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

更新时间:2024-05-18 06: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章 服装与家政

服装是反映时代文化特征的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的不断提高,服装设计日益成为美化人们服饰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本章节的介绍,可以从中了解人体的结构,理解服装与文化、服装与美学、服装与材料的关系,以及学习生活中的着装设计与搭配,服装裁剪与缝纫。

家政是指以家庭生活质量为目的,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对家庭生活进行科学化设计与管理。它包含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和家庭保健。家庭生活中技术的运用,是家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是家政理念更好地发挥作用,也能有效地保证家庭经济生活的有效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章节中所涉及到的是如何形成科学而健康的家庭生活观念,如何理解自己在目前和未来家庭生活的角色,如何提高个人适应、建构和改善生活的能力。

第一节 服装史及发展趋势

我们现在的文明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作为文化与社会的产物——“衣”,也是起源于那个遥远的时代。“衣”的变化与发展是与一定地域的社会集团相关的,它是人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方服装史概述

1、古代服饰

人类着装的行为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服装史上,通常把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前后古埃及、古西亚、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不同人种创造的服装分为古代部分,这部分服装成为此后欧洲服装文化的基础。古代服饰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其服饰造型、材料、审美都明显表现出这一特征。

(1)古埃及服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32年)

图10-1缠腰裙“申提”与贴身筒裙 图10-2 “卡拉西里斯”

埃及人最早来自现埃塞俄比亚地区,地处尼罗河河谷地带,由于气候常年温暖、炎热,人们的服装均由棉麻制成。大多数服装样式都很简单,大致呈三角形,服饰宽敞、轻盈、省布。女性服装的特征是高高的腰线,最典型的服饰就是直筒贴身长裙,在衣服的一侧将其缝合,从胸下一直垂到脚踝之上,下身用单肩带或双肩带把它往上提。埃及早期的男子,无论

地位高低都赤膊,下身采用一长块布巾围在臀部并用腰带系住的缠腰裙“申提”。后来出现的筒形服装“卡拉西里斯”(kalasiris),男女均以多种方式穿着,可以保持宽松也可以系腰带。

(2)古西亚服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30年) 古代西亚的发祥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中下游地带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这里主要有四个民族,即苏美尔、巴伦比、亚述和波斯。

苏美尔人居住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居民。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是单纯,而且男女服饰没有很大的区别,其基本样式是用叫做“卡吾那凯斯”(kaunakes)的面料缠裹在腰部。从已经发掘出土的粗糙缝针及雕像,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美苏尔人服装的裁剪和缝纫技术还是比较发达的。

巴伦比和亚述的服饰是集两千多年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人民所创造的服饰之大成。其艺术文化也在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达到高峰,与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文化艺术媲美。男性的典型服饰是包缠型的袍服,用三角形织物绕身包缠,里面穿直筒紧身长衫,外面用带有流苏的布料缠绕腰部两周,再搭过右肩。最为典型的服饰是边缘带有流苏的或长或短的袍服“坎迪斯”(Candys)。女性服饰形式与男性相同,只是更宽松些。已婚妇女都要佩戴面纱,不能抛头露面。

波斯服饰比巴比伦和亚述服饰更有创新和外来民族特色。因为波斯人是游牧民族,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他们的服装较为合体,并采用皮革等厚质材料。

图10-3流苏“坎迪斯” 图10-4波斯服饰

(3)古希腊服饰(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世纪)

古希腊人推崇自然、潇洒与和谐之美,强调对人体自然美好的追求。 在克里特时期,希腊女性穿紧身胸衣以及裁剪缝制合体的“塔裙”。臀部合体的喇叭裙长及踝骨,并有数层荷叶边或折叠花边。带有装饰的波蕾若短款精致上装,长及腰节,前开襟,胸部暴露。

图10-5 克里特时期“塔裙” 图10-6 “基同”和“希玛申”

希腊本土文明时期的服装流畅宽敞。男女衣着相近。服饰一般属于块型料,大多不需要缝纫,以各种形状和品种的材料披覆和包缠在身上,用别针、金属扣或腰带等固结或系结,充分表现了人体的自然之美。典型服饰主要有“基同”和“希玛申”。

(4)古罗马服饰(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

古罗马服饰承袭了古希腊服饰的基本风格和形式,并且在贵族专制极强的古罗马帝国,其服饰比古希腊时期更为奢侈和华丽。服饰的基本形态是贯头形的内衣和宽敞裹缠式外衣的组合。“托加”(Toga)和“丘尼卡”(Tunica)作为古罗马服装的基本形制,充分反映了其古典主义风格。

图10-7 古罗马时期“托加” 图10-8 古罗马时期“丘尼卡”

2、中世纪服饰 (公元5世纪至15世纪)

西洋史上的“中世纪”范畴,约指公元5~15世纪左右,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476年到文艺复兴开始之前。这一阶段的欧洲文化中心,也由地中海区域转移至欧洲大陆。

因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半,所以,在西罗马帝国衰微之后,欧洲文化也就自然分治。一方面,日耳曼民族向南入侵,建立新国家,同时欧洲也出现许多“封建自治”的小城帮;另一方面,东罗马帝国仍维持中央集权的体制。“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围绕着“民族迁徙秩序重建”、“基督教的兴起”与“拜占庭文化影响”这三方面,所以彼时的服装变化也深受影响。

(1)民族迁徙秩序重建——裤装兴起 公元4世纪起,原居北欧的“日耳曼”(German)民族,大举南侵,到公元6世纪中期,已占领西罗马大部分的土地。除此之外,“哥德人”(Goths)、“北欧人”(Northman)也向南

侵袭,这种民族的迁徙,形成日后欧洲势力变革与重组的基石。受其影响,北方各民族所带来的裤装大兴,进而奠定了日后欧洲男士着装以裤为主流的基础。

(2)基督教的兴起——袍衣与“禁欲”

罗马帝国初期,基督教传至地中海区域,刚开始帝国对其采取放任的态度,但由于基督徒不向皇帝膜拜而遭惩罚与迫害。然而信徒剧增,促使“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其合法地位,“狄奥多西皇帝更于公元392年立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义广为流播,成为西方精神的根基。当时的基督徒都会穿着名为“达尔玛提卡”(Dalmatic)的袍衣,特色是从两肩向下,有两条名为“Calvi”的长条状饰带。另外,受基督教“禁欲”教义的影响,女性服装变得相当保守,紧紧包裹住身体,如头巾、紧身长衣等。

(3)拜占庭文化——东方色彩的服饰

东罗马帝国的君主君士坦丁(公元323-337年),为了展现其雄才大略,在公元330年将首都东迁至拜占庭城,并以自己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开始,直到公元1453年被鄂图曼土耳其攻陷。中世纪的欧洲大陆,文化发展几乎停滞,是空前黑暗的时期,相对而言,拜占庭帝国因位置偏东,未受民族大迁徙的影响,仍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成为日后文艺复兴的契机。拜占庭时期的主流服饰,无论男女都穿长袖直筒长袍。女性在“丘尼卡”外面穿“斯多拉”或“帕拉”,将“帕拉”翻折可做斗篷。男女都用珠宝镶嵌的别针或夹子将披风固定在右肩上。

图10-9 基督教徒服饰 图10-10 拜占庭时期服饰

3、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公元1500至1640年)

中世纪后期,一方面欧洲经济发展逐渐复苏,商务贸易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大城市(尤以意大利为代表)商业活动频繁、财富集中;另一方面,受到十字军东征和探险冒险精神的影响,人们普遍激发了在思想与文化上以新的态度去领略古希腊、罗马的文明,这种心智的变革,讲求以“人”作为主体的人本主义,史称“文艺复兴”(Renaissance)。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服饰业也随之蓬勃地进行。借助越来越方便的交通运输,最新服装的传播速度加快。势力强大的裁缝同业公会制定了服装裁剪的标准,以便统一时尚,促进流行。当时意大利更是成为服装流行的中心。

此时的男、女装皆通过服装来达到强调两性的人体美。比如男子穿着有蓬松宽大的袖子的上衣与紧身的裤子,呈现“倒三角”的体态造型,表现阳刚;女性通过裙撑、束腹与臀垫使体态轮廓呈“正三角形”。16世纪服饰的最大特色便是“切口”(Slashed decoration)。这种装饰起源于瑞士,后风行欧洲各国。它的方式是把外衣切出许多裂口,让里面的布料露出来。这种“切口”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此时服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拉夫领”(Ruff)。

由于当时的袖子可以脱卸,所以赶时髦的男女会在同一件衣服上配不同的袖子。据记载,

当时有人将袖子作为礼品送人。袖子的造型也纷繁多样。如“羊腿袖”、“灯笼袖”、“糖葫芦袖”、“主教袖”以及各种垂袖。同时,因为肩袖处的接缝比较粗糙,所以出现了肩饰,即三角形的袖片,掩盖接缝,同时又象垫肩,显得很有气派。

图10-11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

4、巴洛克时期服饰(公元1620年至1715年)

巴洛克艺术早在文艺复兴运动末期就产生于意大利,进入风云变幻的17世纪,克服了16世纪后期消极影响的巴洛克,成为天主教争取信徒的工具。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富丽堂皇的精神特质,它具有生机勃勃、艳丽色彩、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服装精美奢华。常采用花缎、天鹅绒和锦缎等华贵面料,强调繁多的装饰,大量使用华丽的纽扣、大量镶嵌线和刺绣。女装服饰解脱束缚、自由随意,男性服饰则崇尚自然和优雅,花边、香水、高跟鞋、手套、手袋、领带、领结等新鲜时尚纷至沓来,烘托出巴洛克时期的繁荣与精致。

图10-12 巴洛克时期服饰

5、18世纪服饰

18世纪,欧洲乃至世界进入了崭新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飞梭、水力纺纱机在纺织行业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法国,沙龙文化在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和形成,并孕育了洛可可艺术的社会基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又促进了新古典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服装,亦分为洛可可时期服装和新古典主义时期服装两个历史阶段。

(1)洛可可时期服饰(公元1715年至1789年)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从坚挺耀眼的巴洛克风格走向轻柔、优美。奢华的丝绸面料采用单色精致的图案或刺绣,色调清淡柔和。女性服饰采用夸张的裙撑、打褶的花边、繁复的装饰、

低领、衬裙、紧身内衣等。男性服饰外衣边缘带有修饰,衣长及膝,通常可见里面的长马甲。同时也可以看到前面及袖口带有很多花边的衬衫。

图10-13 洛可可时期服饰

(2)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公元1789年至1804年)

这一时期,古罗马、古希腊那种清晰简素的设计开始复苏。服装表达了对更加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英国风格的宽大拖尾长裙以轻柔的褶裥取代了以往的裙撑或臀垫。短夹克与裙子相配。裙子慢慢变挺、变窄、变短。男子服饰采用高领子、宽尾部、长而窄袖子的深色外衣,此款服饰也渐渐演变成后来的燕尾服,并成为中产阶级的主要服装。

6、19世纪服饰

19世纪,欧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从社会体制到经济状况,从生产方式到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发展、工业进步,使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式生产方式迅速被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作取代。随着这一切的变化,人们的着衣观开始发生转变,过去那种以豪华多饰的宫廷风格为时尚的穿着追求,正悄悄让位于追求实用、自由和功能化的装束。这一时期服饰风格可以说是早期几大风格的混合体,尤其是文艺复兴、哥特及罗可可元素的复古。最具特色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服装,服装极富形象力且丰富多彩。女装款式多采用极地长裙,并且采用马尾来支撑形状,在下摆加上很多缎带、蝴蝶结、刺绣、花边及人造花朵,既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又适合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需求。与奢华的女装相比,男装相对精致,强调功能而不张扬。双排扣外衣开始用于日装,燕尾服用于晚装和上层人士的外出服。

图10-14 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 图10-15 19世纪时期服饰

7、20世纪服饰

(1)20世纪初期。

女性要求参加社会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了服装设计的转折性革命,催生了现代的时装。

(2)20世纪20年代。

一战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女性的服饰形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女装日装实用而舒适,出现了简单宽松的直筒连衣裙和直筒短裙;晚装采用明亮色彩的闪光面料,并带有很多女性化的细节。代表“夏奈尔的设计”。男装由以往朴素颜色的面料开始带有格子条纹等各式各样的图案。

(3)20世纪30年代。

服装开始详尽细分。女裙采用垂感好的面料、正式晚装领口开得很低,通常带有裙裾、外衣和大衣都细长贴体、新型紧身胸衣、宽肩西服的出现;男装更加休闲,出现了双排扣大衣和风衣。

(4)20世纪40年代。

服装款式变得短而小,套装设计注重功能性,并且适合各种场合穿着。到1947年,高级时装在巴黎复苏,“迪奥的设计”款式特点:长及小腿,裙子下摆宽大,上衣肩部圆润,充分展现了女性优美的形体。男装在色彩和款型上都保持传统风格。

(5)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女装外型轮廓均用字母或形状命名。兰色牛仔裤十分流行。男装仍然保持传统风格。

(6)20世纪60年代。

服装特征是冲破传统的限制和禁忌。男装更加随意、更加耀眼、更加多彩。 (7)20世纪70年代。 人们组合自己独特的风格,将单件购买的服装进行组合,同时也流行面料的混合以及板型的混合搭配。女装传统而浪漫的风格成为新的流行趋势。工作装特征的T型服装的出现。男装强调肩宽、长驳领和瘦腿裤。

(8)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的服装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女装既有经典优雅的风格也有休闲实用的风格。经典裁剪的传统男套装优雅舒适。

(9)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的服装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变化,服装创意从街头获得的灵感不少于从T台获得的灵感,二者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90年代服装最大的发展要数面料的应用;重要的穿着方式是混合与重叠。男装都市休闲的流行,牛仔裤和套头衫被广泛接受。

二、中国服装史概述

1、秦汉时期

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服饰上,“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对后来汉代的影响相当大,故有“汉承秦后,多因其旧”的说法,意思是汉代的服饰大体保存了秦代的遗制。而汉代因为政权的巩固与经济的发展,呈现繁荣昌盛的景象。人们的穿着打扮也日趋华丽。

(1)男子的袍服

秦汉时期,男子的服饰以袍为贵。在先秦时期,只是一种内衣。到了汉代,最初人们在家居时,可以单独穿着,以后逐渐发展到礼节之用。在汉代400年间一直被作为礼服。袍属

连衣赏制。在秦汉时期,穿用较普遍的有作为中衣或家居的蝉衣袍服和作为外出或礼服用的曲裾式、直裾式袍服。

(2)男子的冠、巾帻

冠与巾帻的样式在汉代,冠帽是区分等级的重要标志。按照服饰制度规定,皇帝、公侯及卿大夫,在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必须“戴冕冠、穿冕服”。因此,汉代的冠帽,形制各异,丰富多彩。巾帕与冠帽同时使用,只限于军旅。到西汉时,则流传开来成为风气。身份低微的执事不能戴冠、只能用帻。官吏必须先戴“巾帻”,然后戴冠。但平日在家,则可单独戴帻。

图10-16 秦汉时期帝王的服饰

(3)鞋履制度

汉代的鞋履也有很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燕服穿“屨”;出门行路穿“屐”。妇女出嫁也穿木屐,并在屐上施以彩绘,另以五彩丝带系之。古时把装有木齿的鞋子,称“屐”。相传出现于先秦时期,到东汉以后,着屐者渐多。六朝时期的男子甚至穿高跟木屐。而谢灵运所发明的木屐则很有特色,适于登山之用。

(4)铠甲之制

古代在军事战争时,最主要的防身之服是“胄甲”。其中“胄”为保护头部的服具,又称“首铠、兜鍪、头盔、头鍪”。“甲”为保护身体的服具,有肩甲、胸甲、腿甲之分。最原始的胄甲大多用藤木或皮革制成,商周时期,还出现了“练甲”、“铁甲”之制。而秦兵马佣的出土,则可明悉秦代两种主要的甲胄形式:指挥人员和普通兵士。到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已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装备,皮甲已退之次要地位。

图10-17 秦汉代铠甲 图10-18 秦汉代男子曲裾图

(5)女子的深衣和襦裙 深衣是汉代女子的礼服,且女子以此为裳。襦裙则是沿用战国时期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穿着。襦为一种短上衣,长度只到腰际,穿着时多配用裙子。襦裙是中国女子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并且一直延续到清代前后,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图10-19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图

(6)女子的发式

汉代妇女梳发辫的已经不多,发式以绾髻为主,且式样较多。 2、魏晋南北朝

最具代表性的即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94年),与此同时,中原汉族的服饰也吸收了不少少数民族的特点。以此形成了以下的特点:

(1)男子的大袖衫

魏晋时期汉族男子以长衫为多,且以宽衫大袖为裳。一般用作便服,也可作礼服。魏晋时期衫与袍的主要区别在于袍有袂,而衫不用施袂;衫的袖口宽敞,且多用白色,有直襟式和对襟式。衫襟可用带子系缚相连,又可不系带子,任其自然敞开,用起来比袍更方便。

图10-20 魏晋时期男子的大袖衫

(2)女子的衫裙

魏晋时期女子仍以襦衫和裙裤为主。样式与男子的大衫袖相适应,以宽博为尚,以对襟为多。在领口、袖口均做有边缘,下穿条纹见色裙,并系有围裙。

图10-21 魏晋时期女子的衫裙 图10-22 魏晋时期裲裆铠甲

(3)筒袖铠、裲裆铠与明光铠的形制

筒袖铠:诸葛亮筒袖铠,以小块鱼鳞纹或龟背纹甲片穿缀,并在肩部装有护肩。 裲裆铠:由胸甲与背甲两片组成,在肩上用皮带搭扣相连,腰间再用皮带系扎。铠甲内常衬有厚实的裲裆衫。

明光铠:因胸前与背后的圆护得名。用铜铁等金属制成,打磨得极光,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明光”。初见于三国,南北朝后期流行,并取代了裲裆铠的形制。 3、隋唐朝时期服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唐朝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先进国家之列。其服装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服装最为兴盛的时期。

(1)男子的袍衫、幞头纱帽和乌皮靴

“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隋唐时期的圆领袍衫,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与深衣的不同处在于,深衣为交领、大袖,领、袖均有缘饰;而此袍衫则是圆领、窄袖,领、袖、襟均没有缘饰,为士人之上服,亦为一般之常服。“幞头”,即包头用的黑布帛,由东汉“幅巾”演变而来,但巾角不同:经过裁制的巾帛,角皆成带状,通常在裹发时前面两角包过前额,绕至脑后结带下垂,另外两角由后朝前,自下而上,曲折附顶,于额上系结。远望,似两条飘带垂于脑后。隋唐时期的首服,除幞头外,还有“纱帽”,被作为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饰,在儒生和隐士间广泛流行。此外,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小冠”、“纱笼冠”等,继续沿用。乌皮靴是这一时期普遍所着履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由六块皮子拼合而成的六合乌皮靴。

(2)多民族融合下开放的女装

隋唐时期女子襦裙服和衫为主要服饰,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履或精编草履。这时的女子很注重下裳,尤其是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用料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一定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是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图10-23 唐代女子服饰

唐代妇女所穿裙装,名目繁多,但造型宽博、工艺精巧,以及色泽艳丽是其特色。主要的有:高腰裙、百褶裙、六幅裙、石榴裙(茜裙)、间色裙、晕裙。 4、宋辽金元时期服饰

宋辽金元时期,封建制度转向衰落。辽金元时期是充分展示北方游牧民族服装的时期,也是中国服装发展历程中有一个民族服装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

(1)襆头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服冠冕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宋代幞头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成为一种帽子。按照制度规定,上自帝王,下至百官,若非重大朝会,一律都戴襆头。并且,宋朝的襆头不限黑色,尤在喜庆场合。另外,宋朝男子还流行在其上簪花。这时的文人雅士,又恢复起古代的幅巾制度。相传苏东坡就擅长扎巾,人称“子瞻样”或“东坡样”。

(2)襕衫的形制

襕衫属袍衫,以白细布为之,下长过膝,在衫下摆的膝盖部位,则加接一幅横栏。因其式初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3)腰带制度

在唐代,穿着公服时所系的腰带,也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它通常由带头、带銙、带铛及带尾等四部分组成。“铛”就是皮带,也是腰代的基础。唐以后,铛的表面往往用彩色绢绸包裹,故有“红铛”、“青铛”及“黑铛”之别。铛的形制,一般分成两节,前后各一。“銙”即牌饰。若用金作,即称“金带”;用玉作,即是“玉带”。以此类推,还有“银带”、“犀带”及“角带”等。至于“带尾”,则是钉在“銙头”,用以保护革带的装置。

(4)宋代女子服饰

图10-24 宋代男子服饰图 图10-25 宋代女子服饰

(5)辽代服饰

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据史籍记载,皇帝服饰,分别有“国服”与“汉服”两种形制。国服即契丹本族的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及常服及田猎服的分别。 汉服即五代后晋时期的服饰,也有祭服、朝服、公服及常服之别。其中,祭服用衮冕,冕上垂白珠十二琉,身着玄衣、纁裳,绣十二章纹,内衬白纱中单,大带、佩绶一应俱全,用于祭祀宗庙等场合。朝服则戴通天冠,着绛纱袍,绛蔽膝,领以方形曲领为主,普通祭祀、冬至、朔日、受朝等场合穿之。百官服饰与帝服相同,也有国服与汉服只分,朝服、公服、常服之分。妇女妆面,喜涂黄粉,俗谓“佛装”。

(6)金代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金的服饰与辽的颇接近,只是发型不尽相同。虽然也髨发,但余发多掺入丝带,编成辫子,垂搭于肩。至于妇女,虽然也以辫发为尚,但多将发辫盘于头顶。金人衣服,富人春夏以纻丝、锦衲为衫裳,亦间用细皮、布。秋冬以貂鼠、羔皮为主;贫者春秋以布帛为主,秋冬亦衣皮。

(7)元代的服饰 元代服饰,以长袍为主,样式比辽制宽大,男子公服多从汉俗,以绫罗为之,大袖盘领,下长过膝。官职等差,则在颜色与纹样上表示。官吏士庶日常闲居,一般多窄袖长袍,地位卑下的侍从仆役,则在长袍外面,再加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由于环境使然,蒙古族妇女的冬服衣料以兽皮为主。

图10-26 元代贵族男子服饰图 图10-27 元代汉族女子服饰

5、明朝时期的服饰

明代是汉民族统治政权时期,对整顿和恢复汉族人的习俗十分重视,其冠服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进行了重新调整,将中华传统服饰从多方面给予了巩固和完善。特色的服饰形制:

(1)巾帽

明代男子巾帽,形式丰富,据记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的样式至少有三、四十种,其中尤以“网巾”、“四方平定巾”及“六合一统帽”的使用最为广泛。

(2)礼服与官服

明代男子的服装,恢复了传统特色,以袍衫为尚。职官礼服,也承袭古制,用冠冕衣裳。官吏的“斗牛”与“飞鱼”服,最初出现于正德年间,只限于一、二品官员,后遍赐于群臣,连宦官也可得到。鞋履,官员穿靴或“云头履”(俗谓朝靴);儒士生员多穿元色双脸鞋;庶民穿胶靶,雨天穿油鞋、钉靴,冬天则穿高筒暖鞋。

(3)凤冠和霞帔

凤冠是明代妇女服制中最为庄重的礼冠,因冠上装饰凤凰而得名。最早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宋南迁后,凤冠上增加了龙的造型,称为“龙凤花钗冠”;而明代除后妃所戴之外,嫔妃的冠制则去除龙形,代之以銮鸟,以示等差。并且达官贵人的内眷也佩带此饰,可见制度并不严格。与凤冠搭配的服饰是“霞帔”,是明代命妇重要的礼服。霞帔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缀一颗金玉宝石。明代的霞帔更依据质料、颜色、纹样与坠子,来区分等差。

(4)背子与比甲

“背子”的基本形式,大体与宋代相同,一般分为两种:凡合领、对襟、大袖,为贵族妇女礼服;直领、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的便服。“比甲”则是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但样式较后来的长,产生于元代,但流行于明代。

图10-28 明代男子服饰图 图10-29 明代女子凤冠

6、清朝时期服饰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服装形式上和汉人没有大区别。清政权建立后,一方面推行满服,另一方面也吸收汉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满族妇女主要穿着袍服,梳旗髻,穿高底旗鞋;汉族妇女沿袭明代服饰,但在服饰装饰上要精细得多。清朝的服饰大量采用刺绣,刺绣的部位和手法各一,使服装更像一幅穿着在人身上的流动画,奢华而艳丽。清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马甲、裤和靴等。最典型的服饰品就是马蹄袖,这种袖子紧而窄,可脱卸,方便合体。

图10-30 清朝皇帝服饰图

图10-31 清朝女子服饰

7、中国近现代服饰

中国近现代服饰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前半叶和20世纪后半叶两个历史时期。 (1)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服饰

图10-32 中国近现代服饰

此期间,中国经历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斗争和动荡之中,新旧事物在不断更迭,服饰也处于新旧交替、西方文化东渐的形势中。至此以服饰划分等级的规定,也随着帝制的结束而彻底消亡。典型的男子服饰有大礼服、常礼服;长袍、马褂、瓜皮帽或罗松帽、中式裤子;西服革履、礼帽;学生装、鸭舌帽、中山装、军警服。女子服饰有袄裙、改良旗袍、斗篷、连衣裙。

(2)20世纪后半叶中国服饰

这一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中国服装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多的带有政治内涵,典型服装有列宁服、毛式服装、军便装、花布棉袄。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期间,由于中国采用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穿衣状况,中国的服装事业也在此期间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典型服装有喇叭裤、蝙蝠衫、西装、牛仔服装、滑雪衫、夹克衫、风雨衣、皮革服装。

图10-33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服饰

第二节 服装造型与色彩

一、服装款式、造型设计

1、服装的历史制作和生产的发展

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服装业经历了从最原始利用自然界的树叶、树皮、毛皮来覆盖身体以遮羞取暖,发展至开发编制技术,用编制物来缠绕包裹身体的阶段。早在数千年前使用直线裁剪、经过缝制构成平面造型服装的时代。进入中世纪后,刺绣与蕾丝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华丽的装饰物,到13世纪前后,欧洲开始进入到曲线裁剪形成

立体构成的时代。17-18世纪欧洲各王朝进入成熟阶段,在一部分阶层中开始出现流行服装现象,在此之后,时装经历了各种外型的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各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变化,20世纪的时装进入到自由、不受身份约束的国际化时代。

20世纪以来,新型合成纤维的开发、高分子材料学以及天然纤维加工技术发展迅猛,使得服装材料日益多样,同时服装也从家庭作坊式的阶段进入到工业大生产的成衣化阶段。在此过程中,服装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成为涵盖纤维、服装设计、生产、流通等多元化并存的大产业。

现在在成衣制作方面,包括纸样设计、推板、裁剪、缝制、产品管理等多个环节都引入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因此对个体生产技术者的经验和感觉分析研究使服装产业更加系统化,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服装的舒适性和时尚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归类是当今服装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服装学的研究逐步扩展到以人为中心,人与服装之间的关系成为重点内容的各个领域。比如:以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哲学体系为前提,研究人体与服装、人与时尚关系的研究范畴,以人的社会着装行为、时装变化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为前提的社会学研究范畴;此外在社会经济学中,服装的作用、服装的商业性也是重点研究的范畴。 2、服装学与服装造型学

综上所述,要对服装与时尚进行评价,其主要因素包括服装与时装,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形态的动态关联等。此外服装造型的研究包括了服装的造型、生产、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纺织品设计等多个相关领域。以图形展示如下:

图10-34 服装学分支图

如图在五个主要分支下,具体包括的学科有:时尚情报调查、服装设计应用、色彩学、服装画技法、纺织品设计、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流行学、数理统计学、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图形学、纸样设计学、服装CAD设计与运用、体型与纸样设计、立体裁剪应用、时装造型学、产品企划、产品设计、产品缝制工学、产品流通、服装卫生学、手工艺艺术、服装社会心理学、服装管理学、服装消费学。 3、服装款式设计

服装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相对于环境的身体保护功能、群体生活所形成的各种社会以及心理功能还包括人体与服装的关系所形成的生活辅助功能。

(1)身体保护功能

针对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保护功能。包括了气候调节功能,比如对人体以及生活中不适应的自然环境或者是人工环境的温度、湿度条件进行调节,从而保持人体生理机能

积极的心态去想象周围的事物,然后赋予其某种象征意义。

⑤ 寓意

服饰图案常常会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以寄托设计者的情志。服饰图案的寓意,经常会采用谐音与隐喻手法。谐音,如莲花鲤鱼寓意连年有余;蝙蝠、鹿、桃寓意福、禄、寿等。隐喻,如鸳鸯喻夫妻恩爱,松鹤喻延年益寿。又如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纹样“龙凤呈祥”,被认为是许多吉祥寓意的综合表达。

⑥ 标识

服饰的标识与符号作用,是服饰图案的社会功能之一。服饰图案具有两种不同的符号功能,即标识功能和象征功能。有些图案起着符号与标识的作用,即标明穿着者的职业身份或服装的品牌。

⑦ 宣传

服装可以随穿着者亮相于不同场合,其方寸天地可谓是“活动广告”的最佳载体,因此很多公司、集团,常把自己的标志、名称装饰在服装上,起到宣传企业形象、产品品牌的作用

(3)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

从服饰图案的纹样上来看,服饰图案可分为单独服饰图案和连续服饰图案两大类。 ① 单独服饰图案

单独服饰图案是指独立存在的装饰图案,有强化作用,可集中引导视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有自由服饰图案和适合服饰图案两类。

② 自由服饰图案

指可以自由处理外形的独立图案。因其不受外轮廓的约束,适合表现情绪化较为突出的服饰风格。自由服饰图案可分为均齐式图案和平衡式图案两种。均齐式图案也叫对称式图案,可分为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多方位对称。平衡式图案是以整个图案的重心为布局依据的,在使图案中心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可以任意构图。

③ 适合服饰图案

适合服饰图案为独立存在,且与一定外轮廓相适应的图案,有均齐适合图案与平衡适合图案之分。

④ 连续服饰图案

连续服饰图案是以单位纹样作重复排列而形成的无限循环的图案,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

(4)服饰图案设计方法

服饰图案的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对新方法的探索基础上的,涉及服装产品的外观 造型、色彩搭配、面料肌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章把服饰图案的设计方法具体概括为提炼、夸张、添加、抽象、加强等。

① 提炼法

或称简化归纳,是纯化形态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装饰变化过程中,对纷繁的自然物象进行秩序化的梳理,使其构图、造型、纹理规律化,条理化,保留和突出物象的基本属性,有时甚至将物象典型的特征或美的纹理重复再现,形成规律美和秩序感。

② 夸张

夸张是设计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为增强艺术表现效果,鲜明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可以把图案中的某种特征加以突出、夸大和强调,使原有形象特征更加鲜明、生动,增强艺术感染力。

③ 添加

添加是根据画面审美的要求,对简化后的“形”添加必要的装饰,增加肌理效果,丰富形

象自身的内涵,同时增加图案的装饰性和趣味性。

④ 抽象

抽象变化是利用几何变形的手法,对服饰图案形象进行变化、整理,通常用几何直线或曲线对图案的外形进行抽象概括处理,将其归纳组成几何形体,使其具有简洁明快的现代美。

⑤ 加强

加强能够使视线一开始就贯注在最主要的部分,由主要部分向其它次要部分逐渐转移。加强不等同于夸张,夸张使对物象的形体、轮廓而言,加强则是对服饰图案应用于服装本身后的实际效果而言。

(5)服饰图案设计原则 ① 创造性原则

服饰图案创造性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视觉造型方面,还包括设计师的观念和认识。横向认识:了解别人已有的成就,明确服饰图案发展的现状。纵向认识:了解服饰图案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清楚其发展的走向。

② 饰体性原则

是指服饰图案应对人体的结构、形态和不同部位起到装饰与美化作用。其饰体性原则不仅表现再平面上,还表现在与人体的空间效果上。

③ 和谐性原则

既包括服饰图案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节奏的和谐,又包括图案与服装相联系所产生的关系的和谐。

④ 可实现原则

服饰图案的设计与表现,会受到服饰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的制约。虽然服饰图案的创作是设计者充满想象力的无限创作,但最终还是要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来实现。因而,在进行服饰图案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艺、材料的特征以及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第四节 服装材料

一、服装材料的概述

1、服装材料的分类

按材料的用途分 服装面料 服装辅料 按材料的属性分 纤维制品 纺织制品 布类:梭织物、针织物、花边、网眼 线带类:织带、编织带、缝纫线、其他 集合制品:毛毡、絮棉、非织造布、纸 皮革制品 皮革类:兽皮、鱼皮、爬虫类皮 毛皮类(裘皮类) 皮模制品:粘胶薄模、合成树脂薄模、塑料薄模、动物皮模 泡沫制品:泡沫薄片、泡沫衬垫 金属制品:钢、铁、铜、铝、镍等材料制成的服装辅料和配件 其他制品:木质、贝壳、石材、橡胶、骨质制品、化学品等

其中,面料构成服装的主要用料和基本用料,对服装造型、色彩、功能起主要作用。一般为各种纤维的机织布、针织布,天然与人造皮革,也有复合材料和塑料等。构成服装时,除面料以外的用料都称为辅料,对服装起到辅助的作用。一般有里料、衬料、填充料、缝纫线、扣紧料、装饰料、标识料等。 2、服装材料的历史和发展

麻:公元前5000年埃及开始使用麻织物 棉:公元前3000年印度开始使用棉花

丝:公元前2600多年,我国开始使用蚕丝织物

毛:公元前2000多年,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开始利用动物的兽毛,主要是羊毛 粘胶长丝:20世纪初,英国生产 尼龙:1938年尼龙纤维在美国问世 腈纶:1950年开始生产腈纶 涤纶:1953年涤纶工业化生产

弹力纤维:1956年弹力纤维研制成功 3.、服装材料的流行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材料成为服装流行的重要因素,流行特点有: (1)服装材料由衣着用领域为主向衣着用、装饰用和产业用三大领域鼎立的局面转化。 (2)衣着服装材料向着天然纤维化纤化、化学纤维天然化的方向改进。

(3)服装材料具有高档轻薄化的发展特点,以提高服装及其织物的外观风格和服用性能。

(4)服装材料向高科技化发展,增加技术含量,以提高服装的附加值。 (5)服装材料向方便化发展,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二、服装面料

服装 设计加工 染色印花 后整理 织布 纺纱 服装 面料 辅料 毛坯织物 (毛坯布) 纱线 纤维 3维 2维 2维 图10-38 服装与服装材料

1维 1维

1、服装用纤维

纤维是指直径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与细度之比在百倍千倍以上(如棉为1400、羊毛为3000)的物质。服用纤维是指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可加工性、舒适性和美观性的纤细物质。

彩棉 亚麻 羊毛

甲克质纤维 大豆纤维 蚕丝

图10-39 常见服用纤维种类

竹纤维 芳纶 粘胶纤维

自然界中纤维有很多种,但是并非每一种都可以纺纱织布,具备可纺性能够用于纺织生产的才能称为纺织纤维。纺织纤维是所有纺织制品中最小的可见单元。

作为纺织纤维必须具备一下特性: 具备适当的长度和细度; 具备较好的抱合性;

具备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 具备一定的化学稳定性;

具备一定的吸湿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

纤维的分类:

2、服装用纱线

(1)纱线的分类 ① 按形态结构分类 普通简单类纱线: 单纱:纤维纺织成的单股纱,纱是短纤维沿轴向排列并经过加捻纺制而成的长度连续的线状体。

股纱:两根或者两根以上的单纱合并加捻后形成的股线,也称线。根据合股纱的根数,有双股线、三股线、四股线等,股线再合并加捻成为复捻股线,如绳子。

单丝:由长度连续的单根长丝构成。

复丝:由两根或者两根以上的单丝合并在一起或黏合在一起构成的连续丝束。 复合捻丝:复丝加捻成为捻丝,捻丝再经过合并与加捻成为复合捻丝。 特殊复杂类纱线:

花式纱线:具有特殊结构、外观或者色彩变化的纱线,其特点是结构或者色彩沿纱线的长度方向发生变化,表现为结构特殊或者截面分布不均匀,截面分布有变化或者色彩有变化。

包芯纱:以长丝或者短纤维为纱芯,外包其他纤维或纱线一起加捻纺制而成,如涤棉包芯纱,即以涤纶复丝为纱芯,外包棉纤维。

变形纱:也称变形丝,利用合成纤维受热塑化变形的特点,经机械加热的变形加工,使

图10-43 天然彩棉制成的纺织品

(2)新型人造纤维

现常用的新型人造纤维有Tencel纤维(天丝)、Modal纤维(莫代尔)、竹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牛奶纤维、聚乳酸纤维、碳纤维等。

(3)新型合成纤维

新型合成纤维主要包括:异形纤维、复合纤维、超细纤维等。

三、服装辅料

辅料的种类多、组成复杂、品种规格多样,有衬垫料、里料、填充材料、缝纫线、紧扣材料、装饰材料、包装材料、标志说明材料等。材质有纺织制品、皮革制品、塑料、金属、木质品等。辅料的选择必须与面料相匹配,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1、服装的衬垫料

衬垫料的作用主要是衬托、撑型;定型、保型加固、补强;提高牢耐性;修饰弥补体型不足;利于加工;增加保暖性。品种有:动物毛衬、棉布衬、麻衬、树脂衬及黏合衬。 2、服装的里料

指服装最里层用于覆盖服装背里的材料,也称服装的夹里布、里子,如棉衣、羽绒服、西装、大衣、皮衣等服装的里子。里料一般用于中高档服装、带有填充料的服装和需要挺括支撑的服装。 3、服装缝纫线

缝纫线主要起到缝合连接作用;加固作用以及装饰作用。主要品种有:棉线、丝线、涤纶线、涤棉线、锦纶线、绣花线、金银线(金银丝)等。 4、服装填充料

服装填充料主要起保暖作用,还可以改变服装的体积造型感。常见的填充料有 棉花、丝绵、动物绒、羽绒等。 5、服装扣紧材料

服装扣紧材料是指在服装中起连接和开合作用的材料,包括纽扣、拉链、钩、环等。

图10-44 常见的服装用扣紧材料

6、其他材料

服装辅料还包括装饰材料(如花边、缎带、珠片等)、包装材料(如吊牌等)、标识材料(如包装盒、衣架等)。

图10-45 常见的包装和标识材料

第五节 服装结构与工艺

一、服装结构与工艺概述

服装结构设计,是从服装设计到服装加工的中间环节,依据服装结构的基本规律和分解原理,运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和绘画法则,将立体的服装实物成品或造型设计效果图分解成平面的衣片结构图的一种设计方法。

服装工艺设计主要指缝制工艺,是整个加工过程中技术较复杂、也较为重要的成衣加工工序,通过科学的缝合,把成衣组合成服装的一个工艺处理过程。

服装结构、工艺与服装的外观设计作为服装设计系统工程的三大板块,三者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外观设计只是设计的初级阶段,是设计师的主观构想,是对作品的整体策划,包括服装的外部廓型、色彩、纹样、部位造型、装饰配件等设计;结构设计是外观设计的深入,是服装构思的具体化,是加工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构成服装最终造型的结构基础,是完成服装立体造型的平面展开,是实现设计思想的根本,是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关健所在;工艺设计是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使设计由构思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使服装提高品质档次与艺术效果的手段,包括程序的设计,质量标准的制定,装饰手法与特殊工艺的选择与创新等。外观设计为结构设计提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结构设计又反作用于外观设计,对外观设计加以修正和补充,并为外观设计拓宽思路;好的结构还能促进工艺简化,给缝制工作带来方便。

二、服装结构

服装结构设计主要目的是使服装造型的结构组织合理化,其内容表现为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反映在平面状态下的衣片结构线与立体状态的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服装自身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及变化原理;人体运动变化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有平面制图法与立体裁剪法,其中平面裁剪又分为比例法、原型法、实寸法等。

图10-46 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1、人体测量

服装结构设计的依据即人体各部位的数据,这些数据的采寸则依靠人体测量获得。

(1)人体测量的基准点与基准线

基准点包括:头顶点;前颈点;颈椎点;颈肩点;肩端点;前腋点;后腋点;肘点;手腕点;指尖点;胸高点;背高点;前腰中点;后腰中点;腰侧点;臀高点;前臀重点;后臀重点;臀侧点;会阴点;尺骨茎突点;髌骨点(膝盖骨中点);外踝点。

图10-47 人体测量基准点

基准线包括:颈围线;颈根围线;胸围线;胸高纵线;前肘弯线;后肘弯线;侧线;腰围线;臀围线;中腰线;前中心线;后中心线;臂根围;臂围线;中臀围线;肘围线;手腕围线;腿围线;膝围线;脚围线。

图10-48 人体测量基准线

(2)人体测量方法 首先,对被测量者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测量,以获得与一般体型的共同点和特殊点,确定出理想尺寸。测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被测者应姿态自然放松,采用直立或端坐两种姿势;

② 围度测量时软尺要松紧适度,既不勒紧,也不松脱,水平围绕体表一周,不能倾斜; ③ 长度测量和宽度测量应使软尺随人体起伏,而不是两端点之间直线距离。 (3)测量部位和名称 高度:身高、腿长等。

长度:衣长、袖长、裤长、裙长等。 宽度:胸宽、背宽、肩宽等。

围度:胸围、腰围、臀围、颈围等。 2、服装号型

(1)服装规格

服装规格即指服装成品规格,它是指服装成品主要部位的系列尺寸。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以人体的净尺寸为依据作为服装成品规格构成的第一要素;二是以人体运动因素另加放松量;三是服装的造型因素。

(2)服装号型标准

服装号型标准包括号型定义、号型标志、号型应用和号型系列。 ① 号型定义

“号”指高度,以厘米表示人体的身高,是设计服装长度的依据;“型”指围度,以厘米表示人体胸围或腰围,是设计服装围度的依据。人体体型也属于“型”的范围,以胸腰落差为依据把人体划分成Y、A、B、C四种体型,如下表所示。

表10-2 人体胸腰差与人体体型分类

体型 女子胸腰差数 男子胸腰差数 Y 24~19cm 22~17cm A 18~14cm 16~12cm B 13~9cm 11~7cm C 8~4cm 6~2cm Y型是胸围大、腰围小的体型,称运动员体型;A型是胖瘦适中的标准体型;B型是胸围丰满、腰围微粗的体型,也称丰满型;C型是腰围较粗的较胖体型。

② 号型标志

市场里的服装商标上常标有“170/88A”“160/84A”等符号,这便是号型标志,是服装大小的标识。以“170/88A”为例,其中170表示身高为170cm 的人体,88表示净体胸围为88cm,体型分类代号“A”则表示胸腰落差在16~12cm之间。 一般上衣的型指胸围,下装的型指腰围。

③ 号型应用

在确定个体的号型时,可用上下照靠的方法,如160/84A的服装,适用于身高158~162cm,胸围在82~85cm之间,胸腰围度差在14~18cm之内的人穿着,以此类推。

④ 号型系列与规格系列

号型系列以中间体为中心向两边依次递增或递减组成。服装的规格系列是以号型系列为基础并加上放松量。中间体是指从人体的调查数据中选出的人数占有最大比例的体型,它不是简单的平均值,所以并不一定处在号型系列表的中心位置。以中间体为中心号型,向两边依次递增的值,我们叫做“分档数值”或“档差”。 例如女装上衣号型一般为155/80A、160/84A、165/88A、170/92A等等,以此类推,其中身高是以5cm为档差,胸围以4cm为档差,组成了5·4系列。 3、服装结构各部位名称

(1)主要衣片名称

裙:前裙片、后裙片、裙腰(腰头)

裤:前裤片、后裤片、裤腰(腰头)、门襟、底襟

衣:前衣片、后衣片、前侧片、后侧片、大袖片、小袖片、贴边(挂面)、领片 (2)服装结构制图部位、线条名称

图10-49 上衣结构制图部位、线条名称

图10-50 裤装结构制图部位、线条名称

三、服装工艺

服装工艺设计是结构设计的具体实施和完成。一件衣服需要经过各种工序来完成。这些工序大体可分为三大类:手缝、机缝和熨烫。在服装批量生成中,这些工序分得更加细致,并用各种记号来表示,成为工艺流程图,它是工厂缝制生产的指南。

图10-51 短裙缝制工艺流程图

1、常用缝纫工具与设备的介绍

裁剪工具:卷尺,直尺,弧形尺,划粉,点线器,剪刀,铅笔

缝纫工具:针、顶针、镊子、锥子、螺丝刀、线、缝纫机、梭芯、梭壳、压脚、拆线刀 熨烫工具:熨斗、布馒头、烫凳、长烫凳、水布、垫呢 缝纫设备:工业平缝机、包缝机

工业平缝机种类比较多,绝大多数用高速平缝机,主要分为双针、单针平缝机、电脑平缝机以及各种线迹平缝机。工业平缝机一般由动力机构、操纵控制机构、针码密度调节机构、缝料输送机构等构成。

2、手缝工艺——常用几种手缝针法

(1)绗针 ① 长绗针

常用于打线钉,假缝衣片,其方法是从右到左间隔一定距离运针。一般连续运针2~3针后拔出,上面间距1.3~3cm,可根据需要选择,下面间距0.2~0.3cm运针。 ② 短绗针

常用于归拢袖山、后肩缝、抽碎褶等,将手针从右到左间隔0.3cm左右,上 面与下面针距等长。

(2)回针缝

常用于防止领圈、袖窿处伸长,也可用于弧线部位的加固与归拢。 ① 半回针

针法为往下缝一针,上面往后倒会半针,这样连续缝下去。 ② 全回针

针法为往下缝一针,上面往后倒会一针,从上面看类似于缝纫机的线迹。 (3)缲针缝

常用于服装的底边、袖口和裤口贴边的边沿处理。

① 明缲针

先将衣料熨烫成贴边状,然后从右向左,由内向外缲,每针间隔0.3cm,针迹 为斜线型。

② 暗缲针

先将衣料熨烫成贴边状,然后从右向左,由内向外竖直缲缝,缝线隐藏在贴边的夹层中间,每针间距0.3cm左右。

(4)三角针

用于底边、袖口和裤口贴边的固定。其针法为从左到右交叉进行,在衣片的贴边出进行,注意挑起衣片的1~2根纱,正面不露线迹,缝线宜稍放松。 3、车缝工艺——常用几种机缝针法

(1)平缝

缝头为0.8~1.2cm,无特殊要求一般为1cm。缝制时起始点和终点均需倒回针,回针长不超过1cm。注意由于送布牙的作用,下层布带紧。要求线迹顺直,缝份宽窄一致,底面线松紧适宜,无跳针现象。

① 分开缝、坐倒缝

平缝后,对缝头的处理方式不同 分开缝:将缝头分开熨烫 倒缝:将缝头倒向一侧熨烫

图10-52 分开缝和坐倒缝

② 劈压缝

又称分缉缝,在分开缝的基础上,正面缉线分别固定两侧缝头

③ 座缉缝

常用于夹克、休闲类衬衣等服饰的劈缝处,其作用一加固,二固定缝份,三装饰。先平缝,将缝份朝一边烫倒,翻转布片,在布片正面缉明线,明线的宽窄根据需要。要求缝线顺直,底面线松紧适宜,无跳针现象。

(2)搭缝

将两块布料正面朝上,缝头互相搭合在一起,沿所留缝头缝合。

图10-53 搭缝

(3)来去缝

常用于薄型面料,是一种正面不见车缝线迹的缝型,缝头一般为1.2~1.5cm。先将布面反面相对,车0.5cm,然后修缝头至0.3cm左右,再将布片正面相对,车0.6~0.8cm,注意不能露出之前的缝头,且宽窄一致。

图10-54 来去缝

(4)内包缝

常用于夹克、裤子等的肩缝、袖缝、侧缝等部位。正面见一条明线,反面见两条明线。下层布放缝1.5cm,上层布放缝0.6cm,布片正面相对,将下层布的缝份包住上层布的缝份,车缝0.7cm,然后将缝头向窄的一侧倒。将布片翻转到正面,车0.6cm的明线。要求缝线顺直,缝份宽窄一致。

图10-55 内包缝

(5)外包缝

正面见两条明线,反面见一条明线。将布片反面相对,其他方法同内包缝。下层布放缝1.5cm,上层布放缝0.6cm,将下层布的缝份包住上层布的缝份,车缝0.7cm。翻转布片,车0.1cm明线。

图10-56 外包缝

(6)折边缝

常用于服装底边,卷边的尺寸根据需要。先熨烫,然后压0.1cm。

图10-57 折边缝

4、熨烫工艺

(1)熨烫的原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k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