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尊重理解信任 - 浅谈“爱”学生的具体内涵

更新时间:2024-04-30 13: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心尊重理解信任 ——浅谈“爱”学生的具体内涵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各类媒体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体罚学生现象的曝光,人们对传统的以“严”字来管理学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疑问。继之,有些教育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地迁就、纵容学生,有些教师甚至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讨好、溺爱学生,并美其名曰“爱’学生,这类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文坛巨匠高尔基也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父母之爱的教育自不必说,作为教育孩子的教师,的确更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但是否就应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爱”呢?这样的“爱”,是否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呢?对此,我们有必要对“爱”学生的具体内涵进行一番探讨,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有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

在这里,我认为首先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当前受教育者的现状。现代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当代中学生,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主体意识强,自我表现欲突出,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对自我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上,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满足于家长和教师的单纯说教。但同时,他们在性格上也相应的有一 些不足,如脆弱,缺乏吃苦精神,看问题主观性强等,而这些对于他们以后成人,走入社会,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爱”学生是基点,但不能单纯地强调爱,而应当把这种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渗透到你 的教育原则中去,使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爱”,使他们在爱中健康成长。

基于此,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我认为对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爱”,应该把握住以下几点: 一、关心

爱学生,首先就要关心学生,关心他的生活状况,关心他的心理发展。特别是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逆反心理强,有时很难与父母作较好地沟通,在这个时期,他们迫切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我曾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当时正面临紧张的高三复习,她的情绪很不稳定,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我找她谈过,但收效甚微。后来经了解得知,她父亲因生意失败离家出走已五年,母亲平时工作较忙,很少顾及到她。针对这种情况,我先与她母亲作了交流,然后又找到与她关系较好的两个外班学生,经常了解该生的一些情况,同时在她座位周围营造一种良好的互助氛围,在她生病时多关心她,在她犯错时及时予以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细致入微的工作,当我再次与她谈心时,她哭了,因为她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那份爱。而我也认识到,要想让每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老师是需要木断付出自己的爱心的,特别是对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父母离异,以及平时老师 较少注意到的中等生,更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予以积极关注,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位学生在一篇题为《心愿》的随笔中就说,希望老师能与他谈谈心,因为他有许多人生的困惑,包括对父母的感受,与同学相处的矛盾。我认为,这样的谈话恐怕不是这一个学生的心愿,而是大多数学生的心愿。人们常说“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使他具有健全的人格,

是需要我们老师在随时随地的关爱之中去实现的。 二、尊重

中国几千年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观念,使得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有时我们会不自觉的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学生的爱心,这种生硬的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地的人格,切忌使用不当的语言,尊重他的想法,加以正确的指导,唯其如此,学生才会信任你,才会把你当作朋友。前不久,欧洲足球锦标赛开始,比赛时间都是晚上两、三点。当时高一学生的会考、期末考试在即,但我却发现有一学生几乎天天晚上都在看电视转播,父母也没有办法。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立即对他严加斥责,而是先尊重他的意愿,认为爱好足球没有错,看看别人怎么踢,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但再一分析,考虑到当前他自己的学习状态,我便以商量的口吻说:能不能平时就看看白天的体育新闻,以确保第二天的听课,周五、周六的晚上再看。本来看起来很棘手的一件小事,却因为老师事先征询了他的意见,充分尊重了他的人格,使得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独立意识强,但只要老师把道理讲清楚,采取一种民主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很多事情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三、理解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同时,更要具备“学生的心灵”,了解他的所思所想。也就是说要有一种换位意识,充分的去理解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这样告诫师生们:“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并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带过的一个男生,高一、高二时很勤奋,成绩也不错。但到了高三下半学期,忽然间像变了一个人,厌学情绪极其严重,成绩直线下滑,与父母的关系也很僵,甚至不与他们交流。面对这种情况,我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可是我也时时告诫自己,不能生硬的去批评,应该多从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就这样,我反复与他谈心,了解他的想法,尝试着真正去理解他,但又不是一味地去迁就他。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他在上大学后给我的来信中这样说:“我还记得当我以前在准备高考时的德性。回想起来,非常感谢您对我的照顾。您那时挺理解我的,在我人性受到极大扭曲和强大压力下,您给了我不少安慰,我不会见到您就像见到我爸我妈那样心惊胆颤,不会见到您就像看见??那样活得不真实。我谢谢您。”其实,当时的情况对我而言也是一种考验。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学生们在成长的重要阶段,这种理解就显得尤为关键。 四、信任

有些父母常说,我那么爱他,为他做牛做马,一切都不让他操心,可他还是不满意。其实,这是对爱的一种误解。爱孩子,就要相信他:对他力所能及之事,应放手让其自己去做;对他稍有难度之事,要正确引导、鼓励;对他特别困难之事,让他量力而行。教育孩子是这样,教育学生我认为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只有这样,学生自身的能力在实际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才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锻炼,这对我们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创造型人才是大有神益的。而且,信任学生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让他从不完美变得完美,这不就是我们老师的职责吗?看人不可看一点,而要全面地认识了解他,使他相信自己有一丝光,就能照亮一片。

在现代这个社会,谈论“爱”似乎是个很时髦的话题,但具体做起来,

却并不容易,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教师而言,如何让你对学生的爱能够真正体现出来,并做到公正、真诚、平等的爱学生,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特征,为他的一生负责,我想,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点,还需要我们去做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bn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