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教学

更新时间:2023-09-20 16:42: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专题三:诗歌整合式教学探微及教案

示例

整合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代课程设计领域的主要趋势。多年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但是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的尝试并不多。最近有语文教育界同仁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进行了新的论述和尝试,这些探索对一线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反思过去的做法和经验,对语文课程整合式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作了一些思考和探微。

概念:广义的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狭义的课程整合,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这里谈的主要是狭义的课程整合,即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一、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语文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有的结构安排和方法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某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以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设计出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语文课程内容,比如许多教师倡导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学科内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新课程克服了课程类型单一、结构单一的弊端,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使课程整合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能性。

二、语文课程整合的纬度

1.学科教学目标的整合。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各套语文教科书,目前通过国家审定如“人教版”、“语文版”、“ 苏教版”、“山东版”、“粤教版”语文教材,虽然仍然以教学单元面貌出现,但是其实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单元已经不再着重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于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逻辑排列,而是根据不同年级段提出若干“主题”或“情境”,每个单元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上进行整体推进,教学目标具有弹性。 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题目分别是:“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题目分别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从这些单元题目可看出,新教材的单元编排,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个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话题,这些话题富有激起学生心灵对话的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定位就适合选择单元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单元总体考虑。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由五篇叙事性作品构成,分别是鲁迅的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然的《台阶》、杨绛的《老王》、余秋雨的《信客》;几篇文章,都是通过平凡事情的叙写,折射出平凡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人性美、人情美。结合该单元的读写主题“让世界充满爱”,可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感受爱——品读爱——叙写爱——学会爱”;或定为“品读人性美——感受人性美——发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总之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体验课文中的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情和美,充分领悟让人间充满爱的重要意义,从而收到陶冶情操、涵养性情的效果;并且学会怎样发现并描写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 2.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从教学内容上看,新课程教科书的单元编排,以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不仅综合了语文知识和技能,综合了语文能力与观察、调查、参观访问、搜集资料等社会活动,而且还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4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的联系。单元内部结构灵活,选题具有开放性,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或重选。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该主题内设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漂泊的人生”,统领三篇课文: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阐释的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板块“乡关何处”统领两篇课文:曹文轩的《前方》,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对第一板块的拓展,重在阐释家园不仅是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与之配套的教材“语文读本必修一”中,又编选一个主题为“故乡诗情”的单元,供学生拓展学习使用。其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就可以作为整合式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整合。新课程按教学主题或情境编排单元,教学时势必要求师生侧重于探究性学习方式,同时既要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5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之情过重,一封短短的家书怎么能取代孩子对家庭温暖的眷恋呢!所以童年时代的诗人面对家书内容,就只能眼巴巴的发呆,似乎母亲就在眼前,伸手可及,却难以扑到母亲的怀抱。邮票之微小,衬托出母爱之博大。

“窄窄”用来形容船票颇有寓意。长大后诗人成家了,乡愁中最刻骨铭心的体验就是对爱妻的深深思念。一张窄窄的船票给亲人带来多少欢乐和幸福,又带去几多期盼和离愁!读到此段,让人顿生柳永笔下的“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惆怅。惟其夫妻恩爱似江海宽广,每次相聚才会觉得时间太短太短。“窄窄”的船票哪里载得下夫妻的恩爱和离愁!“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情境如在读者眼前。

人到中年,操劳一生的母亲永远地去了,留给儿女的只有故乡的一抔土。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6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就是这样一座“矮矮”的坟墓,薄薄的黄土,却如无形的厚墙高壁,阴阳两相隔绝。慈母的牵挂,儿女的喜忧,尽管近在咫尺却难以相诉。这种残酷的生离死别,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人晚年在台湾教书,写作,讲学;应该说人生、事业均收获颇丰,但是诗人总是有漂泊他乡的浓重的孤独感,他在诗文中“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就是“努力为自己招魂”。然而,就是那不起眼的甚至给人些许美感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竟然使诗人思乡之情漫长悠远,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地理概念上的浅浅,反衬出台湾与大陆政治、经济、文化阻隔的深重。不妨听听诗人在《听听那冷雨》中的倾诉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面对这样的心灵道白,你眼前会出现伫立在台湾海峡一端遥望故乡的老者,其形容恰如雕塑一般。此时,令人联想到国民党元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7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老于右任先生40多年前的凄怆哭喊:“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望大陆》1964年)。 3.整合归纳

作者用几个修饰语分别来形容诗中的几个意象,这是创造意境、表达意蕴、抒发感情的一种必要手段。诗人正是通过“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以及“??在这头”、“??在那头”的对比处理,创造了少小离家别、成年夫妻别、中年生死别、晚年故乡别的生动画面,抒发了沉郁缠绵、悠远深长的离愁之情和故国之思。

●赏析《望乡》

1.导引切入:该首诗写的是一次边界望乡的心灵震颤过程(或叫心境),请仔细研读每一段,理出诗人当时的心路历程。注意抓住诗中奇特的意象描写,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8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并对语言运用超出常规之处认真咀嚼品味,体会这些语言所创造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意蕴。

2.师生共同展开赏析 第1段——

1.质疑:只有2句,“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落马洲”,表层语意只是简单交待到了目的地,但是这里有无深层语意呢?纵观全诗可推知他们说的是什么吗?

2.讨论解答:他们说的一定是与故乡有关的人和事,因为他们要去的是边界,是可以眺望故乡的。他们兴致勃勃地说着,不经意间就到了,反映出诗人一行对此次落马洲之行所抱希望很大。 3.教师补充:这正是全诗内容的铺垫,是抒情的蓄势待发;希望越切,失望时越痛苦;这里可视为作者的创作空白。所谓创作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有意所忽”之处,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19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也就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在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视域中,作家的艺术空白大体通过预设、角色、省略、隐蔽、终端、冗余、

[4]

隐喻、陌生化等手段来达成。 第2段——

1.质疑: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不符合常规?这样处理有何妙处?

2.回答:有两处,“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 乱如风中的散发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 把我撞成了 / 严重的内伤”。

3.讨论、分析:由于诗人望乡心切,可是“雾正升起”不能及时望见故乡,因而“茫然”、“四顾”,进而“手掌生汗”,于是就有下面急切的动作。诗人不实写急速调整焦距放大影像的动作行为,而是写调整焦距的轻微动作带来心灵的强烈反应:乡愁被“扩大数十倍”,而且“乱如风中的散发”,可见乡愁何止是剪不断理还乱!就在诗人因即将望到故乡而激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0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潮。最后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总结性地揭示了蟋蟀歌唱的深刻意蕴。 四、教师感言 (意在引发学生发表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如果说《乡愁》是一曲苏州评弹,委婉缠绵地向你倾诉着他生命中曾经历的少小离家别、成年夫妻别、中年生死别和晚年故乡别的遭遇,唱出了人世沧桑的多种况味和当下最强烈的心灵企盼;那么《望乡》就如一段当今流行的“rap”,高频率快节奏大容量地向你倾诉他的一次“近乡情怯”的意识流动过程,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他的故国之思、离愁别恨;而《一只蟋蟀》则更像一曲沿着远古高高低低的山涧奔腾不息的泉水之歌,通过古今蟋蟀的声声不绝,唱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同根,血脉相连,时空距离终究隔不断心灵融合的真理;全诗的感情基调厚重而更兼自信和乐观。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6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7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动得心跳加剧的时候,望远镜头里如飞一般扑面而来的远山,使诗人一颗饱受思乡之苦的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此处用“撞”、“严重”形容冲击力之大,受伤害之深;“内伤”表明这种伤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是内心深处的隐痛。 4总结、概括:语言的超常规表达,在诗歌创作中极为常见。清代诗歌理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将诗歌抒情的一种规律概括为“无理而妙”,说的是诗歌中感情抒发强烈处往往是不合事理的。这种“无理”,有的表现为语法上突破常规,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秦观),“药炉汤鼎煮孤灯”(范成大),“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有的则表现为行为方面自相矛盾,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还有的表现为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如“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超常规的艺术表达,往往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意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1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象,拓宽加深意境的意蕴,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第3段——

1.质疑:由故国山河引起的精神痛苦使诗人恰如大病一场,这种病当然无临床表征。那么诗人用哪些富含特殊意蕴的意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状的苦痛的?你觉得其中有哪些词语值得咀嚼品味?

2.回答:意象有“凋残的杜鹃”,“禁止越界”告示牌,“白鹭”;值得品味的有行为动作词语有“蹲”,“喀血”,“猛然折了回来”;还有“一只”,“唯一”,“一朵”等数量词。

3.分析效果:以上内容共同构成了凄清、孤独、失望的意境。当时诗人离开大陆已经整整30年了,如今只能在望远镜中重温故乡山水,诗人在无限感慨中神伤心痛。洛夫的诗素有诗意象奇特、表现手法繁复多变、耐人回味之称,此处有意象的跳跃转换:凋残的是杜鹃花(山上那丛),喀血的是杜鹃鸟。杜鹃鸟,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2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又称子规,其啼声如说“不如归去”,游子听其叫声往往顿生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喀血”形容其伤痛之深,与“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有相同的艺术效果。这里通过意象的跳跃转换,拓宽了意境,增大了意蕴的厚度,给人以诗情回转缠绵的感染。 第4段—— 1.质疑:此段有三处值得思考讨论,一是你怎样理解“鹧鸪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二是鹧鸪啼声“穿透”“春寒”表达上有何特殊效果?三是同伴“冷,还是/不冷”有何深层涵义? 2.讨论、交流:鹧鸪又名山鹧鸪,啼声凄厉悲惨,其叫声如说“行不得也哥哥”。“火”、“冒烟”、“穿透”,写出了鹧鸪叫声频率之快、声音之高,给人以声嘶力竭的感觉;“烧”与前句中“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相呼应,是导致“双目尽赤,血脉贲张”的直接原因;这正是诗人“内伤”严重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强烈反应。而同伴“竖起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3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外衣的领子”问“冷,还是/不冷”,则衬托出在场的所有望乡者都从内到外彻底冷透,此可谓心寒之至!

3.归纳:这里又有语言的超常规表达,用“火、冒烟”的视觉形象,来描写杜鹃啼叫给人的听觉感受,是通感手法。

第5段—— 1.质疑:该段颇有点朦胧诗的味道,开头两句列出几个中国特有的农历节气有何用意?你喜欢“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这一诗句吗?说说你的理由。

2.师生解读:诗人用中国特有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几个节气来表示时令的更迭,别有寓意。惊蛰、春分,清明、雨水是相邻的几个节气,它们都代表春天的步伐,古老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信号更迭中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这是毋庸置疑也无法改变的历史渊源!春风吹过,大地一片生命的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4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绿色,在诗人看来,那就是中国人无声的心灵沟通的语言,所以他能听懂朋友广东的乡音。可是故乡明明是“伸手可及”,却只能抓回“一手冷雾”,近在咫尺难相诉,骨肉分离几十年,到底谁之过?此时诗人已经彻底伤心失望。 诗句“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中,用“译”把大自然的更迭渐进现象拟人化了,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更添几分人类的灵性。

3.总结归纳:诗人边界望乡时的心路历程:

近乡心切———望乡情怯——念乡心痛——思乡心寒——盼乡失望

●赏析《一只蟋蟀》

[5]

1.介绍有关知识

兴象——是艺术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的意象,“兴象天然”,是无言的天籁。其构成似乎是纯粹客观的物象,往往没有明显的象征、比喻的意味,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25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写出了长期积压的遗憾和伤痛;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社》)表达了诗人被贬郴州后失意凄苦的心情;而文天祥《金陵驿》中的“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如今别去江南月,化作杜鹃带血归”,不得不使读者为其壮志难酬、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而扼腕长叹。洛夫在该诗中用杜鹃咯血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归故乡的哀怨悲苦之情。

二是白鹭,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表现为对安静、平和生活的自由向往,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渲染了积雨天气中辋川山野一片画意盎然的景象;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描绘了有声有色的绚丽图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1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渔歌子》),道出隐居江湖生活的娴静舒适。洛夫在这里借白鹭“飞跃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来抒发对台湾大陆和平统一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自己纵使插上翅膀也难回故乡的近乎绝望的悲凉之情。

三是鹧鸪,又名山鹧鸪,啼声凄厉悲惨,也是古诗词中经常用以表达哀怨离愁的意象。如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强烈地抒发了作者不能南归的悲愤之情。洛诗中鹧鸪“以火发音”和“冒烟的啼声”,使诗人蛰伏了30年的故国之思,如潮水奔涌不能遏抑,以致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强烈地抒发了自己遥望故国时急剧沸腾、摧肝裂胆的心灵躁动。以上三个意象的使用,将历史与现实叠合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一只蟋蟀》中的意象多到组成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2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四个大的意象群,因而其意象涉及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较多。如第2段中涉及典故:1.诗经《七月》第5章中涉及到蟋蟀的诗句是:“五月斯蟲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的是古代生民在岁寒时节的劳作情形。2.“蟋蟀在堂”是诗经中《蟋蟀》每章的首句,该诗是一篇岁暮述怀而又乐不忘忧的诗。3.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中有诗句“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这是一篇写失意之士对世态炎凉怨愤的诗。4.《木兰诗》中有诗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其中“唧唧”一说为拟声词,用蟋蟀叫声,以动衬托静,突出木兰深夜心事重重、不能平静的状貌。5.姜夔的《齐乐天》是一首咏蟋蟀的词,该词着重写思妇、行人、骚客听了蟋蟀凄凉的叫声后的感受和情怀,如“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3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在前人诗词中出现过的有关诗句或意象,如第4章中的“故园飞黄叶”、“野塘剩残荷”:前者可联想到范仲淹词《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诗句;后者可联想到李商隐《宿络氏亭寄怀崔雍崔兖》中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还有“雁南飞”,也是常见于古诗词曲的意象,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唱词:“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如第5段中的鹧鸪,在《望乡》中也出现过,前文已作分析,此不赘述。

4.诗化语言的风格不同

《乡愁》遣词用字比较平实自然,意象明朗清新。《望乡》则多运用一些超常规搭配的语言,来创造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余地。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4

第二讲 语文教师怎样备课

例如“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无形的“乡愁”以有形的望远镜来“扩大,用“乱如风中的散发”来形容;望远镜中的“远山”把人“撞成”“内伤;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可感。“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用拟人、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完全打通了、融合了,造成了清新脱俗的效果。这些语言的处理,创造了新颖的意象,拓宽了诗的意境,高度艺术化地反映了作者沉重悲苦难以言状的故国之思。《一只蟋蟀》由于通篇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全诗四大境象都由蟋蟀这个喻象统领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篇使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每段都由“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经过“在??唱过”、“在??唱歌”的铺陈排比,将所有的意象都聚会到“蟋蟀”这个象征体上,纵横古今,循环往复,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发展到最后形成高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i7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