合理。所以初步选择如图10所示的两种布局方式。

根据前述理想条件下车位和通道问题的分析,可以采用θ≈72.54°为基准上下浮动方式设置斜列停车位,以使单位车辆占据的停车场面积较小,车位数尽可能多;同时设置车位带数与通道数之比XP :XR = 2:1,即两个车位带夹一个通道,以使主停车区通道最少。两个车位带夹一个通道为一组,且通道在最小净宽度基础上加上0.5m的安全宽度(如前所述),则宽度为:

2L+RW+0.5=2×5.42+4.74+0.5=16.08m,

另外双排组合排列条件下单个车位带宽度L=5.42m,两侧单排排列车位带宽度L=5.78m,每个增加宽度⊿L=0.36m。

?=2.52m 单个车位在通道边线上实际占有的宽度:Pw第一种情况下:(66-0.72)÷16.08≈4.06,可设置两个车位带夹一个通道为一组的组合4组。即车位带数XP=8。调整后实际2L+RW+0.5=16.32, 2L+RW?≈2.48, RW≈4.95,停车场边单排排列车=15.82,经计算,此时θ≈75.6°,PW位带宽L?PLsin??PWcos?=5.3sin75.6°+2.4cos75.6°≈5.73m 。其中中间6个车位带每个车位带可设置车位46.7÷2.48=18个,共计车位18×6=108个。

第二种情况下:(64-0.72)÷16.08≈3.94,仍可设置两个车位带夹一个通道为一组的4组,即车位带数XP=8。调整后实际2L+RW+0.5=15.82, 2L+RW?≈2.56, 场边单排排列车位带宽L==15.32,经计算,此时θ≈69.73°,PW5.3sin69.73°+2.4cos69.73°≈5.80m 。其中中间6个车位带每个车位带可设置车位44.4÷2.56=17个,共计车位17×6=102个。

第三,对停车场东西南北四边车位的设置。

第一种情况下:东西两侧车位带长64-6=58m,可设置车位2×58÷2.48=46个;停车场南侧有如图两个正对通道的出入口,同时考虑到西侧车位带车辆出入,因此南侧垂直车位带长在西端必须保留5.73+4.95=10.68m的宽度,东端保留不少于5.73+3=8.73m的宽度,故该车位带长66-10.68-8.73=46.59m,可设置车位46.57÷2.4=19个。加上前述108个车位,共有车位173个,比原设计增加8个。

当然如果考虑北侧通道因为一侧完全没有任何车位,面积占用太大,在适当增加车辆通行难度的代价下也可除去中间6个车位带北端的各2个(共12个)车位,把北通道南移,在停车场北侧增加一个2.48×2=4.96m宽的车位带,经

30

?≈4.28,同时该车位带西端必须保留计算得车位角度即θ≈34.1°,可知Pw10.68m,东端必须保留5.73m,故车位带长66-10.68-5.73=49.59m,仅可设置11个车位。与此同时还需裁减东侧北端2个车位,实际只能设9个车位,因此这种布局不可取。

第二种情况下:西侧垂直车位带长64-6=58m,可设置车位58÷2.4=24个;东侧垂直车位带长64-6-5.80=52.2m,可设置车位52.2÷2.4=21个;停车场南侧车位带设置需考虑西侧车位出入,故该车位带长在西端必须保留5.3+6=11.3m的宽度,东端保留不少于5.3+3=8.3m的宽度,因此车位带长66-11.3-8.3=46.4m,可设置车位46.4÷2.56=18个;北侧车位带西端必须保留11.3m,东端必须保留5.3m,故车位带长66-11.3-5.3=49.4m, 可设置49.4÷2.56=19个车位。加上前述102个车位,车位合计184个。

由于θ≈69.73°时,尽管北侧车位带往出口方向可以有一斜角(见图10②),但场边单排排列车位带宽L=5.80m,超过垂直车位带5.3m的宽度。为方便北侧停车场出入口车辆进出,可进一步减小北侧车位带斜角θ的度数,增大往出口方向的空余场地。为此可调整主停车区域的车位带设置,即将8个车位带中的7个设置为θ=72.54°的理想条件车位带,仅将北侧停车场边的车位带宽度调整为5.24m,其车位角度θ≈39.88°。此时,中间6个车位带每个可设置车位44.4÷2.52=17个,共计车位17×6=102个。西侧车位带24个车位;东侧车位带长64-6-5.24=52.76m,可设置车位52.76÷2.4=22个;停车场南侧车位带46.4÷2.52仍为18个车位;北侧车位带长为49.4m, 由于设置的车位角度θ≈39.88°,

?=3.74,可设置49.4÷3.74=13个车位。车位合计179个。 可知Pw对比上述两种方案,第二设计方案的两种设计比原设计和第一方案均优。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

基于上述理论和实例的分析,我们得出停车场平面布局设计的几个结论: 第一,停车场布局时应该首先根据各出入口,合理确定主停车区域和周边区域,以及可供车辆90°转弯的主通道;主停车区适宜采用至少两边平行的四边形为主,主通道适宜设置在主停车区域边,并分别平行于两条非平行边(若为矩形则垂直于主停车区域的车位带及其通道),且尽可能少;停车场中的通道应一律单行。

第二,在停车场布局设计时可先估算出主停车区车位带的数量。主停车区车位带数XP与通道数XR满足XP :XR = 2:1,并且每一车位带一侧为通道,另一

31

侧为停车场边界或另一车位带,通道两侧车位带的所有车位都保持相同的角度排列,这样可使该区域通道数少,且宽度合理。

第三,车位带和通道设置可采用2个车位带夹一个通道为一组规划设置,此

W类组合数X可用公式进行计算:X?。式中W表示停车场宽;L表示单

2L?RW个车位带实际占用宽度,其中单排排列时L=PLsin??PWcos?、双排组合排列中

11的单个车位带L=PLsin??PWcos?,前者比后者大⊿L?PWcos? ;RW表示

22通道宽度,RW=R-rcosθ。实际使用该公式时W取值一般应为停车场实际宽减去2×⊿L,即扣除场边的两个单排车位带大于双排组合排列时车位带的宽度;

1式中L应采用L=PLsin??PWcos?,即双排组合排列的单个车位带宽度。

2第四,在各种车位排列方式中θ≈72.54°时,可以使每辆停放车辆占据的停车场面积最小,对停车场利用率最高。同时,若干组平行相邻设置的2夹1车位和通道组合在场地大小一定的条件下,车位倾斜角度θ相同的组合能够设置的车位数之和大于相同数量但倾斜角度θ不同的组合可设置的车位数之和,也就是说主停车区每个车位带车位倾斜角度相同时可设置的车位个数最多。因此在规划主停车区域车位带和通道“2夹1”组合时可以采用θ≈72.54°的车位带和通道组合为基数,视情况作适当修正。θ≈72.54°时,车位带和通道“2夹1”组合宽度为2L?RW=2×5.42+4.74=15.58m 。

第五,设置车位带上具体车位数量可用车位带总长除以单个车位在通道边线

P?得出,?=2.52m。??W。PW=2.4m,θ≈72.54°时,PW上实际占有宽度PW其中PW

sin?第六,停车场边缘车位带大多与供车辆90°转弯的主通道相邻,可考虑设置垂直车位带,毕竟单就车位带而言垂直车位最为密集,不存在无法利用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1998.

[3] 浙江省标准:城市建筑和道路交通工程停车库(场)设计、设置规则,2004. [4] 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戴朝寿,孙世良.数学建模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杨启帆等.数学建模案例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7] 过秀成.城市停车场规划与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8] 王文卿.城市汽车停车场<库>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 城市停车(双月刊).停车场设计专题.2008,5.

32

[10] Solving One of New England's Parking Problems. http://www.madio.cn/mcm/thread-17923-1-1.html

3、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案例(2009年省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一等奖)

超市的人员疏散模式

背景和目的:

2008年12月28日,美国纽约长岛附近的一家沃尔玛超市推出大甩卖,造成踩踏事件导致一名员工死亡、三人受伤。在地广人稀的美国,超市都容易发生踩踏事件,那么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其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在近期的湖南省湘潭市一间中学发生伤亡惨重的校园人踩人事件,造成至少8人罹难、26人受伤。虽然校长,教育局局长被免职,但造成的伤痛永远不可挽回。

而美国的9.11事件则是我们开展这个课题最初的起因。最初我们是将“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模式”确立为我们的课题。而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疏散问题,则是缘于最初数学老师给我们做的一道题目:

考虑学校的一座教学楼,其中有一楼有一排四间相同的教室,学生们可以沿教室外的走道一直走到尽头的出口,试用数学模型来分析人员疏散所用的时间。

在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想到了将这个数学问题延伸开来,设计多种人员疏散模式进行比较,并放到实际中来使数学问题拥有实际意义。

我们首先是从教学楼想到高层建筑,但由于考虑到高层建筑主要还是研究楼梯因素,还较难建立多个数学模式,最后放弃了对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模式研究。于是我们想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超市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确的一部分。随后,经过我们的考虑和商量,最后确立以一个同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场所——超市。我们想借助数学模型对超市的安全性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议。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小组首先思考是否可以设计一种合理而又科学的超市人员疏散模式。 过程和方法: 一﹑建立模型

首先,我们先从数学角度入手,就是从纯数学模型设计角度来设计几个数学模型。为计算的方便起见,我们都假设人是排队挨个通过,来建立一个较简单的模型,在比较和分析中再考虑人的拥挤情况。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一:设超市里区域一有n1+1人,区域二有n2+1人,区域三有n3+1人??区域N有nN+1人。收银台宽为d,每两个收银台的间隔为c。人与人的间隔为a,

33

人的速度为v,人站在收银台靠右边的地方,过道每次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且假设区域中的人也是挨个通过,后一区域的人要等前一区域的人走完后再走。

t1=(n1×a+c)÷v t2=t1+(n2×a+d+c)÷v

t3=t2+(n3×a+2d+2c)÷v

t4=t3+(n4×a+3d+3c)÷v

??

TN=t(N-1)+ (nN×a+(N-1)d+(N-1)c)÷v

模型二:设超市里区域一有n1+1人,区域二有n2+1人,区域三有n3+1人??区域四有nN+1人。收银台宽为d,每两个收银台的间隔为c。人与人的间隔为a,人的速度为v,人站在收银台靠右边的地方,过道每次能通过B人,且假设区域中的人也是挨个通过,后一区域的人要等前一区域的人走完后再走。

(因为过道每次能通过B人,也就是说一次逃生人数为B人,所以我们将超市收银台分成B份,因为每份区域的人数差不多,所以每份收银台的疏散时间基本相同,我们就可以计算其中一份中的人员逃生时间,来表示整个逃生时间。) 区区域域一 一 区区域 区域区?? 域 N/B 域二?? N/B 二 ?? (这是一个超市收银台被分成B份的简化图)

t1=(n1×a+c)÷v t2=(n2×a+d+2c)÷v t3=(n3×a+2d+3c)÷v t4=(n4×a+3d+4c)÷v

??

TN/B=( nN/B×a+(N/B-1)d+(N/B)×c)÷v

模型三:设超市有e个出口,每个出口每次通过一排的人数f人,一排通过的时间T,超市里总共有g人。

34

t=g÷e÷f×T

模型的分析与对比:对于模型一:这是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模型。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中的数学模型。虽然模型建立得很有数学依据,但其中的假设与实际有些不符,只适用于探究数学问题。超市的人员疏散模式更须要从实际角度分析。对于模型二:这是建立在模型一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实际的因素:超市走廊很宽,可以一次通过多个人,这样就更加贴近实际了。但是第一、二两个模型都有提到“后一区域的人要等前一区域的人走完后再走”以及“区域中的人是挨个通过”,现实情况可能出现有些人超过其他人的情况。不过在模型二中因为把收银台分成B份,所以同时减少了“后一区域的人要等前一区域的人走完后再走”中所提到的等待时间。

所以,我们觉得模型二还是比较贴近实际的,可以用做超市的人员疏散模式。对于模型三:本方法是完全不同于模型一、二的一种模式。本方法跳出了收银台的限制,直接认为所有的人都要逃出大门。此方法不存在挨个通过以及等待的限制。人员拥挤也只须增加一排通过的时间T来计算。这种方法最简单,也同样可以用做超市的人员疏散模式。

二﹑实地考察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开始实地调查。要从实际超市进行人员疏散模式的研究,首先要知道杭州超市的基本分布。我们通过网络查阅,了解到杭州大型超市的基本分布情况。之后,我们通过商量根据杭州超市的分布选取了两个较有代表性的超市——物美文一店、世纪联华华商店。

选择好超市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让诸怡纯画出我们所去的超市平面图。例如世纪联华华商店的平面图:

一楼:

随后,就是社会调查。我们课题小组全体出动,我们于2月21、22日对物美文一店、世纪联华华商店每人一个时段进行对超市不同时段,不同货架区域人数进行调查。

35

调查结果:

世纪联华华商店:

时间 人数 9:00-11:00 330 11:00-13:00 300

13:00-15:00 冷藏85,蔬菜120,散装35,食品40,收银台54(334) 15:00-17:00 530

17:00-19:00 食品120,酒20,文具30,促销40,日用25,化妆

35,收银台120,冷藏75,熟食25,蔬菜50,面包15,年货20,糖果20,电梯60 。(655)

19:00-21:00 二楼339,一楼315(665) 物美文一店:

时间 人数 9:00-11:00 290 11:00-13:00 400

13:00-15:00 冷藏40,蔬菜78,散装50,食品55,家电30,文具

60,日用80,家纺27,衣服25,收银55(500)

15:00-17:00 700

17:00 - 19:00 家电40,食品250,促销40,收银130,日用家用50,

文化用品45,电梯80*2,家纺20,服饰35收银90 (860)

19:00-21:00 三楼202,二楼422 (644) 结果和分析:

我们把采集的数据进行画图分析,一天当中各个时段世纪联华和物美人数分布境况图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根据两张图表分布说明:两家超市营业时间人数随时间逐步上升,到晚上19点左右达到最高值,一般情况下市民选择晚上购买所需物品。

在世纪联华超市,我们也测量了三个模型所用到的一些基本数值。超市里不同区域人数调查结果可得知,安全地段与超市的实际距离为96米,收银台宽为1米,每两个收银台的间隔为1米,人与人的间隔为0.3米,火灾等紧急情况人的步行速度为1.4m/s.由于我们计算的世纪联华超市是两层楼,为了运算的方

36

便把两层楼合并成一层楼。分别代人三个数学模型,则得出逃生时间分别是:17秒,9秒和5秒。从逃生时间看第三个模型最快,但由于第三个模型设置的条件很小,它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往门口跑,容易发生人踏人现象,所以也最危险。根据模型的局限性,我们小组认为9到17秒时间是一个比较合理﹑安全的逃生时间,因为它是人与人之间根据排队模式有次序有距离的逃离。

通过这次课题调查,我们也进行了思考。我们觉得超市容易发生火灾人群不容易逃生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生命通道”不畅通。

有为数众多的超市老板为了在竞争中牟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甚至以牺牲安全作为代价。堵塞消防安全疏散通道、锁闭、占用安全出口的现象在超市中屡见不鲜。特别是一些中小型超市。再则,“聪明”的商家为了便于管理这种自选经营的超市购物模式,把原来传统的商场中可以自由出入的两个门,改作一个门进而另一个门出,更有甚者将两个门改为一个门,在室内设置入口和出口。经过一番改造,消防的逃生通道被置于障碍。要是赶上购物高峰,正常情况下出入超市都会感到很艰难,更何况一旦发生火灾,那岂不是必定会造成群死群伤事故?

二、 安全重地不安全

大多数的超市都有仓库,且设置于店面的后方,形成前面经营后面存货的格局,在日常的营业期间,不会有顾客去关心这些超市的仓库安全与否。其实,超市的仓库是消防安全的重中之重,很多商场、超市、综合消费场所的火灾都是由仓库引起的。“2.15”吉林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众多的商家很是麻木。发现超市存在的火灾隐患主要有:一是货物堆积过多,通道堵塞,出口占用。二是无消防设施。三是部分中小型超市的仓库内没有办公室,值班人员休息室。四是员工的消防意识差,在一些超市的仓库里,一些员工叨着香烟搬运货物,根本无视严禁烟火的警示牌。五是电气线路乱拉乱接,未不防爆,火灾隐患严重。六是无任何消防设施和器材,一旦发生火灾,无从下手。

三、隐患可能就在你身边

在许多超市,笔者还看到里面有加工蛋糕、烤香肠、炸鸡腿、制作各种食品等诸多的用火、用电点,本来超市里的冷冻、冷藏、灯光照明的负荷就够大的,再加上这么多的项目,会造成超负荷。况且,有些超市的线路敷设不符合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私拉乱接现象严重,更是加大了不安全的因素。还有一些中小型超市是建在商住楼的底层或二楼,经过改造而成,本来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

37

建在商住楼就已经不符合消防安全的有关要求,再加上开源节流,不按要求配备消防设施、不增加保安,加强值班巡逻,就更加大了超市的隐患程度。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小组所调查的一些大型超市都有相当完备的安全疏散模式,在超市中可以看到疏散图,安全门。对比城西物美文一店,城东的华联天城路店和华润天城路店的安全门开放比例较高,在4个角落都有开放。物美文一店结构上有不合理,只通过楼层间的4部斜坡式电梯输送人员。安全出口的指示牌也较少,出口比较隐蔽。我们小组的疏漏之处应该对超市的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能力进行了解以更加全面的剖析超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防范能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在杭州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建设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从建筑的结构,消防工具的准备,大众的自救常识心理素质等全方面,加以关注。

结论和反思:

最后,关于超市人员疏散的问题,我们的结论和建议是:

一、根据我们的模式,超市设置安全门越多,疏散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一些“聪明”的商家将原来传统的商场中可以自由出入的两个门改为一个门,甚至在室内设置入口和出口通道被置于障碍物,并锁闭、占用安全出口。这对于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是不利的,比如一旦发生火灾,那很可能会造成群死群伤事故。因此,我们建议超市门设计不要依商家的利益行为而改变,应保持科学性,再则在晚上和促销时节,超市的安全门要尽可能打开。

第二,我们的设计的模式认为:走廊过道宽度越宽,人员疏散时间越短。但是我们发现一些超市走廊堆满了物品,过道变得狭窄,显然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走廊就会变成人踩人的“犯罪”现场。我们建议商家超市物品应及时放置于柜台上,不要滞留在人来人往的过道上。

第三,超市在建筑设计上应考虑其便于人流物流的疏散。例如物美文一店建筑结构上有不合理,上下楼层间只有通过4部斜坡式电梯输送人员,没有其他侧门和楼梯方便人们离开超市。这就为人员疏散带来隐患。建议今后设计部门千万要考虑人员疏散的问题。

第四,超市工作人员没有相关的经验,当我们提出的:超市一旦发生火灾时,怎么组织人员疏散这个问题时,他们神情漠然。所以我们建议,超市有必要进行一些模拟的人员疏散活动,形成《人员疏散应急预案》。

参考资料:数学模型基础,王树禾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8

(1996)http://www.http://www.njliaohua.com/

附件三、浙大附中2010学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教研活动安排

一、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的安排(每周课内辅导2节+课外实践2节) 1、开设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活动基础知识的培训课.本年度高一高二专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三结合知识系统复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思维和知识使用的辅导。同时,高一开展军训为形式的社会实践,高二高三开展以值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高二高三另外安排一定的时间开展社区服务。一个学期大致安排18课时。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及年级学生的特点从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主题项目群中选择模块进行教学。高一、高二、高三在开学时都要开设“平安走天下”模块,大致8课时,对学生进行人身安全教育。高一本学年侧重青少年科技创新中的调查研究类课题研究的通识教育和课题研究实践;高二侧重关注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课题研究;高三侧重“德之馨,人之立”的励志教育和与学科系统复习相结合的研究性思维和知识的应用指导。

二、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结合过去在这方面的经验,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系,从学科综合学习探究中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紧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通识教育与高考各学科系统知识复习的关系,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结合语文学科,侧重开展以下活动:苏东坡与苏堤、所在社区文化研究、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北山路近代建筑经济开发状况调查、中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与研究、东西方中学生休闲方式比较等。

2、结合理科学科,开展以下活动: 家用电器的减排措施研究、校园周边噪声的测定、催化剂对化学实验效率的分析、阿伏加德罗常数测定方案研究、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设计等。

3、结合数学学科,开展以下活动:台球运动轨迹与角度分析、家庭理财计划设计、折纸的多面体问题分析、购物的数学建模等。

4、结合文科学科,开展以下活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班级管理的软件开发、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我看上海世博会、西湖西进的经济价值研究、西湖一日游的新线设计、中学生休闲方式调查、中小学生时尚观念的发展趋势、闪客的文化背景研究、“题客”的价值研究、“威客”的基本技能要求研究等。

39

三、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班团活动的整合

班级是以主题班会形式为主,团委是结合年龄特点开展公益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从而提炼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不同学期不同的节假日以及教育重点,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第一学期结合开学教育、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元旦迎新等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利用板报、第二课堂、班团会、社区服务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此重点介绍第二学期的活动。

具体安排如下:

主题 “传承雷锋精神”主题宣传活动 开设时间 3月5日 参加对象 高一(1) 高二(3) 各团支部 团员 各班 高一学生 指导教师 裘莹 裘莹 裘莹 裘莹 裘莹 班主任 为妈妈烧一顿饭、做一次家务 3月至6月 “捐植种树”实践活动 “扫墓—向英雄的烈士们学习” 五月科技节活动 “节能减排”主题宣传活动 3月12日 4月 5月 6月 四、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在节假日里延伸。

我们计划结合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安排学生利用双休日、暑假的时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进行延续性探究和解决。计划重点辅导学生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和一次社区服务活动。

五、做好资料档案建设,逐步推动综合实践课程的规范化、常态化。 逐步规范教研组活动,明确各自职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明确教研组唐一平、徐伟、裘莹、王超、李成利、李敏(资料员)等的基本职责: (1)教研组长职责:

①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工作常规。发挥整体协调、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的作用,制定并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工作计划,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校级研训、展示、评比等活动,实施活动主题申报及检查制度。

②建立教师指导方案设计常规。具体包括学期指导方案、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等,要有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k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