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更新时间:2023-06-08 10: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教育概述

1丄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教冇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冇的构成要素

教冇者、受教冇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社会属性

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历史性.

①相对独立性

②教冇具有继承性

③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④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冇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冇不分化平等性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中国的教育

夏朝一一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学)

西周一一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1 i百家争鸣

两汉一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岀)

隋唐一一科举制度

宋元明淸一一程朱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i,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易经》《》)

2、古代西方的教肓

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1、公立教冇的崛起,2、教冇世俗化,3、义务教冇的普及(徳国)4、教育法制化

现代:1 ?教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次教育实现民主化,3、教冇多元化,农教育终身化,5、教冇全民化,6、教冇技术现代化、

1 ?2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 萌芽阶段屮国的教冇思想

1>孔子:《论语》仁、礼.因材施教

2、 孟子:性善论,明人伦

3、 荀子:性恶论

4、 墨翟:尚力(注重劳动人民的地位)尚贤(统治者应当是有贤能的人)实用技术

5、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冇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体现原则:预防性、长善救施、及时实施、启发诱 导、

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学习观摩。

二. 萌芽阶段西方的教冇

1、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冇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 教

冇》

2、 古希腊三贤①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以启发)。②柏拉图:《理想国》寓学 习

于游戏。③亚里士多徳:《政治学》首次提岀教冇遵循自然,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一、 教育学科的建立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冇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冇学专著。提出“泛智”教育, 班级

授课制。

2、 卢梭:《爱弥儿》;“性善论”

3、 康徳:《康徳论教育》:将教冇学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 裴斯泰洛齐:《林哈徳和葛笃徳》,教育心理学化。

5、 洛克:《教冇漫话》:白板说。

6、 斯宾塞:《教冇论》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二、 规范教冇学的建立

1、 赫尔巴特:“现代教冇学Z 父”“科学教冇学的奠基人〃《普通教冇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旧三 屮心论:“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2、 杜威:使用教冇学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冇》,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冇史的第一本书。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冇》,深刻分析教师作用 、凯洛夫:《教ff 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冇学箸作。

、马卡连柯:《教冇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新教冇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二、当代教冇理论的发展

1、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教学法”

2、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五条发展性教学原则。

3、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倡导“范例教学”

4、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疗理论

5、 布卢姆:《教冇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 皮亚杰:《教ff 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潜力。 1.3教育目的

13?1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 教冇目的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广义教冇目的的具体化。 ①②③

④⑤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冇目的

2、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1?3?2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

观点: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康徳、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

二、社会本位论

观点:个人依赖社会,满足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徳、涂尔干、荀子三:教育无目的论

观点:教冇过程就是教冇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杜威四、教ff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观点: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人物:马克思主义

1?3?3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社会依据

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

2、人的发展需要

1 ? 3 ?4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培养徳智体美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冇目的确立的依据

人的全而发展

五冇之间的关系:

1>五疗各有其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冇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1 ?4教育的基本规律

141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h顺序性一一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一一进行针对性教育

3、不平衡性一一抓住发展关键期

4、差异性一一教育要因材施教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

2、环境

3、学校教育

4、个体主观能动性

1?4?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冇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制度对教冇的制约作用:

制约教育的性;、教冇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冇内容的取舍2、教育的政治功能:

促进政治社会化、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社会舆论或参与政治活动

二、政治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冇的制约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教冇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影响和制约教冇观念、教冇目的的制左.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

2、教冇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和整理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

1?5教育制度

1.5.1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一轨是学术教冇,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结构为:大学、屮学另一轨为职业教冇,为劳动人民子弟所开设,结构为小学及其以后的职业教育。

代表:英国,法国、前西徳等欧洲国家

2、单轨制学制

原双轨制屮学性一轨没有得到发展,群众性小学、中学迅速发展,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为小学一大学中学一代表:美国

3、分支型学制

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Z间的学制结构

代表:苏联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3、教冇对彖的身心发展特点

4、人口发展状况

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

6、国内外历史经验的集成和发展

1-5-2我国学制的沿革

第二章中学课程

2.1课程概述

2 1 1谟租鮒令V

1、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2、课程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3?博比特岀版《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1?2课程的类型

1、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

3、以课程影响学生否认方式

4、以内容的组织形式

5、根据课程任务

2.1.3课程理论

221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确左课程目标的依据

K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

222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

1、含义

皿程讣划是有关学校教冇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2、基本内容

(1)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2)学科开设的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

1、含义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指导性文件。

2、意义

(1)'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2)教师进行备课的有效工具;(3)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4)保证教学计划的性质和质量。

三、教材

1、含义

丛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拯。

2、编排方式

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过渡式排列

3、教材编写的原则

(1)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冇现状

(4)体现各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和受教冇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衔接

223课程实施

一、含义

应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学区的特点。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

224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含义

课程开发指通过精心汁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冇机构屮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冇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四、课程开发影响的因素

1、儿童的需要

(1)儿童的成熟与心里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

(2)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制约课程开发的另一要素。

2、社会的需求

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发挥作用。

3、学科特征

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225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意义

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泄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的编制、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圧。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模式

第三章中学教学

3.1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K教学的泄义

教学是在一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与学两方而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

(1)、教学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

(2)、教学是好事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

(3)、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徳和审美情趣,奠d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全而发展

三、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冇、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屮心工作,学校教冇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2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含义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

识活动,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道徳品质、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个性.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全而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师(主导作用);(2)、学生(基本因素之一):(3).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间接性):

2、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4、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5、师生Z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过程:

6、多重本质说。

三、教学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主接;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或智能)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实的基本能力。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形式教冇论:重思维轻知识;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重知识轻思维: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不同步:教学必须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4、知识与思想教冇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教学具有教育性

(2)知识是形成思想品徳的基础。

(3)思想品徳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

(4)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徳教育有机结合。

5、智力因素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1)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基础

(2)非智力因素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

(3)依据教学需要激发非智力因素确保智力因素能有效活动。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生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査知识

3?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33.1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左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屮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彖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淸晰的表彖,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2、代表人物:1)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之,虽博必谬”2)夸美纽斯: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前而,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3、分类:1)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等

2) 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

3) 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语言描述

4、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1、 含义:是指在教学屮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 索,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2、 代表人物:

1) 苏格拉底:“产婆术”:

2) 孔子:“不愤不启,不惭不发”:

3)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4) 第斯多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要求:

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 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屮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

(三)循序渐进原则:

1、 含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次 代表人物:1)《学记》“学不蹴等”“不陵节而施”;2)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3、基本要求: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将系统的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2、 代表人物及观点:

1) 孔子:“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2) 夸美纽斯:“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3)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3、基本要求:

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五) 量力性原则:

K 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有一泄的难度,需要他们努力才能掌握。 2、 代表人物及观点:

1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2)赞可夫:证实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3、 基本要求:

① 正确认识和科学估il ?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② 合理组织教学,使之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起到作用

③ 注意因材施教

(六)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1、 含义:以学习基础知识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徳和正确的价值 观和世界观的教冇。

①②③

2、特点: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教冇原则的根本方向,其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屮把教书和冇人有机结合起来©

3、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主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徳教育;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材料、示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髙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2、代表人物及观点:①.裴斯泰洛齐:“知识与知识的应用”②乌申斯基:“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3、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逐步养成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八)、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別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快发展。

2、代表任务及观点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3、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岀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33.2教学方法

一、中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情感陶业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何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 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响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3.4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4.1教学组织形式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一班级授课制

1、概念: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固左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拯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

2、基本特点:①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②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③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

1、个别教学: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和指导: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采用

2、现场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进行教学。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1、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它通常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

四、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

3?4?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査与评左。

(一)备课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贝壳的主要依据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2.写好三种教学计划

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②课题(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髙教学质量的关键。

要求:学校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积极性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和消化课上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四)课外辅导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举措.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五)学业成绩的检査与评泄

K考査:方式: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单元测验等。

2、考试: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査与评定

3.5教学评价

3.5.1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左

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学生学业评价以国家的教肓教学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二)课堂教学评价以一宦的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按照一泄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三)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判断,进而促进教师的发展。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1. 观察法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法人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 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2、 检测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泄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堆度和区 分度。

3、 调查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立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它一般通过问卷、交谈进行。

4、 自我评价法即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它的主要方法有: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 机等对 自己做出评价。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4.1认知过程

4.1.1感觉

一、 感觉的概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等

2、 外部感觉:运动、平衡.内脏感觉

二、 感觉的特性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含义:感受性一一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一一刺激程度

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成反比关系.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2、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澈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视觉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3、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指不同的刺激作用于童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彖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4、 感觉后效

感觉后效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彖。

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相同的)和负后像(相反的)

5、 联觉

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例:红、橙、黄让人产生温暧的感觉

6、 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指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促使英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例:盲人听觉、触 觉、嗅觉非常灵敏。

4.1.2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二、知觉特性

1、选择性(相对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淸楚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2、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

3、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屮,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左的意义。

4、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用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怎性。

4.1.3注意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意识或活动对一左对彖的指向和集屮,是髙级心理活动的条件。

二、注意的基本特性

1>指向性;2、集中性

三、注意的功能和分类

1.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首要功能)

②保持功能

③调石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6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左目的不需要意志力的努力

②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泄目的、需要意志力的努力

③意后注意需要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四、注意品质与影响因素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羽)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淸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②主体的精神状态

③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3、注意的分配

在同二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彖和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

①'同时进行的余中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髙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4、注意的转移

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屮程度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明确的信号提示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指在注意过程屮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听课状态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在教学过程屮屮学生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扩大注意的广度

②增强注意的稳左性,防止注意的分散

③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③意转移经训练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髙

4.1.4 id 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回复有两种形式1、再认2、再现(回忆)

二、记忆的一般分类

1、保持时间的长短

① 感觉记忆(感觉登记)(O?25~4秒)

②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5秒“分)容量7±2组块短时记忆通过复述可变为长时记忆

④时记忆(1分?一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gd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