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更新时间:2023-09-14 20:38: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将展开大竞赛、大较量。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和人才素质的高低。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并积极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其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l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3)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4)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

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并已经形成“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门类,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 方面:

(1)各国政府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2)拓宽美术课程的内容,加强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3)注重美术学习与文化情境的联系,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接纳世界多元文化;

(4)着眼于每个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层次差异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感受。

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科技、经济、军事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改革举措也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美国政府和美国教育界深知,21世纪的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使美国教育处于“世界级水平”,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出台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这部教育法中,艺术课被写进联邦法律。

对艺术课赋予如此高的教育地位,在美国教育史上是空前未有的。 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在教育中处于和英语、数学、

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同样的地位。根据这部法令,美国又制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四门艺术教育的全国性组织研制的学校艺术教育标准。《标准》体现了三点基本要求:(1)具备国际竞争力;(2)反映出最高水准的教育科学理论;(3)具备广泛的基础和公开的程序。《标准》指出,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的生活和学习。《标准》描述了艺术在完美教育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指出艺术的益处一在学生,二在社会。懂得和实践艺术是儿童的思维和心灵健康的发展基础,艺术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像、创造、平衡多种思维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认知、技术、情感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能协调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中种种文明与不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并在现代社会中与经济建设发生着直接的联系。艺术的作用包含多种人类宗旨,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娱乐和想像的独特源泉。《标准》强调,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论其背景、天赋或身体状况如何,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标准》强调多样文化的融合,认为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和共享的财富;强调恰当的技术,认为技术在恰当的运用中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是推动艺术的动力;倡导艺术教育能够形成跨学科的学习,要求在各门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同时,这些标准给以每个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评估奠定了基础。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制定,为提高包括视觉艺术(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并有助于界定良好

艺术教育应该提供些什么,学生在艺术学科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标准》的出台,使美国艺术教育发生了最佳变化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德国和法国是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国家,处处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两国人民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素养。两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四方面特点:一是艺术教育实施的普及化;二是艺术教育目标人本化;三是艺术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四是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规格化。德、法两国艺术教育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于两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取决于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多次改革,如德国最有影响的洪堡改革、魏玛共和国初年的改革和20世纪中期的改革。通过这三次改革,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和途径。

此外,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先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引入新的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力度,特别是对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拥有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地位。

二、国内背景

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由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21世纪的基础教育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基础教育向何处去?我国教育界以及社会上的志士仁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探索,逐渐取得了共识,即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是以全面提高未来公民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以智育惟一、死记硬背、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为表现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为突击培养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以高分低能为特征的人才模式远不能满足人的发展和形势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作为人口大国人人享受良好教育、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的要求。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本,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承认个性差异,倡导主动发展。它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正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所需要的教育。为此,1998年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

近几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认真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旧的思想观念、短缺的教育资源、不适应要求的教师队伍和基础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e2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