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3-05-11 02: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和自豪感,也让世界见识了东方古老文明的魅力。因此,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反观如今的社会现状:多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多渠道;娱乐方式的多重化;语文教学逐渐蜕化为获取分数的“工具”,种种状况导致传统文化正逐步淡出人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由方块汉字传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将面临断代的危险。如何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更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立足语文教学,在教学中传承和渗透传统文化呢?

首先,教师就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三字经》等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案头必备之书。每教读一篇古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能否对一篇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及拓展升华,也取决于他个人文化功底的深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越是能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所以,如果教师想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绽放传统文化的光彩,自己得首先沉浸其中,学而不厌, 乐而不倦,刻苦钻研,长期积累。这样, 自然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只有教师举手投足间的真情流露、深情付出,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提倡学生熟读经典、开发潜能。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中学生来说,诵读的内容,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启蒙读物,也可以是优秀的唐诗宋词元曲。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唐诗宋词元曲,亦或其它古书,轻松愉快地背诵,不作讲解,只是积累,终生受用。教学以外,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篇章和名著,背诵一定的名篇,从中吸取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使语文教学在更好的传统文化认识基础上进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厚的积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

再次,教师应适时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经过大量的诵读,自然对文字背后所蕴涵的知识充满兴趣,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读内容,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例如在诵读到“一民饥之,犹己饥之;一民寒之,犹己寒之,以身体之亦既切矣”时,告诉学生这就是“切肤之痛”,并适时升华,指出古人有更高境界者——杜甫,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又如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由来,抄录杜牧的诗《清明》;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如“调查家乡的文化名人”之类的活动课,其目的使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了解某些情况或事实、历史,由此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可适当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如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等,增加学生对相关民俗知识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对民俗的兴趣和切实感受。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知识人格,可以说通过社会活动课,学生的情感得到再现,能力得到提升,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小学阶段,正是普及传统文化、让学生守本固根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在外来文化滚滚而来的变幻年代,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坚实阵

地,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看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迷失在自己的国土上。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当今小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的发展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备课,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要求,从中找出相关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理出线索,制定计划,使渗透的内容序列化。在渗透过程中,要讲究因势利导,水乳交融,有机渗透;注意淡化渗透痕迹,力求贴切自然,给人以春风化雨的感受;不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不可破坏语文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不能把语文德育渗透变成上政治课。例如,我在教学《紫色风铃》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进入角色,从中感受到从小要学会关心、尊重长辈的良好品质,课前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谁愿意把《弟子规》或《三字经》中你喜欢的句子背给大家听?学生的积极性随之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诵读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诵读出其中有关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句子,此时学生的思绪已经被古人的智慧和品质所感染,借此我就渲染气氛, “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个小女孩叫妮妮,在她身上就发生了一个

美丽的故事,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从而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三字经》中的一些孝顺父母的经典事例启发引导学生感受文中妮妮懂事、关心长辈的良好品质。课后拓展延伸,在家里你是怎样对待长辈的?你打算以后怎样做?学生已经从古人和妮妮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能结合自身畅所欲言,都要做一个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孩子。此时的教学已经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力的结合起来了。

中国古今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老师同样也不可不读中国名著。引导学生诵读中华古今名著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良方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在班上有意识的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语文课本附录里的“名著导读”,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陶冶情操的空间,一部部富有哲理而又不失生活情趣的妙文,不断锻炼着学生的心智,启迪着学生的心灵。为了起到表率作用,作为老师的我也经常诵读古诗词,在今年十一月份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区举行的“弘扬传统文化,全区中小学教师古诗词诵读比赛”,并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 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通过新课改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格言联璧》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每教学一篇古典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与传统文本情感共鸣,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日本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洋魂洋材”的教育使日本年轻一代全盘西化,失去了民族的灵魂。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今天的英国中学生必须要阅读两部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而法国中学生则开始选修拉丁文。中国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

家们的共识。总结解放以来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就是太重视时文而忽视传统文化了。有哪位大作家不是从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有哪位大科学家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不仅是语文教师而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杨振宁、吴大猷、苏步青等)的早期求学经历不难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 天下之达德 ,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时代在变化,审视传统文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给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

一下 “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bw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