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具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6-12 03: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低年级学具制作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浅谈学具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东阳市巍山镇中心小学 胡丹丹
【内容摘要】操作是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由于其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表象或动作帮助思维。数学知识对儿童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究发现知识,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加强学具操作,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理解题意、探索规律、形成概念;可以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培养其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学具操作 获取知识 智能发展
操作是培养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学具操作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能满足低段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表象或动作进行思维。然而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重视学具操作,觉得学具操作对学生掌握知识帮助不大,不如多做题目多练习;有的教师觉得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后,课堂纪律很长时间无法组织,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低段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究发现知识,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加强学具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现代教育论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去主动获取知识的。因此,运用学具操作,就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情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
(一)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概念
小学生获得概念依赖于经验,尤其是学习最初的概念,更加依赖于亲身的经验。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将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
如教学数的认识时,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数虽然有过接触,并且都会数十几或几十几的数,但这些认识是不完善的,模糊的,特别是对计数单位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1)让学生取出11根小棒,提出:11根小棒怎么摆能使人一眼看出是11根,看谁的摆法好?(出现几种不同摆法:)
a、/////////// b、////////// / c、///// ///// / d、分成任意两堆
(2)请a、b两种摆法的学生在投影前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b法比较好。然后让学生把10根捆成一捆,指出:一捆就是一个十,一个十是由10个一组成的。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2、13直至20,又捆成一捆,说明2捆表示两个十,就是20。
(3)要求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摆出14根、16根,并且边摆边说,先拿……再拿……合起来就是……。
2
(4)教师进一步提出:把一捆小棒当作一个十,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一,请拿出15、18根,并说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最后在计数器上认识数位和计数方法。这样操作与计数紧密结合,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十”这个新的计数单位,并直观地看到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还可体会到数的顺序,从而形成明确的数概念。
(二)在操作中理解题意,弄清关系
理解题意是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首要条件。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尚不丰富,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如问:“小明有12个苹果,小红有8个苹果,小明给小红几个苹果俩人的就一样多?”让一年级的孩子只是想,是很难解出来的,如果安排他们用实物卡片摆一摆,就好做多了。再如教学“排队问题”,不论教师怎么说,总有一些学生不明白,如果让他们自己摆小棒来解答,肯定一切问题都会迎忍而解。
通过以上的操作活动,改变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变成了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作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在操作中观察比较,探索规律
数学法则、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注意法则公式本身,更重要的是注意法则公式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经历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发现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小正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沿着长边一排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宽边可摆3排,
3
从学生动手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了。然后通过学生仔细的观察,积极的思考,得出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二、加强学具操作,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运用学具操作,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有益于增强学习效果,而且在操作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得到相应的表现和发展。
1、在操作中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大多是无意的、笼统的,不精确的,缺乏明确的观察目的和正确的观察方法。运用学具操作,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观察任务,而且慢慢学会有计划、有次序地观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如教学认识图形,要求照样子在钉子板上围出某个图形,密密的钉子使人眼花缭乱,复杂的图形叫人无处下手!怎么办?我安排学生在钉子板上大胆尝试,经过操作学生发现,要想围的准确必须要进行仔细观察。于是他们发现了这样的方法:任意选一个点为起始点,观察下一个点在第一个点的上面或者下面第几行?左数或者右数第几个?选中后连起来;再观察第三个点在第二个点的上下左右的具体方位……
这样边观察边操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纵向到横向,观察有方
4
向,思考有凭借,学生在操作中,不但学会了思考,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2、在操作中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小学生语言面窄,更缺乏数学语言,思维的发展受到影响。通过学具操作,可以为语言表达提供内容,并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摆黄花红花: (1)第一行摆6朵黄花,第二行摆6朵红花,比较发现了什么?(黄花有6朵,红花和黄花同样多)
(2)第二行再摆5朵红花,提出问题引导思考:a、第二行先摆了几个,又摆了几个?b、第二行可以分几部分?c、要求第二行的红花怎样求?d、能把这幅图的意思编成应用题吗?(黄花有6朵,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多5朵,红花有多少朵?)
学生根据操作,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从一句一句地说,到几句连贯地说,从叙述操作过程到表达思维活动,由浅入深,最后作出表述:第二行先摆6朵,又摆5朵,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一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要求红花的朵数就把两部分加起来。
这样,想与说、看与说、做与说有机结合,由形象到抽象,疏通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清晰、明确,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3、在操作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5
力一般要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特殊性在于通过操作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手的活动反映内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在操作中培养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赖于几何概念,而几何概念的建立,又是以形体的表象为基础的。要使学生对几何形体获得正确、清晰的图形表象,必须采用学生喜欢的操作活动,加深对几何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的理解。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 (1)摆一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怎么摆? (2)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怎么摆? (3)10根小棒可以摆几个三角形,怎么摆?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实践,学生头脑中不仅形成了三角形的鲜明表象,同时也发现了摆多个三角形的窍门,从本质上对三角形进行认识——三条线段围在一起就形成三角形。
5、在操作中训练发散思维
操作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理论为实践,化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探索,化枯燥为趣味,化被动理解为主动总结创造,化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既可开发智力,又可提高能力。由于是把数学还原于儿童的生活实践,所以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自己的日常问题,甚至是帮助他人解决日常问题。因而随着问题的解决,他们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6
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时,我让所有学生当售货员,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问题是:现在有12个乒乓球(一盒10个,另有2个),顾客要买9个,你怎样拿给顾客9个乒乓球?通过实际操作,有的同学说从1盒里拿出9个给顾客,有的同学说先拿盒子外面的2个给顾客,再从盒子里面拿出7个乒乓球给顾客,还有的同学说从盒子里拿出一个留下,把盒子连同里面的9个乒乓球给顾客,这样顾客方便拿乒乓球。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各种做法,表扬了学生能为别人着想、方便顾客的做法后,又问剩下几个,你是怎样想的?能把想的过程写出来吗?然后学生表述自己的过程,有的同学说:“把12分成2和10,10减9等于1,2和1合成3。”即12-9=3;有的同学说:“把9分成2和7,12减2等于10,10再减7等于3。”即12-9=3。我又加以肯定,并且说你喜欢哪种方法,通过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6-9。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而且思路清晰,方法多样。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比较和思考,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的目的。
7
正在阅读:
谈学具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6-12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知识点总结06-02
关于顺河初中某教师反映评上中一职称而不能兑资问题的05-27
当秋风萧瑟,当爱已成歌10-28
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总结版)03-09
入党积极分子党内外群众座谈会记录表08-31
光阴11-10
迟到检讨书通用10篇03-26
律师授权委托书范文标准模板04-14
如何备战高考物理的几点思考12-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学具
- 低年级
- 数学教学
- 作用
- 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