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课标卷试题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03 04: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物理课标卷试题分析

1试题分析

1.1各题目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下表所示 题号 分值 14 15 16 17 6 6 6 6 知识与方法 物理学史、归纳 矢量叠加、对称性 动能定理、力电综合 电阻定律、电磁感应 理问题的能力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用数学解决物18 19 20 21 6 对称性 6 6 6 x-t图象 宇宙速度、超失重、卫星模型 v-t图、力学综合 理问题的能力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加速度、22 23 24 7 牛顿第二定律、整体隔离法 8 13 动、几何关系 25 33 34 19 15 15 电磁感应、电容器、牛顿定律 略 振动与波 略 全反射、临界角 析综合能力 第 1 页 共 18 页

能力要求 理解能力 推理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用数学解决物备注 必修1 选修3-1 必修2、选修3-1 选修3-1、选修3-2 选修3-1 理问题的能力 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 用数学解决物必修1、必修2 必修1 必修2 实验能力 万用表的基本原理、串并联电路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实验能力 用数学解决物必修1 选修3-1 必修1 理问题的能力 必修1、选修3-1、选分析综合能力 修3-2 略 理解能力、分选修3-4 略 质量数与电35

1.2各教科书中分值所占比例 必修1 40分 36.4% 15.1% 必修2 12-17分 10.9%—29.1% 10% 选修3-1 32分 选修3-2 11分 15 荷数守恒 动量与能量 理解能力、分必修2、选修3-4 析综合能力 选修3-3 15分 13.6% 选修3-4 15分 13.6% 选修3-5 11分 10% 上表中数据分数一行按照题目中知识点分配总分,如第17题同时考查到了电磁感应和电路知识,则电磁感应占3分,电路知识占3分。

从上表可以看到,力学模块占总分的47.3%—51.5%,电学模块占39.1%,选修模块占10%—13.6%。

1.3知识、方法与能力的考察特点

注重基本知识与方法的考察,考察学生对基本物理量的含义的理解。基本上避免了一个知识或方法在不同的题目中的重复考察。

注重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察。

1.4稳中有变

选择题虽然还是原来的8个,但已将单选和多选分开来考察,相对来说是降低了难度。另外,选择题都比较常规,除了第21题设置了陷井,容易让学生失分,其它题与学生平时的练习题比较接近,相对容易一些。

实验题虽还是原来的两个,但很明显,在分数的分配比例上已不同于过去。原来一般都是一大一小两个实验,分数的分配一般为6加9。而2013年的试题已经淡化了这一点,两个题的分数基本相同,变成了7加8。但两个实验相比,第22题显得比较容易一些,第23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能够从分数上拉开距离。但与2013石家庄质检(二)

第 2 页 共 18 页

理综物理第23题非常相似。

计算题第25题不再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换成了一个力电综合题。对于一般考生来说,此题更像是猜谜,不敢多想,因为一般的题目中总是认为充电电流是短暂的、充电时间是可忽略的。而在此题中,恰恰是考查了存在着一个持续的充电电流的情景。因此此题对于考查学生能力,敢于突破常规思路的勇气来说是一道好题。此题本不错,如果是一道新题,将起到非常好的区分作用。但此题在2006年已出现在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考试中。对于不同的考生来说,可能有或多或少的不公——准备过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可能见过并做过此题。往年第25题总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几何识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第25题的特点是,物理的部分简单,容易处理,只是几何的部分难于突破。比较第24题与往年的第25题,会发现,两题的特点是非常相似的,真正的难题正是里面的几何关系。是数学上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命题人是把第25题对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察换到了第24题的位置。

选修部分题目比较常规,3-4中第一个比3-5第一个复杂一些,但第二个又比3-5中相对简单一些。总的来说难度相当。与考前老师的猜测是一致的。

1.5总的印象

2013年高考物理部分的题目除了计算题第24题与第25题之外都比较常规,学生应该容易应对。第25题有些类似于2012年第21题,要求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这正是难以做到的,能够起到不错的区分作用。另外,数学方法的考查或者是高考命题的一条隐线,通过今年第24题与以往第25题的比较可以知道,虽然物理情景改变了,但是数学方法并没有改变。虽然命题人在尽量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但命题人很明显也带有一定的惯性思维。

比较欣赏的是第24题新的情景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美中不足的是第25题缺乏创新,借用了旧题。

第 3 页 共 18 页

附:2013高考题分析(全国课标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右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 ) A.物体具有惯性

B.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分析]:考查物理学史的知识。当时伽利略对一个简单的加速度运动有两种猜测:一是物体的速度随位移均匀变化,另一个是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他比较倾向后者,然后从数学上推理得出,如果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则其位移将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初速度为零时)。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验证自己的后一个想法。

15.如图,一半径为R的圆盘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的电荷,在垂直于圆盘且过圆心c的轴线上有a、b、d三个点,a和b、b和c、c和d间的距离均为R,在a点处有一电荷量为q(q>0)的固定点电荷。已知b点处的场强为零,则d点处场强的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B )

3q R2Q?qC.k

R2A.k10q 9R29Q?qD.k

9R2B.k第 4 页 共 18 页

[分析]:考查对称性和矢量的叠加。由b处的合场强为零可知圆盘在此处产生的场强与点

电荷q在此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d与b关于圆盘对称,因此圆盘在d处产生的场强与在b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根据以上分析可知:Ed?kqq10q。 ?k?k222R9R?3R?16.一水平放置的平行电容器的两极板间距为d,极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上极板中心有一小孔(小孔对电场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小孔正上方

d处的P点有一带电粒子,2该粒子从静止开始下落,经过小孔进入电容器,并在下极板处(未与极板接触)返回。若将下极板向上平移A.打到下极板上 C.在距上极板

d,则从P点开始下落的相同粒子将( D ) 3

B.在下极板处返回 D.在距上极板

d处返回 22d处返回 5[分析]:考查动能定理与电容器的动态分析。第一个运动过程由动能定理可知

d??mg?d???qEd?0?0

2??电容器保持与电源相连并且板间距减为原来的

22时,场强将由E变为E,设粒子在距33上极板x的位置返回,则在此处时速度为零,由动能定理可知

d??2??mg?x???q?E?x?0?0

2??3??两式联立可得x?2d。 517.如图,在水平面(纸面)内有三根相同的均匀金属棒ab、ac和MN,其中ab、ac在a点接触,构成“V”字型导轨。究竟存在垂直于纸面的均匀磁场。用力使MN向右匀速运动,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运动中MN始终与?bac的一部分线垂直且和导轨保持良好接触。下列关于回路中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图线,可能正确的是( A )

第 5 页 共 18 页

[分析]:考查电磁感应,电阻定律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导体棒MN向右匀速运动过程中,由于其连入电路部分长度随时间线性增加,从而其电动势随时间线性增加。又由电阻定律可知,构成回路的三角形周长随时间线性增加,则其总电阻随时间线性增加。结合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电流应恒定不变。

18.如图,半径为R的圆是一圆柱形匀强磁场区域的横截面(纸面),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一电荷量为q(q>0),质量为m的粒子沿平行于直径ab的方向射入磁场区域,射入点与ab的距离为

?R,已知粒子射出磁场与射入磁场时运动方向间的夹2角为60,则粒子的速率为(不计重力)( B ) A.

qBR 2m B.

qBR m C.

3qBR 2mD.

2qBR m?[分析]:如图所示,粒子射出磁场与射入磁场时运动方向间的夹角为60,则其运动轨迹所对的圆心角NCM也为60。在三角形OHM中,

?b B O H N cos?HOM?1?,所以用HOM为60。由角边角定理可知,2三角形OMN与三角形CMN全等,即圆周运动半径与磁场区域

qBRv2圆半径相等。由qvB?m可知v?。

mRa M C 19.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中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BC )

第 6 页 共 18 页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

[分析]:考查位移时间图象。t1时刻之前,b在a的后面,而在此时间b追上a,A错。在x-t图中,切线斜率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其中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可知BC正确。

20.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离地面343km的过圆形轨道上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对接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为实现地接,两者运行速度的大小都应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B.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天宫一号的动能可能会增加 C.如不加干预,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

D.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分析]考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模型。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其轨道半径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失重并不是物体不受重力,而是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撑物的压力小于自身的重力,D错误。在圆形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第一宇宙速度是其最大的速度,A错误。

21.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图(a)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飞机在t=0.4s时恰好钩住阻拦

第 7 页 共 18 页

索中间位置,其着舰到停止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b)所示。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1000m。已知舰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则( AC )

A.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 B.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g D.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索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几乎不变

[分析]:过(0,70)和(3.0,0)的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的三角形面积可挖替代曲线下的面积,其面积值为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A正确。在在0.4s~2.5s时间内,飞机近似做匀变速运动,因此加速度不变,合力不变,阻拦索对飞机的合力不变,但由于阻拦索之间的夹角在小,因此阻拦索中的力在变小,B错误,此项容易错选。由在0.4s~2.5s时间内直线斜率可知飞机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会超过2.5g,C正确。阻拦索对飞机的合力不变,但飞机的速度在减小,因此阻拦索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减小,D错误。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第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老先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7分)

第 8 页 共 18 页

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A和?tB,求出加速度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a;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 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数如图(b)所示,其计数为0.960cm。

22?????1?dd??。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tA和?tB表示为a=??????2s???tB???tA????(3)动縻擦因数?可用M、m、a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mg??M?m?a。

Mg(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分析]考查游标卡尺读数,加速度的概念以及隔离物体分析列牛顿第二定律。 23.(8分)

某学生实验小组利用图(a)所示电路,测量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和电阻“?1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使用的器材有:

多用电表;

电压表:量程5V,内阻十几千欧;

第 9 页 共 18 页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5k?; 导线若干。 回答下列问题:

(1)将多用电表挡位调到电阻“?1k”挡,再将红表笔和黑表笔 短接 ,调零点。 (2)将图(a)中多用电表的红表笔和 1 (填“1”或“2”)端相连,黑表笔连接另一端。

(3)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到适当位置,使多用电表的示数如图(b)所示,这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c)所示。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 15.0 kΩ和 3.60 V。

(4)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接入电路的阻值为零。此时多用电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为12.0kΩ和4.00V。从测量数据可知,电压表的内阻为 12.0 kΩ。

(5)多用电表电阻挡内部电路可等效为由一个无内阻的电池,一个理想电流表和一个电阻串联而成的电路,如图(d)所示。根据前面的实验数据计算可得,此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 9.00 V,电阻“?1k”挡内部电路的总电阻为 15.0 kΩ。

[分析]考查多用电表的原理以及串并联电路的知识。 24.(13分)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l)、(0,-l)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大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画此后的运动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l,l)。假

第 10 页 共 18 页

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的运动速度的大小。

解:设B车的速度大小为v。如图,标记R在时刻t通过点K(l,l),此时A、B的位置分别为H、G。由运动学公式,H的纵坐标yA、G的横坐标xB分别为

1yA?2l?at2 ①

2xB?vt ②

在开始运动时,R到A和B的距离之比为2:1,即

OE:OF?2:1

由于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在以后任一时刻R到A和B的距离之比都为2:1。因此,在时刻t有

HK:KG?2:1 ③

由于?FGH相似于?IGK,有

HG:KG?xB:?xB?l? ④ HG:KG??yA?l?:?2l? ⑤

由③④⑤式得

3xB?l ⑥

2yA?5l ⑦

联立①②⑥⑦式得

v?16al ⑧ 4[分析]: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几何关系的确立。本题还可以求标记R在通过点(l,l)时的标记..R.运动速度的大小。

第 11 页 共 18 页

设R点的坐标为?x,y?,由数学知识可知

x?0?2vt ⑨ 312l?at2?2l2 ⑩ y?3上面两式对时间求导有

2vx?v ⑾

31vy?at ⑿

3联立原题解答中的方程可得

vx?vy?6al ⒀ 616al ⒁ 3122v?vx?vy?30al ⒂

6⑨⑩两式消去时间t还可以得到R的运动轨迹 ....

x2y? ⒃

l即,其轨迹为顶点在坐标原点对称轴为y轴的抛物线。 25.(19分)

如图,两条平行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间距为L。导轨上端接有平行板电容器,电容为C。导轨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平面。在导轨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棒可沿导轨下滑,且在下滑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并良好接触。已知金属棒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忽略所有电阻。让金属棒从导轨上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

第 12 页 共 18 页

(1)电容器极板上积累和电荷量与金属棒速度大小的关系; (2)金属棒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解:(1)设金属棒下滑的速度大小为v,则感应电动势为

E?BLv ①

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势差为

U?E ②

设此时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的电荷量为Q,按定义有

C?联立①②③式得

Q ③ UQ?CBLv ④

(2)设金属棒的速度大小为v时经历的时间为t,通过金属棒的电流为i,金属棒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方向沿导轨向上,大小为

f1?BLi ⑤

设在时间间隔?t,t??t?内流经金属棒的电荷量为?Q,按定义有

i??Q ⑥ ?t第 13 页 共 18 页

?Q也是平行板电容器极板在时间间隔?t,t??t?内增加的电荷量,由④式得

?Q?CBL?v ⑦

式中,?v为金属棒的速度变化量,按定义有

a??v ⑧ ?t金属棒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斜向上,大小为

f2??N ⑨

式中,N是金属棒对于导轨的正压力的大小,有

N?mgcos? ⑩

金属棒在时刻t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设其大小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f1?f2?ma ⑾

联立⑤至⑾式得

a?m?sin???cos??g ⑿ m?B2L2C由⑿式及题设可知,金属棒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T时刻金属棒的速度大小为

v?m?sin???cos??gt ⒀ m?B2L2C{分析}:本题巧妙地创设了情景,考查到了多个物理概念的定义,并对物理学中基本的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了考查,是难得的好题。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可能会在电容器充电的问题上出现问题。其原因是平时的练习中,我们总是忽略了电容器短暂的充放电时间。而在此题中,由于电动势不断增大,电容器将有一个持续的充电过程,这正是学生不容易突破的思维障碍。

第 14 页 共 18 页

另外,本题与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不谋而合”,让人觉得可惜,希望命题人在高考中能有所创新!

(2006·复旦)如图所示,电容量C足够大,竖直光滑导轨足够长,金属棒和导轨电阻不计。已知电容量C,金属棒质量为m,棒长为L,磁感应强度为B,求棒从开始下滑后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及速度大小。

C a?mg 22m?CBLv?mgt 22m?CBL(P126,大学自主招生历年真题精讲《物理》,朱亚文 朱建波,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1,ISBN 978-7-5641-2800-5) 34.[物理——选修3-4](15分)

(1)(6分)如图,a、b、c、d是均匀媒质中x轴上的四个质点,相邻两点的间距依次为2m、4m和6m。一列简谐横波以2m/s的波速沿x轴正向传播,在t=0时刻到达质点a处,质点a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3s时a第一次到达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在t=6s时刻波恰好传到质点d处 B.在t=5s时刻质点c恰好到达最高点 C.质点b开始振动后,其振动周期为4s D.在4s

(2)(9分)图示为一光导纤维(可简化为一长玻璃丝)的示意图,玻璃丝长为L,折射率为n,AB代表端面,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i)为使光线能从玻璃丝的AB端面传播到另一端面,求光线在端面AB上的入射角应

第 15 页 共 18 页

满足的条件;

(ii)求光线从玻璃丝的AB端面传播到另一端面所需要的最长时间。

解:(i)设光线在端面AB上C点(如图)的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由折射定律有

n?sini ① sinr设该光线射向玻璃丝内壁D点的入射角为

?,为了使该光线可在此光导纤维中传播,

应有

??? ②

式中?是光线在玻璃丝内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它满足

sin??由几何关系得

1 ③ n??r?90? ④

由①②③④式得

sini?n2?1 ⑤

(ii)光在玻璃丝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为

v?c ⑥ n光速在玻璃丝中轴线方向的分量为

vx?vsina ⑦

第 16 页 共 18 页

光线从玻璃丝端面AB传播到其另一端面所需时间为

T?L ⑧ vx光线在玻璃丝中传播,在刚好发生全反射时,光线从端面AB传播到其另一面所需的时间最长,由②③⑥⑦⑧式得

TmaxLn2? ⑨

c35.[物理——选修3-5](15分)

27(1)(6分)一质子束入射到静止靶核13Al上,产生如下核反应:

27p?13Al?X?n

其中p代表质子,n代表中子,X代表核反应产生的新核。由反应式可知,新核X的质子数为 14 ,中子数为 13 。

(2)(9分)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静止的木块A和B,两者相距为d。现给A一初速度,使A与B发生弹性正碰,碰撞时间极短。当两木块都停止运动后,相距仍然为d。已知两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B的质量为A的2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A的初速度的大小。

解:设在发生碰撞前的瞬间,木块A的速度大小为v;在碰撞后的瞬间,A和B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在碰撞过程中,由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得

121212mv?mv1??2m?v2 ① 222mv?mv1?2mv2 ②

式中,以碰撞前木块A的速度方向为正,由①②式得

v1?v2 ③ 2第 17 页 共 18 页

设碰撞后A和B的运动的距离分别为d1和d2,由动能定理得

1??ngd1?0?mv12 ④

212???2m?gd2?0??2m?v2 ⑤

2依题意有

d?d1?d2 设A的初速度大小为v0,由动能定理得

??mgd?12mv2?12mv20 联立②至⑦式,得

v0?285?gd

第 18 页 共 18 页

⑦ ⑧ 于永刚

2013年6月17日午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fe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