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oc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1 15: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本课分三个历史时期向学生介绍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首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造等三方面的内容。其次是探索与失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随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最后是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学习者分析

本课学生在初中有一定程度的涉及,但是还不够牢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抓住时期,突出特点,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与表格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教学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提升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愿学、会学,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3.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4.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变化图表并指出,图表中波动的曲线凝聚了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有成就和经验,也有错误和教训。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二十年。

工农业生产总值时间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投影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投影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师:请大家结合教材第一目思考中共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哪些准备? 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在书上做记号。 教师点评总结:

教材阐释了1949年到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包括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内容。 1、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 (1)根本条件:新中国成立

(2)基本条件: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 (3)重要力量:国营企业力量发展壮大

(4)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2、社会主义改造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6) ①内容:一化(主体)三改造(两翼)

②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也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投影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投影二: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钢产量 发电量 中国 2.37公斤 2.76千瓦时 美国 538公斤 2949千瓦时 印度 4公斤 10.9千瓦时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首要任务是什么?

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为此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师: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生:(精读细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点拨、总结、要求学生掌握“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就、必要性和意义这四个方面)

【合作探究】根据右图指出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第一问根据地图即可指出,第二问提醒各组同学分别从东北的自然资源、交通、历史因素、地理位置等角度思考。各组学生积极发言,充分感受到自己在

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小组协作精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创造精神。)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投影: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0 7.1% 公有制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私有经济 个体经济 师:此表格反映了什么?结合教材叙述其意义?

(学生通过数据比较很容易看出私有经济在1956年只占7.1%,从而得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表明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师:强调“三大改造(1953-1956)”这一内容要从改造时间、对象、基本途径和方式、意义和不足这五个方面把握 投影:

占世界GDP总值份额 国家组别 1955年 全部发展中国家 中国 日本 全世界 20.7 4.7 2.4 100 1980年 21.5 2.5 9.5 100 1955年 340 160 1600 1320 1980年 730 290 9010 2510 人均GDP总值(美元) ——资料来源:《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1

师:据上述材料指出从1955年到1980年,与全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为什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这20年可以分为“曲折发展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第一步:“了解”—历史史实、线索、概念、特征

师:阅读课本归纳曲折发展的十年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失误? 生:迅速浏览课本,提炼要点,概括总结如下:

党领导 人民的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i2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