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31 23: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 (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A.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B.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 C.苏轼的“枯淡”说 D.王夫之的“现量”说

15、苏轼的所谓“枯淡”说,其意思是(C ) A.指诗歌创作应“得意而忘言”、“意在言外” B.批评宋代一些诗语言枯寂、淡乎寡味

C.指诗歌作品在平淡中包含丰富的意味和理趣 D.批评宋代一些诗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

16、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B ) A.元好问 B.严羽 C.张炎 D.李清照

17、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A )

A.《姜斋诗话》 B.《诗广传》 C.《明诗评选》 D.《古诗评选》 18、教材认为:王夫之诗学理论的“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传统诗论中的(A )

A.“即兴” B.“比兴” C.“意境” D.“神韵”

19、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B ) A.近代的王国维 B.近代的梁启超 C.清代的李渔 D.清代的金圣叹 20、沈德潜在诗歌理论提出了(D )

A.“肌理”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格调”说

二、多选题(在每个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1-5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是(AC ) A.教化说 B.文气说 C.竟境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二

2、荀子开后世(CDE )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征圣、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

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ABCDE ) A.《墨子》 B.《庄子》 C.《荀子》 D.《尚书》 E.《左传》 4、扬雄提出的有关“赋”的主要观点有(ABCD )

A.赋是“童子雕虫篆刻” B.赋的特点是“劝百讽一” C.“诗人之赋丽以则” D.“词人之赋丽以淫” E.赋的风格“文质彬彬”

5、下列篇章中属于刘勰“文之枢纽”的有(CD ) A.《明道》 B.《原圣》 C.《辨骚》 D.《宗经》 E.《序志》 6、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AC )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

7、道家的哲学思想在(AD )等方面影响后世的文学思想。 A.自然朴素 B.审美态度 C.政治教化 D.得意忘言 E.文质相称

8、《文心雕龙-风骨》中的\风\指\情\,而\骨\则指(ABE )结合而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A.事义充实 B.条理连贯 C.瘠义肥辞 D.丰藻克瞻 E.文辞精炼

9、中国文论在儒道互补中发展,一般来说,儒家文论较多讨论 (AE )问题。

A.文学的社会作用 B.自然平淡的风格 C.艺术思维的规律

D.文与质的关系 E.作家的道德修养

10、钟嵘认为五言诗的源头有(ACE )

A.《楚辞》 B.《大雅》 C.《小雅》 D.汉乐府 E.《国风》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以意逆志\说:

\以意逆志\说:这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指作者的思想意志。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抠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2、“神韵”说:

“神韵”说: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如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天边的山水景象。

3、“不平则鸣”说:

“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

4、“讽谏”说:

“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此点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还是具有一定民主因素的。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讽谏”说的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

5、“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今性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既不假借用典用事,直接写景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1)他的“怨刺”和“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优良传统;

(2)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历史上许多进步作家真实情况的总结,也是对自身创作的真实性体会,对后代受迫害下进行文学创作是有力的鼓舞和激励;

(3)他的“实录”精神不仅影响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创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原则。

2、在结构和布局方面,《文赋》有什么主张和阐述?

答: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即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务必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结构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形式。

3、结合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准确理解评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慷慨歌谣绝不传”一诗的思想观点。

答:元氏论诗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出于这种审美标准,组诗第七首对北朝民歌《敕勒歌》也给予了高度的褒美:“慷慨歌谣绝不传,穹?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从元氏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氏崇尚的一一种天然本色之美,是一种不加雕琢的自然清新之美,元氏的这种观点也是对当时诗坛上雕琢文字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寄寓着深深的针砭时?之用心,同时从元氏对北朝民歌《敕勒歌》的评论中,还可看出其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认为诗歌要有一种挟风带气的阳刚之美。

4、刘熙载《艺概》说:“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又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就这两段话,谈谈刘熙载的文艺辩证思想。

答:《艺概》有许多充满辩证法思想的提法,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就寓含着以具体表现抽象的辩证法思想。再如:“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着于一偏。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结实”和“空灵”是一对矛盾,但韩愈之文,则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统一体。这里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B卷(课程编码0081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B )

A.“疾虚妄”说 B.“发愤著书”说 C.“养气”说 D.“讽谏”说

2、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

3、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D )

A.钟嵘《诗品》 B.刘勰《文心雕龙》 C.陆机《文赋》 D.曹丕《典论?论文》 4、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B )

A.《诗品》 B.《诗式》 C.《诗仪》 D.《诗格》

5、(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B )

A.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B.苏轼的《答谢民师推官书》 C.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D.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

6、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C )

A.反映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B.反映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 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D.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

7、《原诗》作者认为在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 ) A.才 B.胆 C.识 D.力

8、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著名口号的是公安派中的(A )。 A.袁宏道 B.袁宗道 C.李贽 D.袁中道

9、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A )。 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B.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 C.构思和布局 D.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10、“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一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D ) A.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D.刘熙载《艺概》

1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A )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史记?屈原列传》 12、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A )

A.陆机《文赋》 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C.曹丕《典论?论文》 D.钟嵘《诗品序》 13、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说“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使之音”是(B )

A.指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盛行于魏晋的玄谈风气 B.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 C.泛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宣扬玄理的作品

D.泛指曹魏正始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14、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 “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教材认为:“思”,可理解为 (A )

A.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 B.作品的思想内容

C.寄托在作品中的作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D.作品的布局、剪裁、置辞等构思活动 15、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D ) A.欧阳修《六一诗话》 B.张戒《岁寒堂诗话》 C.吕本中《紫微诗话》 D.严羽《沧浪诗话》

16、“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D )

A.袁宏道《序小修诗》 B.李贽《童心说》 C.严羽《沧浪诗话》 D.谢榛《四溟诗话》 17、李渔的一部内容涉及戏曲、歌舞、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 A.《十二楼》 B.《风筝误》 C.《比目鱼》 D.《闲情偶寄》

18、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B )

A.克罗齐的影响 B.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C.卢梭、狄德罗的影响 D.培根、休谟的影响 19、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分别是(B )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20、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二、多选题(在每个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1-5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陆机的审美理想是(ABCE ) A.应 B.和 C.悲 D.俗 E.艳

2、以下与声律论有关的选项有(ABCD ) A.声律论的建立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有关。

B.与当时佛经的转读音译有关,这是陈寅恪在《四声三问》一文中提出的。 C.汉字的四声最早是周颙发现的。

D.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则是沈约。 E.完整列出声律说“八病”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 3、以下与刘勰有关的选项有(ABE )

A.字彦和 B.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 C.东晋以后世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D.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慧震。

E.青年时期随僧祐在定林寺整理佛经,期间撰成《文心雕龙》。 4、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有 (ACE ) A.黄庭坚 B.苏轼 C.陈师道 D.严羽 E.吕本中

5、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流和成就主要表现在 (ABE ) A.诗界革命 B.文界革命 C.史界革命 D.白话运动 E.小说界革命 6、下列文艺观点出自孔子《论语》的有(ABDE ) A.思无邪 B.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C.心斋、坐忘 D.辞、达而已矣 E.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7、《毛诗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诗论观点,提出了 (BCD ) A.兴观群怨说 B.情志结合说 C.六义说 D.得意忘言说 E.\美刺\教化说 8、重要的文学评点有(ABC )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 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

9、苏轼在文学理论上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主张(BDE ) A.言必中当世之过(白居易) B.观察事物应了然于心,也了然于口和手 C.诗有别材,诗有别趣 D.诗贵乎枯淡,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E.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赞王维语)

10、下列属于近代词论的著作有(ABC )

A.《人间词话》 B.《词坛丛话》 C.《白雨斋词话》D.《词选》 E.《词源》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庄子的)“虚静”说 :

(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广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就是“虚静”。这是要人;以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毁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趴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山和造化天丁完成任务全一致的作品。

2、(司空图的)“四外”说:

(司空图的)“四外”说:“四外”说是指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就是所谓的“四外”说。“四外”说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则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3、“辞达”说与“文质”说:

“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文以气为主”说:

“文以气为主”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是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他所独有,这也说明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曹丕最早将哲学领域中“气”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形成了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的传统。

5、“诗穷而后工”说:

“诗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诗穷而后工”这的“穷”不是指经济生活的穷困,而是指诗人困厄的人生境遇。认为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主能写出精美诗歌作品。这在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表达。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试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答:《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对言意关系的看法是与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相联系的,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哪些不良现象?

答:曹丕反对好古*今,批评当时“贵远*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主张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批评风尚

3、如何理解苏轼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答“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文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或者说是”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这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完美追求正是继承了孔子”辞达“的观点,并且又有所深化和发展,是对孔子”辞达“说的进一步阐发。

4、怎样理解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

答:景语指重客观的写景文字,景物描写;情语指重主观的抒情文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指构成艺术形象的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已经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物与我、情与景相结合的产物。作品中景物的选择、提炼、表现皆由作者的主观情思所支配,并为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思所服务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C卷(课程编码0081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B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C )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考见得失” 3、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B )

A.“怨而怒” B.“主文而谲谏” C.“劝百而讽一”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4、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B )

A.“讽谏”说 B.“疾虚妄” C.“文为世用”说 D.“知人论世”说

5、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文赋》

6、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C ) A.曹丕和钟嵘 B.陆机和刘勰 C.曹丕和陆机 D.钟嵘和刘勰 7、刘勰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B )

A.文章的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 B.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 D.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领会文学体裁的性质 8、《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D )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 B.“风即讽刺,骨即刚正不阿” 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 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9、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A )

A.“直寻” B.“诗赋欲丽” C.“诗缘情而绮靡” D.“滋味”说

10、教材指出: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说,而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B )

A.如何运用新兴的五言诗的形式来写作 B.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 C.如何吸收并运用四言诗“文约义广”的经验来写作

D.如何学习并灵活运用《诗经》和《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作

11、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批评家是(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12、提出“取境”问题,并认为“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唐代诗论家是(C ) A.陈子昂 B.司空图 C.皎然 D.白居易

13、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D ) A.韩愈 B.陈子昂 C.皎然 D.白居易

14、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B )

A.用韵优美,寄托深远 B.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 C.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

D.表层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15、在《送参寥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D ) A.司空图 B.欧阳修 C.白居易 D.苏轼

16、李清照在《论词》提出的著名观点是词应(C )

A.“清空雅正” B.“点铁成金” C.“别是一家” D.“脱胎换骨” 17、教材认为: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A )

A.“情景适会” B.“情主景附” 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 D.“为情寻景” 18、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D ) A.王夫之 B.沈德潜 C.袁枚 D.王士禛 19、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B )

A.《原诗》 B.《随园诗话》 C.《姜斋诗话》 D.《带经堂诗话》 20、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A )

A.“境界”说 B.“神韵”说 C.“性灵”说 D.“格调”说

二、多选题(在每个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1-5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审美特征是(AB ) A.尽善尽美 B.雅正中和 C.自然之美 D.政治教化 E.文质相称

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主要见于(BC )

A.《离骚序》(班固) B.《报任少卿书》(报任少安书) C.《太史公自序》 D.《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史记》 E.《楚辞章句》

3、下列命题见于《毛诗序》的有(ABD ) A.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 B.发乎情,止乎礼义 C.诗赋欲丽 D.主文而谲谏 E.劝百讽一

4、《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ABCD )

A.反对声病说 B.提出了“滋味”说 C.反对玄言诗 D.提倡直寻 E.提倡用典 5、欧阳修提出的诗文理论观点有(AD ) A.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B.感激发愤 C.诗穷而后工 D.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E.诗品出于人品

6、袁宏道诗歌批评的基本标准时(CD )

A.有为而作 B.一针见血 C.物真则贵 D.本色独造 E.不平则鸣

7、李渔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因此戏曲语言应该(CE ) A.贵浅显 B.重机趣 C.减头绪 D.戒浮泛 E.密针线 8、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有 (ACE ) A.黄庭坚 B.苏轼 C.陈师道 D.严羽 E.吕本中

9、下列人物中,主张文以明道的有(BE ) A.荀子 B.刘勰 C.扬雄 D.曹丕 E.韩愈

10、梁启超将小说艺术的基本特征概况为:(ABCD ) A.浅易多趣,雅俗共赏 B.导游境界,变换空气 C.摹写情状,彻底发露 D.感人之深,莫此为甚 E.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思无邪”说:

“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是尚友也。从而形成了知人论贡说。即应该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生增、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钟嵘的“性情”说:

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报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

4、(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里列《立主 脑》一节,说:“古人作文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鄣也。传奇亦然。”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文中又说: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骊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他也是陪衬。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事展开。

5、(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未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亦即是真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价值。只要有童心,就“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从这种观点出发,李贽对于正统文人所不屑一顾的通俗文学,如《西厢记》、《水浒传》等,都给予了“天下之至文”的高度评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导致; A“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 B为意境拉行奠定基础。

2、《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

答:《毛诗大序》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的时候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的典型性的特征。“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方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是说诗歌创作有以下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

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

答:对于传统儒家的诗论中的美剌观,白居易主要是强调“剌”,即“讽谕”的一面。而不是主张歌功颂德。在表达方式上他明确主张讽喻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躲躲闪闪,避重就轻。收此可见,白居易的诗歌虽然总的来说应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内,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他抛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在全部古代诗论中很难再找到像他这样大声疾呼以诗为民请命,以诗暴露时政之弊的思想,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4、沈德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要求和规范。

答:沈德潜继承了老师叶燮注重辨别诗歌源流的思想,对诗歌史作了清理。他认为,唐以前的诗是古诗之源,唐诗承其源而加以发展,代表了诗歌功颂德的最高成就,“诗入宋元,流于卑靡”《唐诗别裁集*几例》,背离了诗歌传统,明七子虽有弊端,但旨在恢复传统,而他力图使清代诗歌能继承传统而不堕,他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就具体一体现了他清理诗歌史的意图,他提出的方法和目的是“先

审宗旨,继论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平和”,这也构成了他诗歌理论的基本框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ef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