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任务书

更新时间:2024-06-17 02: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钢筋混凝土楼盖 课 程 设 计 指 导

周戈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2011年6月

目 录

第1节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 二、设计内容 三、设计条件 四、进度安排 五、指导教师

第2节 设计指导书 一 肋梁楼盖的计算简图 二 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

三 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内力 四 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

第1节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

某多层工业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内框架承重,外墙为370mm砖砌承重。设计时,只考虑竖向荷载作用,采用单向板肋梁楼盖,要求完成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楼盖的结构设计。 二、设计内容 1、结构布置

确定柱网尺寸,柱截面尺寸见表1,主次梁布置及截面尺寸,并进行编号,绘制楼盖结构布置图。 2、板设计

按塑性分析法计算内力,并绘制板配筋图。 3、次梁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内力和正截面极限承载力,并绘制配筋图。 4、主梁设计

按弹性方法计算主梁内力,绘制主梁的弯距、剪力包络图,根据包络图计算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载力,并绘制主梁的抵抗弯拒图及配筋图。 三、设计条件

1、建筑尺寸见图1和表2。 2、学生由教师指定题号。

3、楼面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地面,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5mm厚石灰砂浆抹底。 4、荷载:永久荷载,包括梁、柱、板及构造层自重,钢筋混凝土容重25kN/m,水泥砂浆容重20kN/m3,石灰砂浆容重17kN/m3,分项系数?G=1.2。可变荷载,楼面均布荷载标准值见表1。分项系数?O=1.3或1.4。

3

表1 柱截面尺寸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班级 土木01(04) 土木02(05) 土木03(06) 柱截面尺寸(mm) 300×300(350×350) 350×350(400×400) 400×400(300×300) 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C25) C20(C20) C25(C30) 表2 题号及可变荷载

L1×L2 (m) 22.5×30.0 21.6×28.5 21.4×27.5 19.8×27.3 19.6×25.0 18.0×24.8 17.1×24.0 5.0 1 2 3 4 5 6 7 5.5 8 9 10 11 12 13 14 可变荷载(kN/m2) 6.0 15 16 17 18 19 20 21 6.5 22 23 24 25 26 27 28 7.0 29 30 31 32 33 34 35 7.5 36 37 38 39 40 41 42 5、材料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见表1。

主梁、次梁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其他均用HPB235级钢筋。 四、进度安排

结构计算 4天 绘制结构施工图 1天 ———————————————————— 合计教学周一周 5天 五、指导教师

第2节 设计指导书

一 肋梁楼盖的计算简图

在进行内力分析前,必须先把楼盖实际结构抽象成为一个计算简图,在抽象过程中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并做如下假定:

1.板的竖向荷载全部沿短跨方向传给次梁,且荷载→板→次梁→主梁→主梁支承

的传递过程中,支承条件简化为集中于一点的支承链杆,忽略支承构件的竖向变形,即按简支考虑。

2.板视为以次梁为铰支座的连续梁,可取1m宽板带计算。 3.跨数超过5跨的等截面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基本相同,且跨度相差不超

过10%时,可按5跨连续梁(板)计算,所有中间跨的内力和配筋均按第三跨处理。当梁板实际跨数小于5跨时,按实际跨数计算。

4.板梁的计算跨度应取为相邻两支座反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其值与支座反力分布有关,也与构件的支承长度和构件本身的刚度有关。在实用计算中,计算跨度可按表3取值。

表3 梁、板的计算跨度 两端搁置 按 弹 性 理 论 计 算 单跨 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边跨 多跨 中间跨 按 塑 性 理 论 计 算 两端搁置 一端搁置、一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l0=ln+a 且 l0≤ln+h (板) l0≤1.05ln(梁) l0=ln+a/2 且 l0≤ln+h/2 (板) l0≤1.025ln (梁) l0=ln l0=ln+a/2+b/2 且 l0≤ln+h/2+b/2 (板) l0≤1.025ln+b/2 (梁) l0=lc 且 l0≤1.1ln (板) l0≤1.05ln (梁) l0=ln+a 且 l0≤ln+h (板) l0≤1.05ln (梁) l0=ln+a/2 且 l0≤ln+h/2 (板) l0≤1.025ln (梁) l0=ln 两端与支承构件整浇 注:l0—板、梁的计算跨度; lc—支座中心线间距离; ln—板、梁的净跨; h—板厚;

a—板、梁端支承长度; b—中间支座宽度

二 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

按弹性理论计算的楼盖内力,首先要假定楼盖材料为均质弹性体。根据前述的计算简图,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梁板内力,也可利用静力计算手册中的图表确定梁、板内力。在计算内力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荷载及其不利组合

楼盖上作用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永久荷载按实际考虑,可变荷载根据统计资料折

算成等效均布活荷载,可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查得。板通常取1m板宽的均布荷载(包括自重),次梁承受板传来的均布荷载和次梁自重,主梁承受次梁传来得集中荷载和均布的自重荷载。为简化计算,可将主梁的自重按就近集中的原则化为集中荷载,作用在集中荷载作用点和支座处(支座处的集中荷载在梁中不产生内力)。

由于可变荷载在各跨的分布是随机的,如何分布会在各截面产生最大内力是活荷载不利布置的问题。

图2所示为5跨连续梁,当活荷载布置在不同跨间时梁的弯矩图及剪力图。由图可见,当求1,3,5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活荷应布置在1,3,5跨;当求2,4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或1,3,5跨跨中最小弯矩时,活荷载应布置在2,4跨;当求B支座最大负弯矩及支座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应布置在1,2,4跨,如图3。由此看出,活荷载在连续梁各跨满布时,并不是最不利情况。

图2 5跨连续梁弯矩图及剪力图

图3 活载不利位置

(a) 活1+活3+活5 (b) 活2+活4 (c) 活1+活2+活4

从以上分析可得,确定截面最不利内力时,活荷载的布置原则如下:

(1)欲求某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除将活荷载布置在该跨以外,两边应每隔一跨布置活载;

(2)欲求某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时,除该支座两侧应布置活荷载外,两侧每隔一跨还应布置活载;

(3)欲求梁支座截面(左侧或右侧)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布置与求该截面最大负弯矩时的布置相同;

(4)欲求某跨跨中最小弯矩时,该跨应不布置活载,而在两相邻跨布置活载,然后再每隔一跨布置活载。 2.内力包络图

以恒载作用在各截面的内力为基础,在其上分别叠加对各截面最不利的活载布置时的内力,便得到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

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图叠绘于同一基线上,这张叠绘内力图的外包线所形成的图称为内力包络图。它表示连续梁在各种荷载不利组合下,各截面可能产生的最不利内力。无论活荷载如何分布,梁各截面的内力总不会超出包络图上的内力值。梁截面可依据包络图提供的内力进行截面设计。图4为五跨连续梁的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

图4 内力包络图

(a) 弯矩包络图 (b) 剪力包络图

3.支座抗扭刚度对梁板内力的影响

由于计算简图假定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支承为简支,忽略了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弹性约束作用,即忽略了支座抗扭刚度对梁板内力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实际结构与计算简图的差异。在恒载g作用下,由于各跨荷载基本相等,θ≈0,支座抗扭刚度的影响较小,如图5a、b示。在活荷载p作用下,如求某跨跨中最大弯矩时,某跨布置p,邻跨不布置p,如图5c、d示,由于支座约束,实际转角θ'小于计算转角θ,使得计算的跨中弯矩大于实际跨中弯矩。精确地考虑计算假定带来的误差是复杂的,实用上可用调整荷载的方法解决。减小活荷载,加大恒荷载,即以折算

图5 梁抗扭刚度的影响

荷载代替实际荷载。对板和次梁,折算荷载取为:

板: 折算恒载:g'=g+

折算活载:p'=

次梁: 折算恒载:g'=g+

折算活载:p'=3p4p2

p2p4

g+p式中 g ,p为实际的恒载、活载 g',p'为折算的恒载、活载 这样调整的结果,对作用有活荷载的跨g'+p'= g+p,总值不变,而相邻无活荷载的跨,g'=g+p/2>g,或g'=g+p /4>g;邻跨加大的荷载使本跨正弯矩减小,以此调整支座抗扭刚度对内力计算的影响。当板或梁搁置在砖墙或钢梁上时,不需要调整荷载。 4.弯矩和剪力设计值 由于计算跨度取支承中心线间的距离,未考虑支座宽度,计算所得支座处-Mmax、Vmax均指支座中心线处的弯矩、剪力值。支座处截面较高,一般不是危险截面,故设计中可取支座边缘内力值进行计算(见图6),按弯矩、剪力在支座范围内为线性变化,可求得支座边缘的内力值: M=Mc-V0b/2 当连续梁搁置于砖墙上时: M=Mc 均布荷载: =Vc-(g+q)b/2 集中荷载: Vc=V 式中 Mc、Vc-支承中的弯矩、剪力值; b2b2McMVVcg+pMVVcMcb2图5-10 支座处内力的计算值6 V0—按简支梁计算的支座剪力设计值(取绝对值); b-支承宽度。

三 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内力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弹塑性材料,连续梁板是超静定结构,当梁板的一个截面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并不意味着整个结构的破坏。钢筋达到屈服后,还会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通常大于按弹性理论计算的结果。再则,混凝土构件截面设计时,考虑了材料的塑性,若内力分析按弹性理论,与截面设计的理论不统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塑性理论的内力分析方法。

连续梁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较多,例如:极限平衡法、塑性铰法及弯矩调幅法等。目前工程上应用较多的是弯矩调幅法。

弯矩调幅法的概念是:先按弹性分析求出结构各截面弯矩值,再根据需要将结构中一些截面的最大(绝对值)弯矩(多数为支座弯矩)予以调整,按调整后的内力进行截面配筋设计。

(1)弯矩调幅法简称调幅法,调幅的基本原则是:

1)为尽可能节约钢材,宜使用调整后的弯矩包络图做为设计配筋依据。

2)为方便施工,通常调整支座截面,并尽可能使调整后的支座弯矩与跨中弯矩接近。 3)调幅需使结构满足刚度、裂缝要求,不使支座截面过早出现塑性铰,调幅值一般≤25%。调幅后,所有支座及跨中弯矩的绝对值M,当承受均布荷载时应满足:

M≥

124(g+q)l

2

当p/g≤1 /3时,调幅值≤15%,这是考虑长期荷载对结构变形的不利影响。 4) 调幅后应满足静力平衡条件,即调整后的每跨两端支座弯矩平均值与跨中弯矩之和(均为绝对值),不小于该跨满载时(恒+活)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M0(见图7)。

MA?M2B+MC≥M0

图7 M0 示意图

5)为保证塑性铰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设计中应满足ξ≤0.35,钢筋宜使用HRB335级和HRB400级热轧钢筋,也可采用HPB235级热轧钢筋,宜选用C20~C45强度等级混凝土。

6)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后,抗剪箍筋面积增大20%,增大范围l见图8。为避免斜拉破坏,配筋下限值应满足:

?sv?ASVbs>

0.03fCfyv

图8 抗剪箍筋增大范围示意图 (a)集中荷载作用 (b) 均布荷载作用

(2)用弯矩调幅法计算等跨连续梁板

根据调幅法的原则,并考虑到设计的方便,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等跨连续梁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后的弯矩和剪力的计算公式为:

M=α(g+p)l02 V=β(g+p)ln2

式中,α,β—弯矩和剪力系数,分别见表4,表5

l0,ln—计算跨度和净跨

g,p—均布恒载和活载的设计值

梁板弯矩系数α 表4 截面 边支座 边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支座 中间跨中 支承条件 梁、板搁置在墙上 梁、板与梁整浇 梁与柱整浇 梁、板搁置在墙上 梁、板与梁整浇 两跨连续 三跨及三跨以上连续 梁 0 -1/24 -1/16 1/11 1/14 -1/10 -1/11 -1/16 1/16 板 0 -1/16

梁剪力系数β 表5 截面 端支座内侧 第一支内座外测 第一支内座内测 中间支座两侧 支承条件 搁置在墙上 与梁或柱整浇 搁置在墙上 与梁或柱整浇 梁 0.45 0.5 0.6 0.55 0.55 0.55 以图9示,5跨等跨连续梁承受均布荷载为例,用调幅法阐明上述系数由来。次梁边支座为砖墙,设活荷载与恒荷载之比 p / g=3,l为跨度。 (a) pp (b)g (c)ppp g '''''''图9 五跨连续梁荷载布置图 (a) 五等跨连续梁 (b)求MBmax时荷载布置图 (c)求1、3、5跨中最大弯矩时荷载布置图 即 p=3g g=p/3 则 g+p=

p3+p=

4p3

g+p=g+3g =4 g 于是 p? g?3414?g?g?p? ?p?

次梁折算荷载 g'=g? p'=

3p4p4=?g?p??4?34114?34?g?p?=0.4375(g+p)

=

34?g?p?=0.5625(g+p)

按弹性方法求MBmax,活载布置在一、二、四跨(如图9),由附表可查得横荷载系数-0.105,活荷载系数-0.119,则

MBmax= -0.105 g'l2-0.119 p'l2

=-0.105×0.4375(g+p)l2-0.119×0.5625(g+p)l2 =-0.1129(g+p)l2

考虑调幅值20%(≤25%),则

MB=0.8 MBmax=-0.0903(g+p)l=?12111.07(g+p)l2 11(g+p)l2=0.0909(g+p)l2 取MB=0.0909(g+p)l,按静力平衡条件,可求得边跨间任意处弯矩,取AB跨为隔离体,见图10。 1gpg+p= +-(g+p)l11 BAl RR M Mαl 图5-19 边跨跨中最大弯矩示意10 ''ABB12由?由?M11B=0 11(g+p)l+RAl-2(g+p)l=0 22得 RA=0.4091(g+p)l y=0 RB=(g+p)l-0.4091(g+p)l=0.5905(g+p)l

1得 M1= RAαl-2(g+p)α2l2 求跨间最大弯矩M1max的位置:

?M1???0

RAl=(g+p)αl2

1222

α=0.4091

12

M1max= RAαl-2(g+p)αl=0.4091(g+p)l—2(g+p)l2(0.4091)2

=0.08368(g+p)l

按弹性方法求M1max,活载布置在一、三、五跨(如图9c),由附表]可查得横荷载系数0.078,活荷载系数0.100,则 M'1max=0.078g'l2+0.100p'l2

=0.078×0.4375(g+p)l2+0.100×0.5625(g+p)l2

=0.09037(g+p)l2>M1max

11应取用M'1max的值,α=0.09037,即11.06,为计算方便,取为11。

(3)不等跨连续梁板的计算

当不等跨连续梁板的跨度差不大于10%时,仍可采用等跨连续梁板的系数。计算支座弯矩时,l0取相邻两跨中的较大跨度值;计算跨中弯矩时,l0取本跨跨度值。

当不等跨连续梁板的跨度差大于10%时,连续梁应根据弹性方法求出恒载及活荷载最不利作用的弯矩图,经组合叠加后形成弯矩包络图,再以包络图作为调幅依据,按前述调幅原则调幅。剪力可取弹性方法的计算结果,连续板可按下述步骤计算:

1) 确定最大跨跨内弯矩值

边 跨:

(g?p)l11(g?p)l162≥M≥

2(g?p)l14(g?p)l182

2中间跨:≥M≥

2)按已知最大跨跨中弯矩,在本跨(g+p)作用下,由静力平衡条件求该跨支座弯矩,再以支座弯矩为已知,同理求得邻跨跨中弯矩,以此类推,求得所有跨中及支座弯矩,该弯矩均应符合内力平衡条件及大于

124(g+p)l2。

(4) 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的适用范围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与弹性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节约材料,方便施工,但在结构正常使用时,变形及裂缝偏大,对下列情况不适合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使用阶段不允许开裂的结构构件;轻质混凝土及其它特种混凝土结构;受侵蚀气体或液体作用的结构;预应力结构和二次受力迭合结构;主梁等重要构件不宜采用。

四 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

确定了连续梁板的内力后,可根据内力进行构件的截面设计。一般情况下,强度计算后再满足一定的构造要求,可不进行变形及裂缝宽度的验算。

梁板均为受弯构件,作为单个构件的计算及构造已在第三章中述及,此处仅对受弯构件在楼盖结构中的设计和构造特点简要叙述。

1.板的计算及构造特点

(1) 支承在次梁或砖墙上的连续板,一般可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 (2) 板一般均能满足斜截面抗剪要求,设计时可不进行抗剪计算。

(3)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板支座处在负弯矩作用下上部开裂,跨中在正弯矩的作用下部开裂,板的实际轴线成为一个拱形(图11)。当板的四周与梁整浇,梁具有足够的刚度,使板的支座不能自由移动时,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将产生水平推力,由此产生的支座反力对板产生的弯矩可抵消部分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因此对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的单向板,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计算弯矩可减少20%,其它截面不予降低。

图11 板的拱作用

(4) 板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方法有弯起式和分离式两种,钢筋弯起切断位置见图12,图中当p/g≤3时,a=ln/4;当p/g>3时,a=ln/3。ln为板的净跨。弯起式可一端弯起(图12(a))或两端弯起(图12(b))。弯起式配筋整体性好,节约钢材,但施工复杂;分离式配筋(图12(c))施工方便,但用钢量稍大。

图12 板中受力钢筋的布置

(5)板除配置受力钢筋外,还应在与受力钢筋垂直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的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抵抗板内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承担并分布板上局部荷载产生的内力;在四边支承板中,板的长方向产生少量弯矩也由分布钢筋承受。分布钢筋的数量应不少于受力钢筋的10%,且每米不少于3根,应均匀布置于受力钢筋的内侧。

由于计算简图与实际结构的差异,板嵌固在砖墙上时,支座处有一定负弯矩,板角处也有负弯矩,温度、混凝土收缩、施工条件等因素也会在板中产生拉应力。 为防止上述原因在板中产生裂缝,沿墙长每米配5φ6构造钢筋,伸出墙边长度≥l0/7。在角部l0 / 4范围内双向配φ6@200的负筋,伸出长度≥l0/4。板靠近主梁处,部分荷载直接传给主梁,也产生一定的负弯矩,同理应配置每米5φ6钢筋,伸出长度≥l0/4,板的构造钢筋配置见图13。

图13 板的构造钢筋

(6) 现浇板上开洞时,当洞口边长或直径不大于300㎜且洞边无集中力作用时,板

内受力钢筋可绕过洞口不切断;当洞口边长或直径大于300㎜时,应在洞口边的板面加配钢筋,加配钢筋面积不小于被截断的受力钢筋面积的50%,且不小于2φ12;当洞口边长或直径大于1000㎜时,宜在洞边加设小梁。 2.次梁的计算及构造特点

(1)次梁承受板传来的荷载,通常可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确定内力。

(2)次梁和板整浇,配筋计算时,对跨中正弯矩应按T型截面考虑,T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取值;对支座负弯矩因翼缘开裂仍按矩形截面计算。

(3)梁中受力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原则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但对相邻跨度不超过20%,可承受均布荷载且活荷载与恒荷载之比 p / g≤3的次梁,可按图14布置钢筋。

图14 次梁的钢筋布置

(a)有弯起钢筋 (b)无弯起钢筋

3.主梁的计算与构造特点

(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载计算;

(2)与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计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 (3)主梁支座处,次梁与主梁支座负钢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负筋位置下移,计算主梁负筋时,单排筋h0=h-(50~60)mm,双排筋h0=h-(70~80)mm(如图15);

图15 主梁支座截面纵筋位置

(4)主梁是重要构件,通常按弹性理论计算,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5)主梁的受力钢筋的弯起和切断原则上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6)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顶部在负弯矩作用下发生裂缝,集中荷载只能通过次梁

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这种效应约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各0.5~0.6倍梁高范围内,可引起主拉破坏斜裂缝。为防止这种破坏,在次梁两侧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见图16,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按下式计算:

Asv=

Ffyvsin?

式中 F—作用在梁的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力设计值; fyv—箍筋或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承受集中荷载所需的附加横向钢筋总截面面积;当采用附加吊筋时,Asv应为

左、右弯起段截面面积之和。

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间的夹角。

图16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

用时,附加横向钢筋的布置

(a) 附加箍筋 (b)附加吊筋

1-传递集中荷载的位置 2-附加箍筋 3-附加吊筋

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这种效应约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各0.5~0.6倍梁高范围内,可引起主拉破坏斜裂缝。为防止这种破坏,在次梁两侧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见图16,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按下式计算:

Asv=

Ffyvsin?

式中 F—作用在梁的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力设计值; fyv—箍筋或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承受集中荷载所需的附加横向钢筋总截面面积;当采用附加吊筋时,Asv应为

左、右弯起段截面面积之和。

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间的夹角。

图16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

用时,附加横向钢筋的布置

(a) 附加箍筋 (b)附加吊筋

1-传递集中荷载的位置 2-附加箍筋 3-附加吊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h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