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督教对冰心创作中母爱意识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3-12-26 18: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论基督教对冰心创作中母爱意识的培养

周 理

摘??: 在现代文学史上, 冰心以明显带有基督色彩的“爱的哲学”融会贯通顺理成章的开创了爱的文学,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意识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 冰心对母爱宣教似的竭力张扬, 意在试图从哲学、宗教的高度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 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 并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功效, 来解读社会, 有效地拯救众生, 疗救创伤。

关键词: 冰心; 母爱意识; 基督教

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圣经惟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我们不难发现,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的,在很多情形下可以说是尤为直接,且深刻而全面。基督教既是西方文化的内核之一,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五四”运动以来,在西方文化思潮给中国带来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感伤主义等等的同时,也给中国作家们的创造理念注入了基督教的意识,这种舶来的宗教信仰及其精神在作品中呈现出透彻的宗教力量,震撼人心。冰

1 - 1 -

心这位曾早年留学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作家,曾进入过著名的教会大学读书,接受过完备的基督教教育,毕生信仰基督教。从她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而基督教文化对她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渊源上和理念上的深厚的影响。

冰心研究是文学界的重要论题之一。冰心所得到的毁誉都与其独特的文学思想休戚相关,因此从基督教为切入点全面深入的冰心文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述冰心文学思想的建构。不可否认,组成冰心文学思想的因子同时包括了儒家“仁”学说,“泛神论”和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并不是仅仅表现为基督教思想的一元支配。她的作品,归根到底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为本体,受泰戈尔的影响以“泛神论”的观念来调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同时引入基督教里“上帝”的伟大宗教人格,抱着建立新型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的,在其作品中贯穿其深厚意蕴的文学思想。

《超人》中的警句“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是好朋友”,会让我们联想起她那颂扬母爱、珍怀童真、博爱自然的一曲曲柔曼舒缓、优美动人的爱之奏鸣曲-----那“爱的哲学”。探究“爱的哲学”的成因,我们固然可以从女性温柔慈蔼的纯粹心理特点等角度去一一阐述,不过,就文化语境的共生关系而言,我们会发现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对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冰心以基督式的“爱“的宗教哲学开创了“爱”的文学, 因此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在作品中,其创作主题,乍一看似乎

1 - 2 -

颇有些单调, 往往用一个“爱”字就可概括其创作的基调和特质。但是,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冰心那样,对“爱”的哲学倾注了如此多的热情和精力,并贯穿一生。“爱”的哲学,尤其是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意识贯穿了冰心整个创作生涯, 考察其创作就可发现基督教文化在冰心的早年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痕印, 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茅盾在 《冰心论》中说:“一个人的思想被她的生活经验所决定, 外来的思想没有‘适宜的土壤’不会发芽。”充满了爱的家庭生活,成为冰心早年生活经验中不可更改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冰心明确地说过“又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

据冰心本人的回忆,她的家庭与基督教会,有一定的联系。冰心出生时,父亲请教会医院里的女医生来接生,她甚至还记得美国女医生来给她弟弟们接生,并在他们满月时来探望的一幕一幕,冰心说“父母对她们的印象很好”。冰心的二伯父在一所教会学校---福州英华书院教书,书院里的男女教师几乎都是传教士,也常来冰心的家中作客拜访。举家迁到北京后,冰心的舅舅常到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休闲活动,与青年会干事们交朋结友,通过青年会干事的介绍,冰心的大弟和舅舅的儿子,在青年会夜校读英文,冰心也在美国卫理公会办的贝满女中读书。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会是基督教会与社会间的桥梁,

1 - 3 -

它的会训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即耶稣训言“我来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作为这样一个组织形式,青年会为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文化活动交流场所,曾与中国现代文学有过一段联系。“文学研究会”中的几个重要成员如郑振铎、瞿世英,耿济之、许地山,以及瞿秋白等,在这里读到许多当时国内读不到的外国书籍,开拓了阅读视野,增长了学识。他们还在青年会的资助下,创办了《新社会》、《人道 》杂志。后来,通过许地山和瞿世英的推荐,冰心列名于“文学研究会”。

冰心所在的贝满女中, 不但毫不封闭和专制,还有着相当浓厚的自由风气。她的学业任务,除了学习文理科课程外, 还有每星期三举办的“ 文学会”,冰心受到演讲辩论的训练。她还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和夏令营等活动, 扮演过天使以及其他角色。甚至在校期间, 他们还参加袁世凯卖国行为的抗议游行示威,诸如此类。正是在贝满女中就读期间, 冰心系统地学习了《圣经》, 而且她的《圣经》课和英文的成绩是最好的。每天上午最后半小时还有一个聚会, 由本校中美教师或卫理公会的牧师来讲道。星期天还有查经班, 协和女子书院校长麦教士先讲半小时《圣经》故事, 然后去卫理会教堂去做大礼拜。冰心回忆道:“ 我们的圣经课已从《旧约》读到了《新约》, 我从《福音》书里了解了耶稣基督这个‘人’。我看到一个穷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 竟然能有那么多信从他的人, 而且因为宣传‘爱人如己’,而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 这个形象是可敬的。” 尽管此时冰心并没有皈依基督教, 但在她心目中, 耶稣的个人形象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她

1 - 4 -

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她从贝满女中完成学业后, 冰心又考入另一所教会学校—---协和女大(该学校后并入燕京大学)。在燕大期间的思想状况,从她的一篇散文《画—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这篇散文 ,描述她在《圣经》课教授安女士房间里看到一幅画时的感受,“一片危峭的石壁, 满附着蓬蓬的枯草。壁上攀援着一个牧人, 背着脸, 右手拿着竿子, 左手却伸下去抚摩崖下的一只小羊, 他的指尖刚及到小羊头上。天空却盘旋着几只鹰。·····一牧人的衣袖上挂着荆棘, 他是攀崖逾岭的去寻找他的小羊, 可怜的小羊。它迷了路, 地下是歧途百出,天上是饥鹰紧迫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牧人来了并不责备它, 却仍旧爱护它, 它又悲痛, 又惭愧, 又喜欢, 只温柔羞怯的。仰着头, 挨着牧人手边站着, 动也不动。”

这幅圣画取材于《圣经》, 画中的耶稣被比喻为一个忠实的守护小羊的牧人, 而小羊则象征着迷失于道途的人,耶稣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迷失道路之人的牧人。对此, 饱受飘零之苦的郁达夫在作为忏悔录而写的《迷羊· 后序》中,借一个传教士的口吻,表达了他自己的领悟“我们的愁思,可以全部把出来,交给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牧人的, 因为我们都是迷了路的羊, 在迷途上有危险, 有恐惧, 是免不了的, 只有赤裸裸把我们所担负不了的危险恐惧告诉这一牧人, 使他为我们负担了去, 我们才能安身立命。”在当时,尚未受到社会风霜雨雪侵蚀的冰心, 在牧人寻找迷羊的画中,能够感受到的或许只是其中流淌出来的爱意, 并陶醉于其中。同时, 这种感受又与她的生活经验融成一个整体, 给她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品鉴玩赏”。她说“它

1 - 5 -

是暗示我, 教训我, 安慰我。它不容我说出一句话, 只让我静穆沉肃的立在炉台旁边。—我注目不动, 心中的感想, 好似潮水一般的奔涌。一会儿忽然要下泪, 这泪, 是感激呢,是信仰呢?是得了安慰呢,它不容我说, 我也说不出—” 她只能用《圣经》中的话语来表达她那不可言说的感觉“上帝是我的牧者? ?使我心里苏醒? ? ” “ 诸天上帝的荣耀, 弯苍传扬他手所创造的? ? 无言无语? ?声音却流通地极。”然而, 她对迷途小羊在见到翻山越岭来拯救它的牧人时的情态, 又形象细腻地阐释出了内心的感觉: “它又悲痛,又惭愧,又喜欢, 只温柔羞怯的仰着头, 挨着牧人手边站着,动也不动。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把儿童与小羊, 母亲与牧人进行对应的置换, 迷途的小羊温驯地倚在牧人的身边, 正仿佛是一个犯了错误遭受惊怕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牧人的不顾艰险的找寻小羊及找到小羊后对他的爱护,体现的也恰恰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宽容与呵护。自小在母爱的沐浴中长大的冰心,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接受了这幅宗教画所传递出来的基督教“爱”的哲学。因此, 冰心是从小羊, 从儿童的角度来接受基督教的, 是从“小羊”这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宏远的意象出发来感受“爱”的, 不同于一般的基督徒的纯宗教式的理性选择。这种种的文本已经清楚地表明,冰心的基督教信仰以及创作中的基督教情怀在这个阶段已经基本确定,也正是在燕大就读期间, 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人教。

至此,冰心不仅在文学风格上表现出她的独特之处, 在思想上也唱出一支与众不同的歌, 便是她的“ 爱的哲学”。通过在思想上中西融会贯通, 因着在家庭环境中所耳闻目染的父亲身上那传统的

1 - 6 -

中国文化思想, 她找到了基督教义中博爱救世的精神, 因着她所体验到的母亲那深厚的天性之爱和浸透了“ 温良恭俭让” 的德化人格,她通过她本人的修为领悟到到了耶稣那“爱”和“牺牲”的典范人格。这又给她带来了深沉的感化和启发, 为她建立“ 爱的哲学” 提供了一个多渠道的思想渊源和参照。

冰心的“爱”的哲学系统由母爱、童心和自然三部分构成。小诗“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O 五》, 精炼地点出了三者之间的互相交织状态,以爱护与体贴为特征的天然情感,成了人人心中最温馨的部分, 用儿童的角度串起了人类与自然的思维方式。考察冰心这“爱的哲学”的三重内涵, 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五四”时期儿童视角的发现这一时代气氛,在冰心的哲学思考中所留下的清晰印痕。

那么, 我们由此探询的是冰心所赞美的“ 母亲” 与宗教中的“ 上帝” 之间内在的联系。这里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 母系宗教” 问题。宗教是人性中深厚的社会意识积淀, 即自我如何寻求与更加强大的力量融为一体, 从而克服灵魂深处与生俱来的强烈孤独感, 在与宗教偶像的精神融合中超越个人天地, 最终实现人类大同。作为个体的儿童是通过与母亲融为一体, 而人类在童年是通过与大自然取得和谐, 宗教表达的是人类与上帝建立和谐关系的形而上追求。在母系神阶段, 宗教积淀着人类对母爱最原初最感性最直接的体验, 由

1 - 7 -

此可见,母爱与神爱有着与生俱来的共通性, 即, 一个是个体的母亲之爱, 一个是被看作人类的母亲之爱。

冰心所要“尽在世的光阴来讴歌颂扬 ”( 《通讯十三》 ) 的母爱, 是从儿童出发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与体贴,无疑是一种原发的天然情感, 她构成了人心中最温馨的部分。当孩子遭受到社会时代的挫折之时, 母爱就成了他们抵挡人生风雨的避难广厦。 石评梅曾说: “母怀是我们永久倚凭的柱梁。”陈学昭也有类似的表达: “我空寂的心, 我缥缈的魂, 我失去了努力的目标, 我憎恨着一切, 然而我却想起了我的母亲!”对母亲的依恋是孩子的天然本性。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和母亲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的明确,使母爱表现出复杂的品性。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母亲是被父权文化建构出来的角色,在家庭中, 她既是丈夫的附庸, 又得到子女们如同对父亲一样的孝敬, 拥有附属的地位, 又可代行父权。为此, 我们就不难理解, 慈爱的母亲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毫不稀奇地以专制的形象出现过,无论是《孔雀东南飞》中“捶床便大怒”的焦母, 还是《西厢记》中滥施淫威的崔母莫不如此。这些母亲,在封建文化和传统桎梏的浸泡下失去了应有的慈爱宽厚的秉性,从而呈现出了一副森然严酷的面容。甚至到了五四时期, 在对母爱的颂扬已经构成了时代主题的大基调下, 这一状况也依然没有根本的扭转。在封建礼教的熏染中长成的多数母亲, 常常会以父权代言人的身份来阻碍儿女们冲破封建婚姻的枷锁, 追求自由的恋爱的追求, 这样就构成了情爱与母爱的冲突的两极。纵观其它五四女作家,无论是苏雪林的《棘心》庐隐的《海滨

1 - 8 -

故人》 还是冯沅君的《卷》 , 其中的母亲都完美无缺的诠释着“因循守旧”、“恪守礼教”着八个落满尘垢的枷锁一般的字,这就是毫无杂质的父权代言人形象。她们不仅不再给儿女爱的呵护, 反而以隐形的父权身份,或者说是伪父权身份,凭借她们的威摄和权力地位, 施行着对儿女的束缚与迫害。“ 我的母亲向来是何等慈善的性质, 此刻不知怎样变得这样残酷, 不但不来安慰我, 还在隔壁对我的哥哥数我的罪状, 说我们的爱情是大逆不道的。?”这几近于痛心的诉说, 显然表达了长大了的女儿的心中, 母爱那挚爱恩慈的面纱已然被摘除。

冰心对母爱的倾怀礼赞,摒弃了这种批判的角度。她常常在别后相思的情感意蕴中来描述童年记忆中的母亲, 淡化着对母爱具体行为的描摹,却用情感的双手捧握着母爱对自己心灵的激荡,在这种艺术处理之下,五四时期那母爱与情爱的文化冲突的便在她的艺术世界中得以规避。比如,冰心对母爱的抒发与呼唤构成了她爱的童话世界, 表达的对母亲稚气婴孩般的纯美依恋, 小生命对母爱的呵护的渴求。 “母亲呵! / 撇开你的忧愁, /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 繁星 三三 ) , 母亲呵! / 天上的风雨来了, /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 心中的风雨来了, /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 繁星 一五九 ) , 母亲呵!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往事 七 ) 诸如此类的话语反复出现在冰心的文学作品中, 表达着一个遭受自然、人生风雨击打而迷茫无助的女儿对母爱的深切渴望, 她希望能如孩子般投在母亲的怀里,

1 - 9 -

如儿童般得到母亲的荫蔽和爱护, 而对母爱的这种书写方式也的确更贴近儿童对母亲的情感表达特征。因为在冰心的内心, 童年时的母爱印痕太过深刻且浓烈, 即使母亲片刻的离去都会使她充满恐惧, 心灵失去依傍:

“ 楼外丐妇求乞的悲声, / 将我的心从睡梦中/ 重重的敲碎了! / 她将我的母亲带去了, / 母亲不在摇篮边了。/ 这是我第一次感出/ 世界的虚空呵! ”( 《繁星》一O八 ) 而长大后的女儿由于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等等原因, 也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与母亲形成一定的冲突, 冰心为了阐发她爱的哲学, 显示出母爱的伟大无私和万能, 就不自觉地退回到童年, 以对往事的漫漫追忆来重现记忆中的温馨母爱的情状, 以稚气小儿的角色心态和语气来祈求母亲的庇护。甚至在小说《超人》中救治冷漠的何彬的也是关于童年的母爱记忆。

“禄儿的呻吟使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情景, 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 ,回到了充满爱的童年; 梦中那脱尽了世俗尘埃的圣洁的母爱, 还有在摇篮里看见的慈爱的母亲: 晨光中间, 缓缓地走进一个白衣的妇女, 右手撩着裙子, 左手按着额前。走近了, 清香随将过来; 渐渐的俯下身来看着, 静穆不动的看着, 目光里充满了爱。正是这些浸透着爱意的童年回忆, 唤起了何彬对生活的爱。 烦闷中打动他,消解他烦闷的, 也是小弟弟头枕在母亲的膝上安眠这洋溢着温柔爱意的画面。”

1 - 10 -

首先, 冰心把基督圣洁的母爱上升为一种杂糅的爱,折射在任何一种人物角色上灼灼闪耀。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基督教文化的核心概念就是“爱”; 它以爱、宽恕、忏悔和牺牲为内容。从整体上倡扬不分等级尊卑的博爱精神。它的两条最重要的诫命为: 1. 要全心全意地爱你的主;上帝; 2. 你要爱你的邻人, 像爱你自己一样。同时,《马太福音》第22章第34- -40节中这样说道: 全部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训都是以这两条诫命为依据的。由此可见, “ 爱”是基督教文化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在基督教爱的学 说中, 上帝是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缔造者, 人类生命之源。上帝其实不忍看到人类罪孽深重, 遭受永罚和苦难的命运。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也是因为爱, 正因为爱, 上帝才拯救人类; 因为爱才命他的儿子耶稣为人类赎罪。这种爱是博大的, 圣母般的爱。

受基督教博爱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冰心自1919 年被“五四”震上文坛后便开始宣扬带有宗教痕迹的“爱”, 讴歌“爱”, 并在宣扬和讴歌“爱”的同时,掏出至诚和挥洒心血来奉献“爱”, 用“爱”谱写了一曲成功的人生之歌。她的作品,不论是小说《超人》, 散文《往事》, 还是诗歌《繁星》、《春水》, 或通讯《寄小读者》,其主题都离不开母爱。然而,只要我们仔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冰心笔下的母爱并非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纯粹的母爱。她把耶稣基督的圣母般的

1 - 11 -

爱上升到了一种可以折射在任何一种角色上的爱,父亲、妻子、宜姑、朋友甚至小孩。在《海上》一文中, “母爱”的形象就是贯注在父亲身上。“呀! 父亲来了,他斥责中含有慈爱的言词, 也和母亲催眠的歌一样的温馨。

在《两个家庭》和《第一次宴会》里, 妻子就是冰心这种”母爱形象“的表现者。她们既是母亲化的妻子, 又是现实中的或将来的母亲, 她们同样具有母爱舒抚人心, 为冰冷的现实带来“光与爱”的特征。而这正是冰心对传统理想家庭的现代理想之演绎。现代新东方女性的塑造和现代家庭模式的构建,是冰心‘爱心”之“光明理想”的落实。对此, 冰心以自己的一生境遇与生活实践证实了它的可行性。 其次, 冰心将基督的“母爱”扩充为社会人生的“泛爱”。

在“五四”这个特殊的时期, “爱”本身就是该时代的文化主题和我们所倡扬的现代人格精神之一。因此, 以“爱”为内容的基督精神在这种特殊时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而且,宗教本身对文学和艺术的渗透作用, 使得许多作家都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了基督教的文化观念。正如周作人所说:“现代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想, 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而冰心则是表现得尤为突出。冰心将“爱”看作是打破人生苦闷、驱散人生灰色色调的必要条件, 用爱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坚若冰霜的长年隔膜。在“超人”里, 冰心明确否定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唯意志论, 她用圣经启示录般的语言, 用梦幻般虚实并存的浪漫情景, 通过温柔母爱的感化, 将现实中如同行尸走肉、冷若冰霜的病态青年何彬唤醒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里面去。借作品中

1 - 12 -

的人物告诉人们一个普世真理---“母亲与母亲是好朋友, 母亲的儿子们也是朋友, 是互相牵连的而非互相遗弃的。”但是, 如果把冰心这样一个个体放置于“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庞大的写作群体中来微观细察, 我们不难发现: 随着岁月的进程和经验的积累, 冰心无疑已具有明确的新文化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她在文学中体现出来的与他们共有的特征之一就是“以母亲的名义书写无名的自己.”本来写母亲的文本并非不寻常,但不寻常的是, 这时的母亲形象是被当作父权宗法统治形象的对立面出现的。母亲的形象是如此温情、孝悌慈爱、任劳且任怨、但却历来无名无价值,荣宗耀祖、制造社会财富的也没有她们。“五四”时期, 家庭中年轻成员对封建权力产生的一切旧事物的决绝姿态, 首先表现在对“天地君臣父子”秩序,即父权制秩序的反叛与颠覆上。这一思潮的表现形式之一, 就是“母爱”主题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 “母亲”形象由众多作家联手推出。借用这个方式,年轻作家,年轻人宣泄出来对父权之封建礼法、专制权威统治造成“祖国”“母亲”“苦难”的不满, 也是呐喊出对自身所处体制现状的不满。这或许是一个策略, 也正是由于这么一个策略,他们由此获得了最充足的理由与力量,来反叛父权传统。这些因素综合地体现在文学中, “祖国”·“母亲”这些同样宏大的主题相对于父权的历史体制与腐败现实,便成为儿女们深情褒赞、怀念、渴望、理想的对象。

在上述大的背景下, 冰心的文学“母爱”主题无疑因顺应了“五四”思潮而获得了其坚实的话语资源。冰心的切身情感体验杂糅上时代的政治内涵,两相契合, 使冰心的爱心文学较之以往的以“母爱”

1 - 13 -

为母题的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超自然而脱流俗,感召精神,震撼社会。另外, 童真、自然在冰心的“爱心”文学内涵中, 其实都是冰心“母爱”意象的扩充和延伸,也是“母爱”政治理想的同义表达。 正是三者的相互包含, 相互阐发, 构成冰心文学文本中被人们所共识的那种特别热烈醒目的丰富内涵。也正是在“五四”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氛围里, 冰心的“母爱”形象被注入了丰沛而根基坚实的政治话语资源,使之在内涵上超越了基督教“爱”的主题所指向的传统内容。在这个基础上,作品本身内在地凝结成一种十分稳定的心理情感范式, 保证了冰心“爱的主题”在她构建的世界和艺术形象中的得以升华, 使解放后的冰心进一步走向儿童文学, 为其“母爱”文学达到顶峰,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结语:冰心的“爱的哲学”里的确有浓郁的基督教因素, 冰心对“母爱”进行宣教布道似的竭力表达,试图从哲学、宗教的高度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 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 并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的功效, 来解读社会, 有效地拯救众生, 疗救创伤。这正是冰心对“母爱”文学主题存在的根源。

参考文献:

1、《论冰心创作中的母爱意识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康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第12期2009年12月 2、 《冰心: 爱的哲学》 王黎君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第17 卷第3 期2004 年5 月

1 - 14 -

3、《冰心文本世界的外来因素及在铸型白话文学中的作用》 江震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年第6期 ( 总第129 期)

4、《试析冰心作品中的“真”与“爱”》 张建秒 刘飙 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月

5、 《由冰心及冰心作品的宗教意味看复合型宗教文化的社会效应》 赵玉荣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7年6月第24卷第4期

6、《冰心早期创作的基督教影响》胡绍华 《江汉论坛1997年6月35日

7、王学富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 爱的哲学”的建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 作家作品研究卷

8、《冰心作品中的《圣经》意象》 韩丽丽, 袁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6月第5卷第6期 9 《冰心全集》 电子版 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1 - 15 -

附上一篇我最喜欢的冰心散文,表达我对老师辛勤劳动的敬意: 往 事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庄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假

1 - 16 -

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禂,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绝,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

梦,有幽感,有彻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

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这时纵是顽石的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思深善怀的女子?

往者如观流水——月下的乡魂旅思,或在罗马故宫,颓垣废柱之旁;或在万里长城,缺堞断阶之上;或在约旦河边,或在麦加城里;或超渡莱因河,或飞越落玑山;有多少魂销目断,是耶非耶?只她知道!

来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许明日,也许今年,就揭卸病的细网,轻轻的试叩死的铁门!天国泥犁,任她幻拟:是泛入七宝莲池?是参谒白玉帝座?是欢悦?是惊怯?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有未成而可成的事功,有将实而仍虚的愿望;岂但为我?牵及众生,大哉生命!

这一切,融合着无限之生一刹那顷,此时此地的,宇宙中流动的光辉,是幽忧,是彻悟,都已宛宛氤氲,超凡入圣—— 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

1 - 17 -

1 - 18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bz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