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常见病点评范例汇总
更新时间:2024-04-01 13: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考作文及点评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考作文常见病点评范例汇总
布局不合理。影响文章的整体和谐。
文章布局讲究有头有尾,不可残缺。一篇未完篇的作文,给人的印象是很糟糕的。文章布局讲究匀称,不可头重脚轻,各段落所占篇幅也应大体匀称。此外布局合理还包括段落间的过渡衔接,文章前或段落间的照应。
暴风雨
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难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恐。
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飘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疲惫躯体。
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里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翩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文章题为《暴风雨》,写了闪电、大雨,而更多的篇幅写“更加绚丽的早晨”,这似乎显得有些头轻脚重;题目为《暴风雨》,却没有描写狂风的场面,又有“丢西瓜捡芝麻”之嫌;总的看来龙去脉,布局不合理,影响了文章的整体和谐美。
如何稍作修改,使《暴风雨》这篇习作成为布局合理的佳作呢? 第一,把文中遗漏的描写“风”的场面补充出来,做到文章题目是内容的灵魂。在原文的第二节后插入一节:“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这样就突出了雷、闪电、狂风、大雨的特征,与暴风雨相照应。
第二,作者有意描绘绚丽多姿的早晨,是否暗示读者思考:尽管大自然有其“凶神恶煞”的一面,但也有其无限美妙的另一面,为什么不去辩证地看待呢?这样看来,结尾处若添加一节,就会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因此,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要将局部与主旨联系起来考虑,切不可因有一处败笔,而否定了整篇文章的布局,尤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更要把握全文的主旨,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达到完美的结合。
层次不分。段落不明.影响主旨表达。
段落安排恰当,就是指段落的安排必须符合文章体裁的结构要求。你写记叙文,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应有发生、发展和结果,情节就得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展开。你写议论文就应有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或横式展开,或纵式展开。你写说明文,就得按总——分——总,或总——分,分——总行文,局部安排就得或由主及次,或由上至下,或由现象到本质等展开。你写散文,虽然没有严格的程式,但一般也应遵守起承转合的行文规律。总之,写什么样的文体,其结构就要像这种文体。
有的学生提起笔来,一气呵成,既不注意分段,给阅读带来困难,又影响主旨表达。
瞬 间
寒假里的一天上午,太阳暖洋洋的,我家门前的小巷显得格外宁静。 “磨剪子喽——抢菜刀——”小巷拐角处站着一位五十多岁的外地磨刀师傅。他皮肤黝黑,嘴唇干裂,穿一身灰白色工作服,挑一担乱糟糟的铁家伙。他那有节奏的叫喊声在空旷、宁静的小巷里显得格外有韵味。
“喂,磨刀的,多少钱一把?”邻居李嫂走上前去,拿着把旧剪刀。磨刀人接过剪子仔细看了看,用大拇指在刀刃上模了摸。“一块五。”“什么?一块五?要命啊!顶多七毛。”“大嫂,我的价钱很公道了。”“上次人家喊一块,我都没磨。”说话间.又来了王嫂:“你少要点,我的菜刀也磨一磨。”又来了张奶、吴姨、胖大妈……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压着价。磨刀人终于寡不敌众,同意了七毛。他把担子歇在对门屋前,端开架势,给李嫂磨起剪子来。他那像老树皮般粗糙的手倒很灵活。
大伙儿围在一旁,一会儿问他是哪里人,一会又问收入如何……磨好了剪子,王嫂要磨菜刀。磨刀人要两块,王嫂偏说一块,争执不下时,不知哪一位插了句:“还没收你的占地费呢!”“对,还没让工商税务知道呢。”磨刀人迟疑了一下答应一块。大伙还在七嘴八舌。或许是想把谈价钱的损失补起来,磨刀人双手捏紧菜刀,在磨刀石上迅速地磨着,不时撩点水在石上,又不时用拇指试试刀刃。伴着柔和均匀的沙沙声,细腻的石末从刀刃边溢出。“哎哟!”忽然,他低低地叫了一声,血从大拇指溢了出来。大家顿时惊叫起来。“快把血止住。”
“我去拿纱布。”王嫂着了慌。人家是为她割破手指的。“光纱布不顶用,谁有白药?”“田妈妈有,我去借。”
瞬间,大家都关心起磨刀人来。不一会儿,白药拿来了,人们小心地把药洒在磨刀人伤口上,王嫂为他包好。“疼吗?”“不要紧,谢谢。”磨刀人有些激动,擦了擦刀刃上的石末,又磨了起来。大伙儿围在一起,只是静静地看他磨。他们的心好像被什么抓住了。磨刀人手艺好,不大功夫,一把刀就磨好了,王嫂递过一张二元的纸币,磨刀人掏出一元找
给他。“不要找了,两块不贵,你们手艺人也不容易。”王嫂诚恳又略带歉意地说。大伙儿也都说,两块,应该的。磨刀人执意给王嫂,王嫂说什么也不肯收,硬塞给了磨刀人。
本文以朴实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美中不足的是:文中大段大段的叙述,对话,不分层次,不分段落,溶在一起,犹如大杂烩,让人倒胃口;另外,结尾处有些草草收绾,应注意“瞬间”人们心理的转变,从开始双方的斤斤计较,到最后毫无私心的相互关爱、谦让,转变得迅捷而不突然,人情合理。因此,结尾应补充一段与开头遥相呼应:
“磨剪子喽’抢菜刀——”远处又响起吆喝声。这声音回荡在小巷,也回荡在人们心里。是的,有多少人曾是斤斤计较的心,在瞬间,洋溢出热情,流露出人类至高、至美的善心。 这样的结尾不仅使全文结构严谨,而且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赞美人类至高、至美的善心,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凡人琐事中闪烁的心灵之美。
有人对文章曾作过这样的比喻:主题是灵魂,题材是血肉,而结构则是骨骼。在确定一个主题并选择好材料以后,为了运用材料表现主题,首先必须妥善地安排材料。如果不妥善安排,材料就会杂沓散乱,犹如未经组合起来的一堆砖瓦木石,不能成为外观美的、建筑坚固的高楼大厦一样,也不能成为一篇有血有肉、条理分明的好文章。
如何才能做到文章的层次井然,段落清晰,不影响主旨的表达? 下面我们就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类型,分别介绍一些划分层次的方法。
(一)以记人、叙事、写景或抒情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性文章
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划分层次。我们知道,不管记人或叙事,都自然包含着时间和空间两种因素,一切人必定在一定的时间与环境里生活,任何事也必定在一定的时间与场合中发生发展。因而,常常把时间和空间当作组织内容的一种线索,时间的先后和空间的变化就成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其中有的着重依时间的推移划分层次,如《老山界》;有的着重依空间方位的变化划分层次,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还有的把时间和空间两种因素结合起来使用,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组织内容层次,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②以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的不同方面为线索,划分内容层次。如《我的老师》、《藤野先生》等。
③在以叙述事件为主的文章中,按照事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安排内容层次。任何一个完整的事件,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阶段,并依此安排内容层次,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④以作者认识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为顺序安排层次。如《荔枝蜜》,由“不大喜欢蜜蜂”一“喜欢蜜蜂”一“赞叹”一“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全文一线贯穿,前呼后应,浑然一体。
(二)以议事说理为主的议论性文章
①就整体而言,一篇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一一总”,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层次,如《反对自由主义》。
②就本论部分说,本论是一篇议论文的主体,内容复杂,篇幅最长。在本论部分中,在中心论点下面,往往包含若干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即可作为本论部分的一个层次,如《理想的阶梯》。
(三)以说明为主要裹达方式反映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说明性文章
①如果是介绍事物构造和形态的,一般是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或从外到内,或从近到远,或从部分到整体,逐_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
②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或生产过程的,一般都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次序或者操作过程来写,如《景泰蓝的制作》。
③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功能和特征,一般根据功能和特征的主次来安排材料,如《中国石拱桥》。
以上是安排层次的几种基本方法。应当指出,这些方法并不是机械死板和互相孤立的,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常常是综合使用,富于变化。划分层次容易犯的毛病,一是划分层次的内容分散或不准确,二是次序排列混乱。为了防止这些毛病的发生,作者要切实从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把层次划分得更为准确、清楚。
在一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的连续整体中,组织安排材料不仅需要首先划分为若干层次,而且有些层次需要划分为若干段落,因为每个层次是文章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常常比较复杂,仍需要进一步用若干段落来表达,使文章思想内容更加清楚,组织更加细致缜密。
这里所说的“段落”,是指一个个自然段。一般说来,它在文章中是一个最小的可以独立的意义单位。
通过划分段落,使文章有行有止,有眉有目,有利于作者清楚地表达内容,也能使读者在换行的停顿中加以思索回味,便于阅读和理解。
划分段落时要做到合理、准确、清楚。为了做到这些,应注意以下几点:
(1)段应具有单一性和完整性
所谓单一性,就是在一个段落里,只说一介独立的意思,不能把两个或许多个意思混合在一起。所谓完整性就是一个段落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使一个段落表达的意思残缺不全,或者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分为若干段,使意思分散零乱。准确分段是使每个段落能够成为所反映内容的一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并能反映作者思维的进程。
(2)要处理好段落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
段落是层次的组成部分,一个层次可以包含若干段落。每个段落的地位、次序,必须根据层次需要加以确定。段落的意思要服从于层次,要体现层次,而不能游离于层次之外。在一个层次当中,各个段落要讲求先后次序,讲求各个段落之间的互相联系,注意做到段与段自然衔接,上下文密切相连使文章结构严谨,文气贯通。
(3)分段要匀称得当,长短适宜。
分段要符合内容与表达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大致说来,适当短一些为好。除了少数的特殊段落以外,分段过长和过短都是不好的。如病例《瞬间》。
总之,文章的层次体现文章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形式上,一般说层次小于篇章,大于自然段,就是一个“段落群”,通称“大段”,“意义段”或“逻辑段”;但有的层次就是一个自然段落,也有的文章只有一个自然段,而其中仍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文章的层次、段落都应围绕中心思想,按照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逻辑关系,确定每个部分的地位和次序,把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篇章。使整篇文章好象层层山峦环抱主峰,虽然曲折绵延,但是错落有致,这样层次清楚,段落清晰的结构,才能鲜明有力地表达出主题思想。
缺少过渡或过渡不自然。 风景这边独好
我要向你介绍的不是什么名山大川,旅游胜地,而是一处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我们学校的一个林荫角。
此处没有参天古树,却也整齐地排着几列水杉;没有西湖般美丽的景色,却也有一潭水塘,还有各种花草。现在正值万木复苏,春回大地,百鸟欢歌之际,此处就显得特别美丽、幽静。当大地刚从薄幕中苏醒过来时,树下的长凳上已坐满了读书人。虽说人多,但读书声并不重,轻轻的,柔柔的,似乎怕打破这静谧的早晨。早晨是如此,下午又如何呢?一放学,许多同学就拿上各种棋、笛、书、口琴等,直奔此处。一会便纷纷杂杂地坐好,开始干各自的事。胜利时的欢笑声,失败时的叹息声,下棋时的欢叫声,夹杂在一起,此时树上的小鸟也仿佛在助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记得有一次,一位跛脚的同学忘了带笔,想回去拿,但路很远不方便。于是想借,但他发现旁边的同学也只有一支笔,也就不作声。可是她看出了他的心思,把笔给他说:“我还有一支呢!”他将信将疑地拿上,她就转身向教室跑去……这是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然而在这里却屡见不鲜。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同学在吹笛,很好听,便想学学,我呆呆地望着他,他发现我望着他,就笑着说:“你想学吗?”“嗯。”我急忙回答,但转念一想,他不久就要参加中考,还会教我吗?出乎意料的是,他竞答应了我……
这里的风景并不能说是最好,但这里是同学们的乐园,更是同学们心中的神圣净土。 我高声赞叹,“风景这边独好!”
本文着重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园林荫角之美,二是此处充满了友爱互助的气氛。这两部分内容跨度较大,该作者简单地“跳跃”过去,致使文气中断,结构松散。出现这类毛病,常与忘了过渡有关。如果在这两部分之间插入一段过渡文字:
“我要赞美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美,它是我们的乐园,更是因为此处充满了友爱互助的气氛。”
这样就很自然地使上下文贯通,不露破绽。由此看来,要重视文章的过渡,不可掉以轻心。
过渡是指层次、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它是连接上下文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文章中如何过渡呢?
(一)文无定法。往往因文而异。
很多写作上成功的文章大多采用设问搭桥的手法。其表现形式为用设问的形式,创设悬念,自然引出下文。它把作者要写的主要内容一下子提到读者面前,清晰、突出、强烈,引人思索。然后便面对问题,向读者娓娓道来,这样一种过渡方法,不仅拓宽了写作思路,丰富了文章内容,激起读者的思考,而且显示了作者在侃侃而谈中引入话题的才能。
请看下文: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文章首段在浓浓的抒情之后,紧接着用一个设问句过渡,既点明题旨,又引出下文,使上下文如榫相接,十分自然由此看来,设问搭桥的方法不落俗套,用得好能收到言少意丰的效果。
(二)语句衔接。
这是文章过渡的另一种方法。它是文章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衔接转换,在上下文中起桥梁作用,使前后相关的两层思或段落上下连贯,写作中重视语句衔接,可以使文章完整、紧凑、自然、流畅。
语句衔接的形式一类是在层次和段落之间,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衔接。
如《孔乙己》一文中用了“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句话,上连孔乙己使人快活的全部内容,下接孔
乙己不复聊生的悲惨结局,说明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人们的笑料罢了。这里的“语句衔接法”运用得如此巧妙自然,令人拍案叫绝。
语句衔接的另一类形式是用词或短语衔接。常用的词语有:“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但是”“其实”“那么”等关联词语,在文章中常常见到。
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无论用句子衔接,还是用词语衔接,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至于什么情况下用词语,什么情况下用句子,要看实际需要,不能一概而论。
(三)段落过渡法。
在内容转移,跨度较大或倒叙与顺叙相转接的地方,一般用这种方法。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乐园,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部分内容跨度较大,如何跳跃过去,中间便用了过渡段: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用过渡的目的是使文章上下连贯,前后衔接,浑然一体。
总之,过渡是文章的需要和自然衔接,该用的情况下必须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必自寻烦恼。顺其自然,方能达到内容和结构的和谐统一。
不能合理地掌握和运用开头和结尾的正确方法。 野 炊
我们班为了使学生走出教室,扩大视野,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班主任宣布:到梓山村去搞一次野炊活动。
这天清晨,太阳刚露出半个脸蛋,我就起了床,忙着准备野炊的食品。这时,妈妈也起来为我整理用具。
上午九点整,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这里据说是我们益阳市很有名气的风景点,那里林木葱葱,野花遍地。大家休息了_会儿,班主任为我们划分了各小组活动的区域。我们便动手垒灶搭锅,准备做饭,一提起做饭大家都认为非常简单,只要垒好灶;点上火就可以把饭做好。谁知一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我好不容易把火点燃,只见灶里窜出来的不是火苗,而是浓烟,我一看急了,顺手抓起身旁的一顶草帽使劲地扇了起来,旁边几个同学也趴在地上用力地向灶里吹气。哪知越扇浓烟越大,加上我们的灶又迎着风口,风一吹,滚滚浓烟熏得我们几个同学直淌眼泪。这时,班主任过来看到我们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再看灶里那冒着浓烟的柴堆,风趣地笑道:“怎么!你们几个这么早就化了装,是想登台演出吗?”我们互相对视着,觉得又好笑又怪不好意思。他叫我们把那冒着浓烟的湿柴从灶里抽出来,对我们说:“你们看,这柴是湿的,怎么烧得着?”这时我才注意到在这低洼之地所拾的柴大都是湿漉漉的。原先我想,只要是柴就燃得着,何必像其他同学那样跑到老远的地方去拾呢?唉!这下可好了,够自作自受了!接着班主任说:“这灶也没有垒好,应该垒在背风的地方,才不会让风把火吹灭,更不会把你们熏成这个样子。”
说完,他亲自动手帮我们重新垒好了灶,换上干柴,点火做饭,看着那徐徐跳动的火苗,我才松了一口气。心想,这做饭也大有学问啊!可就在这时,我突然发现手里拿着的是班主任的一顶草帽,由于刚才只顾使劲扇火,竞把草帽的辫带扯开了。真是“祸不单行”啊!我赶紧拿着草帽向班主任道歉,他接过草帽笑着说:“不要紧的,回去用针缝拢来就行了。”稍停后,又对我说:“做饭有什么稀奇!不就是用火把柴点着就行了吗?”我一听这话,怪刺耳的,刹时脸红到了耳根。三天前的那个场面。立即闪现在我的眼前。当时班主任布置,出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野炊,要自己动手做饭。我一听,满不在乎。就在同学们面前摔下了大话:“做饭有什么稀奇,不就是用火把柴点着就行了吗?”现在看起来,我的这种想法错了。
刚才,班主任的话虽不是滋味,但它含着幽默,的确值得我深深回味。我在做饭的这件小事上碰了壁。我真该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人。
这篇作文写野炊,中间的内容很充实,小作者的失误在哪儿呢?那就是绕弯子的开头,说教式的结尾,如果把开头和结尾划波浪线的句子删去,就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在写作中我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更要有精彩的煞尾,即“豹头凤尾”。文章开头应该像“豹头”那样单一、醒目,惊人,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文章开头应该新颖别致,引人注目,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路,能够使读者迅速抓住文章的要旨。“凤尾”,是对写作结尾的基本要求。好的结尾能够使读者回味无穷,加深认识,有鼓舞读者前进的力量。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对学生来说,最难的莫过于作文的开头,我们常见的文章开头有:
①开篇点题
即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门见山是一种运用得很普遍的开头方法。它之所以广为应用,就因为它一开头就直入本题。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时间弥足珍贵,看文章的人都希望尽快地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倘若在开头处拐弯抹角,枝枝蔓蔓,一味在题外转悠,那么即使内容很好,也难以激起别人阅读下去的兴趣。
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也比较常见:《白杨礼赞》的第一句便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便定准赞颂基调并点明对象。
《背影》的第一句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便直接点题——难忘背影。
②巧设悬念
开篇抓住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或某一结局或矛盾激化的高潮来描述,引起悬念,收到吸引读者的效果。如《枣核》一文的开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千里迢迢索要枣核,颇让人纳闷,究竟要枣核干什么?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而《第二次考试》,开头一小节写苏林教授发现一件怪事: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却使人“大失所望”。这是什么原因呢?开篇就能一下子吸引读者,激起好奇心,急切探知人物命运。
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了“我”的一家人对于勒的深切期待,他们眺望远方大海上过往的船只。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好坏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读者一定会猜想,于勒怎么出场?境况怎样?等等,一直到小说最后,父亲认出那个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时,才真相大白,赶忙换轮船,唯恐躲之不及,
读者在恍然大悟中陷入沉思。 ③环境烘托
开头不写事件,而描写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为情节展开作出铺垫,为人物出场渲染气氛。这种用渲染烘托的手法起笔,可给人以形象感受,并使读者在具体的氛围中逐渐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开头对清末鲁镇的小酒店作了描述,是从社会环境着眼的,介绍的酒店格局,特别是两类顾客的衣着,喝酒方式的差异,揭示了清末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等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小说主人公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作了衬托铺垫。
再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写“我”回到故乡时所看到的景物:“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种沉寂、荒凉的景象,与作者悲凉的心情融为一体,使全篇笼罩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④开篇抒情
生活丰富多彩,文章千变万化,文章的开头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开篇抒情,一下子就使读者心潮起伏,遥曳动荡。'有强烈的震慑力量。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作者直抒胸臆,急切地告诉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急切想知道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⑤开篇引用
开篇引用名言、格言、诗词或谚语等,由此导入正文。如《说“勤”》开头一段就引用俗话和名言,提出中心论点:“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再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开头就引用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德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⑥开篇比喻
文章开篇比喻点题,新颖,耐人寻味。
如《我的“长生果”》的开头:“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就我自己来说,特别亲切。”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的开头:“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零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句写云的形态之多,紧扣题目,这些是为了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⑦展开回忆
这种开头,大多把读者引入往事的回忆中……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的开头:“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再如张洁的《挖荠菜》的开头:“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又如刘绍棠的《榆钱饭》一文的开头:“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⑧人物介绍
开篇交代人物,以便展开下文。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开篇是: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50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⑨故事入题
这类开头颇有独创性。
如张民的《人生不打草稿》的开头就是这样的范例:“有_位书法家教他的几个学生练字。有一次,他的一个经常用废旧报纸练字的学生说,
学了很长时间,可一直没有大的进步。书法家就对他说:'如果你改用最好的纸来写,可能会写的更好。
“那个学生按照书法家说的去做了。果然,没过多久,他的字大有长进。他奇怪地问书法家是什么原因。书法家说,因为你用旧报纸写字的时候,总会感觉是在打草稿,即使写得不好也无所谓,认为以后还有机会,而用最好的纸时,有一种正式的心态,从而专心致志去写,字就能够写好。”
上述所列举的九种方法,只是我们常见常用的文章开头,例举的目的仅供读者参考,更何况“文无定法”,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读者有更多、更精彩、更富有创意的开头,在全文起“领头羊”的作用,给读者美的享受。
前文已把文章的开头称为“豹头”,那么好的结尾就称之为“凤尾”。我们常见的文章结尾方法有哪些呢?
①哲理收尾
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的收尾,不仅深化了主旨,还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换句通俗的说法便是那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如鲁迅的名篇《故乡》,其结尾是哲理收尾的范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里关于“希望”的“有…'无”,议论精辟。只是希望,却不去努力,那么有希望也徒然,即“本无所谓有”;反之
_’有希望并决心实践,才有实现的可能,即“无所谓无的”。p而后,以路设喻,无论是自然界的路,还是人生的征途,都要我们积极地勇敢地去探索去实践。这路就在脚下,这希望就在脚下。 哲理收尾是一种美,因为它以富有哲学色彩的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无论是人生哲理,还是社会哲理。
②余味无穷
指文章的结尾委婉含蓄,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如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结尾便起到了余味无穷的特别效果。作者在叙述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遭遇后,仅用一句话结束全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看似矛盾实际上合乎情理的话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既点明了“没有见”到孔乙己的时间(已有二十多年),又精心地选用了“终于”这个副词,委婉地传递了“我”等待孔乙己再来的心境,但毕竟没有再来;那么他到哪里去了呢?“我”,今天的“我”不希望他死,即使掌柜也希望他活着偿还那所欠的十九个大钱。不过,二十多年来再没有孔乙己生死的消息,所以只能用“大约”估猜;但是根据孔乙己打折了腿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只有死路一条的可能,何况已这么长时间,于是用“的确”作肯定的判断。
这样的结尾如一面反光镜,让读者从这矛盾的措辞中去追溯孔乙己悲惨的一生,去联想孔乙己式的中国封建科举之毒至深的人物的命运,去思考丁举人为什么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已那么凶狠毒辣………这“大约”和“的确”永远镌刻在读者的心田,这正是“余味无穷”的魅力所在。
③篇末点题
自然收尾;这是一种常用的结尾方法。如萧乾的《枣核》结尾就是这样的范例:“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在结构的安排上,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艺术用法,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弦。文章一开头便说生枣核的用途“蹊跷”,朋友又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没有当即说明生枣核的用途,引人深思。在踏访后花园时,朋友才说明了要生枣核的深刻用意,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将会生一种期待的心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种割舍不断的浓浓思乡之情。
④照应开头。结束回忆
这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恰当地运用照应的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前呼后应,环环相扣。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这样的结尾: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但是,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者,没有舍得穿它一次。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这段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先抒写了对这件往事的深刻印象和珍藏这件衬衫的心情,接着以出自内心的感触说出这件事的深刻意义:“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达到了完美的结构吻合。
⑤篇末抒情
进一步深化中心,提出希望,有强烈的震慑力。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就是这样的范例:“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的幸福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作者一口气用了六个排比句,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读者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从而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由衷地发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就达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⑥逆向陡转
在众多的结尾之中,有一种出人意外,急转直下的技法,那就是“逆向陡转法”。
例如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狮子》写蚊子打败了凶猛异常的狮子后洋洋自得,最后却被蜘蛛网粘住了,成为蜘蛛的口中之物。这么出人意外的结尾,写出了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转化,告诫人们:骄必败!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情节是:菲利普一家盼于勒——夸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由“盼”到“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情节的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盼于勒”是因为得知于勒发了财,“躲于勒”是因为于勒成为穷光蛋。可见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这样,看似“反常”的情节却是很正常的了。
这种逆向陡转的结尾,不仅给人以新奇感,更让人去回味去思索去遐想,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总之,文章结尾方法很多很多,这就需要同学们写作时灵活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但也有人认为结尾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殊不知,这样就犯了以下毛病:一是草草了事。虎头蛇尾。林纾《春觉斋论文》中指出:“文气文势,趋到结穴,往往敝懈。其敝也非有意,其懈也非无力,以为前路经营,费几许大力,区区收束,不过知其终局而已,或已有为敝懈之气所中者。”这段话非常中肯,意思是说,由于作者思想不重视,态度不认真,加上笔力不足,结果使文章草草收束,不能善始善终,以致损害了文章的内容。这是应该加以防止的。
二是画蛇添足。文章当断不断,意尽而言不止,絮絮叨叨,拖泥带水,形成“蛇足”,令人厌烦。
如有个学生写的《钓鱼》,他在结尾时这样写道:“今天我钓了六条小鱼,回家后我小心翼翼地把鱼从小水桶里捉到玻璃缸内.看到它们自由自在的游着,我是多么高兴呀!”行文至此,本可以自然收束,但他却舍不得就此搁笔,接着写了妈妈做饭并特地为他打了几个荷包蛋,还写了吃饭后做了一个钟头的作业。显然,后面写的这些废话完全是照搬生活,没有注意材料的取舍,属画蛇添足之列。
叙事线索不清晰,或缺少好的叙事线索。尽管能选用很好的材料。但也让人感到零散。有堆砌材料之嫌。
叙述的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篇文章要成功地写好一个人物,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可能需要几个或多方面的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恰到好处地安排,为表现人物、表达主题服务,就必须。注重设置清晰的叙事线索。文章,就是要讲究文采与章法,它决不是材料的简单组合、堆砌。为此,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认真分析材料,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用一条主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然而,学生在考试写作或平时训练中,往往忽视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了毛病的发生。
老残游记
话说那老残游遍了中国的山水后,突然想换换口味,便出国去了东瀛的富士山,埃及的金字塔。虽说整日里到处去逛,却也没忘了自己的职责,遇上患了个把疑难杂症的,也拿出两手看家本领,一则是为了救死扶伤,二则也显显咱中华医术之高明。转眼几百年过去了,老残差不多把世界逛个遍。
他那破名儿在那些“老外”中已是无人不晓了。
却说,那一日他看到《泰晤士报》上的一则消息:“中国上海的浦东开放,前景不可限量……”这可把他怔住了,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升。于是,他立即订了机票,直飞上海。
老残坐在飞机上,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更何况一会儿就会踏上朝暮惦念着的祖国大地,更是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再说,他也是个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回国自然大受欢迎。刚出机场,便受到了有关方面人士的热情接待,他却迫不及待地向导游小姐提出要参观浦东。于是,在许多人的陪同下。
乘车直奔浦东。车子在南浦大桥上行驶着,可老残的心却早已飞到了浦东。他想着哪天亲自到桥上去走走,正想着车已到了浦东。导游小姐给他介绍道:“建这座大桥我们只用了三年的时间。还有一座杨浦大桥比它更壮观雄伟呢!”老残听罢,不禁吟出“好个双桥落彩虹!”
老残见马路宽阔,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车水马龙,一派热闹景象,不由欣喜。听着导游小姐对浦东开发,开放情况的介绍,他频频点头。车在杨高公路上飞驶,老残不由得心潮翻滚。想不到浦东的变化如此快,如此大。想当年,这里还是个j落后.的。渔村,现在却万象更新,今非昔比呀!
在导游小姐的陪同下,老残游览了外高桥,参观了出口加工区和几个守外合资公司,他陷入了沉思,心想:我何不在这里、开家“老残中药有限公司”呢?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后。
导游及有关陪同人员都拍手叫好。显然,老残被感动了,果断的说了声“好!”说完,他们就向招商办公室走去。
老残的投资计划很受欢迎。经商议,他和招商办已初步速成协议。之后,老残被安排在招商办休息室休息,他亲眼目睹着这不大的办公室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电话铃声不断。
一抬头,老残不由被墙上的一张图所吸引。他见图上有方、有圆、有菱,便向工作人员询问,工作人员给他解释说:“这是浦杨路中心规划图,现在已破土动工。建成后,它将是亚洲的最大商业区之一,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将显示出现代都市商业街的雄伟气势。”
老残走出休息室,但见街上彩灯辉煌,煞是好看。这时,他突然感到“饥肠辘辘”,便提议回浦西的馆子就餐,导游小姐告诉他:“不必返回,你所需要的什么都有。”
“真的?”老残一阵欣喜,联想一天参观所见,坚定的说: “如此绝妙之地,我岂有不留下之理?”
没过多长时间,老残便在浦东办起了中药公司,从此安居浦东。 这篇作文,作者的构思新颖,主题鲜明,歌颂上海浦东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它美好的未来。文章篇幅较长,所写的材料多,于是便显出了明显的缺点:线索不清,层次欠分明,重点突.出不够,有罗列堆砌之嫌。文章由“老残”游遍中国山水,写到他出国旅游,又写到他由“一则消息”而回国,到上海浦东。按说,应把重点放在写“老残”如何计划投资办公司。上,可作者仍用了三个自然段,写他听了导游的介绍而引起的心理变化;同时,还间接地写了浦东未来的发展。文章内容庞
杂,却没有一条明晰的叙述线索,对材料也未能合理取舍,重点的内容却未能得到重点的表现,从而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篇内容较为复杂的文章,尤其要注意材料安排有序,做到条理清楚。这样,才能突出人物,鲜明的表达主题。写作这样的文章,要特别从如下两个方面注意。
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文章线索。
线索是贯穿于文章之中,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的反映。叙述的线索,则是在叙述人物经历或事件发展过程中贯穿思想的脉络。由于题材的差别和作者思路的不同,叙述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有以空间转换为线索的,有以具体的“物”为线索的,还有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用什么样的线索,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而定。如《老残游记》一文,由题目可判断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同时,又是一篇游记性的文章。通常情况,此类题目的文章,应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然后来写“老残”的经历。有了这条线索,尽管文章涉及的内容多,也是容易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然而,本文作者在这个方面的考虑是欠缺的;于是,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到哪里写哪里。
二、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认真分析选材,合理取舍,合理安排详略,做到层次分明。
有了文章的叙述线索,接着就要考虑“如何把这些材料用线索一线贯之”的问题,也就是说,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要考虑清楚。《老残游记》一文,所写的材料较多,作者却没有很好思
考,认真分析,而是把几个方面的材料等同视之,把“老残”想到的、看到的,加之“导游”和有关工作人员客观介绍的许多方面,不分主次轻重,一股脑儿地搬进文章。给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堆放货物一样来堆砌文章的材料。
而实质上,这篇文章的思路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老残”多年旅游各国,看到了“一则消息”,便产生了回国到浦东看看的想法,于是就回国了,亲眼目睹了上海浦东的巨大变化,又产生了在浦东开办公司的念头,经过一番努力,公司开业了。这其中,应把重点放在开办“老残中药有限公司”上,至于其它方面,都可略写,还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不写,如“老残”在休息室的所见,即文中的第七、八自然段的内容。加上这些内容倒让人觉得“老残”如果不看到招商办如此公务繁忙,不听有关工作人员的介绍,恐怕在浦东开公司的想法还犹豫不定,影响了人物刻画。
说明过程中,不能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说明思路不清晰,影响阅读。 说明文的写作,安排清晰而合理的顺序,能体现出说明文的条理性,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文章。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必须安排好说明顺序。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性质特征,说明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相反,如果说明顺序安排不合理,一方面会影响对对象特征的说明,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说明的思路不清,文章层次混乱,达不到说明之目的。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写作的三大基本要求之一。
猫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猫,是老鼠的死敌,人类的朋友。
我们这个家族可分为三类,即食用猫、野猫、家猫。在这里,我只想表白一下家猫,因为家猫是大家最常见的。
我们家猫最初也是野猫,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饲养驯化而成的。为了报答人类,我们来为人类除害——提鼠。我性情温和,行动敏捷,是人们的朋友。现在的我还成了不少人的宠物呢!
我爱白天睡觉,因而人们有时也叫我懒猫。我白天睡觉。其实并非我懒,这与我的瞳孔有很大关系。我的瞳孔怕光,在光线不强的地方或者晚上,呈圆形;在较强的光照下,便成枣核状;中午,更是成了一条线。我的瞳孔随光线强弱而变化,可以保护我的眼睛,以保证有很好的视力,不然,倒真成了“瞎猫”,那可只有碰死老鼠的份了。这就是我白天睡觉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因为我是上“夜班”,专门捕鼠,而老鼠常在夜晚行动,危害人类。我白天休息正是为了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我的眼睛在夜晚可是很敏锐的呀!
也许你们见过我的样子。我的外表很美丽,有黑、白、黄、灰、棕等各种颜色。我的这些毛色又可以从形态上分为粗毛、绒毛每到秋末,我就换成绒装,便于保温;春天,我又穿上粗装,便于散热。我的耳朵呈三角形,人们常用它来比喻狭小的空间,如猫耳洞等。其实,按照我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我的耳朵倒是挺大的,听到声音,我总习惯地弄它。我的眼睛呈黄色,显得很亮;嘴的两边有较长的胡须。
我的生育能力也较强,一胎会生3一5只小猫,且成活率很高,满月后,小猫便会独立生存了。
我还有一个绝绝活儿,你们知道吗?每天夜里,我只要发现目标,会极迅速准确的把它抓住,而让它猝不急防。这是因为我的四只爪子和掌心都有肉垫,跑起来不会发出声响。
为了实现我生存的价值,我要奉劝人们:一不要过于娇惯我,二不要约束我。捕鼠是我的天职。
这是一篇初二学生写的以猫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语言流畅,符合自述者的身份、口吻。但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文章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考虑欠妥。一是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安排不合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猫,应该考虑按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第五段是说猫的外部特征,应放在前面介绍,然后再说其它方面的特性。二是文中有关的一些内容段落安排欠妥。第七、八两段同样是说明猫的外部特征的,应接在第五段之后。为什么要如此调整顺序呢?这样安排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于作者在文中安排的顺序欠妥,让人读起来会感到思维的跳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如果读者对说明对象不了解,说明层次不清晰,势必会影响阅读和理解。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成因、关系、功效或发生、发展过程的说明,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写作时,作者就必须认真构思,确保说明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除了语言的准确、科学以外,还必须认真思考说明顺序的合理安排。如何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呢?
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必须充分考虑说明对象的性质特征。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性质特征,说明过程中,要学会依据不同对象的性质特征,选择不同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等。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成因、方法的文章,往往采用时间顺序,把对象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说清楚,如同学们学过的《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的说明顺序。按事物自身的逻辑发展过程进行说明的文章,常常要注意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由主到次,由总体到局部,逐层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的说明。像《猫的自述》一类的文章,就需要按逻辑顺序进行逐层说明,由表象到本质。这样的说明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如果说明事物形成、构造的文章和介绍自然景物、名胜古迹等,多采用空间顺序,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程序顺序多用于介绍说明制作过程或写实验报告,如《活板》一文的说明。综合说明顺序常用于说明复杂的事物事理。说明文要求表达明晰,其关键就表现在明晰的顺序上。就是在解说事物或事理时,必须把握住所要说明的问题的要点,按照被说明对象所固有的规律和特征,有次序的进行说明。这样,才能做到说明顺序恰当,文章的条理清晰。
叙事线索不清晰,或缺少好的叙事线索。尽管能选用很好的材料。但也让人感到零散。有堆砌材料之嫌。
叙述的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篇文章要成功地写好一个人物,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可能需要几个或多方面的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恰到好处地安排,为表现人物、表达主题服务,就必须。注重设置清晰
的叙事线索。文章,就是要讲究文采与章法,它决不是材料的简单组合、堆砌。为此,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认真分析材料,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用一条主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然而,学生在考试写作或平时训练中,往往忽视这一问题,最终导致了毛病的发生。
老残游记
话说那老残游遍了中国的山水后,突然想换换口味,便出国去了东瀛的富士山,埃及的金字塔。虽说整日里到处去逛,却也没忘了自己的职责,遇上患了个把疑难杂症的,也拿出两手看家本领,一则是为了救死扶伤,二则也显显咱中华医术之高明。转眼几百年过去了,老残差不多把世界逛个遍。
他那破名儿在那些“老外”中已是无人不晓了。
却说,那一日他看到《泰晤士报》上的一则消息:“中国上海的浦东开放,前景不可限量……”这可把他怔住了,那思乡之情便油然而升。于是,他立即订了机票,直飞上海。
老残坐在飞机上,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更何况一会儿就会踏上朝暮惦念着的祖国大地,更是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再说,他也是个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回国自然大受欢迎。刚出机场,便受到了有关方面人士的热情接待,他却迫不及待地向导游小姐提出要参观浦东。于是,在许多人的陪同下。
乘车直奔浦东。车子在南浦大桥上行驶着,可老残的心却早已飞到了浦东。他想着哪天亲自到桥上去走走,正想着车已到了浦东。导游小
姐给他介绍道:“建这座大桥我们只用了三年的时间。还有一座杨浦大桥比它更壮观雄伟呢!”老残听罢,不禁吟出“好个双桥落彩虹!”
老残见马路宽阔,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车水马龙,一派热闹景象,不由欣喜。听着导游小姐对浦东开发,开放情况的介绍,他频频点头。车在杨高公路上飞驶,老残不由得心潮翻滚。想不到浦东的变化如此快,如此大。想当年,这里还是个j落后.的。渔村,现在却万象更新,今非昔比呀!
在导游小姐的陪同下,老残游览了外高桥,参观了出口加工区和几个守外合资公司,他陷入了沉思,心想:我何不在这里、开家“老残中药有限公司”呢?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后。
导游及有关陪同人员都拍手叫好。显然,老残被感动了,果断的说了声“好!”说完,他们就向招商办公室走去。
老残的投资计划很受欢迎。经商议,他和招商办已初步速成协议。之后,老残被安排在招商办休息室休息,他亲眼目睹着这不大的办公室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电话铃声不断。
一抬头,老残不由被墙上的一张图所吸引。他见图上有方、有圆、有菱,便向工作人员询问,工作人员给他解释说:“这是浦杨路中心规划图,现在已破土动工。建成后,它将是亚洲的最大商业区之一,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将显示出现代都市商业街的雄伟气势。”
老残走出休息室,但见街上彩灯辉煌,煞是好看。这时,他突然感到“饥肠辘辘”,便提议回浦西的馆子就餐,导游小姐告诉他:“不必返回,你所需要的什么都有。”
“真的?”老残一阵欣喜,联想一天参观所见,坚定的说: “如此绝妙之地,我岂有不留下之理?”
没过多长时间,老残便在浦东办起了中药公司,从此安居浦东。 这篇作文,作者的构思新颖,主题鲜明,歌颂上海浦东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它美好的未来。文章篇幅较长,所写的材料多,于是便显出了明显的缺点:线索不清,层次欠分明,重点突.出不够,有罗列堆砌之嫌。文章由“老残”游遍中国山水,写到他出国旅游,又写到他由“一则消息”而回国,到上海浦东。按说,应把重点放在写“老残”如何计划投资办公司。上,可作者仍用了三个自然段,写他听了导游的介绍而引起的心理变化;同时,还间接地写了浦东未来的发展。文章内容庞杂,却没有一条明晰的叙述线索,对材料也未能合理取舍,重点的内容却未能得到重点的表现,从而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一篇内容较为复杂的文章,尤其要注意材料安排有序,做到条理清楚。这样,才能突出人物,鲜明的表达主题。写作这样的文章,要特别从如下两个方面注意。
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文章线索。
线索是贯穿于文章之中,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的反映。叙述的线索,则是在叙述人物经历或事件发展过程中贯穿思想的脉络。由于题材的差别和作者思路的不同,叙述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的,有以空间转换为线索的,有以具体的“物”为线索的,还有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用什么样的线索,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而定。如《老残游记》一文,由题目可判断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
章,同时,又是一篇游记性的文章。通常情况,此类题目的文章,应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然后来写“老残”的经历。有了这条线索,尽管文章涉及的内容多,也是容易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然而,本文作者在这个方面的考虑是欠缺的;于是,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到哪里写哪里。
二、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认真分析选材,合理取舍,合理安排详略,做到层次分明。
有了文章的叙述线索,接着就要考虑“如何把这些材料用线索一线贯之”的问题,也就是说,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要考虑清楚。《老残游记》一文,所写的材料较多,作者却没有很好思考,认真分析,而是把几个方面的材料等同视之,把“老残”想到的、看到的,加之“导游”和有关工作人员客观介绍的许多方面,不分主次轻重,一股脑儿地搬进文章。给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堆放货物一样来堆砌文章的材料。
而实质上,这篇文章的思路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老残”多年旅游各国,看到了“一则消息”,便产生了回国到浦东看看的想法,于是就回国了,亲眼目睹了上海浦东的巨大变化,又产生了在浦东开办公司的念头,经过一番努力,公司开业了。这其中,应把重点放在开办“老残中药有限公司”上,至于其它方面,都可略写,还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不写,如“老残”在休息室的所见,即文中的第七、八自然段的内容。加上这些内容倒让人觉得“老残”如果不看到招商办如此公务繁忙,不听有关工作人员的介绍,恐怕在浦东开公司的想法还犹豫不定,影响了人物刻画。
叙事过程简单,只略不详。缺少细节变化。只能让人看到一个大概,体现不出事件本身的魅力。
叙述是记叙文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切忌泛泛平推;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对其过程的记叙,不可一味求简练,否则,就是一篇故事梗概,而不是作文。该细的地方,要善于泼墨,写出细微变化。许多优秀之作,都不乏细节描写。而学生写作,往往忽视事情发展过程的有关因素的详略叙述、交代,不善于突出细节,对材料的蕴含挖掘不深,写不出事件本身的意义,文章主题就表达得不够鲜明突出。
这件事教育了我
我的家整天都是吵吵闹闹的,我不喜欢我的家。可是有一件事使我爱上了它。
我的妈妈是属“鸭子”的,嘴巴特别硬。爸爸是属“猪”的!最爱享受。奶奶是属“兔”的,整天要“磨牙”,爱唠叨。“咦,桌上的烧饼哪去了?”妈妈发愣了。“嗯,被……被我……吃了!”爸爸好像怕妈妈。“什么,你吃了,留给女儿吃的,你怎么吃了!”妈妈瞪眼了。奶奶接上了:“算了,算了,儿子、孙女吃了都一样。明天再买,多买点儿,全家一起吃……”奶奶的话匣子一打开便荧不上了,幸好妈妈按住了:“算了,算了。……”说完,冲奶奶笑笑,奶奶便一个人去厨房唠叨了,还把碗碟弄得特别响。他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争吵。我真讨厌这个家!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这天放晚学,我睡在表姐的宿舍里,只听见床摇动的“咯吱”声和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可是,我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有些烦躁。口渴了,奶奶不会来给我冲“果珍”了,于是,我还是决定回家。
我也不知道自已是怎么回家的,很晚了,只觉得自己仿佛是在黑色的、刮大风的海中寻找灯塔。推开半虚掩的门.爸爸说:“王梅,回来了,我买了烧饼。”妈妈说:“水在暖瓶里,去烫烫脚。”奶奶扑了上采:“孩子,这么晚了,才回来,我真想你。烧饼冷了,我去给你热热……”奶奶又唠叨个没完。可我一点儿不厌烦。
家,到底是我的家,何必离开它呢?家里的温暖,家里的柔情,使我觉得家是那样的好。
这是一篇初二学生的习作。文章显然是按“烦家——离家一回家——爱家”这一思路构思的,条理是清晰的。但习作最突出的缺点就是对“这件事”写得很不够,只用了第三、四两小段文字,写得太概括了;对如何“教育了我”这一重点情节,几乎没写出来。整篇文章只是简略地叙述,缺乏详细的描述,没有细节。例如,“我”很晚了回到家里,爸爸一句话,妈妈一句话,然后就是奶奶的一番唠叨,于是,这个家却让“我”不感到“厌烦”了。这样,把事情的发展过程叙述得过于简单了,主题表达得很肤浅。对“我”回家前后的心理细节,描写也不够,让读者感到这“不厌烦”来得太突然。
叙述是侧重记事的,是文章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
的叙说和交代。叙述运用得好,就能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清楚,具体。要写好侧重记事的文章,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注意。
第一、认真审视题目.确定写作重点。
文章的题目可能是一个词,可能是一个短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一般来说,某个短语作题目,写作重点在中心词上;如果题目是句子,那么写作重点在谓语上。例文《这件事教育了我》,其写作重点显然是“教育了我”。要写清楚“如何教育了我”,“我受到了哪些教育”等。本文作者却只写了个大概,上述问题仍是读者心中的疑团。
第二、注重事件的过程叙述。突出细节变化。
所谓“过程”,即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这三个方面的叙述,要突出经过,“经过”中可以显示事情的曲折性,“经过”中可以体现情节的起伏。上述例文,对原因写得过多、过细,恰恰忽略了对经过的详尽叙述,形象描写。如果在这个环节上,突出一两个细节描写,那么就不至于让人“只读到一个事情大概”,主题也会因此而更突出、明确。如“我”回家路上的心理,是不是想到了,如果家里还是那种吵闹的情景怎么办?回到家后,爸爸、妈妈就是那么一句简单的,不冷不热的话吗?如真是如此,“我”又是怎样感受到“家的温暖”的?这里就有必要写深,写具体,写细致。当“我”看到一家人为“我”回来而高兴、忙碌的样子,“我”的心里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按上述思路写来,突出几个细节,才能表达出“教育了我”这一主旨。
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主要靠作者对事件的记叙来揭示主题,所以切不可过于简单概括。不仅如此,还要突出一些细节描写,让事件具体、生动,从而感动读者,突出主旨。
作文常见病:虚假杜撰,情节失真
叙述事情经过,或杜撰,或缺乏细致的观察。导致情节失真或不合情理。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俄国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也曾说:“在生活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含在活生生的现实里。”这就告诉我们要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才是真切感人的,流诸笔端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生活才是写作的不竭的源泉。然而,学生平时,常常忽视的正是这些。动起笔来,便觉无什么可写,要么杜撰,要么对所写的人和事缺乏观察。了解.从而导致了毛病的出现。
游庐山记
片断一:“夏天,我去庐山旅游。还没爬到半山腰,正坐在山石上休息,天突然变了脸,霎时,雷鸣电闪,哗哗地下起了大雨。我们赶紧快步躲到附近一棵大树下,趁这机会。我想打开导游图计划下一步行动。可是,在口袋里掏来掏去,就是不见导游图。我急得要哭。这时,一个亲切的声音传到我耳边:小伙子,找什么呀?我循声看去,只见大树后走出一位年老的山民。他得知我是为丢导游图着急时,就拉着我向刚才休息的地方跑去……我一不小心,被山石绊了一下,老人不由分说,背起我向前艰难的迈着步子。”
片断二:“春天,明朗夜晚的湖边景色更是迷人。月光映照着微波荡漾的湖水,湖水映照着湖岸。蟋蟀在着力弹琴,青蛙在纵情歌唱,让人沉浸在自然音乐的优美旋律中。和煦的春风带来桃花、凤仙花、鸡冠花的阵阵香味,真是令人陶醉。”
以上两个片断均选自学生习作《游庐山记》。片段一是作者凭空杜撰、编造的虚假故事,许多地方令人质疑,雷鸣电闪,竟去大树下避雨?基本常识不懂。去树下避雨竟不见老人,恰在自己寻找东西时,老人从树后出现了,过于巧合。大小伙子竟为丢了导游图急得要哭,让山石绊了一下,并未伤,让老人背着艰难地向前迈进,这合乎情理吗?可能吗?短短一段文字,竟然漏洞百出。毫无疑问,作者正是想以此来突出老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殊不知,情节如此虚假何以能达到感染读者之目的?
片段二虽不是杜撰,然也显得不合情理。这是一段描写春色的文字,作者选择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时间是特定的。仔细揣摩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在这样的一个夜晚,青蛙与蟋蟀还能合奏?而在夏、秋季节开放的凤仙花和鸡冠花怎么提前到春天与桃花一起开放?原来,是作者缺乏仔细的观察,缺乏生活常识和自然知识而导致了笑话。这正说明了作文与生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其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有人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非常有道理的。写作者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置身于自然,从中撷取写作的材料,“流诸笔端”,才会有感染力,说服力,才能真正的打动读者,产生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要使自己的作文产生如此的效果,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注意。
第一.要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
我们要作一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关注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生存的自然,充分利用我们的感官,全面、深入、细致地观察、认识我们身边的一切。从生活中搜集我们写作需要的各种素材,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灵感。上述文段之所以记叙、描写失真,不合情理,其关键就在于写作材料游离于生活之外,我们的许多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时常抱怨生活平淡无奇,而不善于观察积累,作文时材料“短缺”,于是,就杜撰文章。这是一部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第二。善于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力求文章符合生活真实。 古人云:“要为情而造文,莫为文丽造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材料的“真”是“情”的基点,只有真实,文章所寓之情才能从作者身的内心流出,发自肺腑。像片段一,作者意在赞美“老人”的精神,可怎么也激不起读者的赞美之情。因而,我们要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善待生活。
第三.要注意各科知识的联系。融洽贯通。
语文与各种自然科学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方面都是相互渗透的,相互联系的。写作中所涉及到的其他一些学科的知识,务必准确。例如片段二中所涉及的什么花在什么季节开等问题。
作文常见病: 过于巧合,显得失真
奉命作文,缺乏生活体验。为完成任务而生造故事。经不起琢磨和推敲。过于巧合,显得失真。
语文难学,作文难写,学生怕写,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又不得不写;加之不少学生尚未形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头脑中的材料非常有限,一写起作文来,就觉无米下锅。于是,他们便生编乱造,或生搬硬套,写出的作文经不起推敲,让人读来难以置信。
小保姆回家
她;矮矮的身材,又细又直,像根竹竿。上身穿一套大人的旧衣服,看上去宽大极不合身。一张小小的瓜子脸,黄蜡蜡的,没有一点血色,脸颊凹下去,就像正在吸麦杆那样。背后拖着一根长辫予。也是细细的。两只眼睛却显得很大,闪露出光泽来。她就是我家的小保姆——小霞。
小霞只比我大三岁,仅仅读过两年书。本是她学习的黄金岁月,她却因家中无力支付学费而辍学,只得外出打工当保姆。我们一家都很同情她,对她很好。有时,我还借一些旧书给她看。有一次,小霞悄悄告诉我:她打算攒够钱,再回去读书。
这天,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我看了几页,便想到了小霞:她才15岁,不该出来打工呀。放学后,我一到家就把书交给小霞,指出其中一条读给她听:“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小霞听着,两眼紧盯着那两行字,两只手不停地揉着衣角,轻声嗫嚅着。
这时,屋外响起了敲门声。门一开,外边站着的是一位中年妇女,还没等我开口,那妇女就说:“我是保姆介绍所的,姓张,这次我来是
想……”张阿姨似乎有点窘迫,“小霞才15岁,嗯……我们接到通知,她年岁太小,不能当保姆。”
我一听,看了小霞一眼,只见她低着头,两只手又在揉着衣角。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似乎一点也不吃惊。“我们刚刚商量好,准备让小霞回家读书。正巧你也是为这事来的啊!”爸爸说:“是啊,小霞才15岁,不读书多可惜,她家没钱;我们资助她。”妈妈也说着。“妈妈,爸爸,你们真好!我扑到她们中间,高兴极了。
两天后,小霞带着我特意为她准备的新书包,新文具。带着爸爸妈妈给她的五百元钱,带着她美丽的梦想,踏上了归路。
这篇习作叙述了一个小保姆回家的故事,结构紧凑,层次清晰,但读后让人觉得是编造的故事,这恐怕就是小作者为完成任务,又想作文求新而导致的。何以见得呢?主要是故事情节过于巧合,有些情节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些自然与小作者的生活体验有关。“这天,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本《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一到家”,便读给“小霞”听,也就在这时,又来了“张阿姨”,恰恰又是为“小霞”作保姆的事而来。这个情节过于巧合。文章自始至终未写爸爸妈妈也知道国家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商量关于“小霞”的事,倒数第二段却写道:“我们刚刚商量好,准备让小霞回家读书。”这就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纰漏。由此可见,本文可能就是作者为完成任务而奉命作文,生造的一个故事。不过,文章的主旨是好的,充分体现出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威力。
学生生编乱造,纯粹为完成任务而作文的现象虽不普遍,但也是不容忽视的。
文章或文学作品,允许作者适当的虚构,夸张,但都必须以生活真事为基础。特别是学生作文,务必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即使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艺术加工,也要尊重生活本身,写出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文章才能表达出作者真切的思想感情,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克服此类毛病,具体的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注意。
1.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大量积累素材。 就是说平时要注意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许今天发生在你身边的那件事就是你作文中的一个典型的材料。在这里,要区别这样两个概念:素材和题材。素材一般指作者通过观察,体验和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来的,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而题材则是指文章或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即经过筛选,提炼,加工,写进文章,用来表达主题的材料。我们要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积累得多了,就有了选择的余地,用时就不必东拼西凑。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也是这样。
2.写文章选材和使用材料,必须真实、确凿。
真实而确凿的材料是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保证。文章中人和事都要经得起推敲。因为材料是主题的支撑,如果所写的都是“假大空”的材料,主题又会有什么份量呢?
3.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注意情节安排。要符合生活逻辑。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不必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复杂,否则就会露马脚。如例文《小保姆回家》中的关于“张阿姨”的情节就可删去;另外,可以
在文中加入有“爸爸”、“妈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看法、认识的描述,这样与后来他们都同意资助“小霞”回家读书,形成情节上的照应。
刻意求新。内容反而空洞。有名无实。
语言的丰富多彩,形式的新颖别致,固然能吸引读者。但在平时作文中,不少学生却一味盲目地求“新”,讲究用词华丽,形式整齐划一。此类文章,乍一看来.语言、形式优美.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但经不起细读。仔细阅读,则会发现文章内容空泛,即使有强烈的抒情,也难以打动读者的心,使读者产生共鸣。其实,文章贵“真”,贵“实”,所谓“以虚衬实”,决不是空洞的说教,那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的。
梦幻青春
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最善于幻想。
当青春成长为一棵迷人的风景树时,我们拥有了一个富一于幻想的季节:白云、蓝天、鲜花、芳草……一切都是那么地浪漫,那么地潇洒。
我渴望自由,向往纯真、无私的友情,渴望着真诚、善良的童心,向往着那遥远的异国他乡之梦。
虽以青春是一种活力,是富于幻想、追求理想的黄金年华,是潇洒、是新潮、是富有。青春,最压抑的生命低谷,疲惫的心渴望一种真诚,一句温柔的话语,一个含哭的眼神,似乎醉痴了一颗寂寞的心。
青春,花香为伴,月光为友,用星光点缀,把夕阳落山后的沉寂,幻化成高山流水的音符。
浪浪漫漫,潇潇洒洒,……高兴时,扯起无边的诗音,和着缥缈的梦幻,悠悠的把欢乐布满晴空,永远陶醉在自己编织的梦里。
因为拥有青春,才追求深沉和深远;因为浪漫,才渴望诗心和诗意;因为告别稚气,才拥有风度和气质;因为不再单纯,才走向成熟和成功。
青春,不再羡慕别人的成果,自卑并不等于虚荣。美丽鲜艳的花朵固然可爱,繁茂的小草也照样富有生机勃勃的气息。
青春,虽不能圆的梦,在心中会留下遗憾,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但青春又怎能失去平凡。青春,你是艰辛的跋涉者,是为人们遮挡风雨的七色伞。青春,永远辉煌,永远同朝阳一样红。
这篇作文给读者最深的印象恐怕要算是作者的文字功力较好,文章主题应该是明确的,那便是对理想中的青春的向往,但算不上一篇好文章。除了语法逻辑方面有不少问题之外,最突出的不足就是刻意追求语言华丽,内容反而空洞、不实在。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只有充实的材料,才能抒发真实的感情,表达鲜明的主题。材料不但是主题形成的基础,而且是表现、深化主题的手段。主题常常可用简明的句子来概括或表述,然而它在具体的文章中,却不能孤立地、赤裸裸的存在,而必须由一定的材料(人物、事件、背景、情景、场面及知识、定理、规律、数字等等)来表现、支持或证明。所以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是否鲜明突出,取决于文章内容是否真实、充分。显然小作者是进入了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结合与统一。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说写文章应该讲究文采,如果语言干瘪,不
生动形象。就缺乏美感,好的内容还要靠优美的形式来表现,才能引起读者共鸣。这里并未忽视“内容”这一重要因素。如果片面地追求形式的美,而忽视内容的充实和情感的真实,文章则不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震憾力。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但作者并未用华丽的词语来?装饰”,而且用一些近乎口语的语句,把春天写得维妙逼真,有声有色,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优秀的文章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与统一。
第二.文章生动感人。方法是多样的。
语言朴实,是对文章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所说的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炼与要求语言的朴实无华是相辅相成的,这些都统一于文章的内容。优秀的文章,最终还是靠感人的内容来打动读者。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用了多少华丽的词语呢?又有几处抒情呢?然而读者看完之后,无不感动,深受感染的。它靠的是什么?那就是“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中那些典型的事迹。全篇语言质朴,没有雕饰,然而情真意切,作者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写文章要“言之有物”。《梦幻青春》一文虽有主题,但缺乏支撑主题的充实的材料。
第三.要养成留意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
有人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话不无道理。任何离开生活的编造之作都不会有生命力的。要使我们的文章具有感人的力量,必须从生活中搜集材料。我们的身边不乏鲜活的人和事。有人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如果我们不在意生活,再有意义的材料也会从眼前溜走,有些事看来很平常,但是只要仔细观察,认
真提炼,都可以写成好文章。让生活充实我们的文章,让优秀的文章反映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特级教师剖析中考作文常见病:堆砌词藻华而不实
我们写文章,用词要讲究准确。如果不准确,即使选用的词语再美,所表达的也不是你原来想说的那个内容;严重的还会出现文句不通,甚至把话说反了。这种以辞害意的毛病,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可不少。下面是我在2008年阅卷现场辑录的一些考生作文中的句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共同分析:
——是丰富的精神食粮陶冶了我。作为朋友,虽然不能为你承担困惑和苦恼,毕竟还可以提出一点点没有价值的意见供你参考。
——我们处在人生收获的季节里,耕耘在辛勤的果园。
——但作为你的一个朋友——我来说,势必向你倾吐一下我的见解。
——希望你对各门功课要普遍开花,重点结
——不知何人说,中华民族是沉睡的雄狮,甚至有人引以为荣。我却不赞同。“沉睡中的雄狮”,为何不是“腾飞的雄狮”,睡熟的雄狮再雄却不知醒来觅食,要它何用。
——本来你暗暗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准备今年红榜得中某大学历史系。
这些词语,“精神食粮”啦,“陶冶”啦,“倾吐”啦,确实很美,很文雅,常常被人使用。但是,别人用得好,不等于我们也用得好。
第(1)句,“精神食粮”是个比喻的说法,作文中是用来比喻文化知识的,那么,后面使用的动词就应该兼顾到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双方,意义上、用法上应该与双方都能配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话:“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泻”就兼顾了月色和流水双方的特点,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月光的特点。而“陶冶”一词不能与“精神食粮”配搭,用错了。至于“没有价值”一语,用在这里也是不妥的。该同学大约是想表示谦虚一下吧,但联系上下文来看,拿“没有价值”的意见来供别人“参考”,岂不有嘲弄别人的意味?
第(2)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第(3)句,“倾吐”一词比“说”要文雅多了,可惜“见解”不好倾吐。 由此看来,滥用词语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结果空话一堆,让人费解,像例(2);有的是不理解词语的意义,盲目使用,结果前后矛盾,甚至走向反面,像例(5)、例(6);有的是不懂得词语的用法,不知道它与哪些词语可以搭配,结果是漏洞百出,语句不通,像例(1)、例(3)、例(4)。
如今我们同学作文中的第一种毛病比较少了,但后两种情况却比比皆是,必须引起充分注意,词语各有各的含义和用法特点,我们平时读文章,觉得人家的词语用得好,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鲁迅先生的《药》里关于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描写,进入华老栓茶馆时的外貌、行动描写,都很生动传神。这些词语很平常,大家也常用,但在这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家却用得准确形象,用得好。可见,我们平时学习,就应该准确地了解它们的意义,掌
握它们的用法,理解它们在这样一个语言中为什么用得好……这样,我们自己在运用的时候就能够少出错误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采取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态度是办不到的。
作文常见病:平铺直叙,干瘪无味
叙事方法单一,对事件发展过程平铺直叙,干瘪无味。
叙事方法是多样的,在写人记事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形象。学生作文的习惯是一看到题目,就想“写什么”的问题。而不重视“怎么写”,怎样谋篇布局。尤其初中生写作文,其构思立意,大多停留在事件本身的客观叙述上,而忽略对事件隐含的东西,缺乏深入思考,深入挖掘,依事写事,事记完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自以为人物也就刻画出来了。这样的文章叫人读起来平板板的,甚至索然寡味。
教室里的风波
自习课的钟声响了,可老师还没来,教室里一片寂静。突然,坐在后排的张a和王b不知为何吵起来了,两个人越吵越凶。全班同学都感到纳闷儿。“他们俩平时好得像一个人似的,怎么就吵起来了呢?”同学们在议论着。
“砰!”张a把王b的一摞书狠狠地砸到王b身上,这王b哪肯示弱?拿起凳子就要往张a身上砸,幸亏旁边的同学急忙上前阻拦。不然,可是要发生流血事件了。只见张a一把揪往王b的衣领,王b一只手也抓着张a的衣领。看来,事态要扩大了。
正在阅读:
中考作文常见病点评范例汇总04-01
高等数学教材word版(免费下载)11-06
成语大全1 (精选)06-04
四年级数学竞赛奥数讲义,例题11-07
民办学校教育年检材料汇报01-07
新年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格式05-11
行测数量关系公式大全07-27
考研英语范文模版--WORD格式(精品资料,永久免费下载)doc05-23
我的新玩具07-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常见病
- 范例
- 中考
- 汇总
- 作文
- 点评
-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画圆形和方形》教学设计
- 蚁穴式通风系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 图文
- 智慧教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 通信电源综合试题V20(含答案)
-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 病房常用仪器设备管理PDCA
- 汽车构造试题
- 系解习题
- 《汉代戌卒家书中的家国情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 2017-2018学年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题)及答案
-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4带答案 - 图文
- 2015年高考,日照一中8名学子齐刷刷考入北大清华 - 图文
- 义乌市农村宅基地超标准占用有偿使用细则(试行)
- 小学生后进生转化工作总结(多篇)
- 高考一轮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同步训练
- 关于常宁市油茶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 MODBUS从站通讯应用
- 物业承接查验标准(附全套表格) - 图文
- 小学英语外研版六年级下册Module4《Unit1 I cant carry all thes
- 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