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石油 -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更新时间:2024-01-19 12: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石 油

一、石油的化学组成

石油是地下岩石空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要化学组分的可燃有机矿产。这种矿产成分复杂,现已鉴定出上千种有机化合物,主要为烃类,还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有时溶有一些烃类气体、非烃气体、不等量固态烃和非烃物质。所以,石油实际上是多种有机化合物的混合体。

各地的石油成分不一,无确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常数。

(一)元素组成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石油元素组成比较接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表1-1)。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有碳、氢、氧、硫、氮,其中碳和氢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1.碳和氢

从重量百分比来看,碳一般为84~87%,氢一般为11~14%,这两种元素总量达95~99%,平均为97.5%;碳、氢元素的重量比(C/H)平均为6.5,原子比约为0.57(或1∶1.8)。这两种元素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石油的主体。

2.氧、硫、氮

在石油中,氧、硫、氮也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这三种元素及

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但有时由于硫分增多,这个比例可高达3~7%。

据Tissot和Welte(1978)对9347个样品的统计,石油中硫含量平均为0.65%(重量),其频率分布具有双峰的特点(图1-1),在1%处为最小值,以此为界,可将样品分成两部分,多数样品(约7500个)含硫量小于1%,少数样品(约1800个)含硫量大于1%。依据含硫量通常把开采至地表的石油(简称原油)分为高硫(含硫量大于1%)和低硫(含硫量小

图1-1 不同时代和成因的9347个石油样品中含硫量的分布

(据Tissot & Welte,1978;转自陈荣书,1994)

于1%)两类;也有人采用三分的方式,将原油分为高硫原油(含硫量大于2%)、含硫原油(含硫量为2~0.5%)和低硫原油(含硫量小于0.5%)。石油中的硫含量有环境指示意义,通常海相、近海湖盆相、盐湖相等半咸-咸水沉积地层中生成并产出的石油含硫量较高,一般大于1%;内陆淡水湖泊相沉积地层中生成并产出的石油含硫量较低,一般小于1%。

石油中含氮量一般小于0.2%,少数样品达0.5%以上。石油中氧的含量分布在0.1~4.5%,均是以结合氧的形式存在。

表1-1 国内外某些石油的元素组成 石 油 产 地 大庆油田(萨尔图混合油) 中 国 胜利油田(101混合油) 胜利油田孤岛地区 大港油田 江汉油田(混合油) 克拉玛依油田(混合油) 前 苏 联 雅雷克苏 乌克兰 老格罗兹内 卡拉一布拉克 文图拉(加利福尼亚州) 美 国 科林加(加利福尼亚州) 博芒特(得克萨斯州) 堪萨斯州 元 素 组 成,% C 85.74 86.26 84.24 85.67 83.00 86.13 80.61 84.60 86.42 87.77 84.00 86.40 85.70 84.20 H 13.31 12.20 11.74 13.40 12.81 13.30 10.36 14.00 12.62 12.37 12.7 11.7 11.00 13.00 S 0.11 0.80 2.20 0.12 2.09 0.04 1.05 0.14 0.32 0.4 0.60 0.70 1.60 0.45 N 0.15 0.41 0.47 0.23 0.47 0.25 1.25 1.70 2.61 0.45 O 0.69 1.63 0.28 8.97 1.25 0.68 0.46 1.20 3.微量元素

除上述5种主要元素外,通过对石油的灰分进行分析,还识别出50多种微量元素,其含量变化从十万分之几到万分之几。石油中的元素构成与自然界的有机物十分接近,被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证据之一。这些微量元素中,钒(V)和镍(Ni)两元素分布普遍并具成因意义,通过V/Ni值可区别海相或陆相成因的石油,钒、镍含量低且V/Ni小于1者一般为陆相成因的石油;钒和镍含量较高且V/Ni大于1者一般为海相成因的石油。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表1-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 非烃类 烷烃 饱和烃 环烷烃 芳烃 不饱和烃 含硫、氮、氧化合物 1.烃类化合物

目前石油中已鉴定出的烃类化合物超过425种。不同原油中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如图1-2所示。

(1)烷烃

常温常压下,含1到4个碳原子(C1~C4)的烷烃呈气态;含5个到16个碳原子(C5~C16)的直链烷烃呈液态;17个碳原子(C17)以上的高分子烷烃皆呈固态。

石油中已鉴定出C1~C45的正构烷烃。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构烷烃的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正构烷烃分布曲线。这说明石油中正构烷烃同系物是一个连续系列。不同类型石油的正构烷烃分布特点如图1-3所示,每条曲线上极大值对应

图1-3 不同类型石油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图

(据Martin,1963;转自陈荣书,1994)

的碳数为该曲线的主峰碳,曲线的分布特点与成油的原始有机质类型、成油环境以及有机质的成熟度密切相关,一般陆源有机质形成的石油中高碳数(C22以上)正构烷烃含量高,海生低等浮游生物(细菌、藻类)形成石油中低碳数(C22以下)的正构烷烃居多。有机质演化成熟程度较高的、年代较老、埋深较大的石油中低碳数正构烷烃居多;相反,演化程度低的石油,正构烷烃碳数偏大。此外,受微生物强烈降解的石油中,正构烷烃常被选择性降解,一般含量较低,低碳数的正构烷烃更少。

石油中的异构烷烃以≤C10为主,高碳数者以类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最受重视。其特点是在直链上每四个碳原子有一个甲基支链,其结构式如图1-4所示。

由于同源石油中所含的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类型,含量相近,都直接来自生物体,可用于油源对比,故称为生物标志化合物。具体地讲,所谓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类异戊二烯型烷烃中,以姥鲛烷和植烷为最常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2 6 10 14 - ( ) , , , 四甲基十六烷 植烷 2 6 14 - ) , , 10 , 四甲基十五烷 ( 姥鲛烷 2 6 10 - ( ) , , 三甲基十五烷 降姥鲛烷 2 6 10 - ( ) : , , 三甲基十三烷 异十六烷 2 6 10 - ( ) , , 三甲基十二烷 法呢烷 胆甾烷 图1-5 四环甾烷和五环萜烷结构示意图 五环( 图1-4 常见类异戊二烯型烷烃结构示意图 (2)环烷烃(Cycloalkane;Naphthene)

石油中的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及其衍生物,以单环和双环为主。多环中以四环甾烷和五环萜烷较为重要(图1-5),是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广泛用于烃源岩成熟度分析和油源对比中。这类化合物有明显的旋光性,它们的存在被认为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标志。

(3)芳香烃(Aromatic hydrocarbon)和环烷芳香烃

芳香烃又称苯族,系指具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特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其特征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根据结构,芳香烃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芳香烃(图1-6)。

随着石油成熟度,芳烃系列向低环方向演化。

2.非烃化合物(Non-hydro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化合物,重馏分中居多。总含量不多,但种类不少。其中含氮化合物中的卟啉化合物对研究石油成因问题有重要意义,是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图1-7)。含氧化合物中的环烷酸很容易生成各种盐类,其中碱金属的环烷酸盐能很好地溶解于水,在与石油接触的地下水中常含这种环烷酸盐,可作为找油的一种标志。

图1-6 芳烃的基本结构

图1-7 卟啉和钒卟啉的结构式

(三)石油的馏分组成

利用石油中各种化合物沸点不同的特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离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在实际工作中,用某个温度范围内(馏程)蒸馏出的馏分的重量或体积百分含量来表示石油的组成,称为石油的馏分组成。石油的蒸馏过程如图1-8所示。在石油炼制上,各馏分的名称及温度范围大致如表1-3所示。

石油不同馏分的化合物极不相同。一般来说,低沸点的轻馏分主要是由低碳数、分子量较小的烷烃和环烷烃组成;中馏分以中分子量和较高碳数的烷烃和环烷烃为主,并含有一定数量的芳香烃和环烷芳香烃以及少量的含硫、氮、氧化合物;而重馏分则以高碳数和高分子量的环烷烃、芳香烃、环烷芳香烃和含硫、氮、氧化合物组成。典型中性石油的馏分和化合物组成的关系,如图1-9所示。

表1-3 石油的馏分组成

馏分名称 石油气 轻馏分 汽油 煤油 中馏分 柴油 重瓦斯油 重馏分 润滑油 沸点 <35℃ 35~190℃ 190~260℃ 260~320℃ 320~360℃ 360~530℃ 14~18 19~25 碳原子数 1~4 5~12 12~14 烷烃、环烷烃 烷烃、环烷烃为主,含有芳烃和含S、N、O化合物。 高碳数大分子量环烷烃、芳烃和含S、N、O化合物。 化合物

(四)石油的组分组成

石油气 汽油 常 压 加石油 200℃ 热360℃ 炉 塔 重油 柴油 加热炉 减 压 塔 渣油 润滑油 煤油 图1-8 石油蒸馏过程示意图 图1-9 典型中性石油的馏分和化合物的关系图(据Bestougeff,1967;转自陈荣书,

原油 蒸馏 石油中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

>210℃馏分 用正己烷溶解气轻馏分 气相色谱 可溶的 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根

不可溶的 据这一特性,可以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组分分离的流程大致如图1-10所示。经过这一过程,即可将石油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等组分。

烃类+胶质 柱色层法 用正己烷或 用苯冲洗 石油醚冲洗 用酒精-苯冲洗 沥青质 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饱和烃 气相色谱 色谱-质谱 芳烃 色谱 色谱-质谱 非烃 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图1-10 原油组成分析流程图(据陈荣书,1994,有改动) 二、石油的地球化学分类

Tissot和Wellte(1978)提出的地球化学分类,采用三角图解,以烷烃(石蜡烃)、环烷烃、芳香烃+含硫、氮、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作三角图解的三端元,并参考了石油中的含硫量;所有数据都指的是常压下,沸点大于210℃的石油馏分的分析数据;分类方案与结果参见图1-11和表1-4。

和Wellte的学分类方案

注: 令S==烷烃(石环烷烃,

则 S=P+N;

令 AA=芳烃+含N.S.O化合物(胶质,沥青质)

S>50% AA<50% S≤50% AA≥50% 烃类成分含量 P>40%,且P>N P≤40%,且N≤40% P<N,且N>40% P>10% P≤10%且N>25% P≤10%且N≤25% >1% <1% >1% <1% 含硫量 石油类型 石蜡型 石蜡-环烷型 环烷型 芳香-中间型 芳香-环烷型 芳香-沥青型 饱和烃; P蜡烃);N=1-4 Tissot石油地球化

图1-11 表示六种石油类型的三角图解(据Tissot & Wellte,1978)

图1-12 海陆相石油在石油分类三角图上的分布

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如下:

海陆相石油在石油分类三角图上的分布如图1-12所示,它们在化学成分上有比较明

(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石油的25~70%,芳烃占总烃的25~60%。高硫(含硫量一般大于1%)低蜡(含蜡量小于5%)。钒、镍含量高,且钒/镍比值大于1。

(2)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石蜡-环烷型,饱和烃占石油的60~90%,芳烃占总烃的10~20%。高蜡(含蜡量大于5%)低硫(含硫量一般小于1%)。钒、镍含量较低,且钒/镍比值小于1。

另外,海、陆相石油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亦有明显的差别。从C13/C12比值看,一般海相油的比陆相油的高。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

1.颜色

石油的颜色变化范围很大,在反射光下,它们的颜色从褐色过渡到红色,一直到淡绿黄色。在透射光下,大多数石油是黑色的,但也有淡黄色、无色、黄褐、深褐、黑绿色等。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2.密度和相对密度

石油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石油的质量(ρo=Go/Vo)。若用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表示,即为石油的比重。

开采至地表的石油(即原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1atm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一般为0.75~0.98,变化较大。通常将

d420大于0.92的原油称重质油,介于0.92~0.88之间的为中质油,小于0.88的为轻质油。

在美国,通常用API度(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表示原油的相对密度。而西欧一般用波美度表示原油的相对密度。

API度=

141.5140;波美度=?131.5?130 ; (60°F=15.5℃) 60F60Fd4d460Fd4即1大气压下、60°F时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质量比。因此,API

度和波美度与d420在数值上正好相反。它们的换算关系列入表1-5。

表1-5 比重与API度、波美度的换算表(据张厚福等,1999)

15.5℃时比重 1.0000 0.9655 0.9333 0.9032 0.8750 波美度 10.0 15.0 20.0 25.0 30.0 API度 10.0 15.1 20.1 25.2 30.2 15.5℃时比重 0.8485 0.8325 0.8000 0.7778 波美度 35.0 40.0 45.0 50.0 API度 35.3 40.3 45.4 50.4 石油的相对密度主要取决于化学组成。同一族分中, d420随碳数增加而变大;碳数相同的烃类,烷烃d420较小,环烷烃居中,芳烃最大;与胶质、沥青质相比,烃类d420较小。因此,高分子量成分或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石油,其d420较大。从实质上来说,石油的相对密度取决于其中的含氢量,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图1-13)。其它条件不变时,若

151435残油体积的增加(%)30饱和压力2520151050含氢量(%)13加增的积体油残1211100.750.850.900.951.00石油的比重 图1-13 石油密度与含氢量的关系图 0.80400800120016002000240028003200压力(psi) 图1-14 有气顶气条件下,石油体积随压力的变化 (转引自A.I.Levorson,1954) 油藏中无气顶,d420随温度增高而降低,随压力增大而增大;若油藏中存在气顶,随压力增大气体溶于油内,导致石油d420降低;当石油被气体饱和达到饱和压力之后,随压力增大d420有所增大。4.粘度(Viscosity)

石油受力发生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有一种内摩擦力阻止分子间的相对运动。石油的这种特征称作石油的粘滞性。其大小用粘度(μ)来度量。石油粘度大,即不易流动。

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三种表示方式。

动力粘度又称绝对粘度。在国际计量单位SI制中,单位为帕斯卡秒(Pa·s)和毫斯卡秒(m Pa·s),其定义为:当压差为1Pa的切力作用于液体,使之在相距1m、面积为1m2的两液层间发生相对恒速流动,如果流动的速度恰为1m/s,则该液体的粘度为1Pa·s;1Pa·s=1000 m Pa·s。石油动力粘度的大小取决于石油的化学成分和外界的温度、压力条件。分子小的烷烃、环烷烃含量多,动力粘度就低;而石蜡、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就高。随温度升高,动力粘度则降低。

运动粘度为动力粘度与相对密度之比,其单位为m2/s。

液体绝对粘度与同温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之比,称为该液体的相对粘度。通常用恩氏粘度计直接测之,故又称恩氏粘度。

5.溶解性

石油中不同化合物选择性溶解于多种有机溶剂。

在地下,液态烃溶于气态烃的条件是:较高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定温度范围(如180~250℃)内,圈闭中气态烃多液态烃少,即气烃为溶剂,而液烃为溶质。

石油总体上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若以碳数相同的分子进行比较,各种成分在水中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非烃→芳烃→环烷烃→烷烃。温度升高或水中溶解CO2量增多,石油在水中溶解度增大。若水中含盐度增大,烃溶解度下降。

6.荧光性

石油及其大部分产品,在紫外线照射下,其中的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能吸收紫外光中波长较短,能量较高的电子,随后放出可见光,这种低能量的可见光称作荧光。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

石油的荧光性取决于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和黄色,多环芳烃、油质发天蓝色光,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7.旋光性

当偏振光通过天然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称为旋光性。偏振光振动面的旋转角度称旋光角。石油具有旋光

图1-15 乳酸分子的两种立体异构体

性的原因是: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甾烷和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常具有手征性碳原子,使石油具有旋光性(图1-15)。

7.导电性

石油导电性极差,具高电阻率。石油电阻率为109-1016Ω·m,与矿化油田水(电阻率为0.02~0.1Ω·m)和沉积岩(电阻率1-104Ω·m)相比,可视为无限大,非导体。利用这一特性在视电阻率测井曲线上可确定油,水层。

8.凝固点与含蜡量

石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凝固点。石油具有流动能力的最低温度,称液化点。 石油凝固点高低与含蜡量及烷烃碳原子数具有正相关性,富含石蜡的石油在温度下降到结蜡点时,伴随石蜡结晶析出即出现凝固现象。石油中的蜡与硫互相不容,即在产出高蜡石油的地层中含硫量低,产出高含硫石油的层系中含蜡量低。

四、重油、沥青砂与固体沥青概述 (一)重油和沥青砂

所谓重油是指在原始油层温度下,脱气石油粘度为(100-10000)×103Pa·s,或在标

准条件下密度为0.934-1.00g/cm3的石油。重油在储层条件下仍有流动性,但常规技术生产效率很低。

沥青砂(超重油)是指在储层条件下,粘度大于10000mPa·s,或在标准条件下密度大于1.00g/cm3的石油。这种油没有流动性。

1.重油和沥青砂的化学成分

重油和沥青砂的元素组成与常规油的组成相似,但氧、硫、氮等元素含量高,硫元素含量0.4~1.0%以上,氮元素含量在0.7~1.20%以上。与常规石油相比,重油和沥青砂更富含微量元素,高于常规石油几倍至几十倍。重油和沥青砂化合物组成中,烃类含量低(一般小于60%),非烃、沥青质含量高(10~30%)。

2.重油和沥青砂的物理性质

由于重油和沥青砂比常规油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含量高,在物理性质上,具有相对密度大、粘度大、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等特点。如表1-6。

(二)固体沥青

天然气、石油及石油的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其中,石油固态衍生物是指油气在热力和氧化、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下,石油发生物理分异、化学分化、及变质等次生变化的产物,包括地蜡、地沥青、石沥青等,又叫固体沥青。固态沥青多为深褐色至黑色的有机矿物,一般分布于地表和浅层,可作为找油的直接标志。根据成因和物理化学特征,将固体沥青分为十余种类型,如表1-6所示。

表1-6 固体沥青的成因分类

物理分异产物 地 高氮 贫胶 软 风化产物 地 石沥青 腐殖化产物 酸性腐质变质产物 碳质沥青 碳次

蜡 沥青 沥青 沥青 沥青 硬 沥青 脆 沥青 碳质沥青 碳质沥青 黑沥青 焦性沥青 沥青 石墨 第二节 天 然 气 广义上,所谓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即包括不同成分组成、不同成因、不同产出状态的气体。油气地质上,仅限于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其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聚集成油气藏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一、天然气的化学组分

和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天然气,主要是气态烃,同时含有数量不等的多种非烃气体。 烃气:主要为C1-C4的烷烃,即甲烷到丁烷。CH4≥95%、C2<5%的烃气,称干气,

又叫贫气;CH4≤95%、C2>5%的烃气,称湿气,又叫富气。

非烃气:总量不多,但种类不少,主要有N2、CO2、CO、H2S、H2等气体。还含有微量的惰性气体,如氦气、氩气、氖气等。

二、天然气的产出状态

地壳中的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可分为分散型和聚集型两大类,依其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可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分散型天然气:属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溶解气、煤层气、固态气水合物等类型。 聚集型天然气:为游离气,包括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三类。

1.气藏气

圈闭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即纯气藏中的气体,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可为烃气,也可能为非烃气。绝大多数气藏气以含气态烃为主,含烃量超过80%的气藏约占气藏总数的85%以上;氮气为主的气藏不到10%;以二氧化碳或硫化氢等酸性气体为主的气藏数量更少,低于1%(图1-15)。

2.气顶气

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它在成因和分布上均与石油关系密切,重烃气含量高,属于湿气(富气)。

3.凝析气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

出现频率(%):1.>50; 2.10-50; 3.1-10; 4.0.1-1; 5<0.1 图1-15

(据A.H.Bоронов,B.B.Tихомировдидр;1976)

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采至地面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下降,这部分气可凝结析离成轻质油,称凝析油(Condensates)。凝析油占到一定比例(例我国:>30g/m3)的气藏,即成为凝析气藏,如我国黄骅坳陷板桥油田的凝析气藏。

三、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天然气一般无色,可有汽油味或硫化氢味,可燃。

1.密度和相对密度

天然气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天然气体的质量。地层温压条件下的天然气密度一般可达150~250kg/m3,远大于地表温压条件下的天然气密度;凝析气的密度最大可达225~450kg/m3。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一般是指相同温度、压力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随重烃及CO2、H2S含量的增加,天然气相对密度增大。

2.粘度

天然气的粘度与压力、温度和气体成分等有关。在接近常压条件下,粘度与压力无关,随温度增加而变大,随分子量增加而减小;而在较高压力下,粘度随压力增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大。此外,随非烃气含量增加,天然气粘度增大。

3.蒸气压力

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一般地,蒸气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碳氢化合物的分子量越小,则其蒸气压力越大。

4.溶解性

天然气能不同程度地溶于石油和水中。天然气和水互溶性差,而与石油具有较强的互溶能力。

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系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体组分、温度、压力及含盐量。另外,烃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CO2含量有关,当地层水被CO2所饱和时,烃气溶解度明显增加。

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是指在地层温压条件下,液态石油中所溶有的、而在地表温压条件下(温度压力均下降)可析出的气体量(m3气/m3油)。在石油中溶有天然气时,可以降低石油的比重、粘度及表面张力。

同温压条件下,烃气在石油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石油中溶解气开始析离出来时的压力,称油藏的饱和压力。若油藏饱和压力与地层压力相等,即油内溶解气刚好饱和,压力稍降,就会有气体析出,此时的油藏称为饱和油藏;若油藏饱和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则为过饱和油藏,此时通常为带气顶的油气藏;若油藏饱和压力小于地层压力,则为未饱和油藏,此时石油中的溶解气还未饱和,还可溶解更多的天然气。

第三节 油 田 水

广义上,油田水是指油气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上,油田水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油层水比重一般大于1,粘度明显高于非油层水,含盐量越高,比重、粘度越大;一般不透明,呈混浊状,含硫化氢时呈淡青绿色,含铁质胶状体时带淡红色、褐色或淡黄色;常有汽油、煤油味,含硫化氢气体时有腐卵味;若含有MgSO4,尝之有苦味。油层水中因含有较多离子成分,可导电;含离子越多,导电性越强。

一、油田水的来源

一般认为,油田水的来源主要有4种:沉积水、渗入水、深成水、转化水。

沉积水是指沉积物堆积过程中保存在其中的水,其含盐度和化学组成与古海(湖)水有密切关系。

渗入水系大气降雨时渗入地下空隙和渗透性岩层中的水,其矿化度低,可淡化高矿化度地下水。

深成水又称内生水,指来源于上地幔及地壳深部、由岩浆游离出来的初生水(即原生水)和变质作用过程的变质水。是一种高温高矿化度、饱和气体的地下水。

转化水系沉积成岩和烃类形成过程中,粘土转化脱出的层间水及有机质向烃类转化时分解出的水。

二、油田水的矿化度

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溶解状态的固体物质总量。即单位体积水中各种离子,元素及化合物总含量。用g/l、mg/l、ppm(百万分之一)表示。

油田水以具有高矿化度为特征。由于来源及形成过程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油田水的矿化度差异较大。

三、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1.无机组成

油田水的无机组成主要由Na+(包括K+)、Ca2+、Mg2+和Cl、SO42、HCO3(包括

CO32)等阳、阴离子构成,另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

2.有机组成

油田水中常见的有机组成有烃类、酚和有机酸。

3.气体成分

水中的气体成分呈溶解状态。油田水中常见的气体有烃气和非烃气两大类,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另外还有乙烷等重烃气体;非烃气种类较多,如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含重

烃气体是油田水的主要特征。 四、油田水的类型

苏林认为,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可以形成不同性质、含有不同盐类和化学组成特征的水。水中主要离子 图1-16 离子化合顺序简图(据刘方槐等,1991) 1—当rNa>rCl时,离子化合的顺序 2—当rNa<rCl时,离子化合的顺序 —

依据彼此化学亲和力强弱顺序而形成盐类,按化学亲和力的大小,各离子之间的化合顺序如图1-16所示。如果rNa>rCl,则多余的Na+就会与SO42或HCO3化合,则可能出现Na2SO4水型或

NaHCO3水型;如果rNa<rCl,则多余的Cl就会与Mg2+或Ca2+化合,则可能形成MgCl2水型或

CaCl2水型。故结合Mg2+和SO42,利用离子比(Na-Cl)/SO4和(Cl-Na)/Mg即可进行水型的划分,如表1-7和图1-17所示。

表1-7 苏林的天然水成因分类表(转引自张厚福等,1999) 水的类型 硫酸钠型(Na2SO4型) 重碳酸钠型(NaHCO3型) 氯化镁型(MgCl2型) 氯化钙型(CaCl2型) 成因系数(以毫克当量%表示浓度比) Na/Cl >1 >1 <1 <1 (Na-Cl)/SO4 <1 >1 <0 <0 (Cl-Na)/Mg <0 <0 <1 >1 大陆水 海 水 深层水 CaCl2

型水形成于地壳深部封闭性良好、水体交替停滞、利于油气藏保存的还原环境,油田水往往是高矿化度的

图1-17 天然水成因分类(据B.A.Щулин,1946;转自张厚福等,1999)

CaCl2

水,但其与油气物质间无成因

联系。高矿化度NaHCO3型水是油气物质存在的还原环境的产物,成因上与油气田有关,为油田水的基本水型之一。MgCl2型水主要为海水在泻湖中蒸发浓缩所致;大陆淡水溶滤海相沉积岩中所保留的盐分,亦可形成MgCl2型水;或为来自深层的CaCl2型水与上部的NaHCO3型或Na2SO4型低矿化度水掺和产生的。MgCl2型水环境下一般无或少有油气田。Na2SO4型水系地表水中分布最广的一类水,通常表示地壳的水文地质封闭性差,不利于油气藏的保存,其分布带一般无油气藏。

第四节 油气中的稳定同位素

所谓同位素,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占同一位置,具相同质子数(Z)和不同中子数(N)

的原子。根据其稳定性,同位素可分为稳定的和放射性的两类。稳定同位素系指原子核结构不会自发改变的同位素,同位素的质子数和原子结构相同,化学性质近似且相对稳定。放射性同位素即不稳定同位素,系指那些能自发地进行蜕变,形成质子数不同的新原子的同位素。

油气中稳定同位素众多(表1-8),最常见、最重要的稳定同位素为碳(12C、13C)、氢(1H、2H)。

表1-8 石油和天然气中主要元素的同位素特征(据张厚福等,1999)

质子数 1 元素名称 氢 元素符号 H 中子数 0 1 2 1 2 6 原子量 1 2 3 3 4 12 相对丰度,原子百分率 99.9844 0.0156 ------- -41.3×10 99.9999 98.892 2 6 氦 碳 He C

7 氮 N 8 氧 O 7 8 7 8 8 9 10 16 17 18 20 13 14 14 15 16 17 18 32 33 34 36 1.108 ------ 99.635 0.365 99.759 0.0374 0.2039 95.1 0.74 4.2 0.016 16 硫 S 一、油气中的碳稳定同位素

1.碳稳定同位素的表示方法

样品中碳同位素的组成通常用它们的相对丰度比(13C/12C)或δ下式计算:

(13C/12C)样品?(13C/12C)标准(C/C)标准-

13

C表示,δ

13

C可由

?C?131312×1000000

(PDB标准:13C/12C =1123.7×105)

2.油气中的碳稳定同位素的组成和影响因素

(1)石油的δ陆相石油δ

13

13

C一般为-22‰~-33‰,其中海相石油δ

13

C值高,为-22‰~-27‰;

C较低,一般-29‰~-33‰。

13

(2)石油的δ

C随时代变老,显示出轻微降低趋势,即年代越老的石油,12C越富集,

13

C越少(图1-18)。

(3)石油中不同组分的碳稳定同位

0时 代Rδ-2013C石油(‰)-25-30素组成有差异。一般地,由饱和烃→芳烃→非烃,δ

13

C逐渐增大。分子量小的δ

13

100K13

C小,分子量大的δC大。

13

J200年龄(Ma)(4)天然气各组分δC变化范围很

TP300CDSO500大,CH4为-3.2‰~-100‰;乙烷为-18.5‰~-44‰;丙烷为-18‰~-38‰;丁烷为-23‰~-34‰。

(5)一般低温浅层形成的甲烷中富

400集C12,具有较低的δ

13

C值(-50‰~

-100‰);高温深层地层较老、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天然气,具有较高的δ

13

C值

600前寒武纪图1-18 各地质时期的碳同位素分布 (据Stahl,1977;转自陈荣书,1994) Э德根斯(1969)其他作者(-20‰~-50‰)。

二、油气中的氢稳定同位素

通常用2H/1H比值(即D/H)或δD来表示某物质中两种氢稳定同位素的相对丰度大小,δD可由下式计算:

(D/1H)样品?(D/1H)标准(D/H)标准1?D?×1000000

其中D/H的标准值取自标准海水,缩写为SMOW。δD为正值,说明样品比标准富集D,为负值时,表示样品富集H。

石油中δD一般为-80‰~-160‰,天然气δD一般为-105‰~-270‰。天然气δD与δ

13

C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一般δ

13

C高,δD也高。石油、天然气的δD与其形成的沉

积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海相比陆相环境中形成的油气具有更大的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d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