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三种文体的解答方法
更新时间:2023-05-27 16:3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现代文阅读的题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
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
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
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
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
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
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
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
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
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
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
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
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
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
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
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
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
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
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
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
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
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
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
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
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
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
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
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
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
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
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
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
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
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
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
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
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
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
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
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
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
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
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
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
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
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
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
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
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
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
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
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
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
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
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
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
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
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
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
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
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
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
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
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
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
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
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
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
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
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
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
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
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第二种 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是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
显然,写这些内容是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的。如果是问为什么详
写,其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
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
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
第三种 “由 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 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第四种 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第三人称)的好处(或效果)是什么?
1.第一人称,好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于心理描写.抒发情感
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因为议论是要冷静的,
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时常用“他”。
第五种 对文意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析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普通的事件中来反映大的道理,
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
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 为线索,将 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第六种 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说具体,把深奥的说通俗,把枯
燥的说生动;其次是排比,它可以营造声势,可以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
出大量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形式与声调上的美感。
2.再说对比与衬托,目的是为了使某物或某种特点更突出.更鲜明。通
常写甲物时可能要先写乙物,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与甲物作对比,从
侧面更好地突出它。
3.考试中,还会从更灵活的角度来考查,比如从句式的变换角度来考查,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其实还是为了表意或形式美的需要,这样表
达可能是从近及远,由现象到本质,为突出强调,为了前后对应协调。
再比如从词的活用来考查,如诗歌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做
动词用,有何妙处?一般来讲,在讲词的妙处时,都有形象生动这样的
说法,的确是这样,在这里,“红”还把静止的状态写活了,写出了过
程与动态感。
第七种 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
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定量分析。同时要
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
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
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
第八种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赏析
常见答题格式是:用 手法,从 角度,对 作了描写,表达
了 ,使文章的 更 。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
第九种 本来是A,作者却说成B的情况。
1.是从主旨的角度考虑,是为了强调突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2.是从表达效果考虑,是为了增加幽默或其它效果。
3.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特殊表达。
第十种 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
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承上启下,由前
面的 过渡到对 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
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等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
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
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
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
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
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
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
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
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
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
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
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
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
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
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
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
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
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
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
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
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
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
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
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 的故事(事迹、经过、事
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
了) 。
C、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
当。
5.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 、核心事
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
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
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
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 ,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 ,点明了本文
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
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
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
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
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
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
和充满感情色彩。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
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
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
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
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
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
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 的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
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
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
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
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
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
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
化内容的作用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
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
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
的作用。
15.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
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
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
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
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
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
作用。
16.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
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8.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
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9.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
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
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
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
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
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
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
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
×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
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
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
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
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
×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
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
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
节发展,深化主题。
20.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
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
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21.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
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2.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23.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
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4.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5.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
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
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
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
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
生动、形象或严密。)
26.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
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
《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
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
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
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
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
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
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
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
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
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7.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
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
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
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特
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
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
了,或者给了我们 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9.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
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
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
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
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30.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
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
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
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
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
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
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
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
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
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
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 的叙
述;②本文由 (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
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 (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
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
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
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
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
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
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
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
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
的 (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
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
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中考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 分
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 观点,首先使用了 论据,然后对 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 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
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 ,或深入浅出证明了 (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ü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正在阅读: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三种文体的解答方法05-27
中央空调安装施工方案04-15
邓中夏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思想的贡献08-15
一元钱11-03
秋天的雾景作文500字06-30
管理沟通技巧案例分析启示10-13
郑州市公共交通现状和发展06-01
机房监控室视频显示系统投标文件 - 图文01-15
SOC设计需从ESL开始 -11-04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题型
- 文体
- 解答
- 各种
- 方法
- 现代
- 阅读
- HRM立磨在2500T/D水泥熟料线上的应用
- 20MW鱼塘光伏电站设计施工方案
- 电路邱关源第五版14第十四章
- 物化2010复习题(答案)
- 电子商务专题讲座课程论文格式
- 新目标八年级初二英语下册unit9 sectionA2
-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同步检测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
- 最新6年高考(2005-2010年)4年模拟(2007-2010)之数学分类汇编系列(集合与简易逻辑部分)
- 指示代词和不定代词练习
- 基于DSP的AVS视频编码算法优化与实现
- 第一章 刑法概说
- 中国铁路产业最新调研与市场投资商机评估分析报告(2013-2018年)
- 全员安全意识培训
- 成人英语培训班级管理制度
- 初一下英语单词表_带音标
- 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探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新思路
- 最新《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判断题及答案上课讲义
- SQL游标原理和使用方法
- 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说明书
- 绍兴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