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中学教育-中学生发展心理

更新时间:2023-04-28 06: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考点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感觉的发展;

(2)知觉的发展;

◆考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考点3:中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2015下简答)

(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具体措施:①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

②加强注意的目的性;③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到:①培养随时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②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心态。

要做到:①能不能是注意集中,自信是关键。②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③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中学生记忆、思维发展的特点。

◆考点 4: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考点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认识的发展机制:

(1)图式;

(2)同化和顺应;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加强和丰富的主体动作。

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

◆考点 6: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

心理机能)

(2) 心理发展观

(3) 内化学说

(4

) 教育和发展关系---“最近发展区”

儿童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考点 1:情绪概述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1.2.情绪状态分类:

(1) 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 激情:一种爆发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型。

(3)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3.人的社会性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考点 2:情绪理论

(1) 詹姆士-格兰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

刺激引起身体 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 坎农-巴德学说:情绪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产生。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同时产生,

受丘脑控制。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评定-兴奋”学说。强调情绪的产生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三个主要观点:

①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

评估,情绪的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

②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团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

重要条件。

③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

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再次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接受环境中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6)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考点 3: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掩饰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

◆考点4: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敏锐察觉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有效表达情绪

(4)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考点 5: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为题;

4.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合理宣泄法;2)转移注意法;3)意志调节法;4)幽默法;5)补偿法;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考点 1:人格

1.人格是在适应的环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考点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整体性;

(4)功能性;

(5)社会性;

◆考点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类型

2)性格: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是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的核心意义。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个体对自己、他人、机体、社会、工作等态度特征。如谦虚、粗心、利他或利己;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持久性和主导心境;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个体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3)认知风格: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

①场独立性(对内部参照依赖倾向,心里分化水平高)和场依存性(对外部参照依赖倾向,心里分化水平低)

②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

③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宽视野方式)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提出的假设有时间前后顺序。)

4)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考点 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分三类--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

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考点 5: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遵循必要原则,实施途径和方式如下: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考点 6: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代表理想的部分,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则”。

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腔器,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2012 上简答)

(1)婴儿期(0-1.5):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婴儿在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西王的现实。

(2)儿童早期(1.5-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现实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现实。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现实。(6)成年早期(18-25):亲密感对孤独感。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繁殖感对停滞感。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现实。

(8)成年晚期(50-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3)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分: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该模型分为四个层次:个别特质和共同层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与连续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3.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c7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