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学习大学语文的现状

更新时间:2024-03-21 06: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当前大学语文学习的现状

青海师范大学 化学系 11级分析检测 黄小娟 指导老师:孙玉冰

内容摘要:语文一直作为一门重点学科贯穿于中国的教育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是大学。学习语文是必须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引入,语文仿佛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慢慢被人们所遗落。就我们最进的大学来看,这一现象也是很明显的。 关键词:语文 大学生 学习 传承

一、 学习语文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一) 语文贯穿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一般而言,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约式统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人作为个体,不能脱离集体的存在,需要与外界有一定的联系,语文恰巧就是建立联系的桥梁,这样才能方便人们达成共识。我国非常注重语文的教育,一直将其列为必修课。从最简单的拼音到诗词歌赋,从白话文到文言文,成语,俗语,歇后语无疑是学习的必要内容。语文的学习不只局限于九年义务教育,一直延续带大学乃至以后的工作生活。同时,语文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没有语文作为理解的奠基石,其他学科的学习会显得无从下手,学习的难度也会因此加大。 (二) 每个民族有义务继承及发扬其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文化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在于长时间的改进、积累、沉淀、总结最后方可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是前辈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思想伟大最有力的证明。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更是难于立于世界之林的。任何的事物,存在必有其道理,无论好坏。种种事实证明: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之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作为其相当重要的组成之一,作为最原始的文化,学习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有却没有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比没有文化来得更可悲。曾经的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有中国的文化得以延续至今,我们在自豪与欣慰的同时是否也该想想怎样让我们的文化不葬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上?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义不容辞! (三)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列宁说:学习是终身的事。古人云:学到老活到老。浩瀚宇宙,到处充满着知识的气息。带我们学习的还有很多。毕竟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无法改变这一恒古不变的自然定律,但是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这就要求我们终生学习。学习我们最基本的最实在的语文。

二、 语文具有工具性,更具有德性 (一) 没有绝对的工具主义。

作为教育科目的语文,在很长时间中深深受到工具论的指引(当然,这种指引有着不可弃置的积极意义),在语文教学实务中,体现出一种完全的“工具化”,是一种绝对的工具主义。在这种工具主义理念之下,使得“生命及其价值失去了终极的根由,人的生命存在降格喂物的实在”尽管一直以来,语文在培养人的方面,不仅在语言学习、知识、传导、文化传承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人的道德教育、品质生成、精神建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知识的迭新,语文作为一门学校教育学科逐渐迷失了自我,在作用于人的发展中逐步退位,语文的价值逐步被低视,直至定位于交流的工具和从属于别的学科的工具。由于理论上对语文学科的内涵、本质和价值模糊的甚至是不科学、不正确的认识,使得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没有完全沿着正确科学的道路行进。

(二) 语文以德性之知、德性之力、德性之美丰富着、滋养着我们的人生。

对人类的德性,我始终保有高度的热情和期待。我始终认为德性是人类精神中最核心、最

文化,也是最富于生命意蕴的所在。中国是一个重德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德的民族,以语文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学科教育中,德性培育从来就是我们教育之要义。 三、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危机四伏

(一) 我们的母语文化及教育出现了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落。

当今俗文化成了民族文化的主流,而俗文化水平很低。是看当今的许多流行歌曲,或标语口号式,或庸俗不堪,“文化”含量极低。如:“我算来算去算来算去算到放弃 良心有木有 你的良心狗叼走”,“ 爱情不是你想卖 想买就能卖 让我挣开 让我明白 放手你的爱”,即使一些较著名的歌曲,歌词写得好的也不多。影视领域更是一些找不到历史依据瞎编,或故意歪曲历史的“戏说”之类的清闲制作唱主角如果这些青年观众以后读历史系,他从荧屏上雪来的“历史”得花多少年才能正本清源? (二) 文化大师的缺失,民族文化的峰值大大降低。 “当一个个长寿的文学大师们羽化登仙之后,中国的文苑十分寂寥,除巴金等极个别大师还住在医院里,几乎见不到大师的身影了,我们已毋庸置疑的进入了没有民族文化大师的时代。”如今,巴金先生也不在了,剩下的文化大师更是屈指可数。“大学”是靠“大师”来支撑的。如今,教授也不乐意为本科生上课,学生连教授也见不着,教育质量如何上得去呢?“大师”是代表时代的最高水平的,大师的能量远远超过上几节课、出几本书、带几个研究生。

(三) 当今大学更注重学生外语的培养。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日益频繁。英语被视为全球通用语言,迅速在全球掀起一股外语热。就目前大学来看,外语在各学校均有十五六个学分,甚至还开第二外语。实际学生花在学外语上的精力要占其学习总量的1/3至1/2,也即40—60个以上的学分的实际负担,而大学语文连2学分也不能保证。大学语文成了大学冷落的对象。

(四) 严重的英语热。

1、 首先是人数。

有人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初中以上文化的人口比例,估算出1964年以来中国大约有4亿人学过英语。某次上海的外语教学法国际会议上,有人指出现在在学英语的就有3亿人。这两个数字都接近和超过了英美两国的总人口。占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2、 其次是学习英语花费的财力。

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成为中国一大市场,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更有大量金钱源源流入了英、美、澳等英语国家。在国内,则是全社会对学习英语的趋之若鹜。市面上流行的英语考试不胜枚举,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职称英语考试”外,仅在上海地区影响力颇大的考试就有“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托福考试”、“雅思考试”、“剑桥少儿英语考试”、 “GMAT考试”等等。上海市推出的“中国高级口译资格证书”,本来是针对在上海从事口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但是每次考试都有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的考生不辞劳苦前来应考,甚至还有人从黑龙江、新疆等地远道而来。

(五) 信息化:真正的冲击。

真正对中文乃至汉语形成冲击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书面语从口语到书面语是科学技术、也是文明的一大进步。那些不能适应这一进步、也就是没有进化到采用文字形式的语言慢慢就落伍了,许多语言就此消失在历史中。那些幸存到今天的语言也正在被人们遗忘,慢慢进入历史。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越来越少的注重书写文字,而更倾向于键盘的敲击。而当我们真正执笔作文时,常常忘记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子的书写流程,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汉子,时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出现

的汉字。这是一种潮流的趋势还是我们大学生的悲哀?我想后者更合适吧。练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素养,领会汉字的精髓,连基本构型都不知,何来书法?何来精髓?

参考文献:

胡绪阳著. 语文德性论.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1 陈根法. 德性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

金生钛. 德性论与教化.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21

王步高.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06. 潘文国著. 危机下的中文.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hw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