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角下宗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更新时间:2023-03-17 22: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旅游视角下宗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旅游视角下宗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摘 要 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历史文化之一,它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以族谱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祠堂等为载体的文化形态。本文借助民族志工作法、[1]民俗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依据宗族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探讨了中国宗族文化的核心与特征,并对宗族文化的现状作了简要的描述。认为宗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章并不局限于单独讨论宗族文化,而是独辟蹊径的把它放在旅游视角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性的提出建立数字化宗族文化博物馆,由此来满足旅游发展和对宗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需要,并对宗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和简要叙述。

关键词 宗族文化,旅游,祠堂,族谱

ABSTRACT

Clan culture is on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istorical cultures. It is one culture form that is linked by patriarchal ties of blood descent, manifested by genealogy and carried by ancestral temples. Basing on ethnography , folklore and history methodology, and relying on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clan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re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lan culture and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its actuality. It believes that clan culture has a centuries-old history, profound social foundation and rich culture connotation, as well as strong vitality, which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article is not only confined to a separate discussion of clan culture, but ties it with tourism perspective uniquely,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It constructively suggests to establish clan culture museum to meet the needs of clan cul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breakthrough of limitation in traditional thinking, it also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establishing a digital museum.

Key Words: Clan culture, Tourism, Ancestral temple, Genealogy

引言

宗族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至今宗族文化在许多农村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虽然它们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封建残余因素,但是就其大方向、大趋势而言,其积极的意义还是应该给予理性的认识和肯定。本文对宗族文化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找到更新更好的方法来保护、开发它,由此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宗族文化的特征和现状

[2]

祖宗崇拜、宗族感情、宗族观念、祖训族规、寻根问祖、宗族联谊统称为宗族文化。宗族文化有其自然根源,它的核心就是宗法制度,是人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它浸染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它变得陌生和神秘了。宗族都崇尚儒家文化,并以儒家文化对族人进行教育和管理。

(一)宗族文化的特征

宗族文化包括祠堂文化,族谱文化和礼俗文化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具有不同的特征。 1.祠堂文化的崇祖性、法理性特征

祖宗崇拜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之一,祠堂文化中大力强化的崇祖意识,是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具有本族认同性和异族排斥性;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祖先崇拜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传统中尤为突出。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唯物主义的思想的蔓延,祖先崇拜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变成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就现在的物质载体来看,主要表现在祠堂的堂联,堂号和门榜题词上。比如江西丰城“鄢氏宗祠”的堂联:

泉水活源流派别支分祖迹,由来多发展 塘池钟钊气云蒸霞蔚人文,从此庆绵长

从各地的祠堂老对联来看,一般的格式是,上联歌颂祖宗功德,名人贤士,光彩事业,下联则是勉励后代继承祖业,大展宏图,宏开家风,这是一种崇祖意识的教育。

堂号是祠堂的名称,祠堂作为家族的标志,在明清时期普遍存在。堂号大多与祖先的渊源,事迹有关。比如以颍川为郡望的陈氏家族中有的堂号为“颍川堂”,颍川是陈氏的最大发源地。江州陈氏有的堂号为“义门堂”,因为江州陈氏在历史上曾十数世同居,南唐时诏立“义门”。

门榜题词是一些迁居他乡的人为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认同,在自家的大门上书匾题词,以点缀家风。门榜题词的内容均与本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比如孔氏写“尼山流芳”是突出孔子的丰功伟绩;鄢氏写“节度世家”是表示祖先曾做过节度使;陈氏写“义门传家”是说因族人团结数十代不分家受朝廷表彰;邹氏写“南阳世第”是标志其姓源于古代南阳。

无论是堂联,堂号或是门榜题词这些给人强列的印象是对自己家族早年光辉历史的追寻和对家族祖先功德的崇拜。通过这些来标榜家族的高贵血统,提高家族的身份,从而达到提高族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的作用。同时也是对祖先功绩的炫耀,还含有弘扬祖先业绩的意义在内。

这种崇祖性在现代的旅游视角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地兴起的集体祭祖活动,像陕西黄陵的祭轩辕,甘肃天水的祭伏羲,山东曲阜的祭孔等等。

祠堂在封建社会中,很大程度上具有司法机构的功能,是惩恶扬善的重要场所。为了维护家族血统的纯正和社会秩序,人们修订了大量的宗规、族约、家训。如果有人违犯,就要在祠堂接受“审判”并受到相应的处罚。

2.族谱文化的血缘性,教化性特征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的特殊图书形态。同时还记载了大量的宗规族约,祠堂坟墓的地理位置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区域内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族谱修撰的最初目的就是保证权利更替和财产继承的稳定。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都十分重视血统的纯正,家谱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族谱文化血缘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世系图,它形象的向人们展示了家族中尊卑长幼的关系。详细的记载了人物的资料,如名号,婚姻,生卒年月,子嗣等,但是对子嗣的记录尤为认真。对诸如养子,私生子,早夭及入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等事。在修谱的过程中人们加入了字派用以标明世系次第,以便更好的分尊卑,别长幼。道光皇帝曾给孔门赐下十字派行“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孔府历次修谱前发布的的榜文明确指出:凡不循世次,随意取名者,概不准入谱。

近二十年来,我国兴起的寻根旅游热,就是族谱文化血缘性与祠堂文化崇祖性的“物理反应”。

族谱的教化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宗规族约中明示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第二是在传记中树立从德从善,清廉淳朴的典型。

3.礼俗文化的传承性,顽固性特征

中国的宗族文化绵延数千年,也产生了相应的礼俗文化。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十分讲究传统,礼俗文化深深的扎根在华夏民族的文化意识中。无论做何事都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比如进祠堂须长者先入,拜祖先由长者先跪,排座席让长者先坐上,论事理应长者先言,等等。农村中的社火,游神等活动至今在农村中长盛不衰。前些年全国破除移风易俗。社火,游神等活动遭到禁止。但是这些民间活动还是举行的如火如荼。

(二)宗族文化的现状

1.物质载体南重北轻

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祠堂和族谱在我国的现状是南方多北方少,这和宋明清时期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息息相关的。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使得南方的

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族谱的修撰和祠堂的建造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由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南方祠堂和族谱的建设修撰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迅速发展。而北方由于经济发展一度停滞后又增长缓慢,缺少了发展宗族文化物质载体的经济基础。使得先前修建的东西得不到有效的修缮,后期的建设和修撰又无力展开。这就造成了北方宗族文化物质载体的一个断代。随着年代的推移,北方与南方的差距逐渐拉大,甚至基本绝迹。而在南方地区华中较华南和华东又显得薄弱。

2.宗族文化的复兴

新中国成立前后进行土改,许多村庄的族产、族田并没有被分掉,宗族组织也仍然存在。但1956年土地集体化后,特别是1958年又建立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个人生存资源包括房屋、树木甚至饭锅都被充公,于是宗族完全丧失了物质基础,未经“专项打击”而“消亡”了。1962年土地下放后宗族组织又有恢复和发展,但却在1966年的“破四旧”运动中被“红卫兵”彻底破坏:祠堂牌位被砸,族谱档案被焚烧,墓碑被推倒作建房材料。1979年再次实行土地家庭经营后,大多数宗族组织又建立或恢复起来,进行了大规模修宗祠、续族谱等活动,延续到现在,干部群众参加宗族活动的情况非常普遍,不少人还利用互联网,异地进行信息交流或同宗联谊,宗族文化正在发展壮大。[3]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宗族文化的认识出现了严重断代的现象。根据笔者在江西各地的走访,四十岁以前的人对宗族文化的认识变得相当模糊,甚至出现了变卖族谱古籍和祠堂匾额的现象。

3.研究上的时空不平衡

对于宗族文化的研究,存在着时空上的不平衡。就时间而言,唐至元时期的宗族研究需要更深入;即使是取得丰硕成果的明清宗族研究,其实也主要集中于清代,还需要对宗族发展史的重要时期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而对于近代宗族的研究,则刚刚开始。就空间上来说,由于宗族物资文化载体的分布关系,研究上也呈现出南重北轻的现象。

二、宗族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史料文物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b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