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

更新时间:2024-06-08 13: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

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本册共有28个典型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开始,激发了孩子们的课程兴趣。

1、植物:通过对树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认识到树与树叶的特点。

活动安排:看树,我的大树,做树皮拓片,大树观察记录,收集落叶,叶的观察(颜色、形状、大小,完整的叶,不同的叶片),描述一片叶的特点,拓印树叶。

本章是科学活动的开始,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活动是科学重要的方法,初步掌握一些观察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写最简单的观察记录。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环境的基础上,热爱自己的环境。

2、动物: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初步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以及不同动物的异同点。仍然重点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活动安排:寻访小动物(做好调查记录),蜗牛的观察(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蜗牛赛跑),蚯蚓的观察(观察方法记录、反应等),蚂蚁的观察(观察方法设计、身体),金鱼观察(方法、对象、记录)。动物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

本章应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学会找到不同的观察点,尝试从已知的问题找到未知的问题进行观察,比如对蜗牛壳的观察就是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继续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锻炼其交流能力。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要破坏动物们的正常生活,使其懂得尊重生命,尊重环境。

3、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的材料,初步了解材料的不同性质。

活动安排: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记录周围常见的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瓦和陶器、器瓷、给材料分类)。

本章对周围的材料的观察,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应让学生了解到这样一个过程是科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知道材料的特征。进一步指导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4、水和空气:通过对水和空气的观察,初步认识水和空气的特征。

活动安排:水(我所知道的水、水在哪个袋中),水和食用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流动比赛),比较水的多少(比较水谁多谁少、比较水多多少、认识量筒),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空间吧、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有重量吗(空气有重量吗)

本章应让学生了解到比较这一个在科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一定的测量常识。情感上可以适当教育学生一些水环境和空气环境知识,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

四、方法、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课程目标意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地看成一个整体。

6、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四动”能力。同时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五、教学安排

内容 第一单元 植物 1、我看到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小草和大树 4、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1、我们周围的材料 2、哪种材料硬 3、比较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瓦和陶器、瓷器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共7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内容 第二单元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共7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植物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共7课。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观察是本单元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1课主要解决什么是真正的观察问题,通过有目的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观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同时也点出本单元的主题——观察生命体。

第2课至第4课,从不同植物的个体来了解植物都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尽管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生长环境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学生通过画维恩图分析这些特点,将建立起植物多样性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认识。这几课,还将利用画简图的方式,来把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这是学生形成技能的一种手段。

第5课从植物中单独剥离出叶子进行研究,从叶片的不同到相同,学生发现原来叶子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加深对植物整体的生命概念的认识。

第6课主要强调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些变化较快较明显;有些变化较慢,一下子难以观察到,但在一个大跨度的时间里,变化还是很明显的。这课要求学生作长期的观察记录,是对学生毅力的培养。

第7课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植物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采用比较和填写维恩图的方式进行。

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都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代表了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参考资料库中的“令人惊奇的植物”内容,更加说明很多植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植物又具有共同的特点,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这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

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5、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

6、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科学探究能力

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 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三、单元课时安排

1、我看到了什么 ???????????????1课时 2、校园的树木 ????????????????1课时 3、大树和小草??????????????????1课时 4、水生植物 ??????????????????1课时 5、植物的叶???????????????????1课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1课时 7、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1课时

第二单元 动物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寻访小动物、蜗牛(一)、蜗牛(二)、蚯蚓、蚂蚁、金鱼和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共7课时。

本单元对生命体所具有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特征很少涉及到,这部分的内容将在以后再进行学习。

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是从“寻访小动物”开始的。我们期望学生能找到多种小动物,并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兴趣。通常情况下,这种兴趣将激起学生自发的观察认识活动。这正是“寻访小动物”所希望达到和能够达到的目的。

在学生发现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的时候,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又希望教师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学生希望他们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

这正是动物单元中第2课至第6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等教学内容所希望完成的任务:以科学课观察研究活动的名义使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得到首肯、并加以鼓励;以对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在观察内容的发现和开掘,观察方法的思考和改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方面,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积极的影响,尝试初步的指导。

同时,经过对一个个动物个体的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世界的多样性,这四种动物,有陆地动物、水生动物,有软体动物、昆虫、鱼类和环节动物,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动物的观察研究,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生命体特征的认识。

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尝试着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他们对动物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理解,同时促进学生对生命体基本特征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继续利用画图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动物形态,继续用维恩图这种工具概括动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直至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还要尝试饲养小动物,这将加深学生对动物生活特性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核心概念

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

具体概念

1、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2、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3、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4、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5、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科学探究能力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5、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三、单元课时安排

1、寻访小动物??????????????????1课时 2、蜗牛(一)??????????????????1课时 3、蜗牛(二)??????????????????1课时 4、蚯蚓?????????????????????1课时 5、蚂蚁?????????????????????1课时 6、金鱼?????????????????????1课时 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1课时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我们周围的材料、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瓦的陶器、瓷器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共7课。

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第2至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验证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学生将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它们特性的研究。他们将通过实验一一检验这4种

2、拓印树皮的方法。

(1)师: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学生思考。) (2)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突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学生观察记录,教师指导

1、师:我们知道了观察描述树的方法,现在我们就去观察吧!

【教学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都能主动观察,但是,有的同学观察的不认真,不深入。还有一部分同学虽然认真观察,但不注意记录。教师要加强引导。

2、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教学评价】教师有必要仅进行提示。 四、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师:同学们都观察完了吗?下面我们回教室。

2.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教学评价】学生在描述的时候,小组其他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然后让大家猜一下是哪一棵树。大多数同学在汇报时只读自己的观察记录,教师引导学生也可以用手来形容一下。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总结板书)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教学评价】对总结的内容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板书设计】 第2节 校园的树木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学生对学校的树木都比较熟悉,所以刚一上课,我出示了一些树木的照片,但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是哪棵树,这就激起孩子们探究竟的好奇心。按照要求,这一课应该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首先,对于毫无观察经验的学生,怎样教会他们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完成最基础的观察记录;其次,在观察活动中如何体现小组合作的观念;再次,怎样维持观察活动中学生的纪律。但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能达到。

2、问题反思。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出现了很多让老师出乎意料的问题,如:(1)在第一个班上,为了给大家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我进行讲解的时间很短。

简单的介绍了观察记录表的做法和强调了室外观察的纪律,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结果,课堂秩序很差,学生由于分组产生很大矛盾,再加上想出教室的欲望强烈,老师的要求都没有挺清楚。记录结果可想而知。(2)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学生没能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经过了解,原来大多数三年级的孩子还不会看表格,让他们在表格里完成记录那就更困难了。

3、教学重建。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后,我总结了三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改进了上课的方法。(1)在第二个班上课前,我做了一份关于观察记录的PPT。课上,我利用了半节课的时间,仔仔细细地介绍了观察记录每一项内容的观察方法。关于纪律方面,我指定各个小组的安排和小组长的安排,并将各组的纪律交给每一个小组长。整节课下来,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还是免不了有学生会大声喧哗,但是进步还是可睹的。(2)在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就先领着学生对照书上第七页的观察记录和PPT上空白的记录表,进行学习。学生在写观察记录时确实提高了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学期第3课时 本单元第3课时 课题:3、大树和小草 授课日期:9月12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科学探究能力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教学手段】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结果,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先把大叔和小草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用横线划出相同点。最后,把相同的特点移入两个交叉的部分,而把不同的特征留在原来两个圆的不重叠部分。

【教学资源】 校园中的小草。 【教学活动】 一、引入导入:

1、播放歌曲《小草》。

【教学评价】教师播放熟悉的歌曲,唤起学生对小草的记忆。

2、师: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大树和小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草呢?(学生说一说)

【教学评价】熟悉握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课前对植物的观察情况。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师:下面我们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教师指导) 4、课堂交流。(每组一学生起来汇报,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5、小组之间活动:比较不同的小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

6、师: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梧桐树 狗尾草 茎 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叶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3.交流汇报:梧桐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梧桐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教学评价】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板书设计】 第3节 大树和小草

梧桐树 狗尾草 茎: 粗、硬、高大 细、软、矮小 叶: 圆形 大 扁长 小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本节课是植物单元第三课,学生在第二课已经观察了大树,本节课学生是在观察了校园的树木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校园的植物有了一些了解,这堂课主要是对“小草”的观察,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这个教学重点进行突破。教材要求的是观察狗尾草,但是校园内没有此类植物,我要求学生在教材第8页:“我观察的狗尾草” 观察表中改成三叶草。这样,充分结合了我校的实际情况,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观察的对象,使观察活动得以有序进行。首先让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三叶草画下来,等学生们都画完之后就很容易地能引导他们对三叶草的认识,再分析出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说到象三叶草之类的小草很容易折断,我就能很轻易地将他们向“草质茎”与“木质茎”上引导。然后再让学生到校园去观察,这样,学生的观察更具有目的性。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分工,他们的观察内容不同,使得在比较大树和小草的时候,得到的不同的结果,这样使得观察更充分,效果也更好。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点,对孩子来说大树和小草是有很大差别的,从不同入手便于孩子们的掌握,而让学生明白草质茎和木质茎的区别、一年生与多年生等区别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区分,并会在维恩图中写上他们认为大树与小草不同的地方,这时再让学生想想相同之处,如生活在土中,需要阳光和水,会释放氧气(光合作用)等,就容易多了。那么教学难点也就轻松突破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比较恰当的使用了教材,与学生一起,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2、问题反思。而此课的维恩图是相对难点,是该从树和小草的相同点入手还是不同点入手,我认为是本课中存在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教学重建。我个人觉得对孩子来说大树和小草是有很大差别的,从大树和小草的不同点入手便于孩子们的掌握,而让学生明白草质茎和木质茎的区别、一年生与多年生等区别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区分,并会在维恩图中写上他们认为大树与小草不同的地方,这时再让学生想想相同之处,如生活在土中,要阳光和水,会释放氧气(光合作用)等,就容易多了。

本学期第4课时 本单元第4课时 课题:4、水生植物 授课日期:9月13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科学探究能力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葫芦和金鱼藻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手段】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策略】同上一节课一样,本课继续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结果,揭示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共同特点。先把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用横线划出相同点。最后,把相同的特点移入两个交叉的部分,而把不同的特征留在原来两个圆的不重叠部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师: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请大家看屏幕。(出示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

【教学评价】由于为了安全,平时教育学生不能到水边玩耍,同学们观察到的身边的水生植物不是很多,有些水生植物同学们能说出它的样子,但不知道它的名字。

2.师:大家在河边、水池或者在电视上,都看到过很多的水生植物,有哪些水生植物?(出示课本上的水生植物的图片。)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认识了水生植物的多样性。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师:自然界中有这么多水生植物,今天我们只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

2、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评价】学生观察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师关键指导好学生把观察到的准确记录下来。 4、师:如果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同学们操作,发现都能浮起来。)师: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5、师:下面就让我们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看有什么发现? 6、学生边操作边观察。

【教学评价】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安全。学生剖开以后仔细观察,总结出它们浮在水面的原因。

7、教师小结: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1、师: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学生记录比较。

3、课堂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金鱼藻 水葫芦

四、小结,宣布下课

【板书设计】 第4节 观察水生植物

水葫芦和金鱼藻相同点:生长在水中,都有根、茎、叶,

会繁殖会死亡;需要水、阳光和空气。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上本节前一天我就准备了许多的水葫芦、金鱼藻、浮萍等。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我观察,而且在观察的同时写好观察记录。由于见得少,所以学生非常好奇,格外仔细,认真。观察的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学生在观察时也非常的认真,一边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此时我就要求学生剖开水葫芦看看里面有什么秘密。有个学生说:里面像棉花,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很形象的映像,然后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生物的生长特征。

2、问题反思。(1)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讨论过程中声音很高,导致在后面汇报时学生难以一下子安静下来,还有个别学生在观察讨论,这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2)实验由于见得少,孩子们非常好奇,观察得也格外认真仔细。积极性很高,但在观察中忽视了记录,不能把观察到的及时记录下来。(3)本次观察实验,我将观察水葫芦所要用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学生通过以往观察实践经验对观察水葫芦的方法做出了设想,可是我却没有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引导,应该通过这些观察的方法具体去观察植物的哪些特点,而是直接在同学观察完后提出为什么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失去了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水葫芦更深入的了解这一目标。

3、教学重建。(1)在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如何在保持纪律的前提下进行观察。(2)在观察活动中应该让学生自行用各种方法去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在汇报中讲明用什么方法,观察了哪些方面,它们又各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课上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去盲目的去认识。(3)对于出现的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用美工刀帮助学生剖开水葫芦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时,应及时引导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本学期第5课时 本单元第5课时 课题:5、植物的叶 授课日期:9月19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科学探究能力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手段】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策略】在小组统计叶的数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不同的标准给叶子分类。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同一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落叶是一种树的叶子,为后面学习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叶奠定基础;在比较不同种类的叶子的相同之处中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叶都有叶柄和叶片组成,叶脉只是叶片的一部分。教师出示新鲜的叶片和落叶,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引导学生明白: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教学资源】校园中的树叶 【教学活动】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1、师: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学生回答)师: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教学评价】树叶比较好收集,学生都能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树叶。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2、师: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3、课堂交流。 二、观察比较树叶

1、教师质疑: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学生回答预设:按叶子的颜色、大小、形状??)

【教学评价】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给自己组的叶子分类,说出自己分类的依据。 2、教师出示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叶子,提出问题:这里面有几种叶子?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教学评价】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理解了形状相同的是同一种树叶,大小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生长发育情况不一样。

3、师: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小组讨论预设:叶子的结构包括叶柄和叶片两部分,因为叶脉师叶片的一部分,说叶片也就包括叶脉了。)

【教学评价】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叶子,找出它们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叶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

4、师: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教师发放给每组一片新鲜的叶子和一片落叶,提出问题: 要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大家准备从哪些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会采用哪些观察方法呢?

2、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预设:叶子的颜色、水分多少、轻重等;看颜色、用手掂一下轻重、挤一挤水分等。

3、教师提示:边观察,边将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4、小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每组选一位同学汇报记录结果。)

6、教师播放短片,请学生观看并总结叶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学评价】通过新鲜叶子与落叶的比较,学生感悟到叶也是有生命的。播放短片,在观看短片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的长大、变老。

7、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板书设计】 第5节 植物的叶 叶的结构: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的生长过程:叶芽 → 嫩叶 →成熟的叶→老叶 → 落叶(死亡)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叶,明白叶是由叶片和叶柄等部分组成,叶片上有叶脉,通过对植物枝条的观察,体会到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丛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一生。在这堂课之前,我为每小组学生收集了一根枝条,在捡枝条时我注意捡每根枝条上有小叶芽,嫩叶、成叶以及衰老的叶、枯黄将落的叶。这样是为了方便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比较清晰地、直观地观察到一根枝条上叶的生命历程的体现。同时,也专门选择了学校的几个典型的地点,这些地点具备大量的枯黄落叶和新鲜的叶,方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拾得。紧接着我带领学生到预先准备好的这几个地点收集树叶,学生的表现很好,积极性很高。回到教室后,我给同学们留了四个问题进行讨论:1、你是怎样收集树叶的?2、我们小组一共捡到了几片叶子?3、一共有几种树叶?4、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2、问题反思。(1)很多学生将大小不同或颜色不同的同种叶片分到不同种类,大小和颜色确实属于分类的依据,但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片也会存在差异,不能光凭这两点来判断他们是否属于同种植物,要多方面进行判断,比如叶片的形状、叶片表面的光滑程度、叶片边缘、叶片的质地、软硬和厚薄,等等。(2)在本次课上我事先没有为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当时主要考虑到三年级的小孩的表达能力,完成本次课的记录表有比较大的难度。(3)本次课由于准备匆忙,我也就没有为学生准备多媒体课件。

3、教学重建。(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观察比较不同的树叶。(2)针对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设计观察记录表,保证学生有目的性的观察以及从一开始就养成观察记录的良好的科学素养。(3)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多种多样的树叶,制作一个叶由叶芽逐渐长到成叶到最后枯黄将落的动态演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训练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学期第6课时 本单元第6课时 课题: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授课日期:9月20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科学探究能力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手段】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策略】本课中,以问题“秋天里校园的树木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的角度明确本节课观察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测量三片树叶的大小和多次测量同一部位树干的粗细,再取平均值的方法突破观察的难点。

【教学资源】校园中的大树,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1、师: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3课堂交流。

师:谁先说一下?

(学生回答预设: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教师引导: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月季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狗尾草会枯死吗。梧桐树的树叶又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评价】这部分内容主要讨论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的问题。学生明白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想的还是比较多。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1、师:怎样观察叶的生长变化呢? 2、小结: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如:树叶颜色的变化,树叶软硬的变化等。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师:根据讨论的结果,下面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有些内容(如树干粗细)一次记录很难看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需要以后继续观察。植物某些方面的变化可能是十分缓慢的。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师: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

中,你能做到吗?

我的____________变化记录表

【板书设计】 第6节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项目 观察情况 说明了什么 落叶 ?? 老化死亡 树叶 ?? 在成长

树干 ?? 变化缓慢,但也在成长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我总感觉这既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也是一节非常难实施的课!为什么简单?因为这节课涉及的的知识内容孩子们有很多的经验,他们知道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于孩子们来说,在一年中,植物会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春天和秋天里植物的变化最为明显。关于春天,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植物发芽了,万物生长。对于秋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对于变化明显的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也因此,观察中的变化这个活动比较容易。为什么难?因为要三年级的孩子能够持续地去观察那上有很大的难度的,况且还要他们不忘记录。就课本最后的那张记录表,试想让成人去记录那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何况是刚接触科学不久的孩子呢?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完成比较困难。我觉得,本课应重点知道学生的观察方法,为课后的观察做好准备。

2、问题反思。对于变化明显的部分,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出,因此观察植物明显的变化这个活动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这一课,对于科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但是指向于科学技能的观察一棵树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节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还不能够较长时间的专注于同一件事,科学概念的完善还有待加强。

3、教学重建。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变化,需要测量和记录,才能在对比中发现,而这一部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活动的持续时间太久,完成比较困难。又加上植物许多变化都还没有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明显,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得不到的足够强烈的冲击,我觉得应该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现实中的有一定的差距。本课内容宽泛,一节课解决不了,只能重在观察方法的指导。

本学期第7课时 本单元第7课时 课题: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授课日期:9月26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树干 叶子

树冠 落叶

粗细 树皮 颜色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大小

其他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手段】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策略】通过课件播放多种多样的植物,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再让学生补充其他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扩大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把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分别写在一个圆圈内,用维恩图的方式,找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生存需要,写在两个圆圈的交集处,作为植物的共同点,留在本课最后时使用。

【教学资源】课件(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播放多种多样的植物,讲述:在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长在陆上的植物,也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们都称为植物,为什么都属于植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共同特点。板书课题: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教学评价】通过课件播放多种多样的植物,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扩大学生对植物的认识,自然提出本节的研究问题,也为后续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以及植物的共同特点作了铺垫。

二、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师: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课本17页的记录单里。

2、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回答预设:陆生植物有:杨树、桃树、梧桐树、菊花、油菜、小麦?? 水生植物有:莲、水葫芦、满江红、芦苇??)

3、师:这么多植物,它们要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陆生植物: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水生植物: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无论是陆生植物还是水生植物,它们共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水分、阳光、空气、营养等。)

【教学评价】在观察向日葵的一生和一棵大树的一生的基础上总结植物相同之处,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在比较他们的不同之中,理解植物虽然寿命长短不同,但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

三、了解植物的一生

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2、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 课堂交流: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

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4、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5、师:植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只是生命周期有长有短。 四、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3、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板书设计】 第7节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植物的一生:种子—长根—新芽出土—子叶张开—真叶长出成幼苗—出现花蕾—开花—结果—种子成熟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本课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单元的小结,主要内容是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梳理和整理。这节课中最开始要学生把一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课本上,然后思考、讨论它们的生长需要,其中包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前面每一节课都上得比较踏实,大多数学生对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写出很多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名称,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学们能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并且准确地用维恩图表示出来。对植物共同点的概括,我的学生基本能够得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问题反思。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总是感觉到教材上设计的表格较多,学生填写的内容太多,因而占了太多的时间。三年级的学生写字的速度较慢,总感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可能在重点把握上还有些不够成熟。

3、教学重建。我觉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举例的形式,让学生探讨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生存需要,再用维恩图来总结共同点。在了解向日葵的一生时,可以先播放一段《植物的相同特点》的视频,再让学生自己看看书上的9张图片,按顺序说出向日葵的生长发育,像“种子”“生根”“发芽”“成长”“结果”一类词语。对于向日葵的一生,可以用文字和箭头的顺序以板书表示,简单明了。

本学期第8课时 本单元第1课时 课题:1、寻访小动物 授课日期: 9月27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科学探究能力

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手段】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策略】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在教师选定的区域开展寻访活动。展示活动成果,引导学生条理清晰、完整科学的表述动物的特征。多元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教学资源】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教学活动】 一、理解小动物 1、 师: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哪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 课堂交流: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教学评价】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举现实存在的、常见的动物的为例。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师:同学们在学校中都见过哪些小动物? 2、课堂交流。师:谁把你见到的小动物说一下?

【教学评价】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哪些小动物,在交流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学生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初步培养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师:请大家讨论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教学评价】学生的任务和分工要明确,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教学评价】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比较遵守纪律,能够做到爱护小动物,并能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2、课堂交流。

师:你们小组寻访到了那些小动物?那个小组来展示一下?

【教学评价】通过交流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展示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条理清晰、完整科学的表述动物的特征,便于学生找出自己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疏漏的地方。多元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

课后寻访自己家附近有哪些小动物。

【板书设计】 第1节 寻访小动物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寻访小动物》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动物”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学习对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

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并且在这一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小动物的信息。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比较积极,就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同学也举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很高,思维也非常活跃,兴趣很浓。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如:在我们的校园里,你观察到了哪些动物?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提起大动物,我们会想到什么动物?那么提到小动物呢?等等。从而使学生知道了“小动物”的概念,掌握了初步观察、调查小动物的简单方法。

2、问题反思。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感觉到本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挖掘不够,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确观察的方法。如在讲解“寻访活动的准备”时,我要求学生讨论设计寻访活动的计划,让学生讨论“你想到哪里去寻访小动物?”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记录下观察地点。如:墙角,草丛,树上等等,以便于学生科学快速地做好科学记录,从而对下一环节的观察活动,没有起到辅助、指导作用,以至于影响了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缺少目的性。

3、教学重建。课后,我想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应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想象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观察小动物?怎样做好科学记录?然后根据其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主题,在分组研讨研究方案后,进行集体交流,互相提问,并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处理就会使学生明确寻访的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寻访小动物的方法,避免在观察活动中的盲目性,保证学生的寻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达到观察的目的,突出本课重点,从而突破难点。

本学期第9课时 本单元第2课时 课题:2、蜗牛(一) 授课日期: 10月10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1、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科学探究能力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3、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4、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手段】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教师: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策略】在交流捕捉蜗牛的经历、丰富学生对蜗牛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的运用多种感官,借助观察仪器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并随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

【教学资源】 校园中的蜗牛。 【教学活动】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师:请大家在课前每人捉一只蜗牛,准备尚可使用。捉蜗牛的时候要注意在哪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教学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涉及本环节不仅是为了捉到蜗牛上课使用,而且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1)师:想一想,我们准备观察蜗牛的哪些方面? (2)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情况预设:蜗牛的身体、壳、实物等。)教师板书研究内容。

(3)师:我们准备怎样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情况预设:先从整体观察蜗牛的身体分为几部分,然后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每一部分的特点;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观察时要安静,不要打扰蜗牛的活动。)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教学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蜗牛的反应。

1、师:要观察蜗牛对刺激的反应,我们应该怎么做? 2、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情况预设:可以用铅笔和小木棒轻轻接触它的身体,看蜗牛有什么反应,但接触的次数不能多,否则蜗牛会感到害怕。)

【教学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四、观察蜗牛的运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教学评价】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教学评价】教师要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板书设计】 第2节 蜗牛(一 ) 头部:眼睛、口、触角(2对)

腹部:运动(腹足) 尾部: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小学生对小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它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作为科学科学教师,要想进行好教学活动,必须要亲身经历学生将要参与的每一个学习环节,去发现探究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去体验探究中的乐趣。本科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捉蜗牛,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观察研究蜗牛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对于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体验探险究的过程。只有对教学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充足的准备,我们的

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放开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生成地区性”的价值,既引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学习活动,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问题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总是感觉到老师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观察活动不够深入。

3、教学重建。课后,我作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如果能用问题提醒学生观察蜗牛是否有脚,在饲养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蜗牛是怎样吃食的,那样会把观察活动进行的更深入一些,效果也会更好。

本学期第10课时 本单元第3课时 课题:3、蜗牛(二) 授课日期:10月11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了解蜗牛对于食物是有选择的,并采取独特的吃食物的方式。 科学探究能力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策略】教师出示饿了1-2天的蜗牛,让学生观察蜗牛吃食。教师把正在爬行的蜗牛轻轻放到菜叶上,静静的等待蜗牛进食。这时候,蜗牛不一定会马上吃菜叶,利用等待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观察蜗牛吃食?蜗牛长牙齿吗?然后让学生用放大镜,学生观察蜗牛的进食。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你们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2、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情况预设:我们发现蜗牛喜欢吃菜叶,傍晚的时候活动很活跃,蜗牛背上会出现一些细长的、像蚯蚓一样的东西;我找了几只蜗牛,可是它一直在睡觉,到现在还没有醒呢!)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教学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涉及本环节的意图是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物

1、师:蜗牛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下面,我们要慰劳一下它们,让它们饱餐一顿,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蜗牛的吃食情况。观察时候,我们应注意什么?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教师引导:我们吃食物要用牙齿,蜗牛有牙齿吗?我们应该用什么观察?) 4、学生观察活动。 5、课堂交流。

6、教师小结:蜗牛有牙齿,牙齿是长在舌头上的,叫齿舌。齿舌数量很多。蜗牛喜欢吃菜叶,蜗牛背上出现的一条蚯蚓样的东西是蜗牛的粪便,排出的那个孔就是蜗牛的肛门。

7、师:蜗牛除了吃菜叶还吃其它食物吗?蜗牛怎样选择食物?蜗牛怎样吃食物?(课件出示记录卡,在蜗牛喜欢吃的食物下面打“√”。)

8、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9、课堂交流。(学生汇报预设: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蜗牛喜欢吃苹果、黄瓜、白菜。 10、教师引导:由此,你能总结出蜗牛吃食物的规律吗? 11、学生回答:蜗牛喜欢吃水果和蔬菜。 【教学评价】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创设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问题,然后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最后互相交流,总结规律。

三、观察蜗牛呼吸

1、师:人的鼻子是气体进出的通道,那么蜗牛有没有气体进出的通道呢? 2、生:有。

3、师:那我们来看一下。(教师示范:用手轻轻捏住蜗牛壳,让蜗牛扭动身体,然后观察蜗牛壳的顶部,随着蜗牛的活动,每间隔10多秒,蜗牛的气孔会打开一个洞,可以明显的看到它在呼吸。

4、学生动手观察。(教师指导)

【教学评价】 学生观察的方法估计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这一环节要特别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师:通过我们的共同研究,大家学到了蜗牛哪些方面的知识? 2、师:大家还想研究蜗牛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吗?

3、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疑问课下继续研究,老师希望能看到你们的新发现。下节课,带着你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再共同交流,好吗?

【教学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板书设计】 第3节 蜗牛(二)

吃食:齿舌 排出粪便:肛门 呼吸:气孔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因此,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从学生的饲养经验出发,采用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教师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蜗牛的休眠现象,以及蜗牛的吃食、呼吸和排泄。

2、问题反思。但在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突发的问题。有一组的同学把蜗牛放到不出来,就是把它放到水中,也不出来。这是我在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幸好小组中还有其它的蜗牛代替,因而没有耽误课堂学生们的观察。

3、教学重建。课下, 我回忆起来,课堂上这一问题处理的还是有点仓促,当时因为是突发事件,没来得及考虑。我认为当时应引导孩子们查阅资料,让学生能够指导,蜗牛也是

有寿命的,一般2-3年,最多7年。从这件事中,使我明白,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要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把探究的理念落实在课堂。老师对学生传授的知识是无限的,教师应尽量把握住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学到更多的知识。

本学期第11课时 本单元第4课时 课题:4、蚯蚓 授课日期: 10月17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科学探究能力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手段】每组准备: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观察记录表。

【教学策略】本节课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事实求是的观察态度,了解蚯蚓的身体结构。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我从学生熟悉的花坛、草丛发现的蚯蚓粪便开始导入新课,教师提出观察要求:从饲养盒里轻轻拿出蚯蚓,放在白纸上,观察蚯蚓的身体,把观察到的蚯蚓的样子画在课本的下方,要求画出蚯蚓的环节。找找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把这三个名称标注在自己的简图上。学生观察蚯蚓的结构,并画图描述自己的发现。

【教学资源】 蚯蚓图片、实物投影仪、有关蚯蚓身体结构的视频。 【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都喜欢到田野、花坛、草丛玩,有没有看到过地面上有一堆弯弯曲曲的泥土?这是怎么回事呢?

2、课堂交流。(学生回答预设:那是蚯蚓留下的。)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蚯蚓。板书课题:蚯蚓

【教学评价】从学生活动的场所经常观察到的现象入手,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师:现在我们来观察蚯蚓,请大家先看看观察蚯蚓的步骤要求。(屏幕出示要求:轻轻地用手拿起蚯蚓,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找一找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把蚯蚓的样子画在笔记本上。)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

【教学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3、课堂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引导评价。(教师播放蚯蚓身体结构的视频,讲解:蚯蚓的身体是长圆形的,身体是一环一环的。蚯蚓有口、肛门,还有环带。你们知道蚯蚓的环带有什么作用吗?环带与繁殖后代有关。)

【教学评价】教师播放视频的意图是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认识。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师:蚯蚓没有腿和足,它是怎样运动的呢?

2、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3、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4、课堂交流。

5、蚯蚓在爬行的时候,如果我们用铅笔轻轻碰它的身体,会怎样呢? 6、学生观察。 7、课堂交流。

【教学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说蚯蚓有哪些特点吗?回忆一下,蜗牛有什么特点? 2、课堂交流。

3、师:小组讨论一下,蜗牛和蚯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把它们填写在课本的维恩图中。

4、学生讨论,汇报。

【教学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师:课后,请同学把蚯蚓放进蜗牛的饲养箱中一同饲养,进一步观察他们的生活,我们将继续交流饲养过程中的新发现。

【板书设计】 第4节 蚯蚓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本节课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蚯蚓的特点,目标基本能够达成。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而不在于对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为了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气氛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内、在课外敢想、敢说、敢做。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在讨论种掌握观察方法,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蚯蚓一般只有在下雨过后才会出土,也可以在潮湿的地方找到蚯蚓,在上课之前我带领学生去捕捉蚯蚓,在上课开始时候,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蚯蚓有眼睛吗?”“它有骨头吗?”“为什么下过雨后会出现那么多蚯蚓?”“蚯蚓断了以后还能活吗?”??一个个问题使我应接不暇,学生对蚯蚓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关于蚯蚓你还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运用哪些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蚯蚓的研究中来,使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通过解决学生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认识蚯蚓的生存环境,身体特征等等,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问题反思。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觉得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由于三年级上册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本节课对于这种能力体现更加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3、教学重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和爱好,就能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因此兴趣和爱好是观察真正的动机和动力,而兴趣的引导、激发,我觉得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本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蚯蚓,提出下列问题:

蚯蚓是什么颜色的?蚯蚓是怎样获取食物的?蚯蚓有眼睛和耳朵吗?这样,不但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而且使学生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围绕这一课的中心组织教学。

本学期第12课时 本单元第5课时 课题:5、蚂蚁 授课日期:10月18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1、 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科学探究能力

1、 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 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手段】小组准备: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策略】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观察蚂蚁的方法,针对这一问题,老师进口蚂蚁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两条主线,充分放手,让生小组讨论观察蚂蚁的方法,老师提醒学生当蚂蚁出来活动、搬运食物时,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注意不要让放大镜碰到蚂蚁的身体;边观察边画蚂蚁的结构图,把蚂蚁的身体结构尽量画的准确。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师:大家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2、学生找蚂蚁。 【教学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其设计意图是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课件展示蚂蚁生活

1、课件展示:蚂蚁在生活中的视频。师:蚂蚁是昆虫的代表,作为一种生命体,大家想知道它哪些方面的知识呢?(板书课题)

2、课堂交流。

3、师:蚂蚁力大无穷跟它的身体结构有关。

【教学评价】教师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紧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两条主线。

三、观察蚂蚁

(一)观察蚂蚁的身体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 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二)观察蚂蚁的生活

1、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师:这段视频讲了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

2、课堂交流。(讲了蚂蚁是怎样搬运食物的。) 3、师:那么蚂蚁是怎样搬运事物的?

4、生:蚂蚁用夹子搬运食物,它是个大力士。

5、师:这段视频除了讲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还讲了什么? 6、学生回答。(还讲了蚂蚁喜欢排队行进。) 7、师:蚂蚁为什么喜欢排队进行? 8、学生回答。

9、教师再播放视频,强化学生的认识。

【教学评价】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弥补了课外观察时时间不好控制的缺陷。

三、拓展延伸

1、师:有没有同学有关蚂蚁的资料告诉大家? 2、课堂交流。

3、师:请大家自己动手给蚂蚁设计一座迷宫,观察蚂蚁会不会到处乱爬。 【教学评价】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拓展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探究活动将学生对蚂蚁观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第5节 蚂蚁

头部 1对触角 胸部 3对足 腹部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确定观察主题,并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蚂蚁,会积极动脑筋、采用多种办法进行观察,了解蚂蚁基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能用语言、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并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能积极查找关于蚂蚁的相关资料或通过饲养蚂蚁来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在游戏中体验蚂蚁找不到家时的恐惧情感,懂得要珍爱小动物,及时送它们回家,并在送它们回家的途中进一步了解蚂蚁的其它趣事。这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科学探究的程序中。同时,我还有意识地与学生一起探究放大镜、实物展台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仪器只有使用得当时,才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感悟出研究科学是要讲究方法的。

2、问题反思。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了这些不足之处,如在每一个环节中,学生开始交流的时候,部分学生没有将注意力集中过来,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重建。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觉得这时我应该把材料从孩子们那里拿开,免得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为材料总是比思维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的。交流时举手的学生人数很多,应该请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交流时,还应该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交流中,当孩子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应该提问:“你们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呢”引起全班同学的广泛思考。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进。

本学期第13课时 本单元第6课时 课题:6、金鱼 授课日期:10月24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科学探究能力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3、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用维恩图对比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手段】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观察记录表。教师准备: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策略】对于金鱼的呼吸这一知识点,教学采用学生猜测、设计实验、亲自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当学生把滴管悄悄地伸入金鱼的嘴巴,挤出红水后,发现洪水由金鱼的口部进入,从腮部流出,明白原来金鱼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用腮呼吸。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池塘。师:池塘里生活着那些植物、那些动物? 2、 课堂交流。

3、 师:这些植物和动物共同生活在池塘里,鱼在池塘里有很多的伙伴。今天,我们就以金鱼为例,来研究水生动物。(板书课题)

【教学评价】 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出示池塘画面,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点出在鱼类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其他的生物在一起生存者,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从而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动物的生活,也为以后学习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 师:今天我们就来观察老师买来的鱼长的什么样? 2、 课件出示要求: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它是怎样运动的?用简图把它画下来。

3、 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4、 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5、 课堂交流。

6、 师:鱼类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鱼的身体上长着鳞片和鱼鳍,鳞片在鱼身体的表面,起保护作用;鱼鳍的摆动,使鱼在水中自由游动。

【教学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 师: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都养着金鱼,给金鱼喂食时应注意什么,应该怎样操

作?

2、 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3、 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4、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5、 学生观察并记录。

6、 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教学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 出示维恩图,师:金鱼有什么特点?金鱼和蚂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2、 学生把上节课学的金鱼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蚂蚁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 小结金鱼和蚂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1、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2、写一篇观察金鱼的日记。

【板书设计】 第6节 金鱼

鱼鳞:保护身体 鱼鳍:帮助游泳 鱼鳃:呼吸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金鱼这一课教材在一课时中安排的内容比较的多!从鱼生活的环境到观察鱼的身体及运动,再到观察鱼的吃食、排泄,然后观察鱼的呼吸,最后比较蚂蚁和鱼的相同和不同,以指导饲养小金鱼。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喜爱,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金鱼、和各种鱼类幻灯片和实物金鱼的观察,了解记住金鱼的身体结构,各部分名称、功能作用。通过画金鱼简图记录等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矢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我们的教学要使儿童善于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知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适当的组织一些课外的拓展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上网自主查询,给学生一定的题目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对科学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一举两得。

2、问题反思。课堂上,学生由于对小动物非常喜爱,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热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只注重有兴趣,吸引人的地方,可是一到动脑思考的时候就表现出懒惰的情绪。

3、教学重建。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

本学期第14课时 本单元第7课时

课题:7、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授课日期:10月25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掌握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探寻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周围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手段】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策略】课件播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围绕四种小动物的运动方式、吃食、躲避危险、繁殖后代等方面进行回忆与讨论。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花坛中的动物和植物,让学生体会到动物和植物都是具有生命的物体。在回忆动物和植物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一、课件展示动物的生活场景,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播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生活场景。

2、师:我们已经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动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本节我们将研究动物的相同特点。(板书课题)

【教学评价】课件播放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二、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师:我们已经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请大家根据我们前面的观察记录,整理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教师请各组的组长领表格。)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并记录。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教师小结: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遇到危险时有应激反应,都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教学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 师:在安静的校园里,观察花坛草丛中的动物和植物,看看这些动物在干什么,看看植物长得怎么样?

2、 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 回教室汇报。

4、 师: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四、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 师:动物和值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 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 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物。

4、师:人、动物和值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他们有相同的特点吗? 5、学生小组讨论。

6、师: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都有生命,都是生物,都需要水、阳光、空气、营养、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最后都会死亡。这就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家周围的生物,并说出它们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 第7节 动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会运动

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 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教学反思】 1、自我评价。《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是教材动物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对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是学生已经对四种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动物的相互比较中,知道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本单元所选择的四种小动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形态各不相同,生活习性也各有不同,显示出每种小动物的独特个性,体现出动物界多样性。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而培养学生关心关注周围世界的生命世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四种不同环境下生存的动物,先让学生对所学的四种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先由小组进行讨论,再进行全班讨论再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观察总结能力。通过学生的总结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如何验证他是动物共同具有呢?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接下来是让学生体会动物世界的多样性,在这方面我放学生观察周围的和电视上看到的,即使是金鱼也有上千上万种不同的种类,最后让学生总结生物的共同特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生物多样性,和对动物特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总结生物的多样性,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这节课时,显得比较枯燥,没有多添学生感兴趣的案例。

2、问题反思。在上课时 ,其中有一学生说:“动物能繁殖后代。”过了会另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能繁殖后代。”“是吗?”“是啊,你看我家的公鸡不繁殖后代,还有我家的猪不繁殖后代,还有??嗯??我爸爸不繁殖后代。”我觉得这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h5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