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贫困大学生的一封信

更新时间:2024-06-09 06: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致中国贫困大学生的一封信

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社会本来就不公平,所谓公平你得自己去拼,去争取。

当你在今后的求学路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过程中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你当然有权利去抱怨社会的不公,你甚至可以埋头痛哭,没有人嘲笑你,重要的是哭过之后自己能够冷静下来,赶快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应对而不是一味的抱怨社会从此下去。

第二,在变革的复杂社会环境下,认清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迷失了自我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拜金主义横行,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牢牢的网住了我们每个人——沉湎于虚拟时空,铺天盖地数不胜数没完没了的炒作,丑闻?? 在这样一个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中国还很穷,国家还要靠你们,当我们这一代将要把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交出去,当我们看到网络上大行其道的什么“揭秘被包养女大学生”,“大学生去迪厅卖淫大揭秘”等等等等之类的报道的时候,我们的心有多痛,可是,我们再担忧,再心痛,我们也要把它交出去,我们总归会老,况且一切担忧都是多余,历史不会停下她前进的脚步的,我希望当你们从我们手中接过它的时候你们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是称职的,自己有能力,有资格接过它。”——这是我们一位前辈的话 同学们,当我们这一代看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有理由为这样的现实感到担忧,但还不至于因为它们就对我们的将来丧失了信心。这就是现实,我们可以不接受,可以不承认但我们不可以不面对,我们必须正视它,

解决它。

三,爱国,我们可以更好地表现在行动上,而不仅是挥舞国旗,狂奔,呐喊。

这里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没有兴趣的同学不必强求。 大学生村官制度

历史上,我们国家曾有过知青下乡,支援边疆建设的运动,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最终随着知青返乡而搁浅是的,那是一个荒诞的年代,但当年的那些知青,他们为国家的边疆可发建设做出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东西部发展严重不协调,这些你们话或许已经使你们感到厌倦,但我还是希望如果你们有机会的话还是能够亲自到我们国家的西部去看一看,书上的话总归是抽象的。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人民需要你们,希望你们当中有志为国家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来,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国家,献给自己的家乡。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青春才是无悔的。 我们要做的是一项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会像我们的前辈们一样吃很多的苦,遇到很多的曲折,但是国家和人民将同你一起解决你工作中上遇到的难题,切实保证并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待遇,尽全力解决你以及你的家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你能够安心为人民工作。”——没有必要非让大家知道这是谁的话。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前辈对我们的忠告,当我们听到祖国的召唤

的时候我们该做什么?!贫困大学生的自述:我很穷 但我不虚荣 “卖血父亲寻找儿子”的报道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被小良父母为供儿子上学而做出的付出和牺牲深深震撼了,在这催人泪下的故事后面,我感受到了父母对于儿子无私的爱的崇高与伟大。

我也是一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经济上的贫困一如蛇蝎般困绕着家乡的父老乡亲。父辈们不分昼夜地辛苦劳作,期盼着能早日摆脱贫困。他们渴望富裕,一如渴望阳光和空气。

还记得,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望着父母及村里人脸上的笑容,心潮澎湃而久不能静。我知道,在别无选择的现实面前,他们几乎把摆脱贫困现实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寄托在了如我一样考上大学的儿女身上??我用学业上的成功换来了父母面上的微笑,但是巨额的学费却又使得父母一筹莫展。一连几天,他们都在为我的学费奔波着。尽管他们脸上依然挂着为我高兴的笑容,但我却深切地感受到了笑容背后他们内心因学费而带来的辛酸和沉重。我清楚,父母是坚强的,贫困、劳作伴随一生,他们都毫无怨言。然而,现在,他们却为无力供自己的儿子上学而感到悲哀,为无力改变的贫困现实而无奈。

终于,我怀揣着父母东借西凑而来的学费,踏上了开往保定的列车。在火车出站的那一刻,我哭了。望着逐渐远去的家的方向,我忍不住流下了“男儿不轻弹”的清泪。我相信,每一位来自穷苦山区、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里都会明白,他们能来到大学读书,背负着父母的多少期望,又凝聚了父母乃至一切骨肉亲情的多少心血!

在大学的肥沃土壤里,我茁壮地成长着,编织着自己七彩的梦。但不可否认,家庭的贫困使得我无法在校园里像别的“富户”一样表现得那样潇洒与从容。当看到有的同学身着名牌行走校园的时候,我只是默默地低头走过;当面对同学好友真挚的小聚邀请时,我也都是尽量地借口推辞??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我贫困。我清楚,一张10元的电影票却需要家乡的父母付出一天的劳动;我清楚,巨额的学费已经使父母背负了重压与艰辛。而我,又怎能忍心以自己的片刻享受去加重父母心头的压力呢? ............

回顾过去,感慨颇多。我成功了,但我不骄傲;我很穷,但我不虚荣;面对未来,我将踏实而执著地走着属于自己的路。

当看到报道中小良对同学说他父亲做过包工头,家里很富裕,而顺老汉却说自己从未当过什么包工头时,我的心里不由涌起了一丝淡淡的悲哀。在此,我不想过多地去指责小良或许是由于虚荣而说谎的行为,作为一名出身贫困的大学生,我能理解小良以及和小良处于相似地位的高校贫困生心中的酸涩和沉重。有哪个大学生愿意做一个贫困生?哪怕是家境极其困难的大学生,有谁会希望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下?也许有人会说,自强者自立,贫困生不必在心理上折磨自己,但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敏感而自尊的年轻的心灵又如何不经受苦痛。于是,出于自尊和青春的高傲,羞于言贫成为高校贫困生的一种普遍现象。

前些日子,我的一个同学辞去了在餐厅勤工俭学的工作。问及原因时,他说:“我不愿意看见别人那种带着鄙视的目光,我更不愿意让我的同学朋友看到我在干那样的工作。”他本来自农村,家境很不好,且还有两个弟弟还在上学。听了他的话,我什么也没有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有时候,为了维持他们仅有的自尊,好多贫困生都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谈及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贫困。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思索:如果仅仅为了自尊,而放弃减轻家庭负担、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放弃生活中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这是否算是一种虚荣?!贫困的现实是很难改变的,能敢于直面现实也是不容易的。但我觉得,一个人只有敢于正视困难,才有可能克服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贫困生的现状

要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助学工作,首先必须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我们通常把家庭人均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定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

贫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家庭收入低、经济基础差的学生;(2)父母双亡或离异、经济失去依靠的学生;(3)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学生;(4)家庭或

本人突遭意外或不幸,如家庭经济破产或家有病人长年治疗,面临长期或短期经济困难的学生;(5)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6)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大学的学生。

1、贫困生比例

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汁结果显示:200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2300多万人,贫困大学生比例高达26%,有600多万人。最近两年,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字和比例呈现增长趋势。贫困大学生有405万人,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6%。这还不包括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分校以及高职高专,估计总数超过500万人。在一些中西部高校,贫困生总数超过30%,特困生超过10%[1]。这些特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这种困难不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甚至可能会对其心理、生态度产生消极影响。

2、贫困生生活状况

2006年7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秋季人学,将有6成贫困高考学生难以凑齐学费。我国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农作物带来的收入仅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学生上学难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据调查,贫困生月平均生活费支出为200元左右,其中伙食费开支所占比例约63%,用于培训及学习的费用平均为7.4%,书本费用l1.2%;有29%的人反映缺少必要的学习资料,73%

的人反映不敢买新衣服,8l%的人反映没钱和同学一块去买零食吃。高昂的学费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学费来源有44.7%的人向亲友借,24.9%的人向学校贷款。24.5%的人接受过外界的资助,16.2%的人由学校减免学费,另外还有部分人靠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他们在学校活得很压抑[2]。有部分贫困生的生活存在困难,有的贫困生的月生活费只有几十元到一两百元,约为普通学生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有的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乃至连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

3、贫困生心理状况

调查的数字是抽象的,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个宿舍中,那些贫困学生面对来自家庭比较富裕同学手中的手机、MP3、笔记本电脑,他们该怎样调整心态才能使自己变得坦然?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大部分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总观高校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在抑郁、自卑、偏执、焦虑、恐惧和敌对等因素上,心理异常的人数比例偏高,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解困措施

1、国家方面

第一,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2006年3月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些代表团的审议中,胡锦涛强调,要加强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加大政府助学力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3]。国家将继续实施“奖、助、补、减、免”等制度。有关政策的受益面和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第二,把解决贫困生问题与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这些地区急需人才而又往往得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些行业性的人才缺乏。而目前有如此庞大的贫困生队伍想成才而又苦于没有条件,如果我们把目前我国的这一发展战略与解决贫困生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收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1)由政府出面担保(这样银行系统就不会承担什么风险),贫困生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及《贫困证明》到家庭所在地银行或学校所在地银行贷款,贷款额度以录取学校的收费标准为依据,按学费额度的多少百分比贷款,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后再做决定,此外,还可以增加一项“生活贷款”,数额以录取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标准为依据。

(2)享受此贷款资助的学生,毕业后须到“西部地区”或“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国家急需人才的其他地区或行业工作一定年限,具体年限由相关部门依据有关情况而定,相关规定应细化,并在媒体公布,

比如:这类学生具体应到那些地区、那些行业等等,以尽量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履行这一义务的学生可免于还贷,不愿履行这一义务的学生,到毕业时应按相关规定还清贷款。

(3)建立一套学生贷款的监督与信用体系,为了确保政府、银行、学校、学生个人四者之间的利益,并保证各自履行其在这一体系中的义务,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建立贷款学生个人的详细档案,建立相应的跟踪系统,并要求媒体配合,对不履行义务的学生,将其个人资料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定期公布,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这样,贷款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会切实的履行其义务。

2、学校方面

第一,认定贫困生资格,建立贫困生详细档案。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管理力度和贫困生数量的多少直接相关,因此,在确定贫困生时要持谨慎态度,贫困生要经过本人申请,班、系、校层层审核最终确定。但是由于贫困生群体中有许多同学出于面子等原因,往往并不主动向组织提出要求,而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甚至有个别比较富裕的同学却出于利益而争取各种资助,造成有限的助学帮困资源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学生头上。因此,高校要努力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为不要说一些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即使是地方院校一般也都是全省范围内招生,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如果只凭学生的个人档案记

载情况和一纸困难证明,往往会造成鱼目混珠。为此,高校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建立专门的助学帮困中心,完善贫困生确认的基本程序,特别是要强调深入了解贫困生在校的实际生活消费情况,以求对贫困生的认定做到准确、合理、全面。各高校确定贫困生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主要途径如下:学生本人如实反映家庭经济情况;乡镇(村)、居委会、县市民政局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班主任、同学、室友反映情况。

第二,确保学校学费收入的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2004年12月,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研究提出“要确保高校学费收入l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措施,但是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不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为了生存与发展,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投入并不增加,而地方高校又不像重点名牌大学,社会筹资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大量的社会投资。国家在部属高校中的财政投入一般为学校总开支的30%—50%,省属地方高校的投入更少,这就使得学校对学费的依赖性大。在经费支出上处处捉襟见肘,在仅有的学费收入上多做文章,把应该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10%用于建设和发展。解决这个问题,(1)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要确保对教育的经费投入,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2)高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收费行为,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不断开源节流,对外争取社会投资,对内厉行节约,将运行成本降

但有相当部分贫困生认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择业上会弱势于一般大学生,因此,在实际求职过程中,贫困生的薪水有可能比自己预期要有所降低。在问及毕业后是否回乡工作时,回答令人深思,有些问题还相当尖锐,需要地方政府认真反思和逐步解决。当然这也从某方面体现贫困生性格上的偏激问题。95%的贫困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回乡就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当地政府不重视人才,缺乏健全的社会流动机制,没有发展机会。并且认为城镇县讲得是人情、金钱关系,自己什么也没有,无法发展。还有部分甚至认为当地政府的不为是造成起贫困的主要原因。二是认为城镇县过于贫穷,无法改变现状。另外,有的学生觉得考上大学不容易,回到家乡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会让人笑话,希望毕业要在沿海就业。也有部分追求稳定的学生愿意回乡,尤其是师范类专业,但也普遍抱怨工资偏低,据某贫困县调查目前该县教师工资和其他同级地区相差五、六百。

5.在对亲情、爱情以及事业的选择上,占68%的贫困生把家庭和亲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22%的贫困生最看重事业,只有10%的同学首先选择爱情,这反映了在目前所谓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信任度更多地投放到家庭和事业中,而爱情仍然是个难以确定的话题,尤其是对这些经济上倦迫的学生。 在对目前情感状态的把握上,多数的贫困同学目前还没有恋人,并对爱情持随缘和不敢奢望的态度,这个比例是89%,大部分贫困同学没有计划在学习期间寻找恋人。可以说,现在的贫困生对爱情所抱有心态是与一般大学生存在差距,同时也说明了当前的贫困生在选择、处理自身的情感问题上,较一般大学

生而言,更为现实,也更为理性。

当前沿海贫困生最关注的几个问题其实也都是目前整个社会的对贫困大学生的热点问题,除了学习质量、生活补贴、心理健康等,贫困生最为关心的就是就业和创业问题了。毕竟他们千辛万苦地考上大学,并且埋头苦读三、四年,多数同学都是为了通过今后激烈的就业竞争来改变自己命运。但是无论是心理贫困也好,经济贫困也好,都只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何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却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所在。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我们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已经有了许多的政策,国家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沿海地区还有更多的资助类型,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这些政策可以维持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但还是无法覆盖到整个面上来。笔者借调查中一些突出的问题来谈一下个人意见。

首先,国家应该正视高校教育收费并进行改革,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收费政策。沿海城乡差别的拉大,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均匀导致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与高校学费的追逐赛,起跑时就已不公平。高校入学学费,是横亘在贫困生面前的一座高山。调查显示,94%的贫困生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减免学费。

同时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为主体资助体系,同时要减少落实实施的手续,特别是农村,因为农村是贫困生的主要所在地。调查某县中有一农民家庭是该县一个较为贫困的家庭。孩子的父亲狂喜于女儿考上福建师范大学,然而持录取通知书去镇信用社贷款时,工作人员告知由于该村欠款无法贷款,只要还款就可贷款。如果还的了贷款还用得了贷款吗?曾好一段日子,这个贫困的家庭几乎陷入了绝望。

其次,各高校作为贫困生工作的最强有力的前沿要做好组织的纽带作用:①成立专门的学生贷款部门,统一负责组织本校学生贷款工作。在完善助学贷款的同时,扩大和修订原有的奖学金和贷款限制。目前各高校设有各种奖、助学金,但由于“奖优”和“助贫”界限不清,未能切实起到奖优、助贫促学的作用,且补助金额只能应急,操作上也不规范。各种奖学金主要针对学习优秀生,而贫困生却常因经济、身心多重负担而影响学业较大,较难获得奖学金。②高校除了要关注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之外,要关注和缩小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的文化资本差异。富裕的个人、家庭更容易获得文化资本,因此贫困学生与之距离拉的更大。高校要创造条件,尽量不要在经济上给他们施压,减少和消除心理上城乡差别。③校园内要创造平等的氛围,奖助措施要得当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以消除贫困生的“心理贫困”。帮助贫困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与价值体系,积极引导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以切实保障贫困生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

第三,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在政府和学校积极发挥主渠道的同时,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热情支持,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建立畅通的社会捐资渠道,以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倡议企业、社会团体等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建立贫困生的“对口支援”关系,这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推动贫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贫困生来源的当地政府要跟踪在外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和帮助在外大学生,用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不能把他们当作“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要理清当前的政治氛围,创造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提高回乡率,为家乡的发展吸引人才。要知道对在外贫困生的支持决不仅是保障他们健康发展,而是直接关系本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与社会发展。

对贫困生所在地来说,可以建立助学中心,可以是村、乡、镇各个不同级别。宣传传统的宗族血缘纽带的互助风气,以调查县的某偏远村为例,该村落地偏贫穷,人口不多,多为在外创业,却有好几十名大学生,不少还是北大、交大学子。据了解,该村重视教育,形成一良好互助传统,才有今天的骄绩。各个村镇可以将之推广,形成良好的重育氛围。

最后,作为贫困生家庭、个人自身来说。须不断转变思想、努

力提高自身素质,承担起自身的那份责任。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人穷绝不能志穷,只要我们不向困难低头,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到,不断去提高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素质,努力发展个人学习、工作和其他各方面能力。“是金子总要发光”,当自己真的发光之时,贫困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注:此调查是在2005年12月至2月在福建省东南沿海某县在外大学生回乡时进行的。该县地域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01多万人。其居民历代都是以务农为主业,除极少数从事教育、经商和公务外,从事农林业的占90%以上。每年该县有上千人考上不同高校。此调查走访了9个镇,6个特困村落,对130多名在外贫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走访了该县教育局、宣传部和统计局。同时走访了莆田学院、福建师大、福州大学等高校,对于本研究来说,具有典型代表性。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

“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这样的情况在我身边就有很鲜活的例子。

储娜(化名)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她比我低一个年级。

她现在是宿州师范专科艺术系的一名学生。读高三时,她的父亲由于乙肝,最后演变为肝硬化,治疗无效死亡。父亲去世之前,家里的主要开支除了用在两个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日常开销外,大部分用在了储娜父亲的治疗上,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仅仅就是储娜母亲经营的一家小鞋店。05年高考储娜没有达本科线,在高中时储娜学的一直都是艺术,所以高考的时候她参加的是艺术类的考试,分数下来以后,储娜没有达本科线,但是她也不想从此就失去读书的机会,于是她报考了一所大专院校的艺术专业。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的学费一直很高,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

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举报 | 1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燎宇星火 时间:2009-01-21 15:53:28

“储娜每年的学费接近8000元,真不是我们这样的家庭能够承受的,不光是储娜,还有储娜的弟弟,他今年读高二,下半年他也要读高三了??”

“毕业以后也不知道就业情况怎么样??”

在高考这种体制和氛围下,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填志愿,还是招生人员的一个小小选择,决定的却是一个人的一生。这份名为《中

国贫困生调查报告》的公益调查结论显示,2006年,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报告称,包括生活费在内,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学生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他们的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超过高考的困难,现在,6成顺利通过高考的学生正面临这道比高考更难跨越的隐行门槛。大学新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过去,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贫困高考生的大学经济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困难的家庭越愿意选择贷款,但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于贫困声问题的调查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意外地发现,贫困高考声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呈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状”分布:

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的学生更需要社会的资助,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还贷款能力更强,对还贷能力的自信决定了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收入稍高的贫困学生来说,上大学后勤工俭学等方式补贴生活费或者学费的选择更为突出,毕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该群体中相对较强。

报告披漏的一组数据让人感到吃惊。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余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然而,截至2005年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为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的提供总量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缺口.”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表示.

通过分析研究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中提出,第一学期学费能否解决决定着贫困大学生大学梦圆或破碎.

在获得调查数据并根据既有资料的分析基础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认为,在目前的贫困学生中,民族院校的贫困声比例最高,国家补贴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

报告显示,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大学第一年学费可能放弃大学;6成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一第一学期的学费,大量考生高考前最担忧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

进入大学后,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是贫困声考虑最多的问题,许多贫困生也就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但是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不是每一个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人都是贫困生..贫困生在学费来源上得到解决后,所谓民以食为天,围绕贫困生的不仅仅是学费问题,还有生活问题,首先他们必须在学校里活下去,只有生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份贫困生问题调查报告中,据凋查,从家庭收入来看,这些贫困生家庭的平均收入在4100左右.庭收入不到400元(家庭月收入不超过330元)的占三分之二.而现在平均每个学舌功能每年学费就在5400元左右,其中还不包括日常生活费.

据调查,贫困生的生活费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

满足学生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四分之三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

三、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

考上大学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面对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穷孩子和家长们却乐不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贫困生弃学打工、家长自杀的悲剧。南方周末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事情(《考上大学与己位父亲之死》儿子考上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父亲却惭愧于无力替孩子凑齐学费。他曾经向老板索取工钱,未果;借款,被拒。在尊严和现实面前,父亲选择了——从七楼跳下)

贫困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校收费致贫困生激增,三成贫困生无钱回家过年。原因是路费不足或打工凑下学期生活费。今年春节前后媒体的报道令人揪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

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调研表明,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吃饭穿衣问题都甚为严重,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在贫困生中很普遍。贫困生的生活常常被描叙为“五个馒头过一天,一星期买一次菜,军训服装穿四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而这些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

成都高校一位辅导员表示,她的班上就有七八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每到吃饭时,总不情愿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一块就餐,常常单独一个人随便买些饭菜对付了事,有的甚至省到长期不敢吃肉。她说,社会上的贫富悬殊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深深在大学生身上显现出来。

而许多高校轰轰烈烈的捐赠、助困活动,或在书本封皮标注“贫困生”,或请贫困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场面虽热,却使一些学生越发难过。一名女生愤然道:“我就是借钱,也不愿意接受贫困捐助”。进入寒假后,为了省钱,更为了避开同学就餐高峰,她以方便面度日。来自

大学校园的调查不时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贫困生都是勤奋而富有才华的,但因为贫困,他们在奋发学习的同时必须忍受生计的煎熬。他们有的连每天在食堂吃素也要精打细算,由于缺少冬衣,我们时常见到他们在寒风中发抖的身影。最近媒体报道,在许多地方有不少农民家庭“因教致贫”。孩子上学就像赌博,为供养一个大学生,贫困的农民们四处借债,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那笔债务将让他们一生都难以偿还。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一位家境困窘的女大学生,经常到学校食堂捡别人吃剩下的馒头,而且一捡就是两年。她来自农村,她的餐卡消费明细表表明,2004年,她才花了八块三角五分钱。在南京也发现同样的事情,结果引起网站众多的跟贴,社会舆论哗然。

如今的高额学费是的如今的大学里贫困生阶层急剧增多,他们的生存实在让人担忧:大学本来是个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机会,如今好像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不明朗的就业前景,高的吓人的学费,由于缺钱导致自己的竞争力明显不如有钱有关系的同学,长此下去实在是让人们对大学的前途产生疑惑,交了那么多钱,我得到了什么?

在给贫困生带来身体问题的同时,贫困也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他们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影

响。2601%的贫困学生靠亲友的资助进行学业,还有11.1%的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靠政府的助学贷款等各方面的资助。31.9%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年收入在3001到5000元之间的家庭占26.1%。

贫困生的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乃至连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贫困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45.6%的贫困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的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大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 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面队如此大的压力的同时,贫困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奖学金,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就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多了障碍。

贫困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乃至走向犯罪——

从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可分为乐观型、焦虑型、自卑型和敏感型。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

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和社会应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支持和关注贫困大学勤工俭学请加微

信公众号:jfc11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co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