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记录z(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更新时间:2024-05-23 00: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乡县实验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主备人:陈卫平 时间:2011.9.8 第2周 授课班级:八年级 课题 教 学 目 标 探索勾股定理(3)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种常见的勾股定理验证方法的分析和欣赏,理解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 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重点 难点 关键 教学环节 程,加深对勾股定理、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教学内容 我们已经通过测量、数格子和图形割补等方法发现:图1—1中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恰好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那设 么能否将这个大正方形通过适当的剪切疑 后再拼接成两个小正方形呢? 自 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式 教具:三角板、方格纸、自制教具、剪刀、硬纸板、铅笔。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有关验证方法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图1-1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加以指导。 1、五巧版的制作:任作一个直角三角形 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 ABC,如图1—13。以其斜边AB为边向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直角顶点C所在一侧作正方形ABDE.延长BC交DE于F;过D作BF的垂线DG,G为垂足;在线段CA上截取CH等于BC;过H作AC的垂线HI,交AB于I,如图1—3。延这些线将正方形剪开,就得到一幅五巧版。 2、利用五巧版拼“青朱出入图” 解 3 、利用两幅五巧版,还可拼出其他图形疑 来验证勾股定理,试一试吧。 合 4 、利用五巧版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验证探 勾股定理? BBAC力。 通过前面的展示,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所谓的“无字证明”。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进一步确认“无字证明”的验证方法。 图1-13 IHACGDFE 图1--3 图1—3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1、学生质疑:勾股定理在所有三角形中都成立吗? 质 2 、观察下图,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疑 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是否满足再 222a?b?c。 探 手实践 运 用 拓 展 强 化 训 练 如图,在边长为c的正方形中,有四个 斜边为c的全等直角三角形,已知其直 角边长为a,b.利用这个图试说明勾股定 理?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进一步确认勾股定理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成立。 各组动 让学生再一次体验“无字的证明” C A组:1在Rt△ABC中,∠C=90°,①若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让学生有将知识内化为a=5,b=12,则c=________②若a=15,c=25,每组派代表给出本组结论。 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则b=___________;③若c=61, b=6则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a=_____。 学给予帮助,促进全班同 2、.已知Rt△ABC中,∠C=90°,若 学共同进步,体现面向全a+b=14cm,c=10cm,则Rt△ABC的面积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是( ) 帮助。 A、24cm2 B、36cm2 C、48cm2 2 D、60cm B组: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各组展示5和12,则它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 A、56 B、48 C、40 D、32 板书设计 探索勾股定理(3) 勾股定理的验证

本组的答案,各组互相点评。 体的教学原则. 拓宽学生的思维,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转化思想。 五巧版的制作 练习 东乡县实验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主备人:陈卫平 时间:2011.9.15 第3周 授课班级:八年级

课题 2.3立方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会进行相关的运算,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运算能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发展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重点 难点 关键 教法 教学过程 激趣自探 合探讲解 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及求法 会利用立方与开立方是互逆的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 探究发现法 问题1:某化工厂使用半径为1米的一种球形储气罐。现在要制从实际问题引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他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他的半径入立方根的概是原储气罐的半径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 念,说明学习立方根的意 义, 问题2:①、3的立方是多少?是否有其他的数,他的立方也是8 ②、-3的立方是多少? 学生自己探 ③、多少的立方是125呢? 究,发现问题 1、定义:一般地,如果 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 那 么这个数x就叫做 a的立方根 (也叫三次方根) . 特别的 ( 0 是0的立方根.) 2、表示法:每个数a都只有一个立方根,记为“3a”,读作“三 次根号a”.例如x3=7时,x是7的立方根,即37=x;与数的平方根 的表示比较,数的立方根中根号前没有“±”符号,但根指数3不能 省略. 3、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extrction of cubic root) ,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继续提问: 3、正数有几个立方根?;有几个平方根? 通过与平方根负数有立方根吗?有几个?有平方根吗? 的类比,增强 运用拓展 强化反思 记忆 83 (1)-27; (2) ; (3)3 ; (4)0.216 ;组织学生讨1258论,让每个学 (5)-5. 生都参与课堂 -5的立方根是3-5.(详讲) 2、求下列各式的值: 38(1)3?8; (2)30.064; (3)?3; (4)?39?. 学生自行解125决,完成练习 3、已知2x2?18=0,求x的值. B组: 1口答下列各式值 333 30.125;3?64; -364;5; ?316?. 通过上面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 (2)、3a表示a的立方根,那么?3a?等于什么?3a3呢? (3)、3-a与-3a有何关系? 3 规律:?3a? =a,3a3=a。 2、、求下列各式中的x. (1)8x3+27=0;(2)(x-1)3-0.343=0; (3)81(x+1)4=16;(4)32x5-1=0. 1、 立方根的概念,性质. 2、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立方根的广泛应用 学生总结收获与体会 1、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东乡县实验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主备人:张爱荣 时间:2011.9.22 第4周 授课班级:八年级

课题:4.4矩形、正方形(1)矩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矩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法:探索发现法;教具: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三角板;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激趣自探 教学内容 矩形定义 教学活动 给出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请学生观察当它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矩过程中,会形成怎样的特形。 殊图形情况.(进行演示,如图) 合探讲解 矩形的性质。 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来做一做: 1.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矩形的判定。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像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1)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系?当∠α是钝角时呢? (3)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活动,探索矩形的性质,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提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上解决问题的常用的方式,可以通过在类比的基础上强化条件等手段得到猜测。 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基础上加强条件。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开放式探究矩形判定的活动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由此达到数学教学的新境界——提升

东乡县实验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主备人:乐建平 时间:2011.11.24 第13周 授课班级:八年级 课 时 划 分 1课时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第 10 课时 教学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纯数学问题的应用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根据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 学 内 容 一、引入 我们伟大祖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为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名著流传于世,普及趋于民众,许多问题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如[九章算术]下卷第三题目“雉兔同笼”等,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等国,对中国古代文明史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雉兔同笼”题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关,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问题1、“上有三十五头”指的意思是什么?“下有九十四足”呢? 答:“上有三十五头”指的鸡和兔共有三十五个头,“下有九十四足”指的是鸡和兔共有九十四只脚。 问题2、你能根据问题1中的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并能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吗? (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 解:设有鸡x只,兔y只,则 x+y=35 解之得 x=23 2x+4y=94 y=12 答:共有鸡23只,兔12只。 这个古老的数学问题,用今天的方程解决,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为后人理解了数学的过去和现在,当代的著名的数学家陈省生教授在说起“鸡兔同笼”时,曾另有一番别有风趣的延伸:“全体鸡兔立正,兔子提起前面的两只脚,请问现在共有几只脚?”??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四大文明古国,像这样浅显有趣的数学题目还有很多,我们的书上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例题 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 接下来老师看一下,那位同学的古文水平好,那位同学能自告奋勇地解释一下,这段古文的意思? (用绳子测量水井的深度,如果将绳子折成三等分,一份绳子长比井深多5尺;如果将绳折成四等份,一份绳子比井深多1尺,绳子、井深各是多少尺?) (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板演) 解:设绳子长x尺,井深y尺,则 ,解之得 x= 48 y=11 答:绳子长为48尺,井深11尺。 二、议一议 从上面的两个问题的解决中,你得到了什么感悟,有什么收获?请与同学们交流。 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下列几个问题:认真读题和审题,弄清古代问题的现实意义;正确设出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组;解此方程组;写出答案 三、练一练 1.古代有一个马快,一天晚上他在野外的一个茅屋里,听到外边来了一群人,在分脏,在吵闹,他隐隐约约地听到几个声音,下面有这一古诗为证: 隔壁听到人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只知每人五两多六两,每人六两少五两,问你多少人数多少银? 2.列方程组解古算题: “今有牛五、羊二、直金十两,牛二、羊五,直金八两,牛、羊各直金几何?” 题目大意是:5头牛、2只羊共价值10两“金”、2头牛、5只羊共价值8两“金”、每头牛、每只羊共价值多少“金”? [可设每头牛值“金”x两,每只羊值“金”y两,则有方程组 5x+2y=10 解之得 x=2x+5y=8 y=四、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P 230习题7.4,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反思:略 34212021 东乡县实验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主备人:饶建新 时间:2011.12.1 第14周 授课班级:八年级

课 时 划 分 教知识与技学目标 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教学1课时 本章 第 15 课时 使学生准确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的概念,并熟练地运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举出生活中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实例,抓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找到相等关系,熟练建模; 进一步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图象法; 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要点 教学难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几种数学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教 学 内 容 一、回顾与思考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1)举出生活中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两个例子。 (2)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一种方法更为简便,并简要阐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 (4)举例说明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有何关系。 2、实际问题: 某商店购进一批衬衫,甲顾客以7折的优惠价格买了20件,而乙顾客以8折的优惠价格买了5件,结果商店都获得利润200元,求这批衬衫的进价是多少元?标价是多少元? 问:在这个问题你发现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利润=售价—进价 (2)甲顾客以7折买了20件后,商店所获的利润=200元 (3)乙顾客以8折买了5件后,商店所获的利润=200元 问:若设这批衬衫的进价为X元,标价为Y元,则根据以上关系,列出方程组? 问:用什么方法解以上方程组?(可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 练习:某商店出售的某种茶壶每只定价20元,茶杯每只定价3元,该商店在营销淡季特规定一项优惠方法,即买一只茶壶赠送一只茶杯,我爸爸的单位里花了170元,买回茶壶和茶杯一共38只,问我爸的单位里买回茶壶和茶杯各多少只? 问:在以上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中,你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利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成方程组,并注意检验解的合理性。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消元 解方程组 分组分别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图象法解以上方程组。 三、建立体系: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形成本章知识联系图: 丰富的问题情境——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义 解法 应用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图象法 四、课堂练习: 课本复习题A组 五、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提高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中的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六、作业: P244复习题第2题 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东乡县实验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主备人:饶建新 时间:2011.12.8 第15周 授课班级:八年级 课 时 划 分 教学目标 1课时 本章平均数(一) 第 1 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情感与态度 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 学 内 容 一、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 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组:X =91(分)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乙小组:X= 91(分)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5、9、-3、0、0、-4、??、2、2;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1)X=(X1+X2+?+Xn) ——算术平均数 (2)X= (f1+f2+?fk=n) ——利用加权求平均数 (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3、练习:P213 利用计算器 (1)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 (2)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年龄,哪支球队队员的年龄更为年轻? 4、加权平均数: 测试项目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创 新 测 试 成 绩 A 72 B 85 C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语 言 88 45 67 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三、练一练:P216 随堂练习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五、作业:书P253 习题 8.1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反思:

东乡县实验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主备人:饶建新 时间:2011.12.15 第16周 授课班级:八年级 课 时 划 分 教学目标 1课时 本章平均数(二) 第 2 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 情感与态度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 学 内 容 一、引入新课: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1)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35%+90×40%=91,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2)分组讨论交流 小结: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问: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百分比=今年总支出—去年总支出;去年总支出: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 小明:(9%+30%+6%)÷3=15%;小亮:见课本(=9.3%)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美的求法是对的。 三、课堂练习: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市七月中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求该市七月中旬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五、作业:课本P257 习题 8.2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反思: 气温 35℃ 34℃ 33℃ 32℃ 28℃ 天数 2 3 2 2 1 班 级 一 班 二 班 三 班 黑 板 95 90 85 门 窗 90 95 90 桌 椅 90 85 95 地 面 85 90 90 东乡县实验中学初二数学备课组

主备人:熊新金 时间:2011.12.15 第17周 授课班级:八年级 课 时 划 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课时 《数据的代表》回顾与思考 第 5 课时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 学 内 容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1n(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 数 1 1 3 5 3 2 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额定为平均数,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例2,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复习题 知识与及技能。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复习题 数学理解第4、5题。 六、板书设计:略 七、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at7.html

Top