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17 17: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大量的战争,大家能不能举一些著名的例子呢?大家历史上学习的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三场?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和昆阳之战今天要学的是长勺之战,而长勺之战也确实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二介绍相关知识,熟悉课文背景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们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特点。 二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三、译(分组讨论,互相质疑)

1、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1)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第二课时 一内容探究

l.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提问: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概括一下各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三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即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3.提问:“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鲁庄公:急躁冒进,孤陋寡闻,紧扣住\鄙\。

但鲁庄公也有优点:能虚心求教,信任曹刿,让他参与指挥,识人识才,任人惟贤。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4.提问: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小组讨论并归纳:

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5这篇课文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它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也正是我们分析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战争内涵

1、我们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好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视不大一样啊,不一样在何处?

没有描写厮杀的场面。

2那我们这篇课文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曹刿论战\有否贯穿课文的始终,请分别说说体现在哪些情节。提示:\论\跟人物的语言描写有关。 一论:战前准备 民弗从 神弗神

可以一战 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 二论:战争过程中的进军、追击时机

未可 -- 齐人三鼓 可矣 未可 -- 敌军辙乱旗靡 可矣 善于把握时机 三论:取胜原因

3那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而不像电视一样多描写一些战争场面来吸引读者呢?

提示(我们的史学家记载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他们更希望后人从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教训。) 作者详写战前和战后是希望后人能够更好地明白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

4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并归纳: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 “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4)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师:确实,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除了实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三)拓展

学习了《曹刿论战》,我们的最大收获就应该是认识到战争的内涵。我们身边虽然没有战争,但我们无法避免矛盾与冲突,面对它们,我们要像课文中说的一样。第一,我们是不是有理的一方;第二,我们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 补充探究:标题是否合适,为什么?

课文标题的题眼是“论”字,即“论述”之意。但我们不能由这个“论”字就认为它是一篇议论文,事实上,本文是一篇记叙文。 从记叙的要素看,有时间:十年春;有地点:长勺;有人物:曹刿、庄公;有事件:长勺之战全过程。同时,它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板书设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新颖独道、有的放矢。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的准备:取信于民

战后的总结:善于观察、把握战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fd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