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练习题(1)

更新时间:2024-03-03 11: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林黛玉进贾府》同步练习题(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阜盛(fǔ) 内帏(wéi) 绦(tāo)

B.盥洗(guàn) 两腋(yè) 忖度(cǔn) 视(chēn)

C.懵懂(měng) 贾赦(shè) 绾着(wǎn) 宜(biàn)

D.錾银(zàn) 戏谑(xuè) 驯骡(xùn) 烟(juàn)

答:1.A (A.阜盛(fù))

宫 瞋 便 罥

2.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风韵) C.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妻子)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便也便宜(方便) 答:2.C (老婆:年老的女仆 )

3.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关于自己读书的事前后说法矛盾。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

C.对贾母之言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出自谦虚。 D.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答:3.C

1

4.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问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人们交往,往往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礼俗常情。

B.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C.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D.因为这两个人名字中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

答:4.B

5.对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迷信的反叛精神。 B.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 C.体现了贾宝玉背叛封建社会、渴望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性格。

D.体现了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对林黛玉的爱慕之情。

答:5.A

6.贾府人物众多,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不可能—一介绍,必须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集体介绍,有单独介绍。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母、王熙凤、宝玉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因此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详细介绍。

B.作者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贾氏三姐妹。

C.实写的人物有黛玉、宝玉、凤姐等,贾赦、贾政等贾府主要人物暂未出现,虚写交待。

D.作者对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凤姐作单独介绍,其余在这个场会尚不需要突出的,只作集体介绍。 答:6.A(贾母并没有详细介绍。)

2

7.人物的语言应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下面的人物语言最能表现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一句是( )。

A.“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B.“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C.“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D.“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答:7.D

8.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B.凤姐主要是正面描写,宝玉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C.凤姐出场是“形神兼备”,极尽自我表演之能事;宝玉出场是先写“形”,再出场是由“形”写到“神”

D.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

答:8.D(“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决定的”错,宝玉的出场是一种自然的出场,他出场在后,是贾府核心人物中最后见到黛玉的,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9.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宏伟的外观,豪宅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展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课文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课文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D.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是与人物描写交叉进行的。因林黛玉初进贾府,自然要各处拜望,这才使环境描写和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有机结合,但没有让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贾政及时出场是一个败笔。

3

答:9.D(虚实结合。在描写了王熙凤出场后,,贾母即命“带黛玉去见两个舅舅去”,而结果是贾赦传话说:“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贾政也应“今日斋戒去了”,故都没见着。在礼规上,两位舅父大人是必须见的,如果一个个见面伺候,叙说一番,则不但文字枯燥,而且这两次的舅甥的暗淡,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写的,结果作者采用避难就易,避实就虚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见,又避免了实见时描叙的困难。而且这里的虚见又和前后必须要有的实见相互结合,是文章显得抑扬顿挫、波澜起伏。)

10.下面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林黛玉进贾府随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大批主要人物,初步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加评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答:10. D(“加评写贾母、凤姐、宝玉、王夫人”错。详写王熙凤、贾宝玉;略写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等;实写:贾母、王熙凤等;虚写贾赦、贾政及未出场的人物。)

11.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4

答:11. B(“祖先原是满人”错。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

12.下面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小说通过贾府由极盛到衰败的过程,表现富贵如过眼云烟、万事转头空的哲理。

C.《红楼梦》通过描绘一批纯洁少女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表现了红颜薄命的普遍现象。

D.《红楼梦》通过贾府由盛转衰,再归复崛起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世间万物“物极必反”的朴素真理。 答:12. A

阅读测试题

读语段,完成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

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

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

1.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3.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1.①早被他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 2.②黛玉也哭个不住 3.③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4.④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5

二、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 描写,用的是 的手法;②是 描写,用的

是 的笔调,突出宝玉的 ;③是模拟 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

的 性格,这是宝玉的 特点,用的是 的手法。

答:1.①侧面;欲扬先抑 ②肖像;赞赏;美貌多情 ③封建卫道者;叛逆;本质;寓褒于贬(或似贬实褒)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答:2.C

3.“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 )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答:3.A

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6

D.③段作了反语

答:4.A(第三段没有比喻)

一、 基础知识

1.下列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阜盛(fǔ) 敕造(chì) 规矩(ju)

B.两靥(yè) 忖度(cǔn) 钗钏(chāi chuàn) C.怯弱(què) 纳罕(hǎn) 盥沐 (guàn) D.憨顽(hān) 嬷嬷(pó po) 惫懒 (bèi)

答:1.B [ 阜盛(fù) 怯弱(qiè) 嬷嬷(mó m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轩峻壮丽 华冠丽服 鬓发如银 B.腮凝新荔 鼻腻额脂 彩绣辉皇 C.顾盼神飞 孽根祸胎 甜言密语 D.浑世魔王 眉尖若蹙 鬓若刀裁 答:2.B【鼻腻鹅脂 彩绣辉煌】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形体,容貌)尚小。

(2)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有才华且不拘礼节的样子)。

(3)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姿容俏丽)。

(4)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不应得到的利益)。 (5)可怜(这里指可惜)辜负好韶光。 (6)莫效此儿形状 (样子)。

(7)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夸说,张扬)之意。 (8)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疲惫、懒惰)人物。 (9)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近乎荒诞,不合常理)之谈,也没人理他。

A.①②③④⑦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⑤⑦⑨ D.①②④⑥⑨

答:3.C (②风流:指姿容美好,容貌出众秀丽。④便宜:方便。⑥行为样子。⑧惫懒:涎皮赖脸;调皮。)

7

4.下列四句外貌描写对应的人物依次是( )

(1)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2)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般自然的风流态度。

(3)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4)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A.贾迎春 贾探春 林黛玉 王熙凤 B.贾迎春 林黛玉 贾探春 王熙凤 C.贾探春 林黛玉 贾迎春 王熙凤 D.贾探春 王熙凤 贾迎春 林黛玉 答:4.C

5.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B.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女,…

C.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挑瓣,目若秋波。 答:5.B 表比较。

6.与“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中的“风流”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此人举止言谈有名士风流。 D.秋深百花落,风流傲在菊。 答:6.D (A.风采特异,业绩突出或有功绩有文采。B. 风采特异,

8

业绩突出或有功绩有文采。C.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D.风韵,多指好仪态。)

7.黛玉初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着:‘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由上述文字判断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英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B.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的爱情张本。 C.这样写,反映了初恋者可能产生的幻觉。

D.一惊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地位、性格而产生的不同心理。 答:7.C 查无依据

8.下段文字中画线句子中应重读的词语依次是( )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②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③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④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A.①这样 ②才算 ③外 ④

嫡 B.①真 ②今儿 ③外 ④嫡 C.①这样 ②今儿 ③竟不 ④竟是 D.①真 ②才算 ③竟不 ④竟是

答:8.B (既要夸黛玉,又要讨贾母欢心,这几个词就必须重读。)

9.下列句子描写林黛玉的一组是( )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 ②天然一

9

段风骚,全在眉梢

③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 ④闲静时如妓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⑤面若桃瓣,目若秋

波 ⑥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⑦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⑧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A.①③⑦ B.②④⑥ C.④⑥⑧ D.⑤⑥⑧ 答:9.C (①贾宝玉②贾宝玉③王熙凤⑤贾宝玉⑦贾探春) 10.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 A.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 D.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答:10.C

11.林黛玉初人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下列哪些言行能反映她的这种心理。( )

A.黛玉道: “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B.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望舅母容谅。”

C.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D.黛玉道: “只刚念了《四书》。”

E.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答:11.BE

10

12.课文中用后人两首《西江月》揭示宝玉思想性格,分析这两首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选出对“膏粱”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膏药和高粱 B.肥肉和精米

C.膏药和高粱,指身体不好的人。 D.肥肉和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答:12.(1)D

(2)选出对“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没有希望。 B.对不起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不存在什么希望。 C.可惜对不起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无指望。

D.可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都无希望。(没有大用处) 答:(2)D

(3)对《西江月》二词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月》二词和对贾宝玉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是课文中对贾宝玉性格描写的三个重点。 B.《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C.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子弟的一个代表,这两首词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揭露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的事实,暗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D.所谓“似傻如狂”,“草莽”,“不通世务”,“偏僻乖张”,实际上是贾宝玉卓然独立,与世俗传统相背离的表现。

11

答:(3)C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对比 B.对偶 C.反语 D.借代

答:(4)B

二、文学常识知识填空: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 》的第 回,这部书又名《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全书共 回,前八十回的作者是 朝的小说家 ,字 ,号 ;

后 回据说是 续写的。全书

以 和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通过对 的兴衰过程的描写,揭露了 的荒淫、腐败,显示

了 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由于这部书的伟大成就,历代不少文人学者致力于对它的研究,并创立了一门学问,称之为“ ”。 答:《红楼梦》三.《石头记》 一百二十 清 曹雪芹 梦阮 雪芹(芹圃、芹溪)四十高鹗 贾宝玉 林黛玉 封建家庭(贾 史 王 薛四大家族)封建贵族 封建制度 红学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

12

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 (2) (3) (4)

答:1.(1)打量 (2)交谈 (3)送字 (4)摔玉

2.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1)

(2)

答:2.(1)与黛玉的名有联系: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颦:皱眉

(2)和黛玉的神态(眉尖若蹙)有联系。 3.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说说哪个回答是如实回答,这前后矛盾的说

13

法又是什么? 答:

答:3.对贾母的回答是真实的。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子读书,觉得自己有不谦之嫌,觉自己的回答有些失口,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她寄人篱下那种小心谨慎的态度。

4.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答:

答:4.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反叛的性格。

5.宝玉骂“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答:

14

答:5.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6.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有何思想意义?

答:

答:6.表现贾宝玉追求人人平等,不愿与众不同的民主思想意识。

《祝福》课堂练习﹙一﹚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钝响﹙dùn﹚ 幽微﹙wēi﹚ 镯子﹙zhuó﹚ 桌帏﹙wěi﹚ B.夹袄﹙jiā﹚ 负疚﹙jiù﹚ 烟霭﹙ǎi﹚ 彷徨﹙páng﹚ C.胆怯﹙què﹚ 监生﹙jiān﹚ 咀嚼﹙jiáo﹚ 讪笑﹙shàn﹚ D.门槛﹙kǎn﹚ 驯服﹙xùn﹚ 惴惴﹙zhuì﹚ 草窠﹙kē﹚ 答:1.D (A.桌帏wéi;B.夹袄jiá;C.胆怯qiè 监生jiàn,咀嚼ju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踌躇 怨府 寒喧 少不更事 B.利害 缪种 俨然 话不投机 C.呜咽 鄙薄 诡秘 沸反盈天 D.惊惶 窈陷 拆罪 瘦消不堪

答:2.C (A.喧—暄;B.缪—谬;D.拆—折,消—削)

3.下列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四婶,﹙﹚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懒﹙﹚馋,﹙﹚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也还提起祥林嫂。

A.只有 因为 非 即 或者 所以 B.只是 由于 非 就 而且 因此 C.只有 因为 或 还 或者 所以 D.只是 由于 或 或 而且 因此 答:3.A

15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上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 起来。 19.文中画横线的(1)(2)(3)三处按顺序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说的,选出正确的项( )

A.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 B.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正常的逻辑推理“我”的爱憎情感。

C.“我”的爱憎情感 、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 D.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 答:19.C

20.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的死讯,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里的语言描写体现鲁四老爷的性格特点是 。

答:20.毫无同情心,自私冷酷

21

21.从这段文字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 __

答:21.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憎恨封建势力,同情劳动人民,但又缺乏斗争的勇气,面对黑暗的现实,无能为力。

22.根据鲁四老爷的短工和“我”的对话,可以看出短工对于祥林嫂的死是怎样的态度?

答:__ __

答:22.虽然同为下层劳动人民,但短工的言语和神态表明他对祥林嫂的死毫无同情心,代表了鲁镇人的愚昧、麻木、冷漠。

23.最后一段中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A.寂静 沉寂 舒畅 B.安静 沉静 畅快 C.寂静 孤寂 畅快 D.安静 寂静 舒畅 答:23.A

24.“陈旧的玩物”是指 。 答:24.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辱的人

25.“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答:25.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26.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意义是:

答:__ __

答:26.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她的人不再见到她,这对于别人和自己,都还不错。这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但同时又无能为力的思想。 《祝福》练习(二)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我很sǒng( )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着了芒刺一般 ②我在极短期的踌chú( )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③“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wú( )着

22

④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èi( )反盈天的 答:1.①悚 ②躇 ③梧 ④沸 2.下列句子中,每句有一个错别字,挑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句后括号里。 ①旧历的年底必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喧…… ( )

③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

④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韪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 答:2.①毕—必 ②煊—暄 ③蔼—霭 ④韪—讳

3.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________(a.简洁 b.直捷 c.直接 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 b.偶然 c.间或 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________(a.精神 b.神采 c.光采 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________(a.悲凉 b.悲苦 c.悲郁 d.悲哀)的神色。 答:3.①d ②a ③d ④d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 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而 就 B.因为 却 所以 C.既然 也 所以 D.即使 也 就 答:4.B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四叔一知道,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________ 此后大约十几天,大家正已渐渐忘却了先前的事,…… A.她诚然是逃出来的,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 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23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D.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答:5.C

6.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 ___,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 ②乌裙 ③月白背心 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 ⑥蓝夹袄 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 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②⑥③④⑦①⑤ D.②③⑥①④⑦⑤ 答:6.C

7.“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答:7.C

8.下面这句话中画线的文字表现了这些老女人:( )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

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答:8.D

9.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24

“可恶!然而……。”四叔说。

A.山里人如此野蛮无礼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劫人,着实令人可恶;但是山里人缺少教化,无礼也是可以原谅的。

B.祥林嫂被婆家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劫回,是因为她自己做事不周,反而累及鲁府的家声,令人可恶;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也只好由它去了。

C.卫老婆子是祥林嫂的荐主,又伙同其婆家劫走她,着实令人可恶;然而这是祥林嫂婆家的主意,并非卫老婆子的本意,因而也可以宽恕。 D.祥林嫂的婆婆竟敢串通卫老婆子,光天化日公开抢劫鲁府的佣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着实可恶;可她们的作为又是族权范围之内的事,难以公开斥责。 答:9.D

10.祥林嫂被卖时曾“出格”大闹,卫老婆子分析原因说:“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作者写卫老婆子这句话的作用是:( )

A.揭露了鲁四爷平时对祥林嫂灌输礼教纲常,用礼教杀人的面目。 B.说明了祥林嫂的大闹是受鲁四老爷影响的结果。

C.交待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精神上的孤独和痛苦。 D.说明了祥林嫂与众不同是因为她在鲁四老爷家里做过事,见识自然就多。 答:10.C

11.阅读下面一段对话,然后回答问题。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也许有罢,——我想。”……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1)祥林嫂临死前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_

25

答:11.(1)临死前对“魂灵”、“地狱”产生的种种疑惑,说明祥林嫂对自己悲惨命运已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只是朦胧的,带有迷信色彩,因而也是自发的、软弱的。

(2)“我”的答话起了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_

答:11. (2)同情她并想安慰她,却起到了相反作用,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恐惧,加速了她的死亡。“我”是一个善良、进步的知识分子,既不敢大胆否定这些迷信说法,又无力救治祥林嫂的精神创伤,是一个软弱无能的好人。

(3)为什么说祥林嫂对“魂灵”又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_答:11. (3)“希望其有”是封建迷信思想,想要在阴间见到儿子,“希望其无”是害怕死后被两个丈夫分尸。

1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下列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

①玩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活得有趣的人:___________ _____

③无聊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④厌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答:(1)①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苦的贫穷受欺的人。 ②鲁四老爷一类的富人。

26

③像祥林嫂这样贫穷无靠、难以活命的人。 ④鲁四老爷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卫道士。 (2)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 。 答:(2)反映了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这一切都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也烘托了“我”对祥林嫂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之情。

13.阅读理解下面这个长句,回答提出的问题。

①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②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③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④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1)这句话是从不同方面说的,请用线把它们连接起来。 但愿不如所料 是客观上不可能发生 未必竟如所料 是事实上恰就发生 每每恰如所料 是主观上不愿发生

答:13.(1)“但愿……”连“是主观……”,“未必……”连“是客观……”,“每每……”连“是事实……”

(2)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有深刻的洞察力。 B.是鲁迅先生社会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 C.表现“我”对自己说过的话怕负责任。

D.表现“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旧社会黑暗的控诉。 答:(2)D

(3)这个复句的层次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3)A(因果关系和分总关系)

14.赏析下列句式的特点,并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答:14.(1)“空的”、“下端开了裂”,是定语后置句(倒装),表示强调,突

27

出了祥林嫂忍饥挨饿和沿街乞讨的艰辛。 (2)“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___

答:14. (2)用了感叹句、疑问句和设问句式,表明“我”先是惊异,后是支支吾吾,怕负责任的心态。

阅读《找死的年轻人》,完成后面问题。 找死的年轻人

从前,有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上,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没什么可学的!”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的钱,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却觉得都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位置,到了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地也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呢!何况这里人烟稀少,他死后可以清静地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棵五百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老人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他搬车子,他想,搬完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28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忙。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你这么久。现在,你可以去死了。”

年轻人看看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仓,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而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1.从情节结构看,第1段是全文的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答:1.序幕(或“引子”) 为全文情节的展开起铺垫作用

2.第2~4段中,聪明的年轻人学画画、学做生意、学哲学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然而,他为什么会想到了死呢?(不超过35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__

_

答:2.自认为悟透了人生,感到一切都没意思,只有死才伟大,才永恒。(意思对即可)

3.由聪明的年轻人想到了死的情节,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 答:3.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决定着人的精神面貌,执迷于错误的人生观十分危险,因此应不断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4.小说的结尾句“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一结尾妙在何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__ ______

答:4.结尾句的含义说明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只有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才会获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不断创造劳动成果的人才会享受生活,获得永生。这一结尾有揭示、深化主题的作用,且寓意深刻、启人深思。

5.能表现这篇小说主旨的三项是:( ) A.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B.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能获得乐趣。

C.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认识到人生的美丽。 D.用事实教育人比单纯说教效果更佳。

E.人在运用自己的智慧中才能真正品味幸福。 F.帮助别人就要诚心诚意,持之以恒。 答:BCD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鲸鲨(qīng) 两颚(è) 脊鳍(qí) 攘刺(nǎng)

B.绽开(zhàn) 舵手(duò) 咀嚼(jiáo) 攥住(zuàn)

C.嗜杀(shì) 蹂躏(lìn) 撬开(qiào) 拽拉(zhuài)

D.戳穿(chuō) 榫头(sǔn) 残骸(hái) 桅杆(wéi)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黏液 杯盘狼藉 哀声叹气 坐收渔人之利

30

下去。……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胜利。”

1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全文的主旨。 答:

12.如何理解“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 答:

13.\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一句体现了罗曼·罗兰先生怎样的精神? 答:

14.文章最后一段有一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阐释其喻义。 答:

【答案】

1. B(B项\咀嚼(jiáo)\应是\

2.C(A项\哀\应为\唉\,B项\及\应为\极\,D项\事\应为\是\) 3.A(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仔细揣摩。) 4.B(第二个\他想\后面要用句号)

5.A(忍无可忍:忍受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并驾齐驱:齐头并进。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感同身受:感到像亲身承受一样)

36

6.C不能说是失败)

7.①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②奋斗有时会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但是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8.老狄马吉奥也是渔民的儿子,当时的棒球好手。他脚上虽然长着骨刺,但打起球来依然生龙活虎,他是一个\硬汉子\,老渔夫桑地亚哥很崇拜他。老渔夫想起他,是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老狄马吉奥其人,其次,要知道衬托作用) 9.在老渔夫看来,大鲭鲨跟自己一样靠着吃活鱼过日子。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他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也是一条硬汉子。把强大的对手打败,是很幸福的,也是可惜的。大鲭鲨\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颊\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它与其他的鲨鱼不一样。弄死它是出于无奈)

10.昏暗、孤寂、苍凉、阴险,远离人烟,深不可测。暗示桑地亚哥孤立无助的悲凉和所处环境的艰险。在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特点的基础上,要更深层次地把握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11.热情歌颂了罗曼·罗兰的伟大功绩,表达了继承罗曼o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与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愿望。

12.用含蓄的语言高度赞扬了罗曼·罗兰对人类民主革命斗争的至深影响和伟大贡献。

13.体现了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

14.\要像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里面生长出来。\比喻继承罗曼·罗兰的精神,并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强烈愿望。

37

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1~4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答:

2.★★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答: 3.★★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4.★★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答案:

1.“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难于上青天”、“连峰去天不盈尺”、“万壑雷”等都是夸张。点拨:面的是总体上而言,点是局部的细致之景。 2.“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点拨:找准区域概括即可。 3.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4.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点拨:注意句子长短和修辞手法。

38

3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ev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