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九年级二测语文试题分析

更新时间:2023-07-25 23: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九年级二测语文试题分析

暨2013年中招备考注意事项及复习建议

一、命题思路:

九年级二测的命题依据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在试卷结构、试题类型、知识点的选择上完全模拟中招,选材上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实际,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突出语言的鲜活性和实效性,以检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九年级二测语文试题分析

积累与运用

第5题

改卷标准:凡不会写或有错字、掉字、添字均不给分。

错字出现最多的是:第(3)句和第(5)句。

第(1)小题:常见的错误有:将“天涯”的“涯”写错;误将“比邻”的“比”写成“彼”;将“邻”误写成“临”或“令”或“龄”。

第(2)小题:将“梨花开”的“梨”误写成“犁”或“黎”。

第(3)小题:背诵不熟练不准确,默写错的情况比较严重,错背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的较多。错字较多的是,将“阴”误写成“荫”,“幽”误写成“悠”或“优”,“芳”误写成“芬”。

第(4)小题:这是一道理解性背默题,一些学生对诗句理解不准确,再加上审题不准,因此有学生默错句子,误写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书写错误的有:将“郎”误写成“朗”或“狼”或“廊”,将“西”误写成“溪”,将“寄”误写成“奇”或“记”,将“与”误写成“于”。

第(5)小题:首先,这是一道理解性背默题,一些学生对诗句理解不准确,再加上审题不准,因此有学生默错句子,误写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等。其次,将这两句背错、写错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将“山重水复”误背成“山穷水尽”;将“复”误写成“覆”,将“疑”误写成“凝”,将“暗”误写成“岸”。

第6题

第(1)小题:

出现的问题有:

① 概括的内容与原材料有较大偏离,没有紧扣材料,0分。例如:“我省积极响应国家,提

倡节约。”

②概括性不强或概括不全面。完全照抄第一句,给1分;完全照抄第二句,给1分。 第(2)小题:

主要出现的问题是:

① 对病句类型判断不准确,修改方案不正确或既没有解决目前的问题,又形成新的病句,

扣2分。例如:将“认可”和“支持”调换。再如:在“光盘行动”后加“活动”。 ② 多修改了一处,扣1分。例如:删去“对于”和“认可和”。(删去“认可和”使原句意

有了一点改变,因此扣1分。)

③多修改一处,造成新的语病,扣2分。例如:删去“对于”和“认可”。这样的情况最遗憾,所以需要提醒学生修改病句要养成良好习惯:先“读”,后“改”,再“查”,修改完以后要养成通读一遍的好习惯。

第(3)小题:答案比较宽泛,答出一方面即可,因此很少有学生出错。

第7题:

(1)在内容贴切方面出现的问题有: ①比喻不恰当。例如:“包容像雨伞,遮盖每一滴雨水,故天气豁然明朗。”“包容像雨水,滋润每一片土地,故雨水甘甜无比。”(这里表现的应该是“奉献的欢乐”的主题,“雨水”和“土地”之间不能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②缺乏逻辑性。例如:“包容像大海,收容每一条鱼儿,故大海辽阔无边。”(在这个句子里,“大海辽阔无边”与“收容鱼儿”没有逻辑关系。)“包容像大海,收容每一条船只,故大海蔚蓝无际。” (在这个句子里,“大海蔚蓝无际”与“收容船只”没有逻辑关系。) ③用词不当,语言表达不通畅。例如“包容像大海,接纳每一滴水滴,让大海源远流淌。”再如:“包容像大海,吮吸每一滴雨水,故大海辽阔无边。” (“吮吸”用词不当)“包容像大地,承载了每一份生命,故大地生机四射。”(“承载”和“生命”搭配不当,“生机”不能“四射”)

(2)在句式方面,整体上出现的问题比较少,但也有个别学生没看出基本句式。

(3)在书写方面出现的问题:

①出现涂抹。

②出现错别字。常出现书写错误有:将“滴”写错;将“瀚”误写成“翰”;将“每一棵小草”“每一棵树”的“棵”误写成“颗”。

记叙文阅读

命题意图:记叙文阅读《宗月大师》共有5个题。从整体理解、内容概括、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等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间接考查了学生对文体知识的把握。题量较大,灵活性题型较多,涉及多项阅读能力,难度上中等偏难。

考生答题情况:满分16分,失分较多的有第9、10、11、12题。

试题8.本题3分

考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难度不大,如果能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答案会更全面。比如:生活上、物质上、精神上、行动上等多方面考虑。如果答案说宗月大师帮助读不起书的“我”,宗月大师帮助我从私塾转到公学,这些只能算一点,归在生活方面。

示例1:入学读书,帮助别人得到乐趣和意义,招呼吃饭或点心。2分(本题答到3点,但第二点“帮助别人得到乐趣和意义”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具体来谈,太空洞,所以不得分)

示例2:因家中贫寒直到九岁还没读书,宗月大师资助我,帮我上学;他总是热情招待我;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就读时他又来帮我。2分(虽然达到了3点,但是第1点和第3点重复,均属于帮我上学,物质方面的,因此只得到2分)

试题9.本题4分

考情分析:本题考查宗月大师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围绕宗月大师写了很多件事,考生应该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事件进行梳理,比如根据文中事件的特点可以考虑以下方面:宗月大师对自己的态度、对其他人尤其是穷人的态度、对待财富的态度。

答题时从这些不同的方面对人物进行评价,就会避免重复。另外,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所以对人物的评价要和后面的分析相照应,不照应将会被扣分。

示例1:舍己为人,施舍自己的财产,扶危济困。自己被别人骗了,他却付之一笑,别人吃他东西,他却甘心让他们吃。2分(舍己为人和扶危济贫,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方面的特点。)

示例2:他是一个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人。尽管自己儿女忍受折磨,家中一贫如洗,还是办公贫儿学校、设粥厂资助穷人;宗月大师还是一个没有贫富等级观念的人。当我去他店铺时,他总是热情地招待我,让我吃东西。4分

试题10.本题4分

考情分析:本题考察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的格式应该是首先解释这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进一步说明表达了人物什么心理或感情、性格。除了理解错误外,有些考生会将两个步骤糅合在一起答题,因为没有说清楚而被扣分。

示例1:“不体面”侧面衬托了宗月大师当时的阔绰,引出下文,也表现了我接受他人帮助时的难为情、害羞。0分

示例2:“不体面”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外表的困窘、贫穷,表现了我内心因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心理。2分

示例3:“照旧”一词写出了在宗月大师心中贫富是一样的,也表现了他的乐观豪放性格。2分

示例4:“照旧”写出了刘大叔心胸阔达与善良。1分(没有具体解释这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试题11.本题2分

考情分析:本题考察对文中重点句子句意的理解。考生应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记叙了宗月大师多件事情,赞扬了他高尚的精神和非凡的人格,表现了我受到深深地感染,对他满怀崇敬之情。把握了这个中心,结合上下文,再去具体分析“人情”、“理智”、“战胜”的含义,就会很准确了。“人情”?谁对谁的人情?宗月大师对穷人的热情、善行,对我的关怀,我对大师的尊重之情;“理智”?什么理智?面对现实就是理智,什么现实?善行不能阻挡贫民死亡的现实;“战胜”?虽然“我”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再坚持,受到感召继续和他一起做善事。

示例1:一个人只要有特别强烈的心去做一件事,全身心付出去做一件事,即使本不该如此,也会坚持下去。0分(没有真正理解“人情”、“理智”的含义)

示例2:我心里明白有些慈善付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穷人所面临的问题,可是刘大叔却依然热诚地帮助别人,他的这种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对我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导我和他一起做善事,所以说“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2分

试题12.本题3分

考情分析:本题从文章结尾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这一个细节入手,其实考察的是学生对全文的把握。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应该从:文章的主旨中心、结构技巧、情感态度、其他细节等方面考虑,答题才会完整。

示例1:以刘大叔的名字叙述是想说明他在入庙为僧前常做善事,能见诸实行,给读者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0分(考生没有认真审题)

示例2:刘大叔这个称呼拉近了与他的距离,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亲切;同时刘大叔是普通人的叫法,而宗月大师则是对伟大人物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叹之情;。2

分(只答出了两点,缺失一个答案点,至于“吸引读者的兴趣”,为什么吸引没有说清楚,所以不给分)

说明文阅读

13题基本上能答出吸引读者兴趣和引出下文或引出说明对象等字眼,结合文本就某一点细谈的较少,泛泛说的较多,满分较少。

建议:以后的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紧扣文本内容,不要只回答套话。

14题答得较好。问题较多的表现在对说明方法的准确把握上,不知道什么是说明方法,写不对说明方法,尤其是作诠释和下定义的区别相当混淆。

建议:以后的复习中要让学生清楚说明方法及其区别。

15题实际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答题情况看,学生普遍引文中原句答题,答全要点的只占少部分,更别说将有关内容综合表述了。

建议:以后的复习中要让学生多读几遍文段,学会筛选文段中的关键词。

16题情况相对较好,可能因为可供答题的要点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理解3D打印的优势究竟在哪里,或者是语言不够精炼(只知道引原文),也有不少语句不通的情况。

建议:以后的复习中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段时要细心,多读几遍文段,不要匆匆下笔。

古文阅读

考生答题情况:

1.加点字“期”错误的较多。课内的《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过,学生掌握的不扎实,导致课外迁移不畅。

2.“请殆其未毕济而击之”的翻译主要是“济”的意思错的多。其实顺着上文的意思能猜到,但不少学生文言素养较差,完全不能理解。

3.另外直接把句子翻译错的也较多。翻译成了下一句“请殆其未毕陈而击之”。这样的错误应该是审题不清导致的。

4.失败原因的概括主要是不全,尤其是不能很好的抓住战机这一点考虑掉了。

古诗鉴赏:

1.“狂”字的分析不会选角度

2.典故一题完成较好

作文

题目一“回家”中,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如下:

1.审题不够准确,更谈不上深度。很多学生只是围绕着“家”的美好温馨做文章,没有体现出“回”的内涵。

2.内容空洞无实事。在作文中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大道理,没有完整的叙事,更谈不上生动。

3.改动题目。个别学生不理解命题作文的基本规范,把“回家”当作了话题作文对待。

4.不点题、不扣题。泛泛而谈,中心不突出,没有点题扣题意识。

5.思路混乱,没有结构层次。相当部分的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味的为凑够字数而写,根本看不出行文思路,不分段、书写差等也是极为普遍的问题。

6.用第三人称编故事,缺乏真情实感。

7.选材不典型、不新颖,且详略安排不当。写离家出走、网吧连夜打游戏之后感受到回家真好的作文不少,大多对“回家”过程一笔带过。

8.个别作文存在抄袭阅读题的现象。

题目二材料作文评析

材料作文不存在审题困难,绝大多数能围绕“换个角度”“乐观”“事物的两面性”等组织材料,以议论据多,所以很少有跑题的,相对于《回家》这个题目,平均分能高出大约

1.5分。

材料作文得分较高的原因如下:1、题目新颖,如《一扇门,一道门》《乌云、暗夜、狂风》等;2、结构严谨,如中间三个部分很清晰;3、事例之后能结合生活进行评论。

存在的问题如下:1、事例列举不充分,以引用材料中的两个事例为主,或把材料中的事例展开充字数;2、事例列举不够典型,有的多是生活中的事例,如果能将生活的事例与典型事例结合会好一些;3、讲事故不说理,议论文不能只是事例的堆砌,叙是为议服务的;

4、不能从事例中提炼观点,不能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5、立意不高,大多只强调了“角度”却没有上升到“乐观”“别开天地”的层面;6、书写的不好影响成绩,如《乌云、暗夜、狂风》这个题目,从结构到引用事例再到说理都是很好的,但由于字体和卷面较差,只得了一类卷的最低分,实在可惜。

三、2013年中招备考注意事项:

1.关于2011版新课标增补的11篇古诗词、古文,何时在中招中体现的问题。

省教研室明确指出:使用新版本课标教材的学生,进入九年级时的中招才会按照新版课标去命题考试,如2013年秋入学的新七年级,到2016年毕业中招时完全按照新课标命题。

2.关于现代文第二篇阅读材料选说明文还是议论文的问题。

省教研室的看法是,无论说明文体还是议论文体,都是初中必备的学习内容,考其中的任一种都是合理的,不存在二年一轮的规定。

3.其它:

名著阅读,考查目的是让认真读书看名著的孩子得分,确切说是从七年级做起。 记叙文,我省一直以来就是侧重考查记叙的表达方式。

文言文,目前还一直是一篇课标内文章,一篇课标外的,但考查的重心是课标内一篇的理解。

四、2013年中招备考建议:

(一)以省里2013年《说明与检测》为纲,全面复习,每一个考点都要复习到位。

中招考试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考点都考到,每年会有一些考点必考,另一些考点轮考。如“积累与运用”部分中除字音、字形、默写、名著阅读是必考项,词语辨析、病句修改、排序、仿句、材料概括与运用等每年会有一定变化。

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一定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说明与检测》。《说明与检测》每年都会更新,我们要把近三年的加以比较,包括内容与表述形式的异同点。对其中的“题型示例与解析”部分,“综合测试”的第一套题要研究透彻。理论上说,中考的题型和可能的变化就隐含在其中。同时把近三年的河南中招原题,按照专题重新组合,老师研究后让学生去训练。

(二)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复习策略要有针对性,当堂训练,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制定复习课目标,比平时讲读课的目标确定,要求考虑的因素更多,因为学情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按照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变化来确定课堂学习目标,针对性必须强。即对学情的把握要细致,这背后其实是需要我们老师付出的更多些。

(三)专项突破,分类进行,注意控制综合测试的数量

专题式复习,把考点进行细分,一个个突破。

作文也是要分类推进复习。

(四)评析试题或学生答案的方式,要突出学生主体性。

评析课、讲评课不是对答案那么简单,老师要有意识引领学生梳理知识和考点特点,分析易错点及特征,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d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