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一百二十二)

更新时间:2024-05-16 13: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ww.jinzhangedu.com

(1)经饮用水传播:其流行病学特征为:①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②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没有年龄、性别、职业差异;③停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平息。

(2)经疫水传播:其流行病学特征为:①病人有接触疫水史;②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③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以控制新病例发生。

3)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有如下流行病学特征:①病人都有吃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②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③停止食用污染食品后,爆发即可平息;④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

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两种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2)间接接触传播: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物品造成的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间接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例多呈散发性出现,可在家庭及同室成员之间传播;②发病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及卫生条件差有关;③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④加强传染病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减少此类疾病传播。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病。按其传播病原体的方式分两大类:

(1)机械携带传播:如苍蝇、蟑螂携带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生物性传播:仅由吸血节肢动物引起,如鼠疫、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流行特征:①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高发;②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一致;③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病例多集中于儿童,成人病例较少,新迁入疫区者年龄差异不明显;④某些传染病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⑤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相互传播。

6)经土壤传播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传染病患者的尸体和病畜尸体的处理不当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污染土壤。土壤在传播蛔虫、钩虫、鞭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中具有特殊意义。

7)医源性传播详见“医源性疾病”部分。

8)垂直传播在产前期内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称为垂直传播。可分为:

(1)经胎盘传播:病原体通过胎盘屏障使胎儿受感染称为胎盘传播。如风疹、乙型肝炎、腮腺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等。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从孕妇阴道经子宫口进入子宫,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导致胎儿的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传播:由于产妇的产道严重污染,分娩时病原体可经由胎儿破损的皮肤、粘膜、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胎儿的感染,如淋球菌,包涵体及疱疹病毒等。

(三)人群易感性

1)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人群易感性的高低是影响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易感率高,则传染病易于发生和传播,该病流行可能性大。

2)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www.jinzhangedu.com

(1)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①新生儿增加。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对许多传染病均易感;②易感人口的迁入。缺乏免疫力的非流行区居民迁入后,使人群易感性升高;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④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2)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①计划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②传染病流行后易感者由于感染而获得免疫力;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2.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疫源地

1)定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 2)消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 B.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出于外环境的病原体。 C.所有的易感接触者从可能受到传染的最后时刻算起,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而无新病例或新感染者。

(二)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三)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见前面) 3.传染病防治措施 (一)经常性预防工作

(二)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

计划免疫

(1)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规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对接种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从而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

(2)主要内容是“五苗防七病”,即对7岁及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以后适时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的免疫。

防疫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l)病人的措施

(1)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病种分甲、乙、丙三类,共计37种。

A.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B.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防疫措施

C.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报告时间分别为(前)

www.jinzhangedu.com

A.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机构。

B.乙类传染病: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C.监测区内的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2)接触者

(1)应急预防接种: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如在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青霉素预防猩红热等,药物预防只用于密切接触者。

(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在医学观察同时需限制行动自由,并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检疫(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传染病最长潜伏期的期限)

考点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心血管病史。 3)脂质和脂蛋白。

4)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可增高冠心病的危险。

5)糖尿病及肾脏疾病。 6)生活方式

(1)吸烟烟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

(2)饮酒酗酒可引起其他心脏疾病和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大量饮酒可增高血压。 (3)体育活动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是正常活动量者的1.5~2.4倍。

(4)膳食因素素食者的血压低于肉食者。高血压病人采用素食的膳食习惯可降低血压。膳食钠盐摄入与血压升高有关,并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低钾膳食可增强钠盐的升压效果。植物油和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膳食纤维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人群高血压的防治及管理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jn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