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3-05-30 22:5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商业文化·社会经纬 2007年11月

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张 岩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36)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11—0157—01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

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用布坎南自己的观点来评价:“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

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的假定,即“经济人”假定。核心观点是:“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理性的,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利益制约是对人类行为的最终制约形式,政治市场的参与者必然效仿经济市场中的“经济人”的行为方式,无论其处于什么地位,都可能以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在理论上把社会个体抽象成“经济人”,是有其合理性的。因此,政府及其官员也是具有理性和私人的经济人。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同样追求利益最大化。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

“政府的失败”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

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所谓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从政策的制订者政治家来看,他们会极力利用权力将相关信息加以垄断,只会把那些能够体现他们自身利益的提案公诸于选民,劝说选民,使其得以通过。这种提案很难与选民的利益相一致。从广大选民的角度看,虽然他们有动力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极大化,但所占有的信息具有不完全性,要了解候选方案和候选人的情况成本很高,他们常常因此而退却。成本与收益比较的结果,使理性的经济人对投票漠不关心,因而,他们很难用选择权来制约政府的政策。

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这是指政府机构执行政策的效率不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缺乏竞争机制。在工作内容上,他们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公共物品服务,而这些一般带有垄断性。在人员上,政府工作机构中的大多数公务员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权力予以任命的。

⑵ 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在市场活动中,无论市场怎样地不完善,其成本和收入都是相联系的,这种联系向市场主体提供了努力降低成本的市场机制。而在政府活动中,这种联系是割裂的,这样就有形或无形地促使政府部门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超出社会财富最大分配时所需数量,进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利

157

用所处的垄断地位封锁资源成本信息,让承担制约任务的预算部门无法了解真实成本,无法充分行使监督权。

⑶ 监督信息不完备。没有监督就没有制约,没有制约就会产生专断,就会导致腐败。政治家和选民之间的关系之一就是政治家要接受选民监督。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中诸多内容固然是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但其理论与实践价值绝对不容忽视。它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指出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分析了政府失败的表现及原因。由公共选择理论反观我国政府改革的实践,对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在进行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选择时,要注意政府干预的“度”。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弥补市场失灵时并不一定总能发挥作用。过度的干预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失败,因此,政府干预应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当政府干预所得的收益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时,我们才能肯定其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国家的政府应为市场运行提供适当的制度基础,政府行为从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过渡,政府干预市场必须要有法律依据,接受法律监督和法律约束。同时还应有科学的成本收益核算,尽可能地节约和合理配置资源。

2.要加强政府法律建设。尤其在公共政策领域,必须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制的轨道,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保证实现公共政策的真正目的,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加强公共决策的法制建设,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则要求的。从而可以提高公共决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加强对政府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改变公共物品提供不足或供给过度的状况,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

3.要兼顾公共利益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行为中的“经济人”特征具有普遍性。这种现象究竟在量上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无法作出准确的统计,但从大量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断滋生蔓延的腐败现象中,我们也不难悟出其中的一些可取之处。以薪养廉,让他们体面地生活,让经济收入与他们的身份相适应,让他们不需要去贪,也是我们防止寻租行为,控制腐败滋生蔓延,加强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 丁煌. 西方行政学说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5.

[2] 丹尼斯·C·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3] 樊纲. 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J]. 上海三联书店,1992;18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k3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