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脾胃疾病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12: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脾 胃 素 虚 & 药 物 损 害 湿热中阻证 主证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 兼证 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用药 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 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 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 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 养阴益胃。益胃汤加减。 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凉滋养胃阴;佛手、绿萼梅调气止痛。 胃阴不足,润降失司。 主 要 症 状 特 点 胃脘部疼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多为隐痛、胀痛。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胁肋疼痛为主,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 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证机概要 瘀主证 血兼证 停舌脉 胃治法 证 用药证机概要 脾主证 胃兼证 虚舌脉 寒治法 证 用药 证机概要 胃主证 阴兼证 亏舌脉 耗治法 证 用药 证机概要 鉴别 胃痛 疼 痛 病 位 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 真心痛 心,痛常及心下 胁痛 腹痛 胁 肋 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问1:病机

?痞满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张仲景创立泻心汤。 病因 病机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饮 食 不 节 饮食内停证 痰湿中阻证 湿热阻胃证 情 志 失 调 药 物 所 伤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弱证 胃阴不足证 主证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心呕吐 ; 兼证 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 舌脉 舌苔厚腻,脉滑 。 治法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 用药 山楂,神曲消食导滞除满;半夏和胃降逆消痞;茯苓健脾渗湿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主证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 兼证 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 舌脉 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平胃散和二陈汤加减。 用药 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主证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 兼证 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粘腻不畅; 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用药 大黄泄热开结;黄连、黄芩苦降和中,厚朴理气和中;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主证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 ; 兼证 吐苦水,大便不爽。 舌脉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用药 香附、川芎疏肝散结,行气活血;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化滞;栀子泻火解郁。 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 主证 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 兼证 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加减。

定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义 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用药 黄芪、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消痞。 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主证 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 兼证 恶心暖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加减。 用药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滋阴养胃;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胃阴亏虚,胃失濡养,胃失和降。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脘部 满闷不适 较缓 不同 病势 无 压痛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鉴别 痞满

胃痛 痞满 鼓胀 痞满 胸痹 痞满 结胸 脘腹满闷不舒 相同 以疼痛为主 急 不同 伴随症状 压之可痛 病位 胃脘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兼症 偶有胸膈不适 脘腹不舒 相同 病位皆在脘部 自觉腹部胀满为主症 自觉满闷不舒 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大腹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痛,胸闷、胸痛、短气 不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呕吐《内经》对呕吐的病因论述颇详。 定义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病因 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外 邪 犯 胃 饮 食 不 节 情 志 失 调 脾 胃 虚 弱 外邪犯胃证 饮食停滞证 肝气犯胃证 痰饮内停证 脾胃虚寒证 主证 突然呕吐,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兼证 胸脘满闷,不思饮食。 舌脉 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 解表疏邪,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用药 藿香疏解表邪,芳香化浊;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厚朴理气除满;白术健脾化湿。 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主证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 兼证 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 舌脉 厚腻,脉滑实有力。 治法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用药 神曲、山楂消食化滞;陈皮、茯苓和胃降逆;连翘清散积热;生姜、半夏降逆止呕。 积食内停,中焦壅滞,胃气上逆。 主证 呕吐吞酸,嗳气频作。 兼证 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 舌脉 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白,脉弦。 治法 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用药 厚朴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旋复花降逆止呕;黄莲辛开苦降,泻肝安胃;茯苓健脾渗湿。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主证 呕吐多为清水痰涎,头眩、心悸。 兼证 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呕而肠鸣有声,或逐渐消瘦 舌脉 舌苔白滑而腻,脉脉滑。 治法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用药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桂、术、甘温脾化饮。 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主证 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大便溏薄,时作时止。 兼证 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 舌脉 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加减。 用药 参、苓、术、甘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和胃,降逆止呕。 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胃阴不足证 鉴别 反胃 呕吐 呃逆 呕吐 主证 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 兼证 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 舌脉 舌红少津,脉脉细数。 治法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 用药 参冬、沙参、粳米滋养胃阴;太子参、甘草、谷芽益气和胃;半夏降逆止呕。 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和降失司。 相同 均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有呕吐的表现。 不同 食入于胃,良久复出,吐后转舒。特点: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有物有声。食入即吐,或不食也吐;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 证机概要 胃气上逆动膈为病机,以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为特点;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病机,胃内容物从口而出为特点。 ?呃逆《内经》无呃逆,“哕”即是本病。朱丹溪始称为“呃逆”。 定义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中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 病机 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 饮 食 不 节 胃中寒冷证 主证 呃声沉缓有力。 兼证 得热则减,遇寒愈甚,或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差,口淡而不渴,甚者面青肢冷,或过食生冷、寒凉史,或在受凉后发病。 舌脉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滑,脉迟缓。 治法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用药 丁香降逆止呃;良姜、干姜、荜茇温中散寒,宣通胃阳;香附、陈皮行气;甘草和胃。 证机概要 胃火上逆 证 气机郁滞 证 脾胃阳虚 证 胃阴不足 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主证 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兼证 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 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加减。 用药 竹叶膏辛凉甘寒,清泄胃火;麦冬滋养津液;人参益胃和中,调养胃气;半夏降逆和胃; 证机概要 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情 志 不 遂 正 气 亏 虚 主证 呃逆连声,胸胁胀满,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 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头晕目眩,纳差。 舌脉 舌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加减。 用药 木香、乌药解郁顺气;枳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呕。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主证 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 兼证 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泛吐清水,或见腰膝无力,便溏久泻。 舌脉 舌淡或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 用药 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吴茱萸、丁香、柿蒂温胃平呃。 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主证 呃声短促,口干舌燥。 兼证 烦渴少饮,不思饮食, 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脉 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舌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 益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和橘皮竹茹汤加减。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证 用药 沙参、生地甘寒生津,滋养胃阴;橘皮、竹茹、枇杷叶、柿蒂和胃降气,降逆平呃。 证机概要 鉴别 干呕 嗳气 呃逆 胃气上逆 胃气受阻 胃气上逆动膈 病机 有声无物 冲咽而上 喉中呃呃连声嗳气沉缓 主症 良好 良好 若见于危重病人,属危侯 预后 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噎膈《内经》首见膈证。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医家沿用至今。 定义 由于食道干涩或食管狭窄导致的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的疾患。 病因 病机 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 饮 食 不 节 七 情 所 伤 痰气交阻证 津亏热结证 瘀血内结证 气虚阳微证 主证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 兼证 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 舌脉 舌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 用药 郁金、砂仁壳、丹参开郁理气;沙参、贝母润燥化痰;茯苓健脾和中。 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主证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胃脘灼热。 兼证 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如羊矢,小便短赤,形体消瘦,皮肤干枯。 舌脉 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加减 。 用药 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清热滋阴,润肺胃之燥热;桑叶养阴泄热;扁豆健脾和胃。 热毒伤阴,胃阴亏耗,虚火上逆,胃失润降。 主证 饮食难下,或虽下复出,吐物如赤豆汁,夹腐肉、败血,血渗于外胸膈疼痛,固着不移。 兼证 形体消瘦,肌肤枯燥,大便坚如羊屎,难于排出。 舌脉 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 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 用药 生、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散结,升麻升清并引药直达病所。 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主证 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涎沫,精神疲惫,面浮。 兼证 足肿,腹胀,面色光白,形寒气短。 舌脉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加减。 用药 人参、黄芪、甘草、大枣补气运脾;半夏、陈皮、生姜、砂仁降逆祛痰,和中养胃。 阴损及阳,脾肾阳虚,温煦失职,气不化津。 病机 阳虚有寒,难于腐熟 痰气瘀互结于食 道,阻塞食道胃脘 相同 噎膈 梅核气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年 老 久 病 鉴别 反胃 噎膈 证机概要 症状 病情 预后 良 不良 饮食能顺利下咽到胃,但经 久复出,朝食暮吐,轻 暮食朝吐。 吞咽困难,初无呕吐,后期格拒 阻塞不下,食入即吐。 不同 重 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入。 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

?腹痛《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 病因 病机 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外 感 时 邪 饮 食 不 节 寒邪内阻证 湿热壅滞证 饮食积滞证 肝郁气滞证 瘀血内停证 中虚脏寒证 主证 腹痛急迫,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剧。 兼证 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用药 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主证 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 兼证 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短赤。 舌脉 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 用药 大黄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散结,厚朴、枳实导滞消痞。 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主证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 兼证 腹痛而泻,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 舌脉 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加减。

定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义 脏腑经脉失养导致的,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用药 大黄、枳实、神曲消导积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利湿;白术、茯苓—健运脾胃 证机概要 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情 志 失 调 主证 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痛窜两胁,时作时止。 兼证 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郁恼怒则剧。 舌脉 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汤加减。 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主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固定不移。 兼证 或跌仆损,甚则尿血有块,经久不愈。 舌脉 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用药 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元胡索化瘀止痛;小回香 干姜、肉桂温经止痛。 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主证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兼证 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胃纳不佳,大便溏泻。 舌脉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加减。 用药 桂枝、饴糖、生姜、大枣温中补虚;芍药、炙甘草缓急止痛。 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部位 心下胃脘 胃脘以下 胃脘部症状 胃肠的症状 伴随症: 二者关系 同居腹中,常兼见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阳 气 素 虚 鉴别 胃痛 腹痛

证机概要 ?痢疾《内经》称本病为“肠噼”。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称。 病因 病机 邪蕴肠腑,气血凝滞,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 外 感 时 邪 疫 毒 主证 湿兼证 热舌脉 痢 治法 证机概要 主证 疫兼证 毒舌脉 痢 治法 证机概要 寒湿痢 腹痛拒按,里急后重 ,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赤。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或发热恶寒,头痛身楚,口渴发热。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芍药汤加减。 湿热壅滞,肠络受损,气血壅滞,传导失司。 起病急骤,壮热,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明显。 口渴,头痛,烦躁,或神昏谵语,或惊厥抽搐,或面色苍白,汗冷肢厥。 舌质红绛,苔黄燥,或黑滑润,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疫邪热毒,壅阻肠中,燔灼气血 ,蒙蔽清窍

定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损伤,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便义 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见于夏秋季节。 用药 芍药和营理血,缓急止痛;黄芩清热燥湿解毒;大黄行气导滞,以除后重。 用药 白头翁入血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黄柏清热燥湿,秦皮清热燥湿,又能止痢。 主证 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 兼证 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口淡,饮食无味。 舌脉 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温化寒湿,调气和血。胃苓汤加减。 用药 白术、厚朴健脾燥湿;桂枝、茯苓温化寒湿;陈皮理气散满。 证机概要 阴虚痢 寒湿滞留肠道,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主证 下痢赤白粘冻,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 兼证 虚坐努责,心烦,口干口渴,夜间转剧, 舌脉 舌红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和营,清肠止痢。驻车丸加减。 用药 黄连清热坚阴止痢;阿胶养阴和血;佐以炮姜制黄连苦寒;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证机概要 主证 虚兼证 寒舌脉 痢 治法 证机概要 休息痢 营阴亏虚,湿热内郁不清,邪滞肠间。 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腹部隐痛 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形寒肢冷,或脱肛。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弱。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下痢日久,脾肾阳虚,关门不固。 用药 赤石脂暖脾温中;干姜温肾暖脾;人参健脾和中;芍药养血和血;炙甘草缓急止痛。 主证 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 兼证 倦怠怯冷,嗜卧,食少。 舌脉 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治法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加减。 用药 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 证机概要

病久正伤,正虚邪恋,脾阳不振,邪滞肠腑。 脾气虚弱主证 腹胀食少,大便溏薄或夹有少量粘液。 兼证 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脱肛。 舌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法 补中益气,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减。 内 伤 饮 食 证 用药 黄芪、人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柴胡、升麻升提举陷。 证机概要 寒热错杂证 淤血内阻证 久痢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健运失职。 主证 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畏寒喜暖,下痢稀溏,夹有黏液。 兼证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四肢不温。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缓。 治法 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乌梅丸加减。 用药 乌梅涩肠止泻;黄柏清热燥湿止痢;细辛温暖脾以驱寒;人参、当归益气扶正。 久痢伤及厥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主证 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腹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 兼证 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 舌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用药 当归、赤芍养血活血;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化瘀止痛;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 久痢不愈,淤血内蓄肠腑,气滞血阻。 相同 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病机 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传导失职升降失调。 肠有壅滞之邪与凝滞之气血相绞而成滞下之证。 临床表现 大便溏薄,或如清水泻下爽利,完谷不化,甚或滑脱不禁。 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下利不爽。 证机概要 证机概要 鉴别 泄泻 痢疾 ?泄泻《内经》、始称为“泄”,如“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汉唐之前

泻与痢疾不分,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 病机 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感 受 外 邪 暴主证 泻兼证 寒舌脉 湿治法 证 用药 证机概要 湿主证 热兼证 证舌脉 湿治法 证 用药 证机概要 饮 食 所 伤 劳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 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辛温散寒;茯苓健脾化湿;半夏理气祛湿;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解表散寒。 寒湿之邪,困脾伤肠。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加金银花加强清热之功; 感受湿热之邪,肠腑传化失常。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大。 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解郁清热; 宿食阻滞肠胃,脾胃运化失司。 食主证 滞兼证 证舌脉 湿治法 证 用药 证机概要 脾胃主证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增多。 兼证 食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少华,神疲倦怠。 倦 伤 脾 情 志 失 调 年 老 久 病 虚舌脉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弱治法 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证 用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 证机概要 肝主证 气兼证 乘舌脉 脾治法 证 用药 证机概要 肾主证 阳兼证 虚舌脉 衰治法 证 用药 证机概要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 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加减。 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肝失调达,横逆侮脾,脾运无权。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 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温肾健脾,涩肠止泻。四神丸加减。 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附子、炮姜温脾逐寒。 命门火衰,脾失温养,水谷不化。 鉴别

泄泻与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 发病特点:

①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

②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 ③常伴恶寒、发热;

④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⑤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泄泻 痢疾 无 有 脓血便 腹痛 有,伴肠鸣 有,伴里急后重 通畅 滞下不爽,虚坐努责 排便 极少见 可见 危证 ?便秘《伤寒杂病论》则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 定 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义 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病因 病机 大肠传导失常。 饮 食 不 节 感 受

主证 大便干结,腹胀腹痛。 热兼证 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 秘 舌脉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加减。 用药 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泻热;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证机概要 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主证 大便艰涩,腹痛拘急。 冷兼证 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 秘 舌脉 舌苔白腻,脉弦紧。 外 邪 情 志 失 调 年 老 体 虚 治法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加减。 用药 附子温里散寒;大黄荡涤积滞,细辛散寒止痛。 证机概要 主证 兼证 气舌脉 秘 治法 证机概要 主证 气兼证 虚舌脉 秘 治法证机概要 主证 血兼证 虚舌脉 秘 治法 证机概要 主证 阴兼证 虚舌脉 秘 治法 证机概要 主证 阳兼证 虚舌脉 秘 治法 证机概要 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 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 舌苔薄腻,脉弦。 顺气导滞,降逆通便。六磨汤加减。 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 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舌淡苔白,脉弱。 补脾益肺,润肠通便。黄芪汤加减。 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大便干结。 面色无华,皮肤干燥,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少寐,口唇色淡。 舌淡苔白,脉细。 养血滋阴,润燥通便。润肠丸加减。 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大便干结。 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增液汤加减。 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 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腹中冷痛,面色咣白,或腰膝酸冷。 舌淡苔白,脉沉迟。 补肾温阳,润肠通便。济川煎加减。 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不同点 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用药 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 用药 黄芪补脾肺之气;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 用药 当归、生地滋阴养血;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用药 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油当归、石斛、沙参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用药 牛膝温补肾阳;火麻仁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相同点 便秘 大便秘结不通。 肠结 问1:诊断依据

1.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困难,或粪质不硬,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或诱发因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k0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