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3-10-09 22: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淄博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淄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三、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区划 (二)产业布局
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发展建筑业 五、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强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载体 (三)创新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 六、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一)能源建设 (二)交通建设
(三)水利建设 (四)公用设施建设 (五)信息建设
七、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 (一)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三)加强治污减排和生态保护 八、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 (三)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九、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 (一)加强民生建设 (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三)着力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 十、文化繁荣和文明淄博 (一)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大力推进文明淄博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一)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二)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十二、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扩大内需 (二)制定完善区域政策
(三)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五)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淄博市委关于制定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市市情、顺应时代发展特点和要求的《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紧紧抓住机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着力破解老工业城市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66.7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3%(按可比价格),按现价计算比2005年翻一番,提前一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到63464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430美元;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398.1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4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长20.4%;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90.92亿元,年均增长14.7%,五年累计完成4270.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68亿元,年均增长18.5%。
2、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南部林果、中药材、越夏菜,北部优质粮棉、畜牧养殖和中东部蔬菜三大优势经济板块,标准化基地面积突破100万亩,“三品一标”数量达到221个,进入了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行列。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十一五”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015.64亿元,组织实施了“5年1500亿元”技改计划,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成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和最具创新绩效城市行列,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4家,总数达到172家,其中国家级8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9个、中国驰名商标34个,总数分别达到30个和41个。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27.1%提高到38.2%,被列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功能玻璃、先进陶瓷、泵类等特色产业基地和山东省功能玻璃、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8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5家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五年累计完成服务业投资1822.35亿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一批外埠银行和著名连锁超市入驻淄博,启动了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体、淄博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
务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2:66.8:29调整为3.7:61.6:34.7。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网络日臻完善。济青高速南线沂源段、胶济客运专线、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晋豫鲁铁路通道过境沂源项目、309国道改造、中心城区大外环等一批交通干线工程相继实施,形成了“干支相连、区域相通、城乡通达、顺畅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全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45.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0317公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联通、移动、电信、广电等骨干网络快速发展,建成传输光缆总长度54万芯公里,传输网络覆盖全市城区和乡镇,容量、性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在关停小火电91.8万千瓦的情况下,全市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容量达到420万千瓦,华能白杨河热电、华电淄博热电和淄博天源热电3个2×30万千瓦电源项目相继建设,电源结构明显优化;形成了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气源为保障,中石油沧淄线和中石化济青线“十”字交叉的天然气管网干线结构,年供气能力达到6.5亿立方米。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启动实施了南水北调淄博市续建配套工程,全面完成了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淄博市同源同网饮水安全暨“引太入张”供水工程,累计解决了11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4、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按照“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要求,修编完成了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组团城区和城镇组群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旧片区改造、立面整治、城市干道改造全面推进,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城区“五纵六横”路网建设全面完成,市体育中心、运动员公寓竣工启用,客运中心完工,新城区框架全面形成;
淄川、博山、临淄、周村、桓台五个组团城区和高青、沂源两个县城的特色日益鲜明,马桥、双杨等一批中心镇初具规模。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226.35平方公里扩大到269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62.5%。全面实施建设农村殷实小康十大工程,新建改造农村道路232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和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两区三村”改造工程累计开工项目291个,完成安臵房面积874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启动了新一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实施了中心城区东部化工区搬迁改造和南部建材区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水泥、石灰窑、砖瓦窑等落后生产线的淘汰任务,淘汰“土小”企业3800余家。全面实现了秸秆禁烧。实施了孝妇河、淄河、沂河、猪龙河、范阳河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98平方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四宝山基础绿化目标。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42.2%和36.3%,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预计“十一五”节能减排各项任务目标能够全面完成。 5、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老工业城市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市属企业破产重组全部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臵改革,上市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新增上市公司8家,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9家,发行股票21支。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淄博股权托管中心和淄博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运营,39家中小企业成功实现在天津股权交易所及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资产运营公司融资能力达到100亿元以上。管理体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对淄川博山周村三个老工业区调整下放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争取高青县成功列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桓台县成功列入全省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县政府机构
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走在全省前列。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67.2亿美元,年均增长16.5%,其中出口40.3亿美元,年均增长14.9%;五年累计到位外来投资895.2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8亿美元。“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宏达矿业成功收购秘鲁邦沟铁矿,传统产业向境外投资建厂和向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取得了新突破。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成功举办了五届陶博会、新材料论坛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扎实开展了援藏、援川和支持菏泽东明县等对口支援工作。
6、社会民生建设取得新成绩。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1784元和9195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2.9%。把促进就业放在保民生的重要位臵,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城镇五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8亿元,住房公积金达到102.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7.83亿元和71.3亿元。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待遇和城市低保标准,实现了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部解决了国有(集体)破产关闭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城乡低保不断提标扩面。全面实行了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初步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建成了淄博师专、淄博职业学院和原淄博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公共卫生和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61处乡镇卫生院、1200处村卫生室、178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任务,一批市级医院新建扩建项目相继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实现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启动了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国家和省精品工程获奖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开展,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分别有8个和28个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协办和承办第11届全运会、第22届省运会、省第8届残运会、2010年亚足联U19青年足球锦标赛决赛等重大赛事。大力实施安康居住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累计为1.1万余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保障。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城乡居民教育、医疗、保险、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52件。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实施了创建文明城市“四大工程”、文明淄博建设“十大行动”,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成功创建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成功处理了4.28特大铁路交通事故,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能力明显增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和优抚安臵工作成效显著,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红十字、仲裁、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史志、档案、防震减灾、气象、统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发展模式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质量和速度的统一,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和生态自然,改革开放更加重视制度创新和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与公平和谐。
从国际看:“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处于调整变革和发展的新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面临新的调整,发达国家由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拉动向“再工业化”拉动转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朗;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紧张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将更趋复杂化;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更趋活跃,并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经济政策取向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力度明显加大;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调整,扩大消费拉动作用将成为重要的政策取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强,并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因素;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新的城市群加速崛起,新兴经济区域快速形成,经济发展格局更趋多元化。 从全省看:“十二五”时期,确立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构筑海洋经济新优势,打造全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海洋经济改革发
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努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呈现新特点;加快培育发展“四新一海”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市“十二五”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重大机遇。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及绿色产业的兴起,为我市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迎头赶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创造了十分难得的有利条件;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并未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增强,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市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全市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我市具备了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和条件,进入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必须看到“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我市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双重压力: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在新一轮结构调整转型中面临巨大压力; 土地、水资源等严重短缺,节能降耗和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环境容量支撑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科技投入
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加强民生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另外,随着全国、全省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兄弟城市加速崛起,我市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挑战。
面对新阶段、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全市上下务必以谋求发展的信念、攻坚破难的勇气、扎实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在激烈竞争中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承担起新的崇高历史使命,全面推进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发展、重构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进一步坚持内涵发展,突出加强结构调整,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大力实施调整带动、人才带动、环境带动和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推动老工业城市新的转型发展,不断开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作指导原则上,坚持做到“三个有机统一”、“三个协调推进”、“三个突出加强”。
“三个有机统一”:一是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有机统一。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坚持规模、质量、效益有机统一。在促进经济快速增
长,不断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坚持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升产业素质和培植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加快提升存量、优化增量、膨胀总量,更加注重提高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利用效率,更加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对群众增收、财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形成重质量、重效益、重民生的发展导向。三是坚持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科学界定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和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和谐发展。
“三个协调推进”:一是协调推进产业经济发展。坚持在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把服务业打造成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出水平。二是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制定功能区划,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集约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坚持分类施策、协调推进,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区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融入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错位发展。
“三个突出加强”:一是突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
兴市战略,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构建技术竞争新优势。二是突出加强构建人才要素支撑。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立足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引进、使用的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构建转方式、调结构的人才支撑。三是突出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
——一个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突破5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2015年突破30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左右,力争五年累计突破10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左右,五年累计突破8000亿元。
——两个转型:(1)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由资源加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格局转变。产业层次实现质的跃升,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54.5:4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2)积极推进社会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统筹城乡发展
取得实质性突破,“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5%和30%左右。
——三个突破:(1)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突破。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拓展发展空间取得积极进展。万元GDP能耗、水耗、污染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省下达的任务目标。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0万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生态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淄博、绿色淄博的新景象。(2)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突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一般企业达到1%,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以上。(3)对外开放水平实现突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2%左右;累计利用外来投资1000亿元,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亿美元。
——四大战略品牌:(1)建设现代工业名城。推进工业文化、工业品牌、工业基地和城市建设的和谐统一,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新跨越。(2)打造“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深入发掘和弘扬淄博陶瓷的文化内涵及生产技艺,创精品、创名牌、上台阶,打响“当代国窑”地域品牌。(3)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打造全省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平台。(4)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依托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全面强化与天津股权交易所的合作,建设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尽快形成辐射全省的重要股权交易平台。
——五大产业基地:(1)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先进陶瓷和功能玻璃产业基地,发展氟硅材料、先进陶瓷和功能玻璃等产业,建设国家级特色新材料产
业基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2)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机电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加大改造提升和上新创新力度,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业,努力提升制造业规模和层次,打造国内地位突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3)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依托齐鲁化工区等重点化工园区和齐鲁石化、中化集团等重点企业,发挥化工原料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十二五”末,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4)建设全国知名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省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基地规划建设,实现医药产业由量到质、由大到强的转变,力争跻身全国医药工业强市和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行列。“十二五”末,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5)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电子产业园区为依托,以骨干电子信息企业为平台,突出特色优势,加强高端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加快传统产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六个显著提升:(1)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覆盖,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2.6人(按常住人口计算);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力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城乡社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乡居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直选率分别达到60%以上和100%。(3)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城镇医疗保
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4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新农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4)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3%左右,2015年分别达到38000元和17000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5)城乡居民素质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比重达到40%。(6)社会安定水平显著提升。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降至70件以下;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下降40%。 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的新格局,在全省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功能区划
坚持“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域,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1、优化开发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含淄博新区和高新区)、四个次中心城区的主城区和桓台县城驻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实行“退二进三”,建成全市重要的创新区域和经济密集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建成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和谐宜居城市。
2、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高青、沂源两个县城驻地、30个中心镇、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8个工业集中区。建成全市重要的城市发展区、工业承载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两个县城驻地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的政治、文化和产业服务中心。30个中心镇要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发展镇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吸纳人口集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8个工业集中区要进一步完善机制,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和落后企业转移,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3、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农用地、山林绿化区、滩涂湿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全市主要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严格实行区域产业和土地用途管制,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环境整治。
4、禁止开发区域:包括水源保护地、历史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生态走廊。作为全市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核心区域,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和生态管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大规模的生产开发活动,控制人口流入,鼓励企业和人口迁出,加大对保护区的财政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适度发展生态型产业。 (二)产业布局
按照“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布局规划,改造提升空间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要素空间集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1、农业。结合我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农业资源分布状况,按照“三区、两廊、25个基地”进行布局。
(1)三大农业发展区。一是南部生态有机农业区。主要包括沂源县、博山区和淄川区太河镇、西河镇。以搞好生态保护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特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加强南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百万亩林果生态涵养农业区、淄河流域和太河库区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及“名特优”牧果菜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博山、沂源整建制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和淄河流域有关镇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中部休闲观光农业区。包括张店区、周村区、高新区和淄川区北部7个镇、桓台县南部4个镇(办)。以都市文化为主线,以“山、水、园、林”为特色,重点抓好“二湖五带六山”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三是北部高产高效农业区。主要包括临淄区、高青县和桓台县北部5个镇。以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抓好200万亩精准农业基地建设。
(2)两大农业生态长廊。一是都市农业绿色长廊。围绕主要交通干线,将发展都市农业与绿化美化有机结合,建设区县之间的都市农业长廊、生态绿色通道和景观走廊,重点实施市内主要交通道路两侧都市农业工程和绿化带建设。二是水系生态保护长廊。围绕全市重要水系流域治理保护,加快推进水系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开发,突出抓好“二湖三带四河五库”建设,建成全市重要的生态休闲绿色长廊。
(3)2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安全化、集约化”的要求,突出抓好临淄桓台高青3个粮食生产基地、临淄周村高青博山4个蔬菜生产基地、博山沂源2个水果生产基地、高青棉花生产基地、张周路两侧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高青博山沂源张
店等5个特色种植业基地、高青临淄沂源等5个规模养殖基地,以及高青淄川博山沂源4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工业。坚持“依托现状、着眼未来、再造优势、融合发展”的方针,按照推动“产业聚集、行业配套、企业集群”的原则,加快重点产业布局调整,逐步形成“四个重点产业区、30个产业集群、12个特色园区”的空间布局。
(1)四大重点产业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依托淄博高新区,加快推进周边园区融合互动发展,充分发挥高新区技术创新、风险融资和孵化平台优势,重点发展先进陶瓷、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和高分子材料、生物制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和引领区。二是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依托齐鲁化工区和张店东部化工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挥乙烯原料优势,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度和附加值,建成全市优势产业的集聚区。三是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促进张店南部工业区和淄川双杨工业园以及罗村镇部分区域融合发展,加强老工矿区资源和布局整合,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企业转移,促进产业替代,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成为全市重要的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区。四是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以高青县纳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为契机,以实施“一园三基地”为抓手,加快建设山东黑牛产业链、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皮革及制品产业基地、棉纺织生产基地及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
(2)30个具有区域特色的重点产业集群。坚持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突出发展区县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张店区,发挥好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张店东部化工
区和淄博科技工业园,重点打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淄川区,依托淄川经济开发区和淄川中部工业集中区,重点打造新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纺织服装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博山区,依托博山经济开发区和陶琉工业园,重点打造泵业、机电装备和陶琉产业集群。临淄区,依托齐鲁石化和齐鲁化学工业园,着力延伸化工产业链条,重点打造石油炼化和精细化工、塑料加工、特种钢材和装备制造、高档造纸产业集群。周村区,依托“中国纺织基地”的地域品牌和区域产业优势,重点打造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和轻工家具产业集群。桓台县,依托东岳氟硅材料工业园和马桥工业园,重点打造氟硅材料、精细化工、高档造纸及印刷包装产业集群。高青县,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机遇,重点打造以山东黑牛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及皮革加工、棉纺织及服装和新材料产业集群。沂源县,依托沂源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医药及包装材料和新材料产业集群。高新区,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绿色精细化工、新医药与生物、节能环保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
(3)12个经济园区。依托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园区化管理、集约化示范”的要求,发挥园区对外开放的载体作用、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聚集作用、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加强园区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真正把开发区建成全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产业升级的龙头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
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允许市场主体有偿购买和出让环境资源。尝试建立环境资源交易所,打造环境交易平台。按照“价格与治理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制定排污权交易办法,完善交易拍卖、转让程序。在推进排污权交易的基础上,适时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环境资源交易。
2、推进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树立“全域淄博”的规划理念,加强城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统筹城乡住房建设,结合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构建无缝隙的城乡规划体系。二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强农村学校硬件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的投入力度,鼓励采用托管、设立分支机构和医生轮值等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完善区县、乡镇、村文化设施网络。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乡文明结对共建、“老年活动室”和“乡村少年宫”建设,推动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大城市公交覆盖率,有序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项目,建立覆盖全市各街道、镇、社区和行政村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转移接续机制,促进城乡人员自由流动。加大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及被征地农民、其他因病致贫特困家庭的救助力度,在所有中心镇、有条件的中心村或农村社区按照三级以上标准建立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统筹区县域经济发展
充分考虑区县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强化区县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高度集聚的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鼓励张店临淄桓台三个经济强区县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推进高能耗和污染性产业向外转移,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以及物流、金融、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在逐步壮大规模的同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延伸和完善产业技术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建成淄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全国重要的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争取在全国、全省区县经济排名位次前移。
2、支持淄川博山周村三个老工业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老工业区的基础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盘活存量,释放发展潜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汽车、机电装备、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建材陶瓷等产业技术工艺水平,建成淄博市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工业总量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成为全市重要的商贸和旅游中心。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老工业区科学发展。
3、支持高青沂源两县跨越发展。抓住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着眼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强化和完善突破高青、支持沂源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两县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低碳绿色产业和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建设淄博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 六、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互补,积极推进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提高区域承载功能。“十二五”期间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15亿元。 (一)能源建设
以“保障能源供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继续优化发展火电,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电源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能源建设投资176亿元。电源建设。在做好资源、环境容量平衡的基础上,选择热负荷需求增长较快的地区,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建设2~3个第二批3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利用博山、淄川、沂源等区县山区的有利资源条件,加快推进中广核岳阳山、文武山风电场项目等11个风电项目建设,实施淄川浩源、高青丽村等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电网建设。重点推进外电入淄项目建设。继续加强输电通道和配网建设,支持1000KV蒙西-济南-潍坊特高压交流线路建设,新建500KV变电站2座,扩建1座,新建220KV变电站7座,扩建8座,新建110KV变电站16座。组织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实现一镇一座110KV变电站,形成网架坚实、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管理科学的城乡智能电网。天然气建设。抓住中石油泰青威输气管线途经淄博的机遇,进一步优化境内天然气管网布局,积极推动泰青威管线博山分输站与中石油沧淄线联接线建设,实施好天然气臵换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加快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个,大型沼气工程10个,“十二五”末全市户用沼气池达到20万个。大力推广秸秆气化技术,积极实施生物质秸秆供气工程,为农村提供清洁、优质、方便的能源。 (二)交通建设
以公路、铁路干线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十二五”期间完成交通投资140亿元。铁路建设。优化完善市域“二纵四横一支”铁路网,实施山东第五纵向铁路淄博段(一纵)、晋豫鲁铁路通道沂源段(四横)、寿(光)-(邹)平铁路桓台段(二横)等项目,完成辛泰铁路(二纵)、张东铁路(一纵)电气化改造,积极推动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积极规划论证支线机场。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域“一环六纵十横”干线公路网,完成中心城区大外环(一环)、湖南路北延(四纵)、薛馆路(九横)和河辛路南延(六纵)等新建改建工程,规划建设潍坊至济南高速公路淄川段(七横)。实施国道205中心城区段和省道102淄博段改线,以及省道临仲路乐疃至莱芜段、沂台路沂源段、寿济路、韩莱路、庆淄路、广青路、潍高路高青段升级改造。场站建设。改造提升淄博火车站。新建张店高速客运站、临淄客运站和淄博北客运站,改建淄博公铁联运站,逐步构建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与城区之间两个“半小时交通圈”。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15年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路。 (三)水利建设
围绕综合用水、构建水系的目标,加快三个体系建设,夯实农村水利基础,切实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4亿元。防洪体系建设。完善提升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实施病险水闸维修改造工程,提高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能力。供水体系建设。配套完善引黄供水工程,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和引太入张工程,优化水资源配臵,构建完善“南蓄北引、三河相通、两库相联、客水补源”的城乡水网体系。重点建设引黄供水二期水厂、引太入张沣水净水厂、淄博新区配水厂,扩建张店水厂。积极推进东部化工区给水管网建设,逐步解决新城区、高
新区及城乡接合部用水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同源同网同质供水,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加快生态引水工程建设,推进实施“清水润城”工程。加强孝妇河、淄河、东猪龙河、乌河、沂河、范阳河、北支新河和支脉河等主要河流综合治理,改善河流水域环境质量。加强城乡景观水系建设,创建沂河源和龙洞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四)公用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城乡供气、供暖、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供气、供暖向城区周边镇、中心镇、中心村延伸。“十二五”期间完成公用设施建设投资82亿元。供气。建立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以液化石油气、煤气和农村户用沼气为补充的城乡燃气模式,积极推进城乡天然气管网“全市一张网”建设,逐步将天然气覆盖到农村,形成完整、系统、安全的城乡供气网络。加大城市、近郊镇和部分中心镇天然气管网辐射力度,提高天然气管道普及率。实施城乡瓶装液化气标准化站点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供气站点网络。供热。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经济、安全、清洁、高效、绿色”城镇供热采暖系统,调整供热结构,优化资源配臵,加快节能改造,提高供热效率。到2015年,力争全部城区近郊镇、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和部分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中心村实现集中供热,用热计量率达到40%,热电联产供热率达到75%,城镇供热普及率达到80%。污水处理。加快分流制排水体制建设,进一步改造完善城区污水系统,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扩建1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到2015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垃圾处理。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加
3、服务业。依托城市和中心镇,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产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形成“一核、七片、四园、三线”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1)核心服务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按照建设政务、文体、教育、金融、商务以及科技服务等功能要求,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和集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服务机构和企业的联系,争取在淄建立分支机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完善产业要素支撑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全市金融、科技、信息、人才、物流和商务服务中心,促进全市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七个区域性服务片区。以淄川、博山、临淄、周村、桓台、高青、沂源七个区县主城区为载体,结合城区功能分区,规划好城区服务业发展布局,鼓励实行“退二进三”,大力发展对区域周边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吸引人才、集聚人气的能力。不断完善与中心城区的道路、公交、通讯、网络等连接,主动接受中心城区辐射。
(3)四个现代物流重点园区。一是建设齐鲁化工物流园区。立足齐鲁化工区的产业基础优势和化工原材料及产品资源优势,以石化产品物流为特色,努力打造集运输、仓储、配送、交易、信息、结算、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化工物流平台,积极发展化工物流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建成辐射全国的专业化工物流园区和北方重要的化工物流基地。二是建设鲁中国际保税物流园区。依托淄博保税物流中心(B型),
积极整合和济物流、中汇物流、铁源物流等骨干物流企业,发挥铁路专用线齐备、设施完善的优势,发展钢材、化工、油料、铁矿石等大宗工业原料及产品物流,完善海关、商检、金融、交易等功能,成为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国际保税物流基地。三是建设鲁中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发挥靠近铁路东货场和货运集散市场的优势,充分利用集装箱班列资质、铁路专用线资源和便利的公路运输条件,形成张东铁路沿线、多产业、多品种的区域性公铁联运枢纽。四是建设鲁中商贸物流园。依托张店南部商贸市场的基础优势,持续创新商业模式,续建大批市场群,重点发展综合性物流,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国际采购中心。 (4)三条旅游主线。一是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南山北水的自然旅游资源,突破体制障碍,加强旅游设施规划建设,努力扩大旅游宣传,重点打造“三水两山”五个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突出抓好文昌湖、马踏湖和黄河沿岸生态旅游区,以及鲁山、原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发旅游景点,加强资源整合,创建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一都、一城、一园、一居”四大文化旅游品牌,突出抓好齐国故都、周村古商城、沂源牛郎织女爱情主题园、淄川蒲松龄故居等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三是积极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深度挖掘传统陶瓷琉璃和丝绸文化资源,依托陶瓷琉璃博物馆和企业平台,加快更新旅游文化理念,创新旅游产品设计,促进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现淄博陶琉丝绸文化振兴。 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集中建设鲁中物流“旱码头”和齐鲁股权托管交易
中心,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精准农业和都市农业,初步构建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发展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格局转变。“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汽车及机电装备、电子信息、建材、轻工和物流业等8个收入过千亿元产业,新医药、有色金属深加工、纺织、建筑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6个收入过500亿元产业。 (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要求,以“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分类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1、加快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加快培植壮大新材料、精细化工、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汽车及机电装备、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0%,在全省、全国同类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材料。依托淄博高新区、齐鲁化工区以及其它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发挥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优势,重点提升优化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技术陶瓷材料、高性能隔热材料等三大新材料,加快发展氟硅材料、功能玻璃、金属材料等领域新材料,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中国新材料名都”。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
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有机高分子材料。依托齐鲁化工区、淄博高新区和张店东部化工区等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特种聚醚、聚氨酯、丙烯酸酯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新型纤维及其它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等新材料,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突出抓好12万吨环保型树脂基复合材料、5万吨聚氨酯聚醚等项目建设。高技术陶瓷材料。发挥国家建材科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国家工程陶瓷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重点发展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进一步拓宽航空、核电等高端应用领域。高性能隔热材料。大力发展环保型和高级功能性耐火材料、新型特种耐火陶瓷纤维及制品等。氟硅材料。依托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加快含氟功能膜材料、含氟功能结构材料、含硅功能材料等上下游产品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重点抓好高分子系列产品项目建设。功能玻璃。积极开发功能玻璃材料和玻璃深加工技术,重点研发功能玻璃、隔热玻璃、电子平板显示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高效节能镀膜玻璃、中性硼硅玻璃等产品。金属材料。大力发展铝型材、镁合金型材、刹车鼓、车船内饰材料、宽厚板、不锈钢制品、电动汽车用磁芯等汽车船舶用新材料和粉末冶金材料等。
——精细化工。充分发挥化工原料丰富的优势,依托齐鲁化工区等专业园区,重点发展功能性材料、高性能助剂、医药中间体、新型农药及其它专用精细化学品,推动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到2015年,精细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功能性材料。加快发展通用树脂改性材料和专用料、工程塑料和塑料合金、超细粉体材料、新型无机材料。突出抓好5000万平方米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等项目建设。高性能助剂。重点发展环保型塑料助剂、橡胶助剂、纺织助剂、热稳定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产品。突出抓好2万吨PVC抗冲改性剂等项目建设。医药中间体。重点发展与主导原料药
相匹配的高档次医药中间体,加快头孢三代、四代、五代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产业化,做大做强AE-活性酯等医药中间体产品。新型农药。重点发展无公害、无污染、低残留、低成本且不易产生抗性的生物农药和转基因农药,增加农药新品种。其它专用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造纸化学品和油田化学品。
——新医药。发挥基础优势,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制药、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基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型制药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医药产业。到2015年,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化学原料药及制剂。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制剂大品种和控缓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型药物制剂。拉长以“五安”系列为核心的解热镇痛药物产业链,打造全球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物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抗生素药物产业链,建成国内最大的头孢类和美洛西林钠无菌原料药及制剂产业基地,打造抗生素领域中国第一品牌。生物制药。加强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酶工程及生物医药新技术。加快谷胱甘肽生物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加强腺苷蛋氨酸原料药及制剂、注射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等新产品研发。拉长维生素C下游产品产业链,打造国内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基地。中药及天然药物。加强中药提取、浓缩、过滤、纯化精制等关键生产技术和程序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国家一类新药注射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红花总黄酮制剂和抗癌类冻干粉针研发和产业化。突出抓好800万支抗癌类冻干粉针制剂和山东省肝病天然药物工程实验室建设。医疗器械及制药设备。重点研发生产数字化X射线诊断设备及核心件、中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及核心件、肿瘤物理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疗设备、血浆处理和病毒灭活类等高端产品,建成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研发
正在阅读:
京杭融园模板工程专项工程施工方案06-03
SD267B水利水电建筑安装安全技术工作规程-风水电 - 图文10-09
日语N2整理副词12-22
坚持七个必须 加强项目党建05-12
工程图学第四章习题答案08-13
初中数学中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114)03-08
2020年在X县基层党建重点项目总结交流会上的讲话09-07
关于乐于助人的作文07-0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淄博市
- 纲要
- 国民经济
- 社会发展
- 规划
- 十二
- 宏观经济学第30章作业
- 原真性视角下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感知研究
- 浅谈杭州绿城蓝色钱江所在的紫阳街道甬江社区管理问题
- 《外国文学》杂志目录(1980-2010)
- 2016年河南对口机电与机制类基础课试题卷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1)次作业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习题与答案章
- 行政法、公务员法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一)
- oracleEBS,标准功能,基本操作手册
- 2018年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第三期专题8 二次根式试题(含解析)
- 初二病句练习
- 各种水果的成熟季节及功效
- 医共体实施方案
- VI毕业论文:浅谈CorelDRAW在VI设计中的应用 - 图文
- 江苏省盐城市2019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 县卫生局长在县中医院第八次职代会上的讲话
- 毕业论文-基于MATLAB的三容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
- 关于呈报《关于继续推进城区裸露山体绿化恢复治理工作的通知》代拟送审稿
- 少年闰土
- 化工原理复习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