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投稿)

更新时间:2024-04-10 16: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创新文化 创新机制 培养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

张 伟 万秀华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 张伟

[摘 要]几年前,江苏油田工程院提出了“聚智聚力、创新创效”的院所精神,开展了创新文化建设和创新机制打造,现在已初见成效。

[关键词]文化;机制;人才队伍建设

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江苏油田工程院)是江苏油田主要科研单位之一。随着石油工程技术对江苏油田勘探开发贡献度的不断增加,我院科研队伍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专业研究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缺乏的问题仍不容回避。院党政认为,这与企业文化同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要求不适应密切相关。要使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起来,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和机制创新,锤炼形成适应油田发展与工程院创新型人才建设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机制。

一、围绕创新型院所建设与创新型人才成长,营造创新环境 1. 倡导由“重物轻人”的思想向“人才为本”的思想转变

江苏油田工程院现有压裂实验室、分析\\生物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有实验仪器151台(套);有各类中小型软件15个。实验场站配套规模远远小于江汉、河南等同类型院所,但是,每年各自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基本类似;在各自油田勘探开发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基本相同。这得益于有一支相对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科研生产实践使我们认清了人才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的规律,认清了大力强化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是我们将来科学有效发展最主要动力和最重要资源的观念。为此,院党政提出了“人才强院”战略,即“打造一支生产现场经验丰富,应用研究水平较高、具有一定长板优势的高水平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在全院上下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群体共识。

2.倡导由急功近利的思想向尊重规律的思想转变

多年来,以提高机采系统效率、中频电加热、机械防偏磨等为代表的科研生产实践都证明了科学研究需要冰冻三尺的积累,科研成果需要十年一剑的磨砺。不容否认,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浮躁的情绪蔓延到科研工作中,这既不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队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无论远近,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将产生不利影响。院党政意识到这一问题,提出必须在科研人才中养成科学思维,倡导尊重科研规律,力戒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鼓励科技人员要有成就感,但要避免单纯追求名利。在科研人员中长期开展了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引导科研人员以科研人员的身份要求自己,讲成绩,不仅重视评奖,更要重视效益;引导科研人员有耐得住寂寞的气度,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着,真正走入科学探索的自然王国。重大攻关研究,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对试验研究中的挫折给予理解,是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3.倡导由权威至上思想向自由争鸣思想转变

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决定原始性创新取得成功的精神条件,而怀疑和批判则是一切创新

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不断开放的环境,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我们的科研人员面对同行、前辈、权威和领导,往往总是碍于情面,不具备应有的科学批判或学术批判意识。 说到底,就是权威至上思想在作祟。为打破桎梏,院党政集思广益,提出了“超越前辈、超越自我”的双超精神,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术环境,要求科研人员,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学术研讨中,大力提倡人人平等,不搞论资排辈,鼓励自由争鸣,学术带头人、资深科研人员和青年科技人员平等交流,对科技新秀的真知灼见给予鼓励和支持。

4.倡导由单独竞争的思想向合作竞争的思想转变

当前的勘探开发工作,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和综合,许多重要科研成果的取得,越来越出自交叉和协作。院党政提出,必须克服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狭隘科研观念,认清现代科技只有大协作才能出大成果的道理,努力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院致力于鼓励学术交流和打造开放型学术平台。院校合作、院所合作、院厂合作、研究室间的合作,打开了“外脑”,开阔了思路,引进了技术;带来了题目,促进了多学科攻关,培养着优秀科研团队,吸引着高层次人才与我院合作,来院工作。

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创新文化建设,确保科研苗子在素质教育中成长、在自由争鸣中成长、在竞争协作中成长、在潜心探索中成长,必将为创新型院所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围绕发挥人才主动性与创造性,构建创新机制

1.积极推进以“创新、引领、保障、支撑”为指针的科研决策管理

进一步确立了“创新、引领、保障、支撑”的科研工作指导方针。我们先后赴河南油田工程院、江汉油田采油院学习考察。学习考察围绕科研生产管理运行模式,人才队伍建设,考核与激励机制,实验室、实验场站及配套设备、装备,应用软件以及重点特色技术等方面展开。结合本油田情况,对比兄弟油田钻采工程技术发展和科研队伍建设情况,我们着手开展了我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在科研路线、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规划,已经完成并逐步落实。

2.积极完善以全过程控制为核心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

加强对项目立项、开题论证、启动实施、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切实做到目标内容项目化、工作措施具体化、落实推进节点化、取得成效显性化。通过立项前广泛调研,加强与主管部门、生产单位的结合,找准出现问题的原因;明确立项依托工程,尽可能落实好试验、推广应用的场所等措施把好立项关。通过节点管理,实行月度检查、季度考核制度,做好项目研究及试验推广的全过程控制;加强现场试验方案的多层级论证,减少试验风险;重点试验和施工领导亲自到现场进行检查、指导和协调等措施精心组织项目运行,解除了科研人才的后顾之忧。

3.积极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激励机制 科技奖励及评价体制是科研活动的重要导向。一个合理完善的科技奖励及评价体制对科研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树立了“学历、资历不等于能力,业绩就是绩效”的理念,以量化绩效为基本形式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引入了“人力资源标准值”的测算方法,将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数、职称、学历等不同要素,统一设置在“人力资源标准值”这一标准下进行评比,有效地解决了各科室考核难以统一标准、定量考核难的问题,为综合评价科研人员业绩提供统一的平台。另一方面, 引入同行参照系,对相应业绩,矫正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对我们自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更有利于原创性成果的出现和发现创新型科研人才。

4.积极完善以发现、突出优秀科研人才为核心的人才锻炼选拔机制

一方面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实习、现场锻炼、挂职实岗锻

炼的各项锻炼制度以及学术研讨、导师制等交流成才机制,通过加强与生产单位合作,组织干部部门跟踪考察,发现创新苗子;另一方面以创新苗子为后备,鼓励竞争,选拔其成为项目长、课题长、研究组长,给予展现舞台;另外在职位竞聘中,打破资历限制,给予高一层次职位,给予展现空间,确保人才队伍充满活力。

5.积极参与形成“风险共担、责任共保、利益共享”科研合作机制

一方面,2009年,江苏油田局长朱平来院调研时指出,要研究建立“风险共担、责任共保、利益共享”科研合作机制,以消除内耗,解决科研项目现场试验经费不落实、成型技术推广难等问题,让科研人才有用武之地,专心谋事,事业有成。在油田领导的关怀和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整合、协调,通过下拨现场试验专项经费、增加与调拨科技新技术推广费、开发及工程先导费、开发新技术推广费,以及采油厂的成本支持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推广等,逐步解决了部分项目的试验和推广费用,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初步实现生产单位与科研院所的共赢。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产权保护制度,科研主管部门在生产单位支持下,积极打击仿冒产品,营造了健康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充满动力。

三、围绕科研生产与管理实践,凝聚优秀科研人才 1.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

截止到2011年底,该院直接从事科研工作的员工达到116人,其中教授级高工3人,学术带头人9人,博士后4人,基本形成了一只以油田专家、主任师(一级)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几年间,通过优选课题和优厚的待遇,已有十余名博士表示了进站意向,5名同志最后入站,其中四名博士后主动留院工作,大大增强了我院理论创新和深度创新实力;通过与生产单位密切合作,先后引进了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通过加大院校推介,一大批硕士研究生入院工作,总人数已占全院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2.尽其所长,成就人生事业

一方面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成才时间从5年以上缩短到3年左右。多位创新苗子被赋予重任,其中 5人担任研究室负责人,5人担任研究组组长;30多人先后参加了110项油田以上级别课题研究。另一方面涌现了一批创新团队和个人。其中我院举升工艺研究课题组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4篇,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扬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油田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先后获国家专利授权11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该课题组被评为2012年油田科技创新优秀团队;还有3名同志分获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和油田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称号。

[作者简介]张伟(1980.11.28~)男,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

单位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文汇西路一号 邮编:225009 联系电话:0514-87760632

邮箱:zhwei.jsyt@sinopec.co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eu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