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5)全国2014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

更新时间:2023-04-24 00: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备考2015)全国2014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A2-从汉至明清

政治制度的演变

1. (2014·大庆铁人学校考前模拟)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 ”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答案】D

2. (2014·湖北孝感五月摸底)(25分)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启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 汉代有“上计制度 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 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也即十三个监察区 中央设十三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 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 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三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 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 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0分)

(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与中国古代汉唐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什么进步之处? (7分)

【答案】答案:(1)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每点2分,共8分)。

(2)政府高度重视;以法律规范监察机制;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监察制度完整、灵活;对政府及官员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每点2分,共10分)

(3)进步之处:中国汉唐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3分)。英国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监察效果突出。(4分)

3.(2014·徐州信息卷)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是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的选拔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了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A

4.(2014·山东日照一中二模) “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而改变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 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材料所阐述历史阶段是

A.战国 B.秦朝 C.唐宋 D.明清

【答案】C

5. (2014·山东实验中学三模)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区别最大的是

A.中央机构的设置 B.地方制度

【答案】B

6. (2014·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答案】B

7. (2014·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内阁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政体形式为责任内阁制

【答案】B

C.皇帝权力 D.根本目的

8.(2014·山西大学附中高三第二学期5月月考)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A.①②③

【答案】 A

9.(2014·太原五中高三5月月考)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

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 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颠覆

C.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普遍

【答案】C

10.(2014·太原五中高三5月月考)(25分)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 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 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三 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

——许纪霖《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8分)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当中西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4

分)。

参考答案;

11.(2014·湖南长沙二模)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 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据此可知:

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

B.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

C.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

D.汉朝

【答案】

12.

开凿,下列选

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C (2014·湖南长沙二模)图1为大运河的

项与之所起的历史作用最接近的是:

(图1)

A.隋朝创立科举制 B.唐朝设立节度使

D.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 C.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

【答案】A

13.(2014·广东中山一中模拟)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这主要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 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 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答案】B

14. (2014·陕西西工大附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

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 然日月。”孙中山在此强调了科举制

A.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废除 B.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

【答案】B

15. (2014·武汉二中二模) 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C.实行了分封制

【答案】C

16. (2014·武汉二中二模)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答案】A

17. (2014·重庆考前模拟卷)“(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等再房分理有关政务。根据上述材料,唐代前期的“政事堂”

A.始终都是二省议事机关 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答案】D

18. (2014·重庆考前模拟卷)(30分)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

B.设立了藩镇节度使 D.郡县制受到挑战 D.弱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凤,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曲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形成了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式汉成立,提出“要

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4分)纬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6分)

(2

)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

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4分)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2分)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6分)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予以说明(2分)(要求: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补充的新资料不能在图表中选取。)

答案:(1)时代精神:“大一统”。(2分)

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分)

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2分)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2分)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2分)

(2)斗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2分)

意义:促进国家实业(民族工业)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富强;(2分)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掠夺,挽救民族危亡。(2分)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亡;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救亡歌咏团体的广泛成立。(4分,每个要点1分)

影响: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鼓舞民众抗日斗争。(2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4)(开放性试题)答题示例:(8分)

示例一:主题:迈向国际舞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2分)资料选取与主题提炼不完全相符的,酌情给分。

序号:⑧⑤⑥阐释:(4分)阐释必须围绕提炼的主题。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补充资料及说明:与所提炼主题思想一致即可。(2分)

例如: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推动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示例二:主题:改革开放新时代

序号:③⑥⑦ 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从略

示例三:主题: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

序号:②⑨⑩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从略

示例四:主题:50年代的新中国新风貌

序号:①②④⑧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从略

示例五: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

序号:④ 资料阐释及补充资料说明从略

19. (2014·吉林九校联合体二摸)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D

20. 2014·江苏徐州高三信息卷)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是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的选拔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了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A

21. (2014·广东惠州一调)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答案】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f5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